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刚;陈景藻;张李燕
目的 观察次声作用大鼠后,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AⅡ)含量的变化。方法 用16 Hz,130 Db次声,作用1、7、14、21 d,2 h/次.d-1。分别于作用后0.5、6、12、18、24 h观察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在次声作用1 d后,在24 h内与对照组相比持续性增高(P<0.01)。次声作用7 d,与对照组相比0.5 h已开始增高(P<0.01),12 h达高峰,而后下降,至24 h低于对照组(P<0.05)。次声作用14 d,与对照组相比0.5 h已显著增高(P<0.01),6 h、12 h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8、24 h复呈显著增高(P<0.01)。 次声作用21 d, 与对照组相比0.5 h已开始增高(P<0.05),12 h达高峰,而后下降,至24 h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次声作用后,大鼠血浆内AⅡ含量随次声作用时间的不同而呈不同的规律性改变。
作者:赵志刚;陈景藻;张李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睡眠参数改变的生物学特点。方法 应用多道睡眠图对35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进行睡眠描记,分析相关睡眠参数,并与20例正常人比较。结果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睡眠潜伏期延长(38.44 min)、总睡眠时间减少(259.71 min)、中途醒转次数增多(7.55次)、睡眠效率低(58.06%)、快眼动(REM)睡眠潜伏期缩短(62.36 min)、REM睡眠时间(32.42 min)和REM活动度(67.91单位)减少(P<0.05~0.01)。结论 脑梗死恢复期患者不但有睡眠量的减少,而且伴有睡眠质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REM睡眠时间和REM活动度是评价脑功能恢复的客观指标。
作者:李冲;宋景贵;杜好瑞;谭春英;张帆;张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68例脑血管意外(CVA)患者,分康复治疗组(37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31例)。按照Bobath技术和Carr的运动再学习原理对康复组患者进行早期综合的康复治疗,平均治疗时间28 d。采用Scandinavian中风量表(scandinavian stroke scale,SSS )和Barthel指数量表进行运动和步行能力评价。结果经康复治疗后偏瘫侧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均明显提高,总的步行率达83.8%,较治疗前增加了51.4%。康复治疗组治疗前后和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1)。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及步行能力的恢复,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谢光柏;姜洪福;陶新民;曹曼林;胡永善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十分痛苦,我们采用磁珠特定耳穴贴压治疗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龄17~25岁25例,25~43岁20例,50岁以上6例。病程:15~30 d 18例,30 d~3个月12例,3个月~1年10例,1年以上11例。主要症状:疼痛30例,弹响杂音5例,张口受限11例,运动异常5例。本组51例均经专科确诊。采用钕铁硼永磁体,圆形磁珠直径2 mm,磁场强度300 mT,取穴:下颌,皮质下,神门,每次以耳穴探测仪在相应部位寻找敏感点,用75%酒精消毒耳廓,将贴有磁珠的方形小胶布块对准穴位紧贴,并稍加力按摩片刻,按摩时手法要适中,使患者感到胀、微痛。嘱患者每日按摩6~10次。贴压双侧耳穴,5 d换1次,3次为1疗程。痊愈:自觉症状消失,关节运动及咀嚼功能恢复正常,弹响消失,张口正常,颞颌关节周围肌群压痛消失。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张口趋于正常,仍有轻微弹响及张大口时不适。有效:自觉症状缓解,但未能完全消失。无效:自觉症状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本组51例,痊愈44例;显效4例;好转2例;无效1例。治疗2次35例,治疗1次16例。
作者:李邦雷;黄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压氧和静磁对去势雌鼠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 5月龄SD大鼠50只,切除双侧卵巢,随机分成模型组、高压氧组、静磁组、高压氧+静磁组及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采用QDR4500A型扇形束DEXA检测各组腰椎(L4-6)、股骨、胫骨各区域和全身BMD,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4周后高压氧组与模型组比较,高压氧组各部位BMD略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静磁组与模型组比较,在股骨远端(FR2)BMD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高压氧+静磁组与高压氧组比较,前者各部位BMD略呈下降趋势;而高压氧+静磁组与静磁组比较,前者各部位BMD略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高压氧对去势雌鼠骨丢失无明显改善,强磁场加重去势雌鼠的骨丢失,高压氧能部分拮抗强磁场所致的去势雌鼠的骨丢失。
