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

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程薇萍

关键词:康复, 早期介入, 康复特征
摘要: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康复不再是一个后续治疗,而是应该尽早地介入到临床治疗体系之中.目前在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已经能够做到康复处理与临床治疗同步,并贯穿于急诊医院到社区医疗的全过程[1,2].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骨盆牵引与调制中频电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20例,男146例,女74例;年龄26~65岁;病程2 d~30年;均有腰痛症状,伴有下肢疼痛或麻木160例,感觉减退62例;CT或MRI检查提示L3~4椎间盘突出12例,L4~5 96例,L5~S1112例,多节段突出23例.220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中频和超短波组各110例.中频组采用调制中频电治疗,方形电板4 cm×6 cm分别置于患处两侧,选用仪器内置1号处方,剂量以患者耐受为宜;然后进行仰卧位腰椎骨盆牵引,牵引力从体重的1/4开始逐渐增大,以不超过体重为宜.

    作者:罗莉;朱兴波;欧阳国铭;解惟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临床疗效

    目的:验证氦氖激光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的疗效.方法:134例结节囊肿性痤疮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采用口服和外敷药物治疗.观察组104例采用口服和外敷的同时应用氦氖激光照射治疗.4个疗程后,2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2.50%(65/104)、26.66%(8/30),治愈天数分别为12.3 d、17.4 d,2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氦氖激光照射治疗结节囊肿性痤疮可缩短疗程提高疗效,且无副作用.

    作者:宋雪英;卜亚芸;攸连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胰腺炎的物理治疗

    目的:探讨物理治疗急性胰腺炎腹胀不适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胰腺炎患者55例,在剧烈腹痛缓解后分为2组.常规组维持常规药物治疗,物理组同时配合超短波及电脑调制中频治疗.结果:物理组患者治疗时间、胰周及腹腔积液的吸收、腹胀不适的消失等与常规组比较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超短波与调制电脑中频综合治疗能加快缓解胰腺炎的腹胀症状,在缩短病程,提高疗效方面有明显促进作用.

    作者:胡效丹;王旭东;胡放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大蒜膜贴敷治疗外伤性鼓膜穿孔

    本科收治的外伤性鼓膜穿孔患者64例,均为紧张部穿孔,根据穿孔大小测量法>4 mm为大穿孔28例(29耳),2~4 mm为中穿孔25例(26耳),<2 mm为小穿孔11例;穿孔原因为掌击伤52例(54耳),爆炸性穿孔8例(8耳),火花烧伤2例(2耳),毛线针刺激2例(2耳);病程1~75 d.64例患者用75%酒精行外耳道皮肤消毒,以1%地卡因棉片置于残余鼓膜表面麻醉5 min取出,用当年产表面光滑饱满的大蒜剥皮后,用手术刀片与大蒜平坦面平行切下厚约1~2 mm薄膜片,将其翻过来平放,将大蒜实质仔细均匀刮除,勿损伤大蒜外膜,使其厚度约为0.2~0.4 mm,略大于鼓膜穿孔缘约1 mm,将实质刮除面与穿孔边缘密切贴敷;陈旧性穿孔以50%三氯醋酸烧灼创缘1 mm,以鼓膜创缘变白为度,再用大蒜膜片贴敷,均耳道口塞消毒棉球.嘱患者勿用力擤涕,每周复查1次,观察穿孔愈合情况.

    作者:姚建娜;彭永军;张吉仲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疣必治卡介苗素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53例

    目的:探讨疣必治氟尿嘧啶与卡介苗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0例,分为2组,联合组53例,用疣必治外涂,同时肌注卡介苗素,待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后用5%氟尿嘧啶(5-Fu)溶液湿敷原皮损处;对照组47例单用疣必治外涂.2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治疗组10.20%,对照组3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尖锐湿疣联合治疗较单一用药的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根花;李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益脑灵口服液与艾司唑仑治疗神经衰弱对照观察

    目的:探讨益脑灵口服液与艾司唑仑治疗神经衰弱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确诊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分为A、B 2组.A组给予益脑灵口服液治疗,B组给予艾司唑仑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2组治疗后,神经衰弱的临床症状均有缓解,A组优于B组(P<0.05),A组患者服药后无副作用出现,B组8例出现副反应.结论:益脑灵口服液治疗神经衰弱效果明显,且无副使用,优于常规抗焦虑药.

    作者:王顺铨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

    目的:了解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变化.方法:35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8.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发生率为3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电生理异常改变主要为脑电图异常而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大脑皮层病变发生率远高于脑干病变的发生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不宜作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客观判断指标.

    作者:邱绍婕;蔡和金;李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及综合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120例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状态评定,对其中患有PSD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和药物等综合治疗.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和Barthel指数积分法评测治疗前后的疗效.结果: 120例患者中有38例PSD(31.67%),综合康复治疗后PSD患者HAMD评分明显改善,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显著提高.结论:PSD严重影响脑卒中患者的康复,综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PSD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秦开蓉;孟玲;黄玉兰;陆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原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采用问卷形式对所服降压药名称、剂量、服药方法、情绪状态、生活规律、活动强度、环境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血压控制不佳原因与服药依从性差、老年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心态不佳、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密切相关性.结论:安全合理用药指导,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疾病的康复.

