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疣必治卡介苗素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53例

刘根花;李丽萍

关键词:疣必治, 卡介苗素, 氟尿嘧啶, 尖锐湿疣
摘要:目的:探讨疣必治氟尿嘧啶与卡介苗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0例,分为2组,联合组53例,用疣必治外涂,同时肌注卡介苗素,待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后用5%氟尿嘧啶(5-Fu)溶液湿敷原皮损处;对照组47例单用疣必治外涂.2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治疗组10.20%,对照组3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尖锐湿疣联合治疗较单一用药的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综合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

    目的:观察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ILIB)辅助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患者75例,分为2组,均接受常规治疗.ILIB组同时ILIB治疗,每日1次,10 d为1疗程.2组均观察10 d.结果:治疗后ILIB组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上升20.8 mmHg(1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SaO2)平均上升15.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 结论:ILIB治疗喘息型支气管炎肺部感染可改善患者缺氧状态,提高疗效.

    作者:邹昌海;李淑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

    目的:观察阿米三嗪-萝巴新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CAND)的疗效.方法:CAND患者34例,采用维生素、复方氨基酸、复方丹参、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阿米三嗪-萝巴新(观察组).为比较疗效,同时对CAND患者32例按上述常规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变化1例;常规组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4例,无变化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1%,常规组8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ND患者加服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高书勤;彭健;陈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社区康复的理论与实践

    1 社区康复的回顾社区康复发展至今已26年历史.1976年WHO建议各个会员国,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要开展社区康复.1979年WHO编写出版<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并试用.1994年联合国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WHO等三大组织联合发表了<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1994联合意见书>,在以往近20年开展社区康复的基础上,重新明确社区康复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法等,为以后社区康复提供了一份纲领性文件.我国社区康复的历史只有16年.1986年8月WHO为我国人员在香港举办社区康复讲习班,同年10月,在广州举办全国首期社区康复讲习班.国家决定在吉林、山东、广东、内蒙先行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然后推广各地.据统计1997年全国有县、乡二级社区康复站9 596个.专家和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康复概念、模式、发展战略、评价体系、管理方式、效益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作者:何镜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三联手术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三联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62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胰岛素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按常规行白内障乳化吸出术后,再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并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术后用林可霉素和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碘必舒滴眼.结果:62例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时检查角膜透明,瞳孔圆,视力恢复较快;术后脱残率79.7%;角膜散光为0.75±0.65 D,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为术中后囊膜破裂36.5%;色素散播87.8%;纤维性渗出8.1%;虹膜后粘连6.8%.结论:三联手术操作可以同时解决两种病变,术后恢复快,可以有效增进视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术后并发症难以避免.

    作者:吴松兆;尤怡;万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疣必治卡介苗素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53例

    目的:探讨疣必治氟尿嘧啶与卡介苗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0例,分为2组,联合组53例,用疣必治外涂,同时肌注卡介苗素,待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后用5%氟尿嘧啶(5-Fu)溶液湿敷原皮损处;对照组47例单用疣必治外涂.2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治疗组10.20%,对照组3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尖锐湿疣联合治疗较单一用药的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根花;李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自我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的:了解武汉市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在血压控制、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确诊为高血压、病史>1年的2 497例高血压患者中随机入选260例进行问卷调查.能坚持每周测3 d,每天测2次血压者为自测组,其余为非自测组.将2组患者不停止治疗的情况下统一测量血压连续2 d,每天2次,诊断标准及心血管危险分层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结果:260例中符合自测组患者仅 32例,非自测组228例,自我监测率为12.3%;平均收缩压(SBP)自测组为126.34±6.10 mmHg,非自测组为145.07±11.00 mmHg,平均舒张压(DBP)自测组为80.69±5.06 mmHg,非自测组为90.43±6.11 mmHg.高血压控制、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分层,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武汉市自我血压监测的患者血压控制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低危,而非监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高危和很高危.

    作者:王进京;石玲俐;袁慧玲;管淑良;杨世海;曹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住院精神病患者书法绘画疗法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书法绘画治疗的康复效果.方法:103例住院精神病患者采取正性强化、负性强化和行为量化评分等手段进行书法绘画治疗.结果:103例患者均能参加并完成书法绘画治疗.应用住院病人精神康复活动观察量表、阴性症状量表、社会功能筛选量表进行治疗前后康复效果评定,结果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对住院患者进行正规、系统的书法绘画治疗,有利于锻炼患者完善思维,减轻思想压力而配合临床治疗;改善精神病的衰退症状和阴性症状,减少精神药物用量.

