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平;邢之华;林展增
目的:观察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8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综合组64例、牵引组58例和超短波组62例.综合组接受牵引和超短波治疗,牵引与超短波组分别接受牵引和超短波单一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显效率86%,牵引组71%,超短波组60%,综合组与牵引组、超短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和0.01).结论: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实用、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王少军;郑红;徐璐洁;应晓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手术期的教育康复的临床效果.方法: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分为教育组和未教育组各13例,分别实施围手期教育康复、运动锻炼与术后常规护理,半年后随访并采用THA Harris评分法评定.结果:教育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Harris评分90.92±2.24;未教育组发生并发症2例,死亡1例;Harris评分77.92±5.65,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THA围手术期教育康复和锻炼使患者功能恢复满意,无并发症发生,达到手术治疗的目的.
作者:周开颜;王莉;喻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36例皮肤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37个溃疡面)和对照组11例(21个溃疡面).治疗组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20 d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痊愈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皮肤溃疡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等.
作者:宋雪英;卜亚云;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后早期行头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57例分为早治组32例和晚治组25例,分别于偏瘫后第3~14天和第31~64天进行药物和头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评定法评测2组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2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升高(P<0.01),早治组与晚治组比较,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脑卒中偏瘫后早期配合头针治疗可明显提高康复疗效.
作者:李春芳;黄晓琳;裴胜平;彭海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关节冲洗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方法: 用生理盐水、碳酸氢钠、地塞米松及庆大霉素等溶液对46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进行持续冲洗72 h. 结果:第1年优良率85%,第2年优良率为78%. 结论:关节冲洗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失为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作者:关浩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介绍1例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方法:采用肩胛侧胸皮瓣急诊移植修复患儿缺损部位,及时进行1及2期功能重建手术,同时给予系统化康复治疗.结果:患儿残手功能评定为中,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5%.结论:重视患手创面的急诊修复及1、2期功能重建手术与系统化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作者:林立;叶淦湖;林昂如;裴国献;陈国奋;顾立强;武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方法:31例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脏起搏除颤监护仪将方形大电极置于心尖部皮肤表面和左肩胛下角与脊柱之间进行起搏,时间10~15 min.结果:31例中起搏成功14例,其中临床有效10例,复苏成功2例,起搏成功但未获得临床有效2例;起搏失败17例.结论: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是急诊心脏起搏的佳方式,作为初期心肺复苏中的一个过渡性抢救措施,适应于急诊室及入院前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作者:高新华;王光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211例和B组218例,A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B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第28天测定2组患者上、下肢体肌力,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天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B组比较,A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值分别小于0.01、0.01、0.005、0.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因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瘫痪功能和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巧凤;孙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和心理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首次脑梗死住院治疗的患者106例分为HBO组52例和对照组54例.HBO组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HBO治疗及心理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康复科常规治疗.结果:HBO组治疗后言语功能恢复和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BO和心理治疗可促进脑梗死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薛磊;范建中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临床与电生理检查对少年型脊肌萎缩症诊断的意义.方法:对姐弟2例相继发生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体格检查及电生理检查,并分析其原因.结果:2例患者均表现为行走困难、肌力降低、肌肉萎缩等,电生理检查均呈神经源性损害,以脊髓前角细胞受累为主.结论:少年型脊肌萎缩症易误诊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电生理检查能判断其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助于诊断.
作者:杨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对原发性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病患者66例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分别给予天麻钩藤饮和尼群地平片治疗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压以及评定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血压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天麻钩藤饮组明显优于尼群地平组(P<0.05).结论: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具有与尼群地平片相同的降压效果,但在临床症状和生存质量改善方面优于尼群地平片.
作者:刘卫平;邢之华;林展增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智力正常的脑瘫患儿76例,分成甲、乙2组,运用相同的康复护理手段,甲组由护理人员和家长共同实施,乙组仅由护理人员实施.康复护理3个月后评定护理目标实现程度.结果:甲组主要护理目标实现程度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家长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可促进脑瘫患儿护理目标的实现,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护理效果.