作者:刘敏;黄兆民;伍贤平;黄干;朱双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灼性神经痛常见于周围神经高能损伤,原因多为火器伤、车祸等。该病的主要症状为受累肢体的剧烈疼痛,其发病机理尚不甚清楚,目前治疗方法虽然较多,但治愈率较低。我们从1995年至1999年,共收治灼性神经痛17例,均行周围神经外膜、束间松解,同时给高压氧治疗,平均随访2年3个月,取得良好效果。1 资 料 与 方 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7例,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19~52岁。均为高能损伤,其中火器伤11例,车祸伤5例,其他1例。损伤神经:坐骨神经6例,正中神经4例,尺神经1例,桡神经2例,臂丛神经3例。17例患者均有典型的灼性神经痛[1]。
作者:杜全印;王爱民;郭庆山;王子明;孙红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培养目标1.1 政治思想品德上的要求 通过政治理论课、邓小平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学风、医德医风,关心集体,团结同志,立志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献身。1.2 业务上的要求 学位获得者应在康复医学与理疗学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能担负高等学校康复医学与理疗学的诊疗、教学、和科研工作,熟悉从事研究领域内的理论和技术的新发展和动向,并对本专业工作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能用英语较熟练地阅读和翻译本专业的书刊文献,能用英语撰写论文详细摘要,并有一定的听说能力,为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
作者:黄东锋;卓大宏;刘鹏;丁建新;王楚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以Y迷宫和长时程增强(LTP)为指标,探讨电磁脉冲(EMP)对动物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神经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2级Wistar 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为EMP组15只,其中5只用于6 h内引发LTP,5只用于12 h以后引发LTP,5只进行Y迷宫试验;对照组10只,5只用于引发LTP,5只进行Y迷宫试验。结果 EMP组在刺激后6 h内引发LTP的群峰电位(PS)幅值增高[(148.0±4.9)%],明显低于对照组[(204.4±2.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12 h后引发的LTP的PS趋于恢复;EMP组的学习能力[(55.0±5.0)%]和记忆能力[(53.0±8.3)%]与对照组[学习能力为(77.0±12)%;记忆能力为(77.0±9.7)%]相比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电磁脉冲可使海马神经元在形态结构、功能及突触可塑性上发生某些变化,并进一步影响到大鼠学习记忆功能。
作者:赵梅兰;曹晓哲;王德文;马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腰椎、胸椎、颈椎呈隐渐发病,导致脊柱强直或驼背固定的疾病,临床上误诊和漏诊率甚高。血液检查和X线平片为AS常规检查技术。近年来采用骶髂关节CT、ECT扫描诊断AS的方法已陆续见诸报道[1],虽然敏感性高,但不能增加发现骶骼关节炎的可能性[2],且CT及ECT检查费用较高。而用红外热像图检查AS我们未见报道,为了评价红外热像图对AS早期的诊断价值,本研究对50例AS患者的骶髂关节进行红外扫描,并与血液检查和X线平片相对比,其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静波;李新栋;刘景聚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促通技术为脑卒中偏瘫康复的核心,遵循其基本原理,训练中我们引入了理疗因子进行综合训练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 料 与 方 法1.1 病例 28例患者均系第1次发病的脑卒中住院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与CT确诊,其中排除了病情较轻与极重患者,及认知功能障碍者。28例中男18例,女10例,脑出血16例、脑梗死12例,左侧偏19例、右侧偏9例,平均年龄(57.78±8.90)岁,平均病期(25.57±12.12)d。1.2 治疗方法1.2.1 软瘫期:各种卧位状态下,偏侧抗痉挛体位需正确摆放,鼓励患者健侧运动诱发偏侧肢体联合反应。利用健侧完成卧位状态下的体位转换,对偏侧上、下肢进行被动性功能运动,及各关节的安全性挤压。采用理疗因子对偏侧强化性感觉输入。
