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

肖东

关键词:颅骨埋植, 颅骨修补术
摘要:目的:总结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的经验.方法:12例颅脑损伤患者,骨瓣埋植入腹部皮下,再行颅骨修补术.结果:1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8例,6个月3例,9个月1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简单、安全、经济.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与减压方法

    目的:评价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探讨减轻压力的应对方法.方法:应用压力评价量表调查和统计分析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得分,并将被评价对象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实施干预(减压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处理,统计患儿家长放弃治疗率及患儿的治愈率.结果:NICU患儿家长的压力水平处于中等水平,采用减压方法后家长放弃治疗率降低,而患儿治愈率提高.结论:对NICU患儿家长及时实施减轻压力的应对方式,可使家长积极配合医护工作,有利于患儿早日康复.

    作者:范玲;郭宏;李蓬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Barthel指数对脑卒中患者住院康复效果的预测

    目的:探讨Barthel指数(BI)对脑卒中患者治疗前后功能状态改变的预测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脑卒中患者227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BI积分,分为严重功能障碍组、重度功能障碍组、中度功能障碍组、轻度功能障碍组和功能良好组.应用BI评定患者康复治疗前和出院时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入院时中度功能障碍患者的平均BI增分和增分速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提示BI积分41~60的脑卒中患者可作为住院康复治疗的首选对象,并可初步预测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可能获得良好康复效果.结论:中度功能障碍患者比重度及轻度功能障碍患者具有更高的功能获得.

    作者:黄晓琳;陆敏;喻澜;刘雅丽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68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6例(82.35%)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I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检出斑块与脑梗死部位存在显著同侧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姜丹;定正超;尚炯炯;李蕾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半导体激光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局部治疗复发性阿弗它溃疡(RAU)的短期疗效.方法:59例轻型RAU患者(激光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半导体激光对溃疡局部照射5 min,每天1次,并与常规组62例患者进行比较,观察溃疡愈合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与常规组比较,RAU组患者溃疡愈合和疼痛缓解显著,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半导体激光局部治疗RAU疗效显著,方便,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程志刚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脑瘫仔兔血清及脑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含量的研究

    目的: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能否作为脑瘫早期诊断及反映各脑区损伤情况的生物学指标.方法:对生后3 d仔兔腹腔分次注射胆红素(总量300 mg/kg)制备出脑瘫兔模型,并观察脑组织不同区域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脑组织中NSE含量.结果:脑瘫兔(实验组)血清中NSE含量末次注药后12 h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且神经元数量减少,而45 d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实验组海马、基底节区NSE含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而脑干、小脑、皮层区NSE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中NSE含量可作为胆红素致脑损伤及脑瘫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胆红素致脑瘫兔海马、基底神经节区神经元数量减少.

    作者:李晓捷;唐伟;李艳秋;李林;姜志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药三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可塑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中药三七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再塑和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51只Wistar大鼠分为三七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制作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1 h后恢复再灌注,同时三七组经腹腔注射中药三七.在术后6 h,1、3和7 d 4个时间点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组缺血灶周围皮质区和海马区神经可塑性分子标志物生长相关蛋白GAP-43和微管相关蛋白MAP-2表达的变化,并于再灌注后6 h评定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缺血后大鼠出现左前肢瘫痪,三七组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6 h,1、3和7 d时GAP-43表达水平逐渐上升,三七组高于对照组(P<0.05).缺血再灌注后MAP-2表达水平降低,于再灌注1、3和7 d上升,三七组在相应时间点高于对照组(P<0.05),但低于假手术组.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后在缺血周围区神经元出现结构重塑,中药三七治疗可加速这一过程并促进功能恢复.

    作者:呙登俊;杨万同;田峻;邓子牛;廖维靖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康复治疗

    目的:研究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综合康复治疗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64例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综合康复措施进行治疗,并运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平衡功能量表、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疗效评定.结果:64例患者平均治疗120 d,其认知功能、平衡功能、运动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ADL的恢复主要受损伤程度和治疗时间的影响(P<0.05),认知功能的恢复与GCS和病程有关(P<0.05).结论: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ADL及认知能力恢复受颅脑损伤程度影响,综合康复治疗可降低颅脑损伤的残疾率,提高ADL.

