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淑华;蒋小燕;杨朝晖;王倩
在现代医学体系中,预防、保健、医疗和康复是相互联系组成的整体,康复是临床治疗的延续,尤其是神经内、外科和骨科的患者,在病情控制之后,接下来的医疗工作就是训练患者促进功能恢复或重建,并尽量利用其剩余的功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目前大多数综合性医院都设有康复医学科,因此康复治疗士(师)的需求量有着较大市场潜力.康复医学做为一门学科,具有本专业设置的要求.笔者就1999年度参加卫生部中等医药卫生专业有关康复专业目录的编制工作、广东省卫生厅组织的“康复技术专业设置标准”编制工作和本校开设康复专业5年的经验以及本人在中山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进修时的亲身感受,就康复技术专业设置标准问题做以下探讨.
作者:杨玉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在退变的基础上受到相应的损伤或应力作用,造成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突出,压迫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和相关神经症状.作者于1997~1999年应用非手术疗法治疗300例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黄德清;徐淑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脑卒中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威胁患者生命的常见病、多发病.它具有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三高”的特点,患者常伴肢体和语言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ADL.本文对14例脑卒中所致的语言障碍进行康复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徐玲;邓钰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脑卒中后偏瘫的治疗是综合性的,针灸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手段,我们将66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结果如下.
作者:夏娣文;杨赶梅;余江健;于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观察比较硬膜外不同浓度布比卡因、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和小剂量吗啡协同用药以减少吗啡传统用药引起的副作用.100例患者随机分成5组并使用不同剂量吗啡和不同浓度布比卡因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协同用药各组副作用发生率远较吗啡传统用药低,差异有显著性;0.18%布比卡因协同组与0.3%布比卡因协同组镇痛与副作用相似,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低浓度(0.18%)布比卡因与氟哌利多、地塞米松协同小量吗啡(1.0 mg)用于术后镇痛为更优良的方法.
作者:陈仲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活动手的肌肉大部分在前臂,支配手活动的神经来自臂丛的分支,这些分支的损伤可导致手功能的障碍.神经损伤常累及交感、运动和感觉的功能,康复治疗的目的是恢复支配区域各神经机能障碍.
作者:陶泉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0例,男43例,女1 7例.年龄23~67岁.病程1周~3年,平均18±12周.其中间歇性跛行25例,严重放射痛18例.直腿抬高试验<40.12例,<70.48例.肌力减弱35例,肌肉轻度萎缩9例.25例为初次发病,16例为第2次发病,19例为多次发病.全部病例均行X线摄片及CT扫描,12例同时行MRI检查,提示:L3.4间盘突出10例,L4.s32例,LLs~S1 18例,其中极外侧型3例,中央型5例,旁中央型33例,外侧型19例;突出直径>8 mm 10例,钙化型突出6例,伴腰椎不同程度退行性改变37例,轻度椎管狭窄12例.急性患者症状较重,首先的治疗是卧硬板床休息,20%甘露醇250 ml、地塞米松10 mg和复方丹参注射液10 m1,静脉滴注,1日1次,连续7 d.骶管注射醋酸强的松龙40 mg,2%盐酸利多卡因8 m1,654-2 10 mg,维生素B122 mg,5%碳酸氢钠注射液10 ml,地塞米松5 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30 ml,每周注射1次,连续3周
作者:孙瑞台;袁建英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本文对1997年6月~1999年10月间,我院门诊确诊腮腺炎病毒性脑炎(腮脑)的118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高压氧(HBO)疗法,并观察临床与脑电地形图(BEAM)的变化.
作者:袁丰莲;袁永生;杨永秀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踝关节骨折患者24例.男20例.女4例.年龄12~70岁.平均37岁.跌扭伤1 6例.车祸损伤6例.石块压伤2例.根据Lauge-Hanson分型.旋后外旋型1 3例,其中Ⅵ度骨折7例.Ⅲ度骨折4例.Ⅱ度骨折2例.均用克氏针配合手法复位固定;旋后-内收型3例,其中Ⅱ度骨折1例.用克氏针配合手法复位固定.1度骨折2例.手法复位后用克氏针内固定;旋前-外展型4例.其中Ⅲ度骨折1例.Ⅱ度骨折1例,1度骨折2例,均用克氏针配合手法复位固定;旋前外旋型4例.其中Ⅲ度骨折1例.Ⅱ度骨折1例.I度骨折2例,均用克氏针配合手法复位固定.夏位方法:骨折处用2%利多卡因局麻在200 mA的X线透视下观察骨折部位.然后进行手法整夏.
作者:谢中金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评价颈椎椎旁神经、肩胛上神经和喙突下区3个阻滞点注药方式治疗冻结肩的疗效.20例(A组)冻结肩患者采用利多卡因、醋酸确炎松、VitB12、透明质酸酶等复合液在每个阻滞点注入3~6 m1,并与10例(B组)采用痛点阻滞的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A组在疼痛、功能障碍改善和疗效方面均优于B组(P<0.01).A组总有效率为90.0%,B组70.0%.临床治疗过程中未见有明显毒副作用.提示:阻滞疗法治疗冻结肩设计合理且疗效肯定.
