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瘫SPR术后行为康复治疗

吴光月;田士兰

关键词:脑瘫患儿, 术后, 脊神经后根切断, 治疗组, 痉挛型, 被动运动, 语言效果, 康复训练计划, 双下肢, 肌张力, 对照组, 仔细检查, 主动运动, 重度, 语言评价, 训练治疗, 行为医学, 年龄, 激励理论, 玩具及
摘要:脑瘫患儿53例,智力均正常,呈双下肢单纯痉挛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6~9岁;肌张力轻度痉挛3例,中度19例,重度10例.对照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6~10岁;肌张力轻度痉挛2例,中度12例,重度7例.2组患儿仔细检查双下肢肌痉挛的程度.采用脊神经后根切断(SPR)术,术中适当地选择脊神经后根切断的比例.术后治疗组患儿应用行为医学和激励理论,贯彻和实施康复训练计划,循序渐进.训练早期(术后2~8周)按摩患儿下肢、足部、压膝和扳足,以被动运动为主,患儿能够按要求完成后,立即奖给糖果并配合赞扬的语言.随着治疗的加强(术后9周),由被动运动过渡到主动运动,奖励由食物改为各种小玩具及喜欢看的小画书等,但次数逐渐减少,直到单用语言评价和赞许.当赞许语言效果减退时,再偶尔给以实物强化.对照组术后采用单纯康复训练治疗.
中国康复杂志相关文献
  • 我国麻风康复-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没有任何疾病能像麻风病那样,在社会上引起如此多的痛苦和不幸,对患者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其危害甚至大于麻风菌.”因此麻风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随着抗麻风联合化疗的广泛应用,麻风愈后残疾患者的人数已经大大超过现症患者数,加强麻风康复工作,促进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是我国今后麻风防治的重要工作之一,现就我国麻风康复工作的现状与对策探讨如下.

    作者:张连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理想的瘫痪康复坐椅

    为了能使瘫痪患者在乘坐轮椅的基础上进行康复功能锻炼,90年代初期,我们开始着手研制新型瘫痪康复坐椅.经数年不懈努力近期终于研制成功集康复锻炼及代步功能为一体的理想的瘫痪康复坐椅.通过临床观察已具备很好的临床效果,并朝着产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穆靖;叶上茂;张翠芳;陈家权;张炳然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综合医院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分析

    随着人口结构改变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各专科会诊的78例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加强早期的积极治疗.

    作者:徐金枝;牛洪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高压氧治疗病毒性脑炎临床与脑电地形图分析

    本文对1997年6月~1999年10月间,我院门诊确诊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腮脑)的11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HBO)疗法,并观察临床与脑电地形图(BEAM)的变化.

    作者:袁丰莲;袁永生;杨永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的康复治疗

    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是偏瘫的主要合并症之一,也是偏瘫患者康复治疗中较难处理的问题,严重影响患侧上肢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是预防其发生发展的关键,能很大程度提高患侧上肢功能.

    作者:谭秀革;赵宝英;张宝春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对Ⅱ型糖尿病疗效的研究

    探讨运动处方对I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预防效果.随机选择29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除常规药物治疗外,辅以运动疗法治疗3个月;28例为对照组,仅常规药物治疗3个月.测2组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心率及血压值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平均血糖及HBA1c与治疗前比较均有下降,心率及血压保持稳定.观察组的下降幅度更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运动对I型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起着积极的辅助治疗作用.

    作者:吕国枫;王耀光;任延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吡拉西坦与脑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

    我院于1993年6月~1999年10月先后用脑活素(奥地利依比威药厂生产)和吡拉西坦注射液(维思林,武汉第二制药厂生产)治疗血管性痴呆128例,并对2种方法进行对比,以观察疗效.

    作者:涂照义;马燕妮;李朝武;丁宇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小儿痉挛型脑瘫

    探讨针刺疗法对小儿痉挛型脑瘫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216例9个月~3岁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94例和治疗组122例,均接受功能训练,治疗组再予针刺治疗.2组于治疗前后进行Gesell发育商评定.结果:治疗组总的发育商及动作发育商在治疗后显著提高(P<0.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提示:针刺结合功能训练能有效的提高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

    作者:曹建国;郭新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CPM对下肢关节功能锻炼的应用

    1999年3~10月,采用下肢关节功能恢复器(CPM)治疗10例髋、膝和踝关节术后功能障碍患者,男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全膝关节置换术2例,全髋关节置换术1例,胫骨平台骨折3例,髌骨骨折2次术后合并关节内碎骨片1例,股骨中段骨折术后3例.其中7例膝关节活动受限,其小被动屈曲角度0~20.,大0~30..全部患者采用CPM治疗.方法:患者取坐位,下肢放于CPM的支架上,护理人员打开电源开关,恢复器通电,按起动健,CPM面板上一排LED指示灯亮,利用面板上“角度增大”和“角度减小”键,将支架调到适合于下肢的位置,按住角度调节键,

    作者:王晓庆;罗存珍;毕麦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综合康复治疗

    观察康复治疗对膝半月板运动损伤的治疗效果.17例膝半月板运动损伤的患者采取了非手术的康复治疗,包括急性期的处理、电疗、针灸推拿、药物和运动疗法等.用治疗前后膝关节损伤评分和股四头肌肌力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患膝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关节评分有提高,股四头肌肌力有改善(均P<0.01).提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积极、全面和合理的康复治疗对膝关节半月板运动损伤的恢复可起到理想的效果.