    作者:刘晋洪;刘文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6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6例(82.35%)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I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姜丹;定正超;尚炯炯;李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

    目的:评价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探讨减轻压力的应对方法.方法:应用压力评价量表调查和统计分析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得分,并将被评价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实施干预(减压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统计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率及患儿的治愈率.结果: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采用减压方法后家长放弃治疗率降低,而患儿治愈率提高.结论:对NICU患儿家长及时实施减轻压力的应对方式,可使家长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范玲;郭宏;李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社区老年人脑血管病的综合预防

    目的:探索社区老年人群预防脑血管病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方法:随机在不相邻2个社区整群抽取>60岁的老年人269例,调查血压、体重指数、血糖、血脂等变量作为评价指标,同时对干预区采取脑血管病综合预防措施,3年后在2个社区重复测定上述变量指标,统计脑血管病的新发病率和病死率.结果:干预区老年人体重指数、甘油三脂显著下降(P<0.01),血糖、血压得到有效控制,脑血管病新发病率、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区.结论:社区内个体化的指导治疗、有效的健康信息提供是提高防治疾病依从性、降低脑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有效途径.

    作者:周瑞;李华高;曾庆玲;黄乔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幼儿下肢骨折后的心理治疗

    目的:探讨下肢不同类型骨折幼儿的特殊心理障碍及心理治疗措施.方法:59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均按骨科常规处理.康复组同时采取程序化的心理治疗措施,并介入早期康复训练.结果:2组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幼儿心理状态、关节功能活动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幼儿下肢骨折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作者:曹志芳;杨眉;蔡贤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红外激光治疗偏头痛

    目的:观察红外激光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112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56例,分别采用激光照射和药物星状神经节阻滞(SGB)治疗,均观察14 d.结果:按视觉模拟尺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2组与治疗前比较,偏头痛均有缓解,发作频次减少,程度减轻,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与药物SGB治疗偏头痛比较,激光照射更具有无痛苦、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等优点.

    作者:成先柄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观察健康教育及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33例及患者家属29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病因、病情进展、功能锻炼及长期服药有了充分认识,并能积极配合.结论: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能有效地减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范晓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蓝光照射法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

    目的:建立以波长为420~460 nm的蓝光预先照射高浓度胆红素血清样本一定时间后再测定血清尿酸的新方法, 以消除血清高浓度胆红素对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Trinder反应法测定尿酸的负干扰.方法:使用20 W蓝光灯管对含不同浓度胆红素的血清样本进行一定时间的照射后,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尿酸浓度,对比光照前后的变化,并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回收实验.结果:蓝光照射后的血清样本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尿酸浓度明显上升,重复性实验结果批内CV为2.7%,批间为7.6%.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原法为55.9%~70.5%,新方法为89.8%~113.4%.结论:蓝光照射法可有效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其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沈建军;顾炳权;刘树林;张周良;李兴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再塑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1只Wistar大鼠分为三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 h后恢复再灌注,同时三七组经腹腔注射中药三七.在术后6 h,1、3和7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可塑性分子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变化,并于再灌注后6 h评定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缺血后大鼠出现左前肢瘫痪,三七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6 h,1、3和7 d时GAP-4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三七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MAP-2表达水平降低,于再灌注1、3和7 d上升,三七组在相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出现结构重塑,中药三七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并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呙登俊;杨万同;田峻;邓子牛;廖维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的物理治疗

    目的:探讨物理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胀不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55例,在剧烈腹痛缓解后分为2组.常规组维持常规药物治疗,物理组同时配合超短波及电脑调制中频治疗.结果:物理组患者治疗时间、胰周及腹腔积液的吸收、腹胀不适的消失等与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短波与调制电脑中频综合治疗能加快缓解胰腺炎的腹胀症状,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胡效丹;王旭东;胡放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躁狂发作患者治疗比较

    目的:了解躁狂发作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与1988年和1989年躁狂发作患者服药人数及剂量作回顾性分析,调查服用碳酸锂人数及服用剂量,以及氯氮平,氯丙嗪等应用情况.结果:1998、1999年与1988、1989年比较碳酸锂的使用率和使用量均减少(均P<0.01),碳酸锂合并氯丙嗪或氟哌啶醇、或ECT的治疗率降低(P<0.01),碳酸锂合并氯氮平的治疗率增高(P<0.01).结论:躁狂发作应用碳酸锂尚欠规范,碳酸锂合并氯氮平已成为治疗躁狂发作的主流.

    作者:余关茂;蒋荣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各80例,均按常规治疗.锻炼组在症状好转后加强腰背肌群的功能锻炼.结果:5年随访中,锻炼组复发15例,对照组复发45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坚持腰背肌群的锻炼可以巩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实惠的方法.

    作者:黄建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纤溶指标的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1例的脑脊液t-PA、PAI-1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作者:赵文洲;罗韵文;余绍祖;黄本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Barthel指数对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效果的预测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BI)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改变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脑卒中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BI积分,分为严重功能障碍组、重度功能障碍组、中度功能障碍组、轻度功能障碍组和功能良好组.应用BI评定患者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入院时中度功能障碍患者的平均BI增分和增分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提示BI积分41~60的脑卒中患者可作为住院康复治疗的首选对象,并可初步预测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可能获得良好康复效果.结论: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重度及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更高的功能获得.

    作者:黄晓琳;陆敏;喻澜;刘雅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