    作者:尚翠侠;刘珊珊;金亚莉;侯海涛;赵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原因调查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佳相关因素及有效干预措施.方法:原发性老年高血压患者110例,采用问卷形式对所服降压药名称、剂量、服药方法、情绪状态、生活规律、活动强度、环境因素等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血压控制不佳原因与服药依从性差、老年人记忆力和认知能力减退、自我保健意识缺乏、心态不佳、生活习惯及饮食结构不合理有密切相关性.结论:安全合理用药指导,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的控制及疾病的康复.

    作者:王青;陈惠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腰背肌功能训练在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腰背肌功能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防治作用.方法:16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2组各80例,均按常规治疗.锻炼组在症状好转后加强腰背肌群的功能锻炼.结果:5年随访中,锻炼组复发15例,对照组复发45例,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坚持腰背肌群的锻炼可以巩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防止复发,是一种切实可行、经济、实惠的方法.

    作者:黄建洪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疣必治卡介苗素等联合治疗尖锐湿疣53例

    目的:探讨疣必治氟尿嘧啶与卡介苗素联合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方法:尖锐湿疣患者100例,分为2组,联合组53例,用疣必治外涂,同时肌注卡介苗素,待疣体脱落创面愈合后用5%氟尿嘧啶(5-Fu)溶液湿敷原皮损处;对照组47例单用疣必治外涂.2组治疗后随访6个月.结果:2组近期治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复发率治疗组10.20%,对照组37.14%,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尖锐湿疣联合治疗较单一用药的治愈率高且复发率低.

    作者:刘根花;李丽萍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纤溶指标的观察

    目的:研究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浆及脑脊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和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35例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血栓组)的血浆和其中31例的脑脊液t-PA、PAI-1和D-二聚体的抗原含量,与35例无心脑、肝肾及血液疾病患者(对照组)血浆和其中20例脑脊液进行比较.结果:血栓组血浆及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含量均高于对照组;脑脊液中t-PA、PAI-1和D-二聚体的含量分别与血浆中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血栓形成患者纤溶活性明显下降,t-PA及PAI-1参与了脑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

    作者:赵文洲;罗韵文;余绍祖;黄本友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80年代末与90年代末躁狂发作患者治疗比较

    目的:了解躁狂发作患者的治疗现状.方法:对1998年和1999年与1988年和1989年躁狂发作患者服药人数及剂量作回顾性分析,调查服用碳酸锂人数及服用剂量,以及氯氮平,氯丙嗪等应用情况.结果:1998、1999年与1988、1989年比较碳酸锂的使用率和使用量均减少(均P<0.01),碳酸锂合并氯丙嗪或氟哌啶醇、或ECT的治疗率降低(P<0.01),碳酸锂合并氯氮平的治疗率增高(P<0.01).结论:躁狂发作应用碳酸锂尚欠规范,碳酸锂合并氯氮平已成为治疗躁狂发作的主流.

    作者:余关茂;蒋荣泉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研究

    目的:探讨处于重金属环境中的作业工人急、慢性中毒性周围神经损害的电生理改变.方法:应用常规肌电图技术对30例重金属接触者进行肌电图(EMG)、神经传导速度(NCV)检测.结果:30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均呈周围神经损害,其中急性起病18例,以轴索损害为主;慢性蓄积性中毒12例,以脱髓鞘损害为主;电生理改变下肢较上肢明显,感觉神经传导异常重于运动神经传导.结论:电生理学检查对研究重金属中毒所致的周围神经损害提供了重要的客观依据,可作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损程度的动态随访指标.