    作者:李嘉祁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训练对ADL的影响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疾病后果的评定不仅限于发病率,死亡率等客观指标,患者主观感觉的生活质量是重要的方面,而这些都取决于患者的ADL.本文着重探讨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ADL的影响.

    作者:刘志美;孟君;李海霞;曹巧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

    探讨颈动脉注药治疗脑梗死的康复疗效.选择颈动脉系脑梗死患者19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26例采用颈动脉注药治疗;对照组64例采用静脉给药治疗.2组病例治疗前后均进行FIM、Fugl-Meyer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评分,其中60例住院超过2个月的患者每20 d评定1次.结果:2组神经功能缺损、FIM和Fugl-Meyer评分治疗后均有改善,但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其中颈动脉注药对脑梗死患者言语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效果更明显,特别是脑梗死发生<20 d时颈动脉注药治疗是佳时机.提示:颈动脉注药对脑梗死的康复具有显著疗效,且治疗越早效果越好.

    作者:张道敬;瞿群威;童利民;王大军;丁建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强度一时间曲线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价值

    探讨强度-时间曲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价值.测定1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胫前肌、腓骨长肌及拇长伸肌的强度-时间曲线共244条.结果:正常24例,部分变性83例,部分~完全变性4例,阳性率为78.38%;所检测的244条l/T曲线中,正常曲线115条,部分变性125条,完全变性4条,阳性率为52.05%;患者的阳性率与所检查的肌肉数成正比;正常和失神经支配的基强度、时值、利用时比较,基强度的P>0.05,时值和利用时的P<0.05.提示:强度-时间曲线测定对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诊断价值,综合多块肌肉的曲线测定可提高阳性率.

    作者:陈银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张力带钢丝治疗伸膝装置损伤

    伸膝装置损伤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5~65岁,平均37岁.股四头肌腱损伤5例,其中新鲜伤2例、陈旧伤3例;髌韧带损伤11例,其中新鲜伤9例、陈旧伤2例,主要是刀砍及重物砸伤,均为完全性损伤,表现为伸膝无力伴疼痛.16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应用张力带减张钢丝固定,同时丝线或可吸收线直接缝合.减张钢丝在股四头肌腱断裂时横穿其起点,而在髌韧带断裂时横穿髌骨上极好,钢丝两端下方固定于横贯胫骨结节的螺栓两侧.术后第3 d开始CPM膝关节功能锻炼,6周后加强屈膝锻炼.6个月后取出减张钢丝.

    作者:许卫东;翁齐烈;黄林海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疗效观察

    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是综合性的,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将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夏娣文;杨赶梅;余江健;于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低能量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致胃溃疡大出血抢救无效死亡1例

    患者男,78岁,脑栓塞,右侧偏瘫,病程>2个月,有30年胃溃疡史.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加脉络宁20 mg,静脉滴注,14 d 1疗程;同时加用武汉产WCL-5 I型低能量He-Ne激光治疗仪血管内照射,波长632.8 nm,输出功率1.5mw,取肘正中静脉常规消毒保留针穿刺,每次照射60 rain,每日1次.

    作者:沈迎念;陈文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术后硬膜外吗啡镇痛协同用药的临床探讨

    观察比较硬膜外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吗啡协同用药以减少吗啡传统用药引起的副作用.100例患者随机分成5组并使用不同剂量吗啡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协同用药各组副作用发生率远较吗啡传统用药低,差异有显著性;0.18%布比卡因协同组与0.3%布比卡因协同组镇痛与副作用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低浓度(0.18%)布比卡因与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协同小量吗啡(1.0 mg)用于术后镇痛为更优良的方法.

    作者:陈仲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1例颅脑损伤患者的家庭护理

    颅脑损伤患者1例,男性,54岁,副教授.1996年因车祸致多处损伤入院诊断为颅底骨折、双颞叶颅内血肿、脑挫裂伤、肺挫裂伤、左眉裂伤、胸壁挫伤、左下肢胫腓骨骨折.入院后经2次开颅行血肿挖除、双侧颈外动脉结扎止血和气管切开、左下肢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及肺部、胃肠道严重感染等抢救治疗,昏迷20+d后逐渐清醒.4个多月后病情好转,出院回家继续接受康复指导和护理.方法①家庭护理预期目标:能扶着拐杖在室内安全行走,患者自理活动能达到佳水平,逐步实现独立洗漱、入厕及便后清洁卫生.患者表现有明显的失落感、情绪烦燥,易怒、陪护人员耐心的作好健康教育宣传和心理护理,热情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并帮助其解决,以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讲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鼓励患者每日早、中、晚3次扶拐杖下床活动.

    作者:胡正洁;王雪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中药针刺及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的疗效对比观察

    对比观察中药、针刺及针药结合3种疗法的疗效.3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及针药组.均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采用Ridit检验平均R值.结果:中药组疗效明显差于针刺组(P<0.001),针药组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提示: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能明显提高疗效,病程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大限度的防止残障的发生.

    作者:熊润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 作业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

    选择1999年3~5月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分裂卫生中心2个病区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2-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儿例;年龄29~73岁,平均46.7士11.7岁;病程18.2士9.6年.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0~74岁,平均42.1士13.0岁;病程16.9士10.8年.2组间性别、年龄、病程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均维持原有精神药物治疗,治疗组同时每日2次,每次2 h的作业治疗--折纸盒子.采用精神康复观察量表(SPRAI)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对2组患者入组时、治疗后4、8、12周各评定1次.

    作者:何敏慧;冯永林;陈瑞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中国康复杂志

中国康复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主办: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