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例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林立;叶淦湖;林昂如;裴国献;陈国奋;顾立强;武钢

关键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上肢, 手术, 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介绍1例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方法:采用肩胛侧胸皮瓣急诊移植修复患儿缺损部位,及时进行1及2期功能重建手术,同时给予系统化康复治疗.结果:患儿残手功能评定为中,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5%.结论:重视患手创面的急诊修复及1、2期功能重建手术与系统化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0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早期还加用肢体的运动、物理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法(FIM)评定疗效.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物理、电针等康复治疗可大大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独立性.

    作者: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孙昌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脉管炎患者将中医辩证分型及西药降粘、抗凝、解聚治疗相结合,后期配合理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87.5%,无效12.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疗效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并有利于缩短疗程.

    作者:官纯寿;易屏;陈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调制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调制中频电中药离子导入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机制及临床疗效.方法:糖尿病并发周围神经病变患者57例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的同时,采用自制的经络疏通仪加中药离子导入;对照组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维生素和能量合剂.2组均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和肌电图检查分析.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u=3.731,P=0.0002).观察组治疗后神经感觉和运动传导速度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经络疏通仪的半波型调制中频电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有助于中药离子导入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作者:张伯林;张伯华;王彩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压氧综合疗法对持续植物状态的疗效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综合疗法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4例PVS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HBO)组和对照组各32例,前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后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HBO组意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介入HBO治疗越早,PVS疗效越好.结论:高压氧综合疗法是治疗PVS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应尽早实施.

    作者:李璋;郭昆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高压氧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疗效的观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脑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106例分为HBO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HBO组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HBO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结果:HBO组治疗后言语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O和心理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磊;范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Bell's麻痹患者的电生理检测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ENG)、面肌肌电图(EMG)检测的意义.方法:60例Bell's麻痹患者进行BR检测,同时进行ENG、EM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35例,其余25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25%.根据R1/M潜伏期比值测定结果提示,37例表现为近段(茎乳孔内段)损害,4例为远段(茎乳孔外段)损害,19例为较大范围损害.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采用BR、ENG及EMG综合检测Bell's麻痹患者,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陶细姣;古美华;丁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2例少年型脊肌萎缩症的临床与电生理分析

    目的:探讨临床与电生理检查对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姐弟2例相继发生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困难、肌力降低、肌肉萎缩等,电生理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以脊髓前角细胞受累为主.结论: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易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电生理检查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在急诊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方法:31例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脏起搏除颤监护仪将方形大电极置于心尖部皮肤表面和左肩胛下角与脊柱之间进行起搏,时间10~15 min.结果:31例中起搏成功14例,其中临床有效10例,复苏成功2例,起搏成功但未获得临床有效2例;起搏失败17例.结论: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是急诊心脏起搏的佳方式,作为初期心肺复苏中的一个过渡性抢救措施,适应于急诊室及入院前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作者:高新华;王光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脑卒中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211例和B组218例,A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B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第28天测定2组患者上、下肢体肌力,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天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B组比较,A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值分别小于0.01、0.01、0.005、0.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因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瘫痪功能和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巧凤;孙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89例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9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分为硬化性苔藓型(硬化组)49例和鳞状上皮增生型(增生组)40例.2组均接受微波治疗10~20次,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97.8%和55.1%;2组间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较显著.

    作者:张建军;高青;周宁;范才;李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

    目的:观察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8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综合组64例、牵引组58例和超短波组62例.综合组接受牵引和超短波治疗,牵引与超短波组分别接受牵引和超短波单一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显效率86%,牵引组71%,超短波组60%,综合组与牵引组、超短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和0.01).结论: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实用、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王少军;郑红;徐璐洁;应晓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意见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的变化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2项参数的变化.方法:对121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5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红蛋白含量(HG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晨光;沈琪琳;张秀明;王蕊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1例的手术及康复治疗

    目的:介绍1例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方法:采用肩胛侧胸皮瓣急诊移植修复患儿缺损部位,及时进行1及2期功能重建手术,同时给予系统化康复治疗.结果:患儿残手功能评定为中,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5%.结论:重视患手创面的急诊修复及1、2期功能重建手术与系统化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作者:林立;叶淦湖;林昂如;裴国献;陈国奋;顾立强;武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催眠感受性训练与无痛暗示训练在无痛分娩中的研究应用

    目的:探讨催眠感受性训练与无痛暗示训练在无痛分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00名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前者在催眠感受性和无痛暗示训练中进行传统分娩,后者仅进行传统分娩.在分娩前、中、后过程中应用SHSS量表、WHO疼痛分级标准和产程观察对产妇进行量化评定.结果:实验组经催眠感受性与无痛暗示训练后暗示感受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实验组痛阈主要表现在0和1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催眠感受性和无痛暗示训练可提高产妇的暗示感受性(即合作意识)和痛阈,且此法操作容易,实用性强,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刘勇;印玲;贺华梅;张银珠;王培霞;郝凤瑞;王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严重烧伤患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分析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与死亡组相差≤5岁;烧伤面积相差<5%.同期入院的患者按1:1配对.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4、6天采指血40ul加入盛有8ml稀释液的硅化稀释杯中,于1 h内在HC1022型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数量,求其均值.

    作者:于魁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且FNS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喻志源;骆翔;王伟;张苏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以及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黑质DA神经元损毁组(PD组)和对照组各24只.PD组注射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DA神经元,对照组仅注射6-OHDA溶媒.于注射后1、7、14及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电镜手段动态观察HSP70在损毁的DA神经元中的表达以及DA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在6-OHDA损毁黑质1~21 d,对照组黑质HSP70表达和尼氏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PD组HSP70表达在1 d高,7 d锐减,14和21 d则逐渐减少,分别为25%、74%、87%及88%;尼氏细胞计数在4个时间点分别减少1%、13%、35%及48%;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呈进行性加重.结论:PD渐进性发病具有其形态学基础,HSP70可作为DA神经元存活的指标和早期诊断PD的指标.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物理因子配合拔罐治疗软组织损伤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208例,男109例,女99例;年龄14~60岁,平均38岁;发病时间2~20 d;患者均有软组织扭、挫伤史;受伤部位在腰肌54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7例,肩关节19例,髋关节10例,其它96例;全部患者均有受伤部位软组织疼痛,局部有瘀血或肿胀,活动受限;排除开放性软组织伤、骨折及肌腱断裂.20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98例.

    作者:李忠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 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的临床疗效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36例皮肤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37个溃疡面)和对照组11例(21个溃疡面).治疗组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20 d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痊愈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皮肤溃疡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等.

    作者:宋雪英;卜亚云;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