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晨光;沈琪琳;张秀明;王蕊萍
产后尿潴留患者60例,年龄22~40岁;均为足月妊娠分娩后造成排尿困难;病程3~5 d 53例,>15 d 7例.治疗采用①超短波:超短波治疗机,波长7.37 nm,频率40.68 MHz,大输出功率300 W,电流波形为等幅正弦波,将2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温热量,每次15~20 min.②感应电:将2个3 cm×5 cm的电极裹在煮沸消毒好的棉垫里,厚约1 cm(即电极间隔皮肤为1 cm),分别置于患者膀胱区和腰骶部,采用感应点送和直流点送,每次各10 min.每天1~2次.
作者:吴勇;郑俊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综合疗法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4例PVS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HBO)组和对照组各32例,前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后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HBO组意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介入HBO治疗越早,PVS疗效越好.结论:高压氧综合疗法是治疗PVS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应尽早实施.
作者:李璋;郭昆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脉管炎患者将中医辩证分型及西药降粘、抗凝、解聚治疗相结合,后期配合理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87.5%,无效12.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疗效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并有利于缩短疗程.
作者:官纯寿;易屏;陈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9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分为硬化性苔藓型(硬化组)49例和鳞状上皮增生型(增生组)40例.2组均接受微波治疗10~20次,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97.8%和55.1%;2组间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较显著.
作者:张建军;高青;周宁;范才;李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ENG)、面肌肌电图(EMG)检测的意义.方法:60例Bell's麻痹患者进行BR检测,同时进行ENG、EM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35例,其余25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25%.根据R1/M潜伏期比值测定结果提示,37例表现为近段(茎乳孔内段)损害,4例为远段(茎乳孔外段)损害,19例为较大范围损害.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采用BR、ENG及EMG综合检测Bell's麻痹患者,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陶细姣;古美华;丁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且FNS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喻志源;骆翔;王伟;张苏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治,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标本的采集在结果的准确性上是很关键的环节.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临床上送检的血标本中常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素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36例皮肤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37个溃疡面)和对照组11例(21个溃疡面).治疗组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20 d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痊愈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皮肤溃疡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等.
作者:宋雪英;卜亚云;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0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早期还加用肢体的运动、物理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法(FIM)评定疗效.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物理、电针等康复治疗可大大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独立性.
作者: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孙昌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研制一套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足底压力分布测量系统由硬件和软件2个部分组成.系统硬件包括一个由200个国产微型压力传感器组成的300 mm×150 mm的压力传感器矩阵、接口电路、信号采集及计算机系统;系统软件主要由实时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贮模块、数据计算分析和显示模块、病历管理与资料查询模块、诊断模块等组成.应用本系统对58例正常人(正常组)、75例无明显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M组)及30例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的糖尿病患者(DN组)进行足底压力测试.结果:DN组足底大压力比正常组明显增高,而DM组足底大压力与正常组相似.结论:本系统稳定,灵敏度和分辨率高,结果可靠,操作简便,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袁刚;张木勋;张建华;程家明;闫世强;徐向东;景创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脑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106例分为HBO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HBO组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HBO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结果:HBO组治疗后言语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O和心理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磊;范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患者208例,男109例,女99例;年龄14~60岁,平均38岁;发病时间2~20 d;患者均有软组织扭、挫伤史;受伤部位在腰肌54例,膝关节12例,踝关节17例,肩关节19例,髋关节10例,其它96例;全部患者均有受伤部位软组织疼痛,局部有瘀血或肿胀,活动受限;排除开放性软组织伤、骨折及肌腱断裂.20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110例和对照组98例.
作者:李忠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和尼群地平片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压以及评定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天麻钩藤饮组明显优于尼群地平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与尼群地平片相同的降压效果,但在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尼群地平片.
作者:刘卫平;邢之华;林展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颞颌关节炎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6~59岁;病程2~30 d;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针对不同病因口服抗生素或类风湿等药物.观察组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外,还配合理疗:①超短波,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仪,波长7.2 nm,输出功率50 W,圆形小电极在耳屏前与耳垂后对置,空气间隔1~2 cm,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 min;②红外线照射,采用红外线辐射器,选用特定电磁波,灯距30~40 cm,每天1次,每次30 min.10 d 1疗程.
作者:毕秀敏;孙淑芬;刘永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与电生理检查对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姐弟2例相继发生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困难、肌力降低、肌肉萎缩等,电生理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以脊髓前角细胞受累为主.结论: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易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电生理检查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不同时期去卵巢SD大鼠离体骨组织微损伤的影响,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防治效果及评价指标.方法:10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各30只,每组分成去卵巢组(OVX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EST组)和对照组(SHAM组) 3个小组,分别于去卵巢后3、15和21周时处死大鼠,右侧胫骨上端行常规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对第4离体椎骨进行疲劳损伤后观测微损伤.结果:疲劳损伤后每块骨组织磨片均可见微损伤,以微破裂常见,各组间及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骨小梁单位面积百分率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在3周时出现OVX组明显低于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5周时3组差异消失,21周时OVX组明显大于其它2组(P<0.05),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0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早期尚不表现出骨结构性能的下降,17β-雌二醇早期应用可使骨结构性能提高,且应用至去卵巢后较晚时期显示出良好的抗骨结构性能下降效果.单位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的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可反映药物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作为骨结构性能的评价指标.观察时间以去卵巢后21周较佳.
作者:戴如春;廖二元;杨川;伍贤平;苏欣;邓小戈;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与死亡组相差≤5岁;烧伤面积相差<5%.同期入院的患者按1:1配对.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4、6天采指血40ul加入盛有8ml稀释液的硅化稀释杯中,于1 h内在HC1022型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数量,求其均值.
作者:于魁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8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综合组64例、牵引组58例和超短波组62例.综合组接受牵引和超短波治疗,牵引与超短波组分别接受牵引和超短波单一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显效率86%,牵引组71%,超短波组60%,综合组与牵引组、超短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和0.01).结论: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实用、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王少军;郑红;徐璐洁;应晓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5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平均治疗30 d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能明显提高患者ADL能力.
作者:陈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