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的研究进展

朱巍;武云;胡江;苏文珍

关键词:肿瘤, 化疗药物, 心脏毒性
摘要:化疗药物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化疗药物在应用过程中可以对多个器官和组织产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是消化道的反应,包括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等,由于胃肠道黏膜是由快速分裂细胞构成,所以此类反应可以自行缓解,较少产生远期毒性.而心脏是由有限再生能力的细胞构成,所以化疗药物对心脏可以产生近期及远期毒性反应,对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蒽环类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反应,本文就此做一综述.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eramage聚合瓷贴面对于四环素牙美学修复一例

    四环素牙是口腔门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表现是牙齿着色,特别是中度以上四环素牙,严重影响美观.以往治疗方法是光固化树脂贴面修复,使得很多需要美学修复的患者不能得到很好的修复效果.目前较常用的方法有:烤瓷、全瓷,由于牙体制备量大,患者不愿接受,而得到很多限制.聚合瓷材料的出现为这种美学修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Ceramage聚合瓷是日本松风公司新研发的一种微聚合瓷系统,其中含有73%微瓷成分,与天然牙的釉质接近,美学效果良好.我科对1例中度四环素牙给予贴面修复,经过1年多随访,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同晓英;郝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腹腔镜在急性胆囊结石嵌顿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的时机、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急性胆囊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转开腹6例,主动中转4例,被动中转2例,ELC成功率为96.58%,术后早期3例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行EST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具有丰富腹腔镜经验的外科医生,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施行ELC是安全可行的,但须严格把握其中转开腹的指征并注重术前检查判断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宋晓彪;陶根根;张志平;胡江;金衍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血浆D-二聚体与癌胚抗原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通过对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测定与血清癌胚抗原做对比,探讨其变化水平在临床判断病情和评估预后中的价值.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原理定量测定9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并选取5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同时测定血清癌胚抗原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消化道恶性肿瘤组,血浆D-dimer水平明显升高(P<0.01).在胃癌无转移、淋巴结转移、远处脏器转移3组患者之间,血CEA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恶性肿瘤转移与无转移组之间CEA及D-dimer比较,均有显著差异.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病情评估的指标之一.

    作者:李晓凤;张美云;刘爱勇;王云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引导及神经刺激仪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作者:刘慧;段霞光;何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诱导高纯度树突状细胞的研究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分离和诱导方法,获得高纯度树突状细胞.方法:优化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的分离条件,二次洗脱非贴壁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PBMCs中CD14+细胞纯度,检测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率确定DC纯度.结果: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PBMCs中CD14+细胞表达率及成熟DC的CD80+、CD83+、CD86+及HLA-DR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研究的诱导方法可得到高纯度的树突状细胞.

    作者:曹天泽;高维实;郭慧军;高艳伟;施晓辉;马虎林;汤明忠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琥珀酰明胶高容量血液稀释对老年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

    目的:评价术前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应用于老年患者手术中节约用血的安全性.方法:30例ASA Ⅰ~Ⅱ级择期全髋置换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实验组(S组)和对照组(C组).S组以4%琥珀酰明胶(佳乐施)20 ml/(kg·h)速率输注,扩容量20 ml/kg,C组以同样速度静脉滴注20 ml/kg乳酸钠林格液.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醉.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中心静脉压(CvP),分别于稀释前、稀释后、术毕测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记录术中输液量、出血量和16 h输血量.结果:S组术中及术后24 h输血量及输血人数明显少于C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MAP在切皮前和双髋关节置换后明显高于C组,HR在切皮前和双髋关节置换后较基础值显著减慢(P<0.05);S组Hct在稀释后及术毕明显低于基础值及C组(P<0.05).结论:在硬膜外复合全麻下,对无严重心肺疾病的老年患者,采用琥珀酰明胶溶液按20 ml/kg快速扩容实施AHH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裴东亮;孟庆江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人流吸引器巧用于B超引导下穿刺治疗卵巢巧克力囊肿一例

    患者,40岁,发现盆腔囊性占位3年余来院.患者时有下腹部轻度疼痛不适,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东:于盆腔左附件区见9.4 cm×5.3 cm无回声区,壁厚0.3 cm,尚规整,内部充满细密光点回声,周边可见部分卵巢组织回声.超声诊断:盆腔囊性占位,考虑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在穿刺前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我们采用SA-6000Ⅱ型超声诊断仪、7C电动流产吸引器、F15吸痰管、阴道穿刺针18G.穿刺时间选择为月经干净后5 d,排空膀胱后,患者取截石位,按常规经阴道将穿刺针快速刺入囊腔内,穿刺针头后接上F15吸痰管,然后接在人流吸引器给予负压0.04~0.06mPa,抽尽囊液后,再用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抽出囊液清亮.抽尽卵巢囊肿内囊液后按常规注入无水酒精固定囊壁,囊肿消失.抽出的5 ml囊液常规送细胞学检查.

