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呙登俊;杨万同;田峻;邓子牛;廖维靖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 再灌注, 神经可塑性, 中药三七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三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再塑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1只Wistar大鼠分为三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 h后恢复再灌注,同时三七组经腹腔注射中药三七.在术后6 h,1、3和7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可塑性分子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变化,并于再灌注后6 h评定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缺血后大鼠出现左前肢瘫痪,三七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6 h,1、3和7 d时GAP-4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三七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MAP-2表达水平降低,于再灌注1、3和7 d上升,三七组在相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出现结构重塑,中药三七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并促进功能恢复.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各80例,均按常规治疗.锻炼组在症状好转后加强腰背肌群的功能锻炼.结果:5年随访中,锻炼组复发15例,对照组复发45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坚持腰背肌群的锻炼可以巩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实惠的方法.

    作者:黄建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研究

    目的:探讨处于重金属环境中的作业工人急、慢性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30例重金属接触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30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均呈周围神经损害,其中急性起病18例,以轴索损害为主;慢性蓄积性中毒12例,以脱髓鞘损害为主;电生理改变下肢较上肢明显,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重于运动神经传导.结论:电生理学检查对研究重金属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损程度的动态随访指标.

    作者:杨敏;张长杰;兰纯娜;张海南;宋新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早期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疗效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脑卒中后康复疗效的影响.方法:通过Hamilton抑郁评分量表诊断的脑卒中后抑郁患者65例,分为2组,均接受物理治疗,每天40 min,观察组同时连续服用6周抗抑郁的药物治疗前后评定患者运动功能和ADL能力,并对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运动功能评测(MAS)及Barthel指数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提高(P<0.01),其住院时间及治疗费用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脑卒中抑郁症患者早期应用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

    作者:李铁山;李宏;王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

    目的:评价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探讨减轻压力的应对方法.方法:应用压力评价量表调查和统计分析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得分,并将被评价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实施干预(减压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统计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率及患儿的治愈率.结果: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采用减压方法后家长放弃治疗率降低,而患儿治愈率提高.结论:对NICU患儿家长及时实施减轻压力的应对方式,可使家长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范玲;郭宏;李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定,对其中患有PSD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和药物等综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38例PSD(31.67%),综合康复治疗后PSD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提高.结论:PSD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PSD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开蓉;孟玲;黄玉兰;陆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的物理治疗

    目的:探讨物理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胀不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55例,在剧烈腹痛缓解后分为2组.常规组维持常规药物治疗,物理组同时配合超短波及电脑调制中频治疗.结果:物理组患者治疗时间、胰周及腹腔积液的吸收、腹胀不适的消失等与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短波与调制电脑中频综合治疗能加快缓解胰腺炎的腹胀症状,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胡效丹;王旭东;胡放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

    目的:总结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的经验.方法:12例颅脑损伤患者,骨瓣埋植入腹部皮下,再行颅骨修补术.结果:1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8例,6个月3例,9个月1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简单、安全、经济.

    作者:肖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社区老年人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

    目的:探索社区老年人群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随机在不相邻2个社区整群抽取>60岁的老年人269例,调查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对干预区采取脑血管病综合预防措施,3年后在2个社区重复测定上述变量指标,统计脑血管病的新发病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区老年人体重指数、甘油三脂显著下降(P<0.01),血糖、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脑血管病新发病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社区内个体化的指导治疗、有效的健康信息提供是提高防治疾病依从性、降低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瑞;李华高;曾庆玲;黄乔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134例结节囊肿性痤疮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和外敷药物治疗.观察组104例采用口服和外敷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4个疗程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2.50%(65/104)、26.66%(8/30),治愈天数分别为12.3 d、17.4 d,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无副作用.