作者:曹维宁;王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膝关节骨关节炎屈伸膝肌抑制的特性。方法 对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患者进行股神经和坐骨神经的大电刺激、定量的髌腱反射和股二头肌腱反射诱发电位的肌电图检查,比较健患侧的差异。结果 36例单侧膝骨关节炎健患侧的股神经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峰-峰值和潜伏期无显著差别,但患侧的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要显著低于健侧(P<0.001)。健患侧坐骨神经大电刺激的诱发电位潜伏期、峰-峰值和股二头肌腱反射诱发电位峰-峰值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从脊髓水平的反射角度看,膝骨关节炎的伸膝肌存在抑制而屈膝肌无明显抑制,膝骨关节炎对屈伸膝肌运动神经元的抑制有选择性。
作者:李放;徐一鸣;范振华;屠丹云;胡永善;张凯莉;朱艺;沈丽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正常人及冠心病单支病变、多支病变、糖尿病伴植物神经性病变患者心率变异在非线性动力学上的表现。方法 选用的指标是散点图几项量化指标、测度熵和关联维数。结果 正常人非线性参数中存在明显的昼夜变化,冠心病患者昼夜变化程度减低,而糖尿病伴植物神经性病变患者昼夜变化规律消失; 根据冠心病患者和糖尿病伴植物神经性病变患者的病理生理上都具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现象,提示植物神经调节是影响心脏非线性运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些非线性参数可显示正常人、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及糖尿病伴植物神经病变患者之间的差异。结论 通过特征值提取,心率变异的一些非线性参数,有望为临床医师提供一种有效的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及检测糖尿病患者植物神经病变程度的指标。
作者:徐秋萍;徐征;张辉;葛霁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大鼠P3b波的特点及形成机制,为人类P3b波的研究提供动物模型及研究资料。方法 记录颅骨内、隔区、海马CA1区P3b波且同步记录相应脑区细胞群峰放电,并观察毁损隔区对海马CA1区P3b及细胞放电的影响。结果 在海马CA1区记录到的P3b波与其细胞放电呈正相关,隔区损毁后,海马CA1区P3b波及细胞群峰放电基本同步减弱直至消失。结论 海马CA1区细胞在靶声刺激后的群峰放电是P3b波产生的重要机制。隔区结构及功能的完整对海马CA1区P3b波形成有重要作用, 进一步表明海马CA1区细胞对靶声刺激的群峰放电是P3b波产生的重要原因。
作者:余茜;李晓红;吴宗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口腔粘膜溃疡50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27例,女23例,平均年龄32.5岁(5~60)岁,平均病程4 d(1~10 d)。溃疡部位:上唇13例(26%),下唇16例(32%),双颊12例(24%),齿龈6例(12%),上腭3例(6%)。溃疡面积为小米粒到黄豆大小,表面覆以淡黄色伪膜。患者主诉疼痛,进食受限。就诊时,多数患者未用药物治疗,个别患者外用西瓜霜喷剂无效。紫外线治疗期间停用一切药物。采用烟台产的ZJ-5型紫外线治疗机,电源220 V,50 Hz,输出紫外线波长253.7 nm,应用石英导管照射溃疡面,根据局部炎症轻、中、重程度,首次照射分别给予15、20、25个生物剂量,每日照射1次,每次照射递增2~3个生物剂量。一般治疗不超过10次。
作者:毕鸿雁;林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由于临床医生对扁桃体的临床意义认识不够,长期以来舌扁桃体在临床上常常被忽略[1],加之对舌扁桃体肥大缺乏适当的治疗手段,许多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长期遭受疾病的痛苦。我们自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采用YAG激光治疗舌扁桃体肥大患者46例,取得满意效果。1 资 料 与 方 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3月至2000年3月门诊诊断舌扁桃体肥大患者46例,其中男19例,女27例。年龄23~65岁,平均49岁。病程从3个月至3年不等,均反复多次就诊,按“慢性咽炎”接受抗炎等治疗,效果不佳。全部患者均有明显的咽喉部异物感或梗阻感,咽痛等病史。其中27例有睡眠打鼾,3例伴憋气,有1例严重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间接喉镜检查可见舌根部有明显的淋巴组织增生,呈乳头状或葡萄状隆起,表面光滑,充满大部分会厌谷与会厌舌面接触。23例曾行纤维喉镜检查,增生淋巴结压迫会厌,影响其活动,舌根扁桃体肥大相对部位咽腔狭窄。
