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辉;石军飞;吴晓忠
目的:探讨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介入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5例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及脾大、脾功能亢进症患者进行PSE,栓塞剂使用明胶海绵,导管尽可能超选择到脾脏中下极分支.介入治疗术前、后定期复查血常规,CT测定脾脏大小,并对并发症进行观察.结果:25例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栓塞25例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超选择插管和栓塞全部成功.25例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和上腹部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的表现,经对症处理逐步缓解.栓塞面积<40%者5例,40%~60%者16例,>60%者4例.除2例栓塞面积<40%者外,另外23例患者术后外周血细胞均逐步上升,术后1周患者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由术前的(2.34±0.53)×109/L和(34.45±7.34)×109/L分别上升为(7.65±2.34)×109/L和(79.36±22.38)×109/L.术后1个月患者的WBC、PLT分别为(5.78±1.21)×109/L和(97.34±21.32)×109/L.术后3~6个月CT复查,脾脏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栓塞面积<40%者无并发症,栓塞面积40%~60%者1例、栓塞面积>60%者2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包括左侧胸腔积液1例,左下肺炎症2例.无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能有效缓解肝硬化患者的脾功能亢进症引起的血细胞减少.掌握合适的栓塞面积、术中严格的无菌操作、术后加强抗炎及对症处理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东华;贾广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骨盆训练对偏瘫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骨盆训练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分别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骨盆训练组患者的功能改善(优良率93.3%)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骨盆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下肢的步行能力.
作者:王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2005年1月~2009年11月,我院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2例,回顾分析该类患者麻醉处理方法及注意事项,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万全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筛查胎儿头部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 000例孕11~42周在我院接受产前超声筛查的胎儿进行头部基本切面的扫查.结果:头、颜面部产前超声诊断畸形165例,部分经引产病理及染色体检验证实.结论:产前超声筛查是诊断胎儿颅内异常较直观、可靠、方便、安全、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作者:王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脑电双频谱分析(bispectral index,BIS)作为麻醉和镇静深度监测的指标,是一种脑电信号分析方法.BIS的数值范围是1~100,数值越大,患者越趋于清醒;数值越小,则提示患者大脑皮质的抑制越严重.BIS值在40~60之间往往认为麻醉深度已经足够.它能较好的监测大脑皮层功能状态及其变化,对防止术中知晓及预测意识消失和恢复都有一定的灵敏度,可以减少麻醉药物用量,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手段.目前许多研究已表明,BIS与许多麻醉药物的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因此,本文将对此做一简单综述,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BIS监测.
作者:王晓冬;崔永武;刘万林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早期应用532倍频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renital veni occlusion,RVO)的疗效.方法:我院门诊及住院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67例67眼,经FVC-50相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确诊后,经532倍频激光治疗,观察视力预后、眼底改变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末次随访视力提高31眼,视力无明显变化30眼,视力下降6眼.激光治疗有效(无新生血管产生及新的视网膜无灌注区形成)62眼.结论:早期应用532倍频激光治疗,对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无灌注区的消退、预防新生血管产生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肯定.
作者:聂清;胡丽兴;张玉秋;王敏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比较分析应用复春散Ⅱ号、复春散Ⅱ号联合压力疗法及单纯压力疗法3种方法防治深度烧伤愈合后创面瘢痕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180例患者分为A、B、C 3组,A组行复春散Ⅱ号外涂治疗,B组行复春散Ⅱ号外涂联合压力疗法治疗,C组行传统压力疗法治疗.3组均于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对创面瘢痕情况进行评定,计算总有效率.结果:3个月时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0%、88.3%、71.7%,6个月时3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98.3%、90.0%.A、C两组与B组在3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组内3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组综合治疗方法较A、C组单一治疗疗效更为满意,并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瘢痕防治的效果会更好.
作者:姚兴伟;张旭辉;孙伟晶;于成涌;刘艳红;韩德志;陈向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5种口腔修复非贵金属材料的细胞毒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法、MTY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的方法,研究5种合金的细胞毒性.结果:MTT比色法结果揭示:纯铁、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钴铬合金、镍铬合金、铜基合金抑制了细胞的生长;细胞周期所测各组细胞G2期比例与MTI结果相符.结论:不同金属合金的细胞毒性不同.
作者:邵文俭;张永清;于蕴之;缪羽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替换利培酮后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催乳素(PRL)水平的影响、疗效及安全性.方法:70例利培酮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女性患者,随机分为齐拉西酮组34例,逐渐替换为齐拉西酮治疗6周;利培酮组36例,维持原剂量;于治疗前、中、后检测PRL,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第6周末,齐拉西酮组催乳素较基线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催乳素与基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末BPRS评分均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齐拉西酮组出现月经紊乱或泌乳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齐拉西酮治疗利培酮所致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高催乳素血症安全、有效.
作者:陈春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玷污层可阻碍药物进行深层消毒,降低充填材料与根管壁的密合性,使根尖微漏显著增加,导致根管治疗失败.根管冲洗是根管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能否有效去除玷污层是其关键之一.本文就近年来根管玷污层去除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王贺;屈志国;吴司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厄贝沙坦联合小剂量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36例高血压病患者经药物洗脱2周,随机分为复方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加氢氯噻嗪,治疗组)和复方依那普利组(依那普利加氢氯噻嗪,对照组),服药第4周末疗效未达到有效标准时将剂量加倍.总疗程8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3.3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厄贝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率低,值得推广.
作者:李艳;牛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伴有中央-颞区棘波放电的儿童良性癫痫(BECT)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对50例BECT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7例表现为部分性发作,13例为部分性发作继发全身性发作,发作间期脑电图均有一侧或双侧和(或)中央颞区尖波或棘波,口服传统抗癫痫药疗效满意.结论:BECT临床发作与睡眠密切相关,发作的基本类型为部分性发作,是一种特殊癫痫综合征,预后良好,及时而正确的诊断有助于治疗.