    作者:宋雪英;卜亚芸;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蓝光照射法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

    目的:建立以波长为420~460 nm的蓝光预先照射高浓度胆红素血清样本一定时间后再测定血清尿酸的新方法, 以消除血清高浓度胆红素对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Trinder反应法测定尿酸的负干扰.方法:使用20 W蓝光灯管对含不同浓度胆红素的血清样本进行一定时间的照射后,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尿酸浓度,对比光照前后的变化,并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回收实验.结果:蓝光照射后的血清样本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尿酸浓度明显上升,重复性实验结果批内CV为2.7%,批间为7.6%.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原法为55.9%~70.5%,新方法为89.8%~113.4%.结论:蓝光照射法可有效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其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沈建军;顾炳权;刘树林;张周良;李兴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自我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的:了解武汉市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在血压控制、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确诊为高血压、病史>1年的2 497例高血压患者中随机入选260例进行问卷调查.能坚持每周测3 d,每天测2次血压者为自测组,其余为非自测组.将2组患者不停止治疗的情况下统一测量血压连续2 d,每天2次,诊断标准及心血管危险分层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结果:260例中符合自测组患者仅 32例,非自测组228例,自我监测率为12.3%;平均收缩压(SBP)自测组为126.34±6.10 mmHg,非自测组为145.07±11.00 mmHg,平均舒张压(DBP)自测组为80.69±5.06 mmHg,非自测组为90.43±6.11 mmHg.高血压控制、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分层,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武汉市自我血压监测的患者血压控制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低危,而非监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高危和很高危.

    作者:王进京;石玲俐;袁慧玲;管淑良;杨世海;曹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疣必治卡介苗素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53例

    目的:探讨疣必治氟尿嘧啶与卡介苗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0例,分为2组,联合组53例,用疣必治外涂,同时肌注卡介苗素,待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后用5%氟尿嘧啶(5-Fu)溶液湿敷原皮损处;对照组47例单用疣必治外涂.2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治疗组10.20%,对照组3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尖锐湿疣联合治疗较单一用药的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根花;李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

    目的:了解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变化.方法:35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8.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发生率为3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电生理异常改变主要为脑电图异常而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大脑皮层病变发生率远高于脑干病变的发生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不宜作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客观判断指标.

    作者:邱绍婕;蔡和金;李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6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6例(82.35%)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I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姜丹;定正超;尚炯炯;李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症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在治疗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病中的疗效.方法:ABO溶血症患儿90例分为IVIG组18例与常规组12例,观察IVIG组在使用大剂量IVIG后血清胆红素下降情况.结果:治疗2 d后评定疗效,IVIG组显效12例,有效5例,有效率88.9%,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4例,有效率75.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大剂量IVIG能有效和快速降低ABO溶血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作者:黄强;王一玲;汤雪晴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红外激光治疗偏头痛

    目的:观察红外激光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6例,分别采用激光照射和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均观察14 d.结果:按视觉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偏头痛均有缓解,发作频次减少,程度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与药物SGB治疗偏头痛比较,激光照射更具有无痛苦、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等优点.

    作者:成先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家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128例随机分成2组各64例,2组住院期间进行药物和康复治疗,出院后康复组仍坚持正规家庭康复指导,对照组仅进行自我锻炼.出院时及出院8周后进行Brunnstorm运动功能测评及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8周后2组Barthel指数及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均有改善,其改善幅度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出院后仍进行正规的家庭康复指导,能明显提高ADL及肢体的运动功能.

    作者:程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康复不再是一个后续治疗,而是应该尽早地介入到临床治疗体系之中.目前在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已经能够做到康复处理与临床治疗同步,并贯穿于急诊医院到社区医疗的全过程[1,2].

    作者: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程薇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书法绘画疗法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书法绘画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10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采取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和行为量化评分等手段进行书法绘画治疗.结果:103例患者均能参加并完成书法绘画治疗.应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活动观察量表、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筛选量表进行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评定,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正规、系统的书法绘画治疗,有利于锻炼患者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减少精神药物用量.

    作者:刘晋洪;刘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益脑灵口服液与艾司唑仑治疗神经衰弱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益脑灵口服液与艾司唑仑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确诊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分为A、B 2组.A组给予益脑灵口服液治疗,B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衰弱的临床症状均有缓解,A组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服药后无副作用出现,B组8例出现副反应.结论:益脑灵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效果明显,且无副使用,优于常规抗焦虑药.

    作者:王顺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