    作者:王青;陈惠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64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措施进行治疗,并运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平衡功能量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4例患者平均治疗120 d,其认知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ADL的恢复主要受损伤程度和治疗时间的影响(P<0.05),认知功能的恢复与GCS和病程有关(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ADL及认知能力恢复受颅脑损伤程度影响,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颅脑损伤的残疾率,提高ADL.

    作者:尚翠侠;刘珊珊;金亚莉;侯海涛;赵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康复早期介入是现代康复的特征

    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康复不再是一个后续治疗,而是应该尽早地介入到临床治疗体系之中.目前在康复医学发达的国家,已经能够做到康复处理与临床治疗同步,并贯穿于急诊医院到社区医疗的全过程[1,2].

    作者:王玉龙;吴向琼;吴萍;程薇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躁狂发作患者治疗比较

    目的:了解躁狂发作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与1988年和1989年躁狂发作患者服药人数及剂量作回顾性分析,调查服用碳酸锂人数及服用剂量,以及氯氮平,氯丙嗪等应用情况.结果:1998、1999年与1988、1989年比较碳酸锂的使用率和使用量均减少(均P<0.01),碳酸锂合并氯丙嗪或氟哌啶醇、或ECT的治疗率降低(P<0.01),碳酸锂合并氯氮平的治疗率增高(P<0.01).结论:躁狂发作应用碳酸锂尚欠规范,碳酸锂合并氯氮平已成为治疗躁狂发作的主流.

    作者:余关茂;蒋荣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

    目的:观察阿米三嗪-萝巴新对慢性酒精中毒性神经病(CAND)的疗效.方法:CAND患者34例,采用维生素、复方氨基酸、复方丹参、能量合剂等常规治疗的同时加服阿米三嗪-萝巴新(观察组).为比较疗效,同时对CAND患者32例按上述常规治疗(常规组),比较2组患者神经、精神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基本治愈1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变化1例;常规组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17例,进步4例,无变化4例,观察组总有效率97.1%,常规组8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CAND患者加服阿米三嗪-萝巴新治疗后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且无不良反应.

    作者:高书勤;彭健;陈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

    目的:评价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探讨减轻压力的应对方法.方法:应用压力评价量表调查和统计分析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得分,并将被评价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实施干预(减压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统计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率及患儿的治愈率.结果: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采用减压方法后家长放弃治疗率降低,而患儿治愈率提高.结论:对NICU患儿家长及时实施减轻压力的应对方式,可使家长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范玲;郭宏;李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再塑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1只Wistar大鼠分为三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 h后恢复再灌注,同时三七组经腹腔注射中药三七.在术后6 h,1、3和7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可塑性分子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变化,并于再灌注后6 h评定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缺血后大鼠出现左前肢瘫痪,三七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6 h,1、3和7 d时GAP-4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三七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MAP-2表达水平降低,于再灌注1、3和7 d上升,三七组在相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出现结构重塑,中药三七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并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呙登俊;杨万同;田峻;邓子牛;廖维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纤溶指标的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1例的脑脊液t-PA、PAI-1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作者:赵文洲;罗韵文;余绍祖;黄本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幼儿下肢骨折后的心理治疗

    目的:探讨下肢不同类型骨折幼儿的特殊心理障碍及心理治疗措施.方法:59例下肢骨折患者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均按骨科常规处理.康复组同时采取程序化的心理治疗措施,并介入早期康复训练.结果:2组治疗3个月后,康复组幼儿心理状态、关节功能活动度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开展适合幼儿特点的心理治疗,可明显提高幼儿下肢骨折后功能恢复的疗效.

    作者:曹志芳;杨眉;蔡贤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以腰腿痛为主要表现的腰部肿瘤15例临床分析

    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而就诊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34~71岁,平均50岁;病程15 d~6个月.患者均有腰痛,其中伴臀部及单侧下肢痛8例,双侧下肢痛2例,局部压痛13例,椎旁肌痉挛2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5例;单侧下肢感觉减退4例,双侧下肢感觉减退1例;单侧肌力减弱2例,双侧肌力减弱1例;大小便功能障碍1例;腰椎X片均提示骨质增生或骨质疏松,CT提示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退行性变.15例患者经药物镇痛和物理治疗均效果不佳,则采取进一步的检查.

    作者:邓云川;李世荣;刘宏亮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6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6例(82.35%)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I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姜丹;定正超;尚炯炯;李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糖尿病白内障患者的三联手术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乳化、人工晶体植入、玻璃体切割三联手术的方法和效果.方法:62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胰岛素控制血糖于正常范围,按常规行白内障乳化吸出术后,再行三切口闭合式玻璃体切割,并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术后用林可霉素和地塞米松静脉滴注,碘必舒滴眼.结果:62例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时检查角膜透明,瞳孔圆,视力恢复较快;术后脱残率79.7%;角膜散光为0.75±0.65 D,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术后并发症为术中后囊膜破裂36.5%;色素散播87.8%;纤维性渗出8.1%;虹膜后粘连6.8%.结论:三联手术操作可以同时解决两种病变,术后恢复快,可以有效增进视力,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但术后并发症难以避免.

    作者:吴松兆;尤怡;万光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