    作者:杨敏;张长杰;兰纯娜;张海南;宋新旺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帕金森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及护理

    目的:了解帕金森病患者和家属对健康教育的需求,观察健康教育及护理对帕金森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对帕金森病患者33例及患者家属29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健康教育的需求,针对调查结果,在治疗和护理的同时开展健康教育.结果: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病因、病情进展、功能锻炼及长期服药有了充分认识,并能积极配合.结论:加强对患者健康教育指导能有效地减缓帕金森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范晓芹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

    目的:总结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的经验.方法:12例颅脑损伤患者,骨瓣埋植入腹部皮下,再行颅骨修补术.结果:12例患者术后3个月行颅骨修补术8例,6个月3例,9个月1例.均获满意效果.结论:腹壁埋入法保存颅骨行颅骨修补术简单、安全、经济.

    作者:肖东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一氧化碳中毒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比较

    目的:了解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的变化.方法:35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进行脑电图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结果:脑电图异常发生率为88.5%,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发生率为34.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电生理异常改变主要为脑电图异常而非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结论: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大脑皮层病变发生率远高于脑干病变的发生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检查结果不宜作为一氧化碳中毒程度、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客观判断指标.

    作者:邱绍婕;蔡和金;李盈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高血压患者自我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调查结果与分析

    目的:了解武汉市部分高血压患者血压监测与非监测者在血压控制、心血管危险分层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在我院体检中心体检确诊为高血压、病史>1年的2 497例高血压患者中随机入选260例进行问卷调查.能坚持每周测3 d,每天测2次血压者为自测组,其余为非自测组.将2组患者不停止治疗的情况下统一测量血压连续2 d,每天2次,诊断标准及心血管危险分层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准.结果:260例中符合自测组患者仅 32例,非自测组228例,自我监测率为12.3%;平均收缩压(SBP)自测组为126.34±6.10 mmHg,非自测组为145.07±11.00 mmHg,平均舒张压(DBP)自测组为80.69±5.06 mmHg,非自测组为90.43±6.11 mmHg.高血压控制、分级及心血管危险分层,2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武汉市自我血压监测的患者血压控制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低危,而非监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心血管危险分层多为高危和很高危.

    作者:王进京;石玲俐;袁慧玲;管淑良;杨世海;曹振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社区康复的理论与实践

    1 社区康复的回顾社区康复发展至今已26年历史.1976年WHO建议各个会员国,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要开展社区康复.1979年WHO编写出版<在社区中训练残疾人>并试用.1994年联合国的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科教文组织、WHO等三大组织联合发表了<关于残疾人社区康复的1994联合意见书>,在以往近20年开展社区康复的基础上,重新明确社区康复的概念、目标、实施方法等,为以后社区康复提供了一份纲领性文件.我国社区康复的历史只有16年.1986年8月WHO为我国人员在香港举办社区康复讲习班,同年10月,在广州举办全国首期社区康复讲习班.国家决定在吉林、山东、广东、内蒙先行开展社区康复工作,然后推广各地.据统计1997年全国有县、乡二级社区康复站9 596个.专家和社区工作者在社区康复概念、模式、发展战略、评价体系、管理方式、效益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作者:何镜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蓝光照射法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

    目的:建立以波长为420~460 nm的蓝光预先照射高浓度胆红素血清样本一定时间后再测定血清尿酸的新方法, 以消除血清高浓度胆红素对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Trinder反应法测定尿酸的负干扰.方法:使用20 W蓝光灯管对含不同浓度胆红素的血清样本进行一定时间的照射后,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尿酸浓度,对比光照前后的变化,并进行重复性实验和回收实验.结果:蓝光照射后的血清样本胆红素浓度明显下降,尿酸浓度明显上升,重复性实验结果批内CV为2.7%,批间为7.6%.回收实验的回收率原法为55.9%~70.5%,新方法为89.8%~113.4%.结论:蓝光照射法可有效消除血清尿酸测定中胆红素负干扰,其方法简单,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沈建军;顾炳权;刘树林;张周良;李兴利 刊期: 2003年第03期

  • 关节松动术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治疗胸椎后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腰椎后关节紊乱患者56例分为2组.观察组28例以关节松动术治疗为主;传统组28例以传统推拿整复治疗为主.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治疗效果及治疗时间均优于传统组(χ2=5.32,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具有疗程短,疗效快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海峰;王俊华;王刚;朱小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