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纯寿;易屏;陈琢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42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A组211例和B组218例,A组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B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分别在入院时和入院第28天测定2组患者上、下肢体肌力,评价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结果:入院时2组患者瘫痪肢体的肌力、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运动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入院第28天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与B组比较,A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值分别小于0.01、0.01、0.005、0.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和高压氧治疗能减轻脑卒中患者因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充分调动患者对治疗的主观能动性,促进瘫痪功能和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巧凤;孙素琴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与预后的关系.方法:17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康复组40例与对照组31例,2组均接受脑血管病常规治疗,康复组早期还加用肢体的运动、物理及电针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0天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分法(FIM)评定疗效.结果: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FIM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进行物理、电针等康复治疗可大大地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独立性.
作者:屈晓红;方思羽;高波庭;孙昌兰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严重烧伤患者32例,均在伤后24 h以内入院,生存时间>1周,伤前无明显的血液系统疾病史.按患者存活与否分为2组:①死亡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20~55岁.②生存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与死亡组相差≤5岁;烧伤面积相差<5%.同期入院的患者按1:1配对.2组患者分别于伤后第1、2、4、6天采指血40ul加入盛有8ml稀释液的硅化稀释杯中,于1 h内在HC1022型血细胞分析仪上检测血小板数量,求其均值.
作者:于魁忠 刊期: 2003年第01期
颞颌关节炎患者98例,男56例,女42例;年龄26~59岁;病程2~30 d;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针对不同病因口服抗生素或类风湿等药物.观察组除接受上述药物治疗外,还配合理疗:①超短波,采用五官超短波治疗仪,波长7.2 nm,输出功率50 W,圆形小电极在耳屏前与耳垂后对置,空气间隔1~2 cm,微热量,每天1次,每次15 min;②红外线照射,采用红外线辐射器,选用特定电磁波,灯距30~40 cm,每天1次,每次30 min.10 d 1疗程.
作者:毕秀敏;孙淑芬;刘永莲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前瞻性研究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类型与病变部位的关系及对其自然恢复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患者30例分别在脑卒中后第10.5 d、1、2、4及6个月时,用同一套语言测评材料进行语言评定.结果:同一病变部位所致失语症的类型可不同,复杂的是基底节,并且同一类型失语症可由不同病变部位产生.30例不同类型失语症患者的语言能力在6个月内均获得不同程度的自然恢复.除完全性失语外,各类失语在第1~2个月内恢复明显.听理解、口语表达和阅读恢复好,其次为复述,书写的恢复差.丘脑性失语和基底节性失语恢复好,运动性失语恢复较好,感觉性失语恢复较差,完全性失语恢复差,经皮质失语和传导性失语因病例数太少而不能充分反映其自然恢复情况.结论:脑卒中后汉语失语症的病变部位与类型关系复杂.其自然恢复与失语症类型有关.
作者:韩剑虹;朱榆红;熊静;刘豫霞;李燕;严勇;殷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高压氧(HBO)综合疗法对持续植物状态(PVS)患者的疗效.方法:将64例PVS患者随机分为高压氧(HBO)组和对照组各32例,前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高压氧治疗,后者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4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HBO组意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介入HBO治疗越早,PVS疗效越好.结论:高压氧综合疗法是治疗PVS的一种重要手段,并且应尽早实施.
作者:李璋;郭昆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脉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16例脉管炎患者将中医辩证分型及西药降粘、抗凝、解聚治疗相结合,后期配合理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87.5%,无效12.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脉管炎的疗效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并有利于缩短疗程.
作者:官纯寿;易屏;陈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催眠感受性训练与无痛暗示训练在无痛分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00名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前者在催眠感受性和无痛暗示训练中进行传统分娩,后者仅进行传统分娩.在分娩前、中、后过程中应用SHSS量表、WHO疼痛分级标准和产程观察对产妇进行量化评定.结果:实验组经催眠感受性与无痛暗示训练后暗示感受性显著增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实验组痛阈主要表现在0和1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催眠感受性和无痛暗示训练可提高产妇的暗示感受性(即合作意识)和痛阈,且此法操作容易,实用性强,易于临床推广.
作者:刘勇;印玲;贺华梅;张银珠;王培霞;郝凤瑞;王雪梅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介绍1例上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儿修复、功能重建手术及康复治疗过程.方法:采用肩胛侧胸皮瓣急诊移植修复患儿缺损部位,及时进行1及2期功能重建手术,同时给予系统化康复治疗.结果:患儿残手功能评定为中,手指总活动度为健侧的55%.结论:重视患手创面的急诊修复及1、2期功能重建手术与系统化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提高患手功能恢复的效果.
作者:林立;叶淦湖;林昂如;裴国献;陈国奋;顾立强;武钢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方法:将89例慢性外阴营养不良患者分为硬化性苔藓型(硬化组)49例和鳞状上皮增生型(增生组)40例.2组均接受微波治疗10~20次,3个月后随访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和总治愈率分别为97.8%和55.1%;2组间治愈率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微波治疗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的疗效较显著.
作者:张建军;高青;周宁;范才;李秀丽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生化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临床诊治,而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其中标本的采集在结果的准确性上是很关键的环节.我们在工作中发现临床上送检的血标本中常存在一些质量问题,直接影响检验结果,现分析如下.