作者:姜秧根;文国远;徐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用来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CBF)变化的价值已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1,2]。采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r tomographia,SPECT)等检查发现,脑出血后存在广泛的局部脑血流下降[3,4],采用TCD动态观察脑出血后的脑血流变化目前尚未见详细报道。我们就这方面的研究情况作报告如下。1 对 象 与 方 法1.1 对象 5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系我院神经内科1997年2月至1999年3月的住院患者。均为发病3 d内入院并经CT确诊为大脑半球出血者,除外非大脑半球出血、非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室出血及混合性中风者。其中男36例,女20例,年龄(63.3±10.3)岁。32例健康对照组为健康体验者及部分坐骨神经痛者,其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62.2±11.1)岁。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按传统的治疗方法,予以脱水降颅压,血压高于18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时酌情予降压药控制血压(转换酶抑制剂),不用钙拮抗剂及血管扩张剂。
作者:郭富强;杨友松;周波;余能伟;代红源;许飞;李素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次声作用对大鼠记忆功能及斜角带核和隔内侧核胆碱能神经元表达的影响。方法 记忆保持SD大鼠接受16 Hz,90 dB或130 dB次声照射,2 h/次.d-1, 作用7 d或14 d,观察不同声强、不同时间次声作用对大鼠回避反应的潜伏期及隔内侧核/斜角带核(MS/DB)胆碱能神经元表达的影响。结果 130 dB次声作用组大鼠记忆功能显著降低(P<0.01),隔内侧核和斜角带核胆碱能神经元数目明显降低(P<0.01),90 dB组差异不明显。结论 次声作用可以导致隔内侧核和斜角带核胆碱能神经元的数目减少,使大鼠记忆功能下降,效应与次声的声强有关。声强相同时, 14 d与7 d的效应差异不显著。
作者:魏智钧;李玲;陈景藻;贾克勇;饶志仁;邱建勇;刘惠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及疗效评定价值。方法按临床诊断标准收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6例,平均年龄53.6岁,对照组为年龄相近的健康人28例。采用MT-1000型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仪于治疗前后对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前动脉(ACA)和大脑中动脉(MCA)的血流峰速度(Vp)、血流平均速度(Vm)及血流频谱图像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疾病组椎基底动脉(VBA)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疾病组TCD异常率为80.6%(29例/36例),以VBA流速降低为主要特点。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TCD可作为老年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诊断及疗效评定的参考依据。
作者:张建宏;范建中;杨哲;蒋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肛肠疾病术后伤口疼痛、水肿及愈合时间长,减轻肛肠病术后患者的痛苦和促进伤口愈合很有必要,近年我们对肛肠病术后患者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进行局部照射,可使患者术后疼痛及水肿明显减轻,愈合周期缩短,现报告如下。1 资 料 和 方 法1.1 临床资料 1997年11月至1998年12月间因肛肠科疾病手术治疗的患者246例,按就诊单双日分为观察组115例,对照组131例。其中观察组中男62例,女53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32±15.5)岁;肛瘘16例,外痔22例,混合痔30例,肛裂24例,肛管狭窄17例,肛周脓肿6例;对照组男61例,女70例;年龄18~68岁,平均年龄(34±14.7)岁;其中肛瘘17例,外痔27例,混合痔35例,肛裂21例,肛管狭窄20例,肛周脓肿11例。两组一般情况经χ2检验无显著差异(P>0.05)。
作者:李俊;王美容;陈凯;杨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泌尿系结石是一种常见疾病,其形成可能与代谢失调、感染、泌尿系统畸形梗阻等有关。我们采用脉冲调制中频治疗50例患者取得了较理想效果。 本组病例均经过临床检查确诊。50例患者中,女性26例,男性24例;年龄40~60岁35例,25~39岁15例;病程1~5年40例,5~10年10例;肾盂结石9例,输尿管结石31例,膀胱结石10例;结石大小0.6~1.0 cm 15例,0.5 cm以下35例。 将电极置于肾俞穴或阿是穴,采用中频频率5 kHz,低频频率100 Hz,按摩速度100次/min,低频调幅幅度10 Hz,治疗时间10 min,电流量为耐受量。再将低频频率调为5 Hz,其他频率不变,继续治疗20 min,足三里、三阴交两穴治疗10 min,每日1次,20次为1疗程。 治愈:结石排出;好转:结石部位下移,如从肾里下移到输尿管,输尿管结石下移到膀胱;无效:无任何变化。治愈3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0%,治疗次数长49次,短4次,平均17.6次。 讨论 脉冲调制中频治疗泌尿系结石,缓解痉挛、止痛、消散炎症与水肿,加强尿路平滑肌的蠕动,促使结石下降和排出。 此方法安全无痛苦,患者易接受,是值得进一步探讨的疗法。
作者:胡秀云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