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探讨

王桂杰;张晓光

关键词:脑血管病, 睡眠障碍, 多导睡眠图
摘要: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39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全部行阿森斯失眠量表检查评分,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PSG)分析.结果: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失眠、过度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左侧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右侧半球;前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后半球;皮层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皮层脑血管病.结论: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及发生脑血管病的部位密切相关.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窒息新生儿血糖变化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窒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进行血糖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轻度窒息存在低血糖,而重度窒息时血糖升高.结论:对窒息新生儿早期监测血糖,对保持血糖稳定,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脑损伤发生.

    作者:杜桂兰;齐桂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分型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2周围血WBC计数研究

    目的:动态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周围血WBC计数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48 h内、第7 d、第14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水平和周围血WBC计数,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周围血WBC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MP-2水平以第7 d时增高明显(P<0.05),周围血WBC计数在病程48 h内增高明显(P<0.05),二者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且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628,P<0.05).结论:脑梗死伴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MMP-2、WBC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成正相关.早期检测血清MMP-2、周围血WBC水平可帮助判断脑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估计预后,降低二者水平可能为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敏;刘丹;杨静;张广炜;杨玉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下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78例(78眼)泪小管断裂者以硬膜外麻醉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行Ⅰ期吻合术.结果:随访2月~3年治愈率达93.6%.结论:下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术是下泪小管断裂理想的手术方式.准确寻找泪小管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具有一定弹性、韧性、无毒性反应的硬膜外麻醉管是泪小管吻合首选的支撑物.

    作者:张海鹰;刘广川;王兴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严重口腔颌面部创伤的急救与麻醉处理

    目的:分析和总结口腔领面部创伤的急救和麻醉处理.方法:回顾近5年我院70例口腔、领面部严重创伤及手术的急救与麻醉.结果:术前1例病人气管切开,术毕拔管后3例病人发生口腔领面部出血,出现呼吸困难,2例病人术后气管切开.结论:此类病人急救的关键在于通过气管插管迅速准确的建立通畅的呼吸道;迅速吸净创面、口腔、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异物;因麻醉机和麻醉医生远离病人的头部.术中时刻警惕气管导管的位置,有无脱落、梗阻;同时注意血容量,积极扩容抗休克治疗;麻醉苏醒期严格掌握拔管指征,注意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渗血,拔管后有无气道梗阻及呼吸困难.

    作者:王瑛;王蕾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诱导高纯度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分离和诱导方法,获得高纯度树突状细胞.方法:优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分离条件,二次洗脱非贴壁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BMCs中CD14+细胞纯度,检测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率确定DC纯度.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PBMCs中CD14+细胞表达率及成熟DC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的诱导方法可得到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

    作者:曹天泽;高维实;郭慧军;高艳伟;施晓辉;马虎林;汤明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先天性高肩胛症患儿的护理

    先天性高肩胛症又称Spreng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本病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肩胛下降停滞而位于背部较高处,处于高位的肩胛骨发育较差,高于健侧程度不一,肩关节的活动严重障碍.多数患儿伴有颈、胸椎、肋骨、肌肉组织发育异常.本病手术方法较多,但功能改善不满意.我院收治3例,手术后予良好的护理和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经3年随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昭;杨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8例,急性期40例,所有患者均行DWI扫描,18例超急性期患者并行CTPI扫描.结果:急性期患者DWI全部显示高信号;超急性期患者17例CTPI显示异常灌注,15例DWI显示高信号.结论:CTPI和DW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临床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宋段;解明;王锐;吴冠和;臧国军;马占姝;李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闪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作者:郭晓玲;蔺雪峰;金丁;金树琦;周丽芹;王蒙琴;张杰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经动脉溶栓介入治疗25例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探讨经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从2005~2007年收治的25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对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均得到满意的疗效.结论:术前分秒必争,积极准备,术中配合默契,术后观察护理得当会提高介入动脉溶栓的疗效.