    作者:福林;王晓磊;哈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溶血磷脂酸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研究现状

    溶血磷脂酸(Lysophophaidic acid,LPA)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天然磷脂,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脂肪细胞分泌.在血栓形成的初期,由于血小板被激活而产生、释放,它主要通过4种G蛋白介导的5条信号通路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使之释放更多的LPA,溶血磷脂酸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面起作用;另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释放的特点,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作者:崔其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MED下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手术策略

    目的:探讨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内窥镜辅助下髓核摘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于2004年8月~2009年7月,采用MED治疗多间隙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98例,根据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定性定位,利用一个2~3 cm的手术切口,经症状侧椎板间隙,镜下放大64倍术野下.通过移动工作套管的位置,对不同间隙行有效范围开窗减压髓核摘除并适当扩大神经根管.结果:经2个月~2年随访,平均手术时间1 h;平均出血量60 ml;硬膜囊神经根损伤无;疗效评价优良率达96.9%.结论:经椎板显微内窥镜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方法比传统及常规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基本保持了脊柱后柱完整,对脊柱稳定性影响小,手术视野清晰,操作安全,疗效可靠,是治疗多间隙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作者:曹振华;银和平;李树文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卒中后抑郁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它不仅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抑郁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月仙;马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心血管疾病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是锌离子依赖性的内源性蛋白酶家族.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又称明胶酶-B,在细胞外基质胶原重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如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充血性心力衰竭进展、心房颤动(房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破裂,动脉瘤形成等.而调节MMPs的活性将是一个可能的靶点.

    作者:徐立松;刘志跃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探讨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临床表现及与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39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患者,全部行阿森斯失眠量表检查评分,并进行整夜多导睡眠图监测(PSG)分析.结果: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典型的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失眠、过度睡眠、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左侧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右侧半球;前半球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高于后半球;皮层下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发病率明显高于皮层脑血管病.结论:脑血管病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患者的脑血管疾病类型及发生脑血管病的部位密切相关.

    作者:王桂杰;张晓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先天性高肩胛症患儿的护理

    先天性高肩胛症又称Spreng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本病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肩胛下降停滞而位于背部较高处,处于高位的肩胛骨发育较差,高于健侧程度不一,肩关节的活动严重障碍.多数患儿伴有颈、胸椎、肋骨、肌肉组织发育异常.本病手术方法较多,但功能改善不满意.我院收治3例,手术后予良好的护理和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经3年随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昭;杨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主动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应用

    目的:评价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先进性.方法:33例患者,男12例,女21例;右室心尖部起搏9例,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24例,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QRS波时限.电极置入后随访观察起搏闪值、阻抗、R波幅度,心功能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和X线曝光时间均长于被动电极组(34.34±6.54 min vs 16.78±5.38 min,20.86±4.32 min vs 8.67±4.52 min);QRS波时限(0.14±0.04 s vs 0.16±0.03 s,P<0.01).经过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阻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功能改善.结论:主动固定电极植入优于被动电极植入.

    作者:郭晓玲;蔺雪峰;金丁;金树琦;周丽芹;王蒙琴;张杰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的体会

    目的:对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心脏临时起搏器的探讨.方法:对28例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外科患者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观察术中和术后心电图监测记录及临床转归.结果:围手术期起搏器工作状态,窦性心律3例,窦性心律与起搏心律交替18例,全部为起搏心律7例,28例顺利完成手术.起搏电极术后早3 d,迟7 d拔出,无1例并发症.结论:非心脏手术合并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围手术期植入临时起搏器,可有效预防恶性心律失常,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心脏事件的发生.

    作者:张美云;高辉;李晓凤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超声微探头在90例上消化道病变患者中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分析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微探头检查上消化道病变患者90例.在超声微探头检查前均经胃镜检查,发现食管、胃内病灶后进行超声微探头检查,判断病灶起源及性质.结果:超声微探头检查的90例患者中,51例为食道病变.超声检查发现16例为黏膜层息肉;11例为黏膜下层病变,考虑为间质瘤;16例为平滑肌瘤;3例为曲张静脉;4例正常;1例为早期食管癌.其余39例胃病变患者中,8例为黏膜层病变;9例为黏膜肌层病变;3例为黏膜下层病变;5例为肌层病变;6例为器官外压切迹;3例为异位胰腺;3例正常;2例患者恶变.结论:超声微探头能对病变起源做出诊断,对病变性质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王佳林;赵贵君;吕艳萍;常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综合治疗的效果观察及护理

    目的:探讨综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护理方法.方法:采用输卵管通液加输液配合高频热疗的方法对异常输卵管进行治疗和对症护理.结果: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有效提高患者受孕率,无并发症发生,效果满意.结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综合治疗中配合精心细致有效的护理,使病人在短时间达到佳的检查治疗护理效果,有效提高受孕率.

    作者:黄桂梅;郝君丽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不同分型脑梗死基质金属蛋白酶-2周围血WBC计数研究

    目的:动态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周围血WBC计数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48 h内、第7 d、第14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水平和周围血WBC计数,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周围血WBC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MP-2水平以第7 d时增高明显(P<0.05),周围血WBC计数在病程48 h内增高明显(P<0.05),二者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且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628,P<0.05).结论:脑梗死伴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MMP-2、WBC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成正相关.早期检测血清MMP-2、周围血WBC水平可帮助判断脑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估计预后,降低二者水平可能为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敏;刘丹;杨静;张广炜;杨玉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100例手足口病留观患儿护理体会

    目的:总结10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99例患儿均获得治愈,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积极的消毒隔离,可防止本病的传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白雁荣;范国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 CT灌注成像和磁共振弥散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PI)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超急性期18例,急性期40例,所有患者均行DWI扫描,18例超急性期患者并行CTPI扫描.结果:急性期患者DWI全部显示高信号;超急性期患者17例CTPI显示异常灌注,15例DWI显示高信号.结论:CTPI和DWI可以超早期诊断急性脑梗死,为临床早期溶栓及个体化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作者:宋段;解明;王锐;吴冠和;臧国军;马占姝;李国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