作者:李素敏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患者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22项参数的变化.方法:对121例心肌梗死患者(观察组)和85例健康人(对照组)进行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检测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红蛋白含量(HGB)、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001),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血小板计数(PLT)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流变学及全血细胞参数异常可能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关.
作者:张晨光;沈琪琳;张秀明;王蕊萍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184例颈椎病患者分为综合组64例、牵引组58例和超短波组62例.综合组接受牵引和超短波治疗,牵引与超短波组分别接受牵引和超短波单一治疗.2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综合组显效率86%,牵引组71%,超短波组60%,综合组与牵引组、超短波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分别P<0.05和0.01).结论:牵引并超短波治疗颈椎病能显著提高疗效、实用、经济、安全,值得推广.
作者:王少军;郑红;徐璐洁;应晓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皮肤溃疡的疗效.方法:36例皮肤溃疡患者分为治疗组25例(37个溃疡面)和对照组11例(21个溃疡面).治疗组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局部清创和外敷药物,20 d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的痊愈率和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0.05).痊愈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皮肤溃疡可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少副作用等.
作者:宋雪英;卜亚云;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在心脏骤停急救中的作用.方法:31例心脏骤停患者应用心脏起搏除颤监护仪将方形大电极置于心尖部皮肤表面和左肩胛下角与脊柱之间进行起搏,时间10~15 min.结果:31例中起搏成功14例,其中临床有效10例,复苏成功2例,起搏成功但未获得临床有效2例;起搏失败17例.结论:非侵入性体外心脏起搏是急诊心脏起搏的佳方式,作为初期心肺复苏中的一个过渡性抢救措施,适应于急诊室及入院前心脏骤停的紧急抢救.
作者:高新华;王光元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大鼠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损伤中的表达以及在帕金森病(PD)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黑质DA神经元损毁组(PD组)和对照组各24只.PD组注射6-羟多巴胺(6-OHDA)损毁大鼠黑质DA神经元,对照组仅注射6-OHDA溶媒.于注射后1、7、14及21 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尼氏染色、电镜手段动态观察HSP70在损毁的DA神经元中的表达以及DA神经元形态学变化.结果:在6-OHDA损毁黑质1~21 d,对照组黑质HSP70表达和尼氏细胞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PD组HSP70表达在1 d高,7 d锐减,14和21 d则逐渐减少,分别为25%、74%、87%及88%;尼氏细胞计数在4个时间点分别减少1%、13%、35%及48%;超微结构损伤程度呈进行性加重.结论:PD渐进性发病具有其形态学基础,HSP70可作为DA神经元存活的指标和早期诊断PD的指标.
作者:曹非;孙圣刚;童萼塘;骆芳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家长在脑瘫患儿康复护理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智力正常的脑瘫患儿76例,分成甲、乙2组,运用相同的康复护理手段,甲组由护理人员和家长共同实施,乙组仅由护理人员实施.康复护理3个月后评定护理目标实现程度.结果:甲组主要护理目标实现程度明显高于乙组(P<0.05).结论:家长与护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可促进脑瘫患儿护理目标的实现,并可获得更为理想的康复护理效果.
作者:赵爱勤 刊期: 200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不同时期去卵巢SD大鼠离体骨组织微损伤的影响,评价抗骨质疏松药物的防治效果及评价指标.方法:10月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3组各30只,每组分成去卵巢组(OVX组)、17β-雌二醇替代组(EST组)和对照组(SHAM组) 3个小组,分别于去卵巢后3、15和21周时处死大鼠,右侧胫骨上端行常规骨形态计量学观察,对第4离体椎骨进行疲劳损伤后观测微损伤.结果:疲劳损伤后每块骨组织磨片均可见微损伤,以微破裂常见,各组间及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骨小梁单位面积百分率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在3周时出现OVX组明显低于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5周时3组差异消失,21周时OVX组明显大于其它2组(P<0.05),EST组与SHAM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10月龄SD大鼠去卵巢后早期尚不表现出骨结构性能的下降,17β-雌二醇早期应用可使骨结构性能提高,且应用至去卵巢后较晚时期显示出良好的抗骨结构性能下降效果.单位骨小梁面积百分率的微破裂长度和数目可反映药物对骨质疏松的影响,可作为骨结构性能的评价指标.观察时间以去卵巢后21周较佳.
作者:戴如春;廖二元;杨川;伍贤平;苏欣;邓小戈;彭健 刊期: 2003年第01期
产后尿潴留患者60例,年龄22~40岁;均为足月妊娠分娩后造成排尿困难;病程3~5 d 53例,>15 d 7例.治疗采用①超短波:超短波治疗机,波长7.37 nm,频率40.68 MHz,大输出功率300 W,电流波形为等幅正弦波,将2个电极分别置于患者下腹部及腰骶部.温热量,每次15~20 min.②感应电:将2个3 cm×5 cm的电极裹在煮沸消毒好的棉垫里,厚约1 cm(即电极间隔皮肤为1 cm),分别置于患者膀胱区和腰骶部,采用感应点送和直流点送,每次各10 min.每天1~2次.
作者:吴勇;郑俊华 刊期: 200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