作者:项红兵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周围性面瘫早期采用物理治疗可使患者的病症得到迅速控制并能很快趋向恢复.但很多患者在患病后不能坚持到医院治疗,以致延误病情,面瘫康复面罩可以弥补这一缺憾,它具有消炎、消肿、镇痛和促进局部微循环的物理作用,现介绍如下
作者:周淑华;蒋小燕;杨朝晖;王倩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讨帕金森病(PD)大鼠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其行为学的变化.采用6-羟多巴胺(6-0HDA)损毁大鼠一侧黑质细胞制成PD样大鼠模型,在右侧纹状体内分别移植入胚胎黑质和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块,在移植后2、4、8和12周记录阿朴吗啡诱发大鼠的旋转行为,同步分析存活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数目.结果:在12周时与胚胎中脑组织移植组比较,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大鼠旋转行为改善更为明显,存活TH+细胞显著增多(分别P<0.05),但自、异体颈动脉体球细胞移植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提示:颈动脉体球细胞块移植后PD大鼠行为学显著改善,效果优于胚胎中脑组织块的移植.
作者:曹学兵;陈吉相;孙圣刚;童萼塘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寰枢关节损伤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炎症、退行性变及先天发育畸形等因素造成寰枢关节正常解剖改变,导致颈椎及其连结的组织失去正常的力学平衡,不同收缩功能的颈部肌群发生痉挛后引起不同颈椎节段的不稳[1].因其临床症状表现不同,常常造成误诊或漏诊.现将我科1995年以来有详细病情记录的43例患者的诊治作初步探讨.
作者:方玲;钱红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儿女性,9个月,因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行室间隔修补术.术前患儿智力好,能独坐、爬,运动发育正常,手术经过顺利.术后第4 d患儿清醒能进食后,发现左侧肢体不能活动,左眼闭合不拢,左侧口角流口水;术后第5 d,患儿左侧肢体出现抽搐,每日发作8~10次,每次持续5~6 min,查血钙2.2 mmol/1L,临床认为是输血过多引起的低钙抽搐,给予止痉、脱水对症治疗,并给予10%葡萄糖酸钙10 ml缓慢静注,2 d后抽搐停止;术后第8 d头部CT示右侧大脑半球外侧面包括额叶、顶叶、颞叶的皮质及白质大面积低密度灶,诊断脑血管栓塞,给予溶栓、高压氧治疗1周;术后15 d病情稳定后转康复科.治疗给予患肢按摩,关节被动活动;按照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规律行翻身、坐、爬训练;手法矫治及作业疗法的插棍训练;同时配合高压氧、针灸以及静脉滴注脑组织液等.
作者:郑红卫;林俊;何正慧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对比观察中药、针刺及针药结合3种疗法的疗效.3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针刺组及针药组.均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采用Ridit检验平均R值.结果:中药组疗效明显差于针刺组(P<0.001),针药组明显优于针刺组(P<0.01).提示: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偏瘫能明显提高疗效,病程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及早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大限度的防止残障的发生.
作者:熊润贤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讨康复治疗对脑出血微创术后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采用以Bobath和Brunstrom方法,选择脑出血微创术后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及对照组.康复组微创术后1周内开始进行规定的康复训练,对照组术后未经指导的自我锻炼.分别于1、2和4周时评定.运动功能用Fugl-Meyer评分,神经缺损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分.结果: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减少康复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运动功能恢复康复组更显著(P<0.01).提示: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进早期虽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可有效降低致残率.
作者:张多惠;张冬妹;李德忠;杨利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随着人口结构改变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各专科会诊的78例老年期精神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精神症状的认识,加强早期的积极治疗.
作者:徐金枝;牛洪体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索感觉统合训练疗效的影响因素.190例感觉统合失调患儿按年级分为4组,每组中又随机分为2种治疗方法,治疗1用感觉统合训练、心理护理及家长配合;治疗2用单纯感觉统合训练.对绝大多数患儿进行脑电图及血铅分析.结果:学龄前组、低年级组、中年级组2种方法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高年级组2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年龄因素对疗效无明显影响(P>0.05);脑电图异常、血铅水平升高均影响训练效果(均P<0.01).提示:感觉统合训练配合心理护理可以极大提高疗效,训练早晚对疗效影响不大,而脑电图异常及血铅水平的高低对训练效果有较大影响.
作者:何正慧;董文芝;李双喜;郝玉华;代英玉;朱明香;熊萍;彭毅;王建平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探讨综合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长期预后的影响.5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均采用综合医疗,方法包括常规临床治疗、血管扩张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康复医疗干预,并长期跟踪随访.结果:53例患者临床状况和心脏功能有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发现死亡12例,其中发病后〈2年死亡1例,2~4年3例,5~9年6例,≥10年2例.提示:综合医疗可以延缓疾病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寿期.
作者:陈启华;叶国鸿;罗发强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矫形器学是康复医学工程的一门新兴学科,康复医学的临床治疗愈来愈多的考虑到夹板、支具的应用,在康复医学专业杂志上矫形器方面的信息与报道[1,2]增多.聚乙烯、聚丙烯等热塑材料制作的矫形器日益受到医务人员的重视[3],它的性能能充分满足患者躯体功能和心理上的需要,它的制作技术优于其他传统的加工工艺,但是在它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作者:赵正全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