学术投稿

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

王少军;郑红;徐璐洁;应晓健

关键词:颈椎病, 牵引, 超短波
摘要:目的:观察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8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综合组64例、牵引组58例和超短波组62例.综合组接受牵引和超短波治疗,牵引与超短波组分别接受牵引和超短波单一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显效率86%,牵引组71%,超短波组60%,综合组与牵引组、超短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和0.01).结论: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实用、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17β-雌二醇对去卵巢SD大鼠离体骨组织微损伤的影响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不同时期去卵巢SD大鼠离体骨组织微损伤的影响,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防治效果及评价指标.方法:10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各30只,每组分成去卵巢组(OVX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EST组)和对照组(SHAM组) 3个小组,分别于去卵巢后3、15和21周时处死大鼠,右侧胫骨上端行常规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对第4离体椎骨进行疲劳损伤后观测微损伤.结果:疲劳损伤后每块骨组织磨片均可见微损伤,以微破裂常见,各组间及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骨小梁单位面积百分率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在3周时出现OVX组明显低于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5周时3组差异消失,21周时OVX组明显大于其它2组(P<0.05),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0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早期尚不表现出骨结构性能的下降,17β-雌二醇早期应用可使骨结构性能提高,且应用至去卵巢后较晚时期显示出良好的抗骨结构性能下降效果.单位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的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可反映药物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作为骨结构性能的评价指标.观察时间以去卵巢后21周较佳.

    作者:戴如春;廖二元;杨川;伍贤平;苏欣;邓小戈;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短波和感应电治疗产后尿潴留

    产后尿潴留患者60例,年龄22~40岁;均为足月妊娠分娩后造成排尿困难;病程3~5 d 53例,>15 d 7例.治疗采用①超短波:超短波治疗机,波长7.37 nm,频率40.68 MHz,大输出功率300 W,电流波形为等幅正弦波,将2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温热量,每次15~20 min.②感应电:将2个3 cm×5 cm的电极裹在煮沸消毒好的棉垫里,厚约1 cm(即电极间隔皮肤为1 cm),分别置于患者膀胱区和腰骶部,采用感应点送和直流点送,每次各10 min.每天1~2次.

    作者:吴勇;郑俊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康复医学中医患关系的特点

    医学的目的是社会的,它不仅仅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而且是使患者调整到适应环境、成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的状态[1].康复医学不仅是治疗医学的延续,而且更多地承担了提高人与环境相适应的工作:在疾病或伤残早期强调身体功能的提高;在疾病或伤残后期强调技能的学习或环境的改造.康复医学工作方式是以小组为单位,强调团队协作,旨在促进患者主动参与和医患互动,尤其是在伤残后期,康复医学服务对象、工作内容以及方式的特殊使其医患关系具有了自己的特点.

    作者:游菲;罗文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0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早期还加用肢体的运动、物理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法(FIM)评定疗效.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物理、电针等康复治疗可大大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独立性.

    作者: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孙昌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超短波和红外线照射治疗颞颌关节炎

    颞颌关节炎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6~59岁;病程2~30 d;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针对不同病因口服抗生素或类风湿等药物.观察组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外,还配合理疗:①超短波,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仪,波长7.2 nm,输出功率50 W,圆形小电极在耳屏前与耳垂后对置,空气间隔1~2 cm,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 min;②红外线照射,采用红外线辐射器,选用特定电磁波,灯距30~40 cm,每天1次,每次30 min.10 d 1疗程.

    作者:毕秀敏;孙淑芬;刘永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压氧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脑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106例分为HBO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HBO组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HBO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结果:HBO组治疗后言语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O和心理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磊;范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及临床应用

    目的:研制一套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组成.系统硬件包括一个由200个国产微型压力传感器组成的300 mm×150 mm的压力传感器矩阵、接口电路、信号采集及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主要由实时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贮模块、数据计算分析和显示模块、病历管理与资料查询模块、诊断模块等组成.应用本系统对58例正常人(正常组)、75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M组)及30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N组)进行足底压力测试.结果:DN组足底大压力比正常组明显增高,而DM组足底大压力与正常组相似.结论:本系统稳定,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袁刚;张木勋;张建华;程家明;闫世强;徐向东;景创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89例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9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分为硬化性苔藓型(硬化组)49例和鳞状上皮增生型(增生组)40例.2组均接受微波治疗10~20次,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97.8%和55.1%;2组间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较显著.