    作者:马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主动脉夹层19例急诊分析

    目的:通过对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其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2年间终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19例患者的急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首发症状剧烈胸痛13例(68.4%),胸闷、呼吸困难1例(5.26%),急性左侧腹痛2例(10.5%),腹痛伴肢体偏瘫1例(5.3%),肩背部酸痛、腹胀1例(5.3%),恶心、呕吐伴腹痛1例(5.26%).心电图异常11例(57.9%),急诊胸片检查异常7例(36.8%),急诊8例螺旋CT和MRI均发现真假两腔(100.0%),急诊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见假腔形成(71.5%),心肌酶检查异常4例(21.0%).13例急诊拟诊主动脉夹层分离,6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本病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极高,提高认识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凯权;乔桐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无创正压通气改善急性左心衰并低氧血症的临床观察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上的常见急症,常病情危重、迅速合并呼吸衰竭,大多数患者目前仍接受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方法.近年来呼吸支持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创机械通气由于需要行气管插管、并发症多,不易为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PPV)已成为危重症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我院于2004年3月~2007年3月使用NPPV治疗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疗效明显,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国英;王华;王宝俊;王静;丁斌斌;白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与癌胚抗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与血清癌胚抗原做对比,探讨其变化水平在临床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测定血清癌胚抗原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胃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3组患者之间,血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CEA及D-dimer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晓凤;张美云;刘爱勇;王云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卒中后抑郁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它不仅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抑郁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月仙;马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的术中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的术前准备、护理配合、应急预防及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38例颅内动脉瘤显微夹闭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护理重点及管理措施.结果: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及时抢救转危为安,余37例手术过程顺利,效果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备的应急措施,细致的观察护理,规范的器械管理,护士与手术者、麻醉师的密切配合,是保证手术安全成功的基础.

    作者:杜肖黎;宏霞;刘小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在急性胆囊结石嵌顿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的时机、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急性胆囊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转开腹6例,主动中转4例,被动中转2例,ELC成功率为96.58%,术后早期3例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行EST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具有丰富腹腔镜经验的外科医生,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施行ELC是安全可行的,但须严格把握其中转开腹的指征并注重术前检查判断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宋晓彪;陶根根;张志平;胡江;金衍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输卵管通液加输液配合高频热疗的方法对异常输卵管进行治疗和对症护理.结果: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有效提高患者受孕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综合治疗中配合精心细致有效的护理,使病人在短时间达到佳的检查治疗护理效果,有效提高受孕率.

    作者:黄桂梅;郝君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琥珀酰明胶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中节约用血的安全性.方法:3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以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20 ml/(kg·h)速率输注,扩容量20 ml/kg,C组以同样速度静脉滴注20 ml/kg乳酸钠林格液.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醉.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术毕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16 h输血量.结果:S组术中及术后24 h输血量及输血人数明显少于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MAP在切皮前和双髋关节置换后明显高于C组,HR在切皮前和双髋关节置换后较基础值显著减慢(P<0.05);S组Hct在稀释后及术毕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P<0.05).结论:在硬膜外复合全麻下,对无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琥珀酰明胶溶液按20 ml/kg快速扩容实施AHH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裴东亮;孟庆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人流吸引器巧用于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一例

    患者,40岁,发现盆腔囊性占位3年余来院.患者时有下腹部轻度疼痛不适,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东:于盆腔左附件区见9.4 cm×5.3 cm无回声区,壁厚0.3 cm,尚规整,内部充满细密光点回声,周边可见部分卵巢组织回声.超声诊断:盆腔囊性占位,考虑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在穿刺前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我们采用SA-6000Ⅱ型超声诊断仪、7C电动流产吸引器、F15吸痰管、阴道穿刺针18G.穿刺时间选择为月经干净后5 d,排空膀胱后,患者取截石位,按常规经阴道将穿刺针快速刺入囊腔内,穿刺针头后接上F15吸痰管,然后接在人流吸引器给予负压0.04~0.06mPa,抽尽囊液后,再用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抽出囊液清亮.抽尽卵巢囊肿内囊液后按常规注入无水酒精固定囊壁,囊肿消失.抽出的5 ml囊液常规送细胞学检查.

    作者:福林;王晓磊;哈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化疗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化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是消化道的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由于胃肠道黏膜是由快速分裂细胞构成,所以此类反应可以自行缓解,较少产生远期毒性.而心脏是由有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构成,所以化疗药物对心脏可以产生近期及远期毒性反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作者:朱巍;武云;胡江;苏文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呼和浩特地区手足口病临床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的丙类传染病.因近年发病率明显增高,为探讨呼和浩特地区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本文对2008年5月13日~2009年5月12日就诊我院的611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吕乃达;杨美英;李阳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