作者:赵爱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对其自然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30例分别在脑卒中后第10.5 d、1、2、4及6个月时,用同一套语言测评材料进行语言评定.结果:同一病变部位所致失语症的类型可不同,复杂的是基底节,并且同一类型失语症可由不同病变部位产生.30例不同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在6个月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除完全性失语外,各类失语在第1~2个月内恢复明显.听理解、口语表达和阅读恢复好,其次为复述,书写的恢复差.丘脑性失语和基底节性失语恢复好,运动性失语恢复较好,感觉性失语恢复较差,完全性失语恢复差,经皮质失语和传导性失语因病例数太少而不能充分反映其自然恢复情况.结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类型关系复杂.其自然恢复与失语症类型有关.
作者:韩剑虹;朱榆红;熊静;刘豫霞;李燕;严勇;殷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不同时期去卵巢SD大鼠离体骨组织微损伤的影响,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防治效果及评价指标.方法:10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各30只,每组分成去卵巢组(OVX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EST组)和对照组(SHAM组) 3个小组,分别于去卵巢后3、15和21周时处死大鼠,右侧胫骨上端行常规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对第4离体椎骨进行疲劳损伤后观测微损伤.结果:疲劳损伤后每块骨组织磨片均可见微损伤,以微破裂常见,各组间及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骨小梁单位面积百分率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在3周时出现OVX组明显低于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5周时3组差异消失,21周时OVX组明显大于其它2组(P<0.05),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0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早期尚不表现出骨结构性能的下降,17β-雌二醇早期应用可使骨结构性能提高,且应用至去卵巢后较晚时期显示出良好的抗骨结构性能下降效果.单位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的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可反映药物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作为骨结构性能的评价指标.观察时间以去卵巢后21周较佳.
作者:戴如春;廖二元;杨川;伍贤平;苏欣;邓小戈;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与死亡组相差≤5岁;烧伤面积相差<5%.同期入院的患者按1:1配对.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4、6天采指血40ul加入盛有8ml稀释液的硅化稀释杯中,于1 h内在HC1022型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数量,求其均值.
作者:于魁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FNS)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康复疗效.方法: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FNS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SE浓度的动态变化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血清NSE浓度和神经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且FNS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FNS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NSE浓度,有利于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作者:喻志源;骆翔;王伟;张苏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强化护理在降低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促进康复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将190例急性白血病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95例采取保护性环境隔离、清洁护理及选择性肠道清除等强化护理措施;对照组95例按白血病护理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院内感染率为28.42%,对照组为43.16%,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感染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在缺乏层流无菌设备的血液病房里,强化护理措施可明显降低急性白血病患者院内感染发生率,对白血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
作者:何克芝;饶晓玲;丁迎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康复治疗早期介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0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51例.康复组在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正规的康复训练,每天1次,每次30~50 min,其余时间由家属协助训练;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2组平均治疗30 d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指数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康复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早期介入能明显提高患者ADL能力.
作者:陈冬青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以及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黑质DA神经元损毁组(PD组)和对照组各24只.PD组注射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DA神经元,对照组仅注射6-OHDA溶媒.于注射后1、7、14及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电镜手段动态观察HSP70在损毁的DA神经元中的表达以及DA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在6-OHDA损毁黑质1~21 d,对照组黑质HSP70表达和尼氏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PD组HSP70表达在1 d高,7 d锐减,14和21 d则逐渐减少,分别为25%、74%、87%及88%;尼氏细胞计数在4个时间点分别减少1%、13%、35%及48%;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呈进行性加重.结论:PD渐进性发病具有其形态学基础,HSP70可作为DA神经元存活的指标和早期诊断PD的指标.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BR)、面神经电图(ENG)、面肌肌电图(EMG)检测的意义.方法:60例Bell's麻痹患者进行BR检测,同时进行ENG、EM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35例,其余25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25%.根据R1/M潜伏期比值测定结果提示,37例表现为近段(茎乳孔内段)损害,4例为远段(茎乳孔外段)损害,19例为较大范围损害.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采用BR、ENG及EMG综合检测Bell's麻痹患者,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及部位,对临床治疗及预后估计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陶细姣;古美华;丁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