    作者:张建军;高青;周宁;范才;李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康复期的综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65例,男175例,女90例;年龄17~64岁,平均46.7岁;病程5 d~10年;伴明显外伤史70例,腰部劳损史186例,感受风寒史9例;全部患者均有腰痛、活动受限、下肢麻木疼痛不适或伴小腹痛、腹股沟痛等症状,并有腰椎生理曲度改变、腰肌痉挛、腰椎旁压痛或伴有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仰卧挺腹试验阳性,下肢肌力及皮肤感觉均改变;CT片示均有不同程度的腰椎间盘突出或硬膜囊受压变形,其中中央突出51例,左后方突出102例,右后方突出112例.

    作者:崔莲玉;王基萍;丛培军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严重烧伤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分析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与死亡组相差≤5岁;烧伤面积相差<5%.同期入院的患者按1:1配对.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4、6天采指血40ul加入盛有8ml稀释液的硅化稀释杯中,于1 h内在HC1022型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数量,求其均值.

    作者:于魁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节冲洗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关节冲洗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等溶液对4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持续冲洗72 h. 结果:第1年优良率85%,第2年优良率为78%. 结论:关节冲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作者:关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以及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黑质DA神经元损毁组(PD组)和对照组各24只.PD组注射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DA神经元,对照组仅注射6-OHDA溶媒.于注射后1、7、14及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电镜手段动态观察HSP70在损毁的DA神经元中的表达以及DA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在6-OHDA损毁黑质1~21 d,对照组黑质HSP70表达和尼氏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PD组HSP70表达在1 d高,7 d锐减,14和21 d则逐渐减少,分别为25%、74%、87%及88%;尼氏细胞计数在4个时间点分别减少1%、13%、35%及48%;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呈进行性加重.结论:PD渐进性发病具有其形态学基础,HSP70可作为DA神经元存活的指标和早期诊断PD的指标.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例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目的:介绍1例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方法:采用肩胛侧胸皮瓣急诊移植修复患儿缺损部位,及时进行1及2期功能重建手术,同时给予系统化康复治疗.结果:患儿残手功能评定为中,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5%.结论:重视患手创面的急诊修复及1、2期功能重建手术与系统化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作者:林立;叶淦湖;林昂如;裴国献;陈国奋;顾立强;武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单一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将114例带状疱疹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实验组行紫外线照射治疗,对照组行常规传统方法治疗,治疗开始后每天观察记录治疗效果,并于治疗后第5天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实验组的水疱干涸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和完全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单一紫外线治疗带状疱疹仍有显著效果,可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患者受益.

    作者:宋林萍;郝秋莲;朱英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病变部位及其自然恢复的初步研究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对其自然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30例分别在脑卒中后第10.5 d、1、2、4及6个月时,用同一套语言测评材料进行语言评定.结果:同一病变部位所致失语症的类型可不同,复杂的是基底节,并且同一类型失语症可由不同病变部位产生.30例不同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在6个月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除完全性失语外,各类失语在第1~2个月内恢复明显.听理解、口语表达和阅读恢复好,其次为复述,书写的恢复差.丘脑性失语和基底节性失语恢复好,运动性失语恢复较好,感觉性失语恢复较差,完全性失语恢复差,经皮质失语和传导性失语因病例数太少而不能充分反映其自然恢复情况.结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类型关系复杂.其自然恢复与失语症类型有关.

    作者:韩剑虹;朱榆红;熊静;刘豫霞;李燕;严勇;殷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ADL的影响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5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平均治疗30 d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能明显提高患者ADL能力.

    作者:陈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调制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制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7例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自制的经络疏通仪加中药离子导入;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维生素和能量合剂.2组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肌电图检查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3.731,P=0.0002).观察组治疗后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络疏通仪的半波型调制中频电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助于中药离子导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伯林;张伯华;王彩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Bell's麻痹患者的电生理检测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ENG)、面肌肌电图(EMG)检测的意义.方法:60例Bell's麻痹患者进行BR检测,同时进行ENG、EM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35例,其余25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25%.根据R1/M潜伏期比值测定结果提示,37例表现为近段(茎乳孔内段)损害,4例为远段(茎乳孔外段)损害,19例为较大范围损害.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采用BR、ENG及EMG综合检测Bell's麻痹患者,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陶细姣;古美华;丁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头针治疗不同时期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测评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后早期行头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分为早治组32例和晚治组25例,分别于偏瘫后第3~14天和第31~64天进行药物和头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法评测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早治组与晚治组比较,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早期配合头针治疗可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作者:李春芳;黄晓琳;裴胜平;彭海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