作者:高傅燕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晚期糖基化终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对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增殖的影响.方法:组织贴块法培养大鼠VSMCs,给予不同浓度AGE-牛血清白蛋白(AGE-BSA)连续处理VSMCs 168 h(7 d),每24 h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计算细胞增殖促进率.结果:80 mg/L终浓度的AGE-BSA在培养72、96、120 h.10、20、40 mg/L终浓度的AGE-BSA在培养96、120、144、168 h均可显著促进细胞增殖(P<0.05):40 mg/L终浓度的AGE-BSA在培养96 h时细胞增殖促进率大(72.1%).结论:AGEs具有促进VSMCs增殖作用,这一作用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性.
作者:齐佳昕;张雅杰;王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学校师生在健康教育干预前后对结核病防治知识和政策的掌握情况及其产生的效果.方法:采取前后对照方法评价师生结核病防治知识及信念的变化情况,采取平行对照方法评价干预前后学校健康教育对结核病初诊患者发现的影响.结果:健康教育干预后,学校师生的结核病防治认知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结核病初诊患者数量也有所增加.结论:结核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显著,但对于医学知识性强的信息,师生掌握仍较欠缺,需采取合适的健康教育手段进行干预.
作者:高雨龙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检测乳腺癌组织HER2基因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ISH法对5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HER2基因检测,分析基因表达程度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比较基因和免疫组化(IHC)法蛋白表达的差异性.结果:FISH法与IHC法检测结果总符合率为88%,我院女性乳腺癌人群中HER2基因过表达率为44%,其过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激素受体(PR)阳性组高于PR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雌激素受体(ER)阳性组与ER阴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ER2基因的过表达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ER无关,与PR成负相关.FISH法检测乳腺癌HER2基因敏感性及稳定性较高,可作为终确诊HER2基因状态的方法.
作者:刘彦恒;赫银再;韩秀花;张帆;宋晓燕;李军华;李英彬;关宁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健康人群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初步建立本地区人群血液流变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严格挑选2 859名不同性别、年龄、职业的蒙古族健康人,用LBY-N6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其血液流变学指标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处理.结果:相同年龄、不同性别男女组间各切变率的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值、红细胞压积、血沉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性别相同组问的血液流变学指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全血下低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血沉方程K值在60岁以上显著增高.结论:建立本地区人群血液流度学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为临床相关疾病的早期预防、诊断、疗效及预后观察提供实验室依据.
作者:林琳;蒋慧;刘玉梅;陶春;宝兰;张勇;陈晓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测定尿中NMP 22的含量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29例膀胱癌术前患者(实验组)、15例膀胱癌术后复测患者(对照组),2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15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尿样中NMP22的含量.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并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29例术前尿NMP22含量中位数为27.63 u/ml;15例术后尿NMP22含量中位数为7.62 u/ml;2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中位数为7.25 u/ml;15例健康志愿者的中位数为2.17 u/ml.膀胱癌患者尿NMP22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的NMP22的平均水平,实验组与其他3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10 u/ml为诊断参考值时,NMP22诊断膀胱癌的敏感度为82.76%,特异度为65%.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的敏感度仅为34.48%,特异度为100%.15例术后复测患者的NMP22平均水平显著低于术前(P<0.01).且实验组NMP22水平与肿瘤分级密切相关、与临床分期无关.结论:尿NMP22含量的测定可作为膀胱癌诊断和监测的一个辅助指标,且具有简单、无创伤、敏感度高、可定量分析等优点.
作者:朱小军;袁亚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评价氟伏沙明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50例分两组分别给予氟伏沙明片和氯丙咪嗪片治疗,疗程均为56 d.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药物不良反应,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和心电图.结果:经过8周治疗,氟伏沙明组与氯丙咪嗪组疗效相近(P>0.05),氟伏沙明组与氯丙咪嗪组的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9,P>0.05).氟伏沙明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氯丙咪嗪组.结论:氟伏沙明能有效治疗抑郁症,不良反应轻.
作者:马军;张媛;刘永义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分析产科急症子宫切除术的手术指征,以期指导临床处理.方法:回顾4年分娩资料,总结产科子宫切除具体原因.结果:25 200例分娩患者,30例行产科子宫切除(发生率0.119%),其中剖宫产后子宫切除27例,占子宫切除的90%;阴道分娩3例,占10%.结论:子宫切除手术是抢救产科大出血、挽救孕妇生命的一项重要有效的措施.积极、正确处理产程及产科并发症,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从而减少产科子宫切除的发生.
作者:乌云其木格;赵祎玮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组织蛋白酶D在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及正常肠壁中的表达及其在两种组织中的定位,探讨结直肠癌中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的关系.方法:取30例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和正常肠壁组织,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组织蛋白酶D在两种组织内的表达量,用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这种酶在两种组织中的定位.分析结直肠癌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组织蛋白酶D在肿瘤组织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1),在两种组织内的表达量无相关性(P>0.05).不同Dukes分期中大肠癌组织蛋白酶D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分期越晚,表达量越高;癌组织沿肠壁浸润范围越大,该酶表达越强(P<0.05);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形态、分化程度之间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到组织蛋白酶D阳性表达的染色颗粒主要位于癌细胞及间质细胞的胞浆近包膜处,正常肠壁的黏膜上皮细胞内阳性颗粒多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癌组织中组织蛋白酶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肠壁组织,在两种组织细胞中的分布形态也不同,随着Dukes分期和浸润范围表达而增强,与结直肠癌浸润、转移相关.
作者:云昆仑;戴志坚;贺慧杰;李勇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