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桂兰;齐桂玲
溶血磷脂酸(Lysophophaidic acid,LPA)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天然磷脂,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脂肪细胞分泌.在血栓形成的初期,由于血小板被激活而产生、释放,它主要通过4种G蛋白介导的5条信号通路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使之释放更多的LPA,溶血磷脂酸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面起作用;另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释放的特点,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作者:崔其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窥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于2004年8月~2009年7月,采用MED治疗多间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98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定性定位,利用一个2~3 cm的手术切口,经症状侧椎板间隙,镜下放大64倍术野下.通过移动工作套管的位置,对不同间隙行有效范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并适当扩大神经根管.结果:经2个月~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 h;平均出血量60 ml;硬膜囊神经根损伤无;疗效评价优良率达96.9%.结论:经椎板显微内窥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比传统及常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持了脊柱后柱完整,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振华;银和平;李树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动态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周围血WBC计数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48 h内、第7 d、第14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水平和周围血WBC计数,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周围血WBC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MP-2水平以第7 d时增高明显(P<0.05),周围血WBC计数在病程48 h内增高明显(P<0.05),二者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且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628,P<0.05).结论:脑梗死伴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MMP-2、WBC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成正相关.早期检测血清MMP-2、周围血WBC水平可帮助判断脑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估计预后,降低二者水平可能为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敏;刘丹;杨静;张广炜;杨玉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应用护理程序研究β2受体激动剂局部治疗气道痉挛护理干预效果.方法:干预组由护士按干预流程实施规范的干预措施,对照组由病人自己吸入,所有病例入院时做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测定,用药好转后再次做相关检查对比疗效.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用药依从性提高,并发症减少.护理干预组患者肺部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好转好于对照组.结论:应用护理程序实施β2受体激动剂治疗气道痉挛护理干预,患者用药依存性好,利于护士全程评价患者治疗情况,治疗效果显著.
作者:胡静杰;张宝龙;王静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78例(78眼)泪小管断裂者以硬膜外麻醉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行Ⅰ期吻合术.结果:随访2月~3年治愈率达93.6%.结论:下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术是下泪小管断裂理想的手术方式.准确寻找泪小管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具有一定弹性、韧性、无毒性反应的硬膜外麻醉管是泪小管吻合首选的支撑物.
作者:张海鹰;刘广川;王兴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妊娠期间,由于母胎的ABO血型、Rh血型及其他血型的不配合,可导致新生儿溶血病,严重时可导致死胎或习惯性流产.因此,对妊娠夫妇进行ABO、Rh血型检测,鉴定孕妇血清中抗体特异性及抗体效价意义重大,现报道如下.
作者:贾少荣;刘瑞平;贾海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锌离子依赖性的内源性蛋白酶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又称明胶酶-B,在细胞外基质胶原重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心房颤动(房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动脉瘤形成等.而调节MMPs的活性将是一个可能的靶点.
作者:徐立松;刘志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与血清癌胚抗原做对比,探讨其变化水平在临床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测定血清癌胚抗原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胃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3组患者之间,血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CEA及D-dimer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晓凤;张美云;刘爱勇;王云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四环素牙是口腔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牙齿着色,特别是中度以上四环素牙,严重影响美观.以往治疗方法是光固化树脂贴面修复,使得很多需要美学修复的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烤瓷、全瓷,由于牙体制备量大,患者不愿接受,而得到很多限制.聚合瓷材料的出现为这种美学修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Ceramage聚合瓷是日本松风公司新研发的一种微聚合瓷系统,其中含有73%微瓷成分,与天然牙的釉质接近,美学效果良好.我科对1例中度四环素牙给予贴面修复,经过1年多随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同晓英;郝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 mm2/s,急性期:0.462×10-3 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 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作者:赵爱珍;李向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39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全部行阿森斯失眠量表检查评分,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PSG)分析.结果: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失眠、过度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左侧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右侧半球;前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后半球;皮层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皮层脑血管病.结论: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及发生脑血管病的部位密切相关.
作者:王桂杰;张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总结10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99例患儿均获得治愈,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积极的消毒隔离,可防止本病的传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白雁荣;范国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的术前准备、护理配合、应急预防及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护理重点及管理措施.结果: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余37例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备的应急措施,细致的观察护理,规范的器械管理,护士与手术者、麻醉师的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安全成功的基础.
作者:杜肖黎;宏霞;刘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康复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为上述治疗配合康复理疗.结果:治疗后脑卒中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Ba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康复组经过训练后各项指标评分更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雅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治疗对功能性便秘(FC)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方法:对68例符合FC罗马Ⅲ标准的患者进行生物反馈训练,应用症状积分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生物反馈治疗FC的总有效率为79.41%.生物反馈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P<0.05);出口梗阻型便秘的有效率较慢传输型便秘高.结论:生物反馈治疗可以改善功能性便秘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对于不同类型,疗效不同.
作者:刘彦琦;苏秉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对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探讨.方法:对28例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及临床转归.结果:围手术期起搏器工作状态,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18例,全部为起搏心律7例,28例顺利完成手术.起搏电极术后早3 d,迟7 d拔出,无1例并发症.结论:非心脏手术合并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美云;高辉;李晓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熵指数在全麻期间意识水平监测的有效性和特点.方法:全部为ASAⅠ~Ⅲ级骨科手术病人48例.麻醉诱导:丙泊酚2 mg/kg,舒芬太尼0.5μg/kg,顺苯磺阿曲库铵0.15 mg/kg.麻醉维持:七氟醚吸入,维持在1.0 MAC,麻醉全过程同时监测熵指数(Entropy),根据脑电监测追加舒芬太尼及丙泊酚.观察监测麻醉过程的变化:基础值、意识消失时、气管插管前、插管即刻和气管插管后1、3、5 min.呼之睁眼的Entropy值(分别记录为状态熵SE、反应熵RE),结果:诱导后RE、SE值均显著下降(P<0.01);术毕RE、SE值逐渐回升,病人呼之睁眼时RE、SE值均接近基础值,RE值回升快.结论:熵指数作为全麻期间意识水平监测敏感、有效,反应熵监测反应快.
作者:崔永武;王晓冬;邱颐;鲁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治疗时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用伽玛刀对4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伽玛刀治疗效果满意,护理措施得当,所有患者均情绪稳定,顺利接受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祁艺;张国荣;王宏伟;朱利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手术期的护理,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护理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老年妇科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所采用的护理措施.结果:57例均获得成功,1例糖尿病人术后切口裂开,经换药,愈合出院.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作者:刘慧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一次性根管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前牙165颗.随机分为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组89颗患牙,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术对照组76颗患牙.分别于术后2年复查,进行临床疗效对照观察,所获资料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1.0%,对照组治愈率92.1%(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远期疗效与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术无显著性差异,且省时、省钱,故优于传统多次根管治疗法.
作者:张莉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