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泽;高维实;郭慧军;高艳伟;施晓辉;马虎林;汤明忠
目的: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的效果.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康复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应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康复组为上述治疗配合康复理疗.结果:治疗后脑卒中患者FMA运动功能评分Bathel指数均显著提高.结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康复组经过训练后各项指标评分更优于对照组.
作者:赵雅军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A2,LP-PLA2)主要由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合成和分泌,大部分与低密度脂蛋白结合,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LP-PLA2是冠心病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与冠脉事件的发生有关.抑制LP-PLA2可能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效应,LP-PLA2正被作为冠心病治疗的新靶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作者:张道全;王蒙琴 刊期: 2009年第09期
先天性高肩胛症又称Sprengel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本病是胚胎在发育过程中,肩胛下降停滞而位于背部较高处,处于高位的肩胛骨发育较差,高于健侧程度不一,肩关节的活动严重障碍.多数患儿伴有颈、胸椎、肋骨、肌肉组织发育异常.本病手术方法较多,但功能改善不满意.我院收治3例,手术后予良好的护理和指导正确的功能锻炼,经3年随访,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王昭;杨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动态研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周围血WBC计数与脑梗死患者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预后的关系,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48例急性初发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48 h内、第7 d、第14 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MMP-2水平和周围血WBC计数,并与5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果:脑梗死组血清MMP-2水平、周围血WBC计数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MMP-2水平以第7 d时增高明显(P<0.05),周围血WBC计数在病程48 h内增高明显(P<0.05),二者与梗死体积大小、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与预后呈负相关,且二者呈直线正相关(r=0.628,P<0.05).结论:脑梗死伴发炎症反应.炎症反应参与缺血/再灌注脑损伤,MMP-2、WBC在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二者成正相关.早期检测血清MMP-2、周围血WBC水平可帮助判断脑梗死病灶大小、病情轻重、估计预后,降低二者水平可能为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张敏;刘丹;杨静;张广炜;杨玉荣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老年妇女手术期的护理,提高老年妇女手术治疗护理效果及术后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老年妇科手术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所采用的护理措施.结果:57例均获得成功,1例糖尿病人术后切口裂开,经换药,愈合出院.结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保证手术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的关键.
作者:刘慧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PSD)是卒中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占脑卒中患者的25%~60%,它不仅可使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延长,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抑郁干预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一定帮助.现报道如下.
作者:杨月仙;马虹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患者,40岁,发现盆腔囊性占位3年余来院.患者时有下腹部轻度疼痛不适,余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东:于盆腔左附件区见9.4 cm×5.3 cm无回声区,壁厚0.3 cm,尚规整,内部充满细密光点回声,周边可见部分卵巢组织回声.超声诊断:盆腔囊性占位,考虑卵巢巧克力囊肿.患者在穿刺前检查相关实验室检查均为正常.我们采用SA-6000Ⅱ型超声诊断仪、7C电动流产吸引器、F15吸痰管、阴道穿刺针18G.穿刺时间选择为月经干净后5 d,排空膀胱后,患者取截石位,按常规经阴道将穿刺针快速刺入囊腔内,穿刺针头后接上F15吸痰管,然后接在人流吸引器给予负压0.04~0.06mPa,抽尽囊液后,再用盐水反复冲洗,直至抽出囊液清亮.抽尽卵巢囊肿内囊液后按常规注入无水酒精固定囊壁,囊肿消失.抽出的5 ml囊液常规送细胞学检查.
作者:福林;王晓磊;哈斯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一次性根管治疗临床疗效.方法: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前牙165颗.随机分为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组89颗患牙,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术对照组76颗患牙.分别于术后2年复查,进行临床疗效对照观察,所获资料作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治愈率91.0%,对照组治愈率92.1%(P>0.05).结论:一次性根管治疗术治疗前牙慢性根尖周炎有瘘型远期疗效与传统多次性根管治疗术无显著性差异,且省时、省钱,故优于传统多次根管治疗法.
作者:张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介绍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在腹腔镜下使用特殊的器械粉碎子宫体取出并旋切子宫颈管组织而完成手术.研究术前、术中如何做好手术护理配合.结果:总结出合理的手术护理配合方案.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切除与传统的剖腹子宫切除术相比具有损伤小、腹部切口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更具其优越性,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护理配合有其特殊性.
作者:杨瑞霞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总结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行急诊腹腔镜胆囊切除术(ELC)的时机、可行性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腹腔镜手术治疗175例急性胆囊结石嵌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转开腹6例,主动中转4例,被动中转2例,ELC成功率为96.58%,术后早期3例发生胆总管残留结石,行EST治疗,无死亡病例.结论:具有丰富腹腔镜经验的外科医生,急性胆囊炎伴结石嵌顿患者施行ELC是安全可行的,但须严格把握其中转开腹的指征并注重术前检查判断胆总管结石存在的可能性.
作者:宋晓彪;陶根根;张志平;胡江;金衍波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终确诊为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诊症状进行回顾性分析,提高对其认识,减少漏诊、误诊.方法:对2年间终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分离的19例患者的急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首发症状剧烈胸痛13例(68.4%),胸闷、呼吸困难1例(5.26%),急性左侧腹痛2例(10.5%),腹痛伴肢体偏瘫1例(5.3%),肩背部酸痛、腹胀1例(5.3%),恶心、呕吐伴腹痛1例(5.26%).心电图异常11例(57.9%),急诊胸片检查异常7例(36.8%),急诊8例螺旋CT和MRI均发现真假两腔(100.0%),急诊7例超声心动图检查5例见假腔形成(71.5%),心肌酶检查异常4例(21.0%).13例急诊拟诊主动脉夹层分离,6例误诊为其他疾病.结论:本病表现多种多样,误诊率极高,提高认识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凯权;乔桐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急性左心衰是临床上的常见急症,常病情危重、迅速合并呼吸衰竭,大多数患者目前仍接受传统的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方法.近年来呼吸支持技术发展迅速,并逐渐扩大其应用范围,有创机械通气由于需要行气管插管、并发症多,不易为患者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PPV)已成为危重症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我院于2004年3月~2007年3月使用NPPV治疗3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疗效明显,现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国英;王华;王宝俊;王静;丁斌斌;白雪梅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不同时期脑梗塞的诊断以及在判断脑梗塞的转归和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常规MRI平扫对90例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0例(起病至检查前时间<6 h),急性期30例(7~72 h),亚急性期30例(3~10 d),在ADC图上测量梗塞灶ADC平均值,同时测定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并由此计算相对ADC值(rADC=病变区ADC/对侧相应区域ADC×100%),分析梗塞不同时期rADC值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塞灶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较对侧相应区域明显下降,平均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342×10-3 mm2/s,急性期:0.462×10-3 mm2/s,对侧相应区域ADC值分别为超急性期:0.744×10-3 mm2/s,急性期:0.817×10-3mm2/s.超急性期,急性期病灶rADC值低,分别为超急性期:45%,急性期:59%.随时间延长rADC由低到高,即rADC值与时间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梗塞灶ADC值具有特征性演变规律,结合DWI、T2WI,ADC图可以对脑梗塞进行分期诊断,还可以动态观察进行疗效评价.
作者:赵爱珍;李向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临床中更安全有效的臂丛神经阻滞的辅助手段.方法:将9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成3组,超声引导组(U组)、神经刺激仪组(S组),传统方法对照组(C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0 ml进行臂丛神经阻滞.结果:3组的阻滞成功率分别为U组96%,S组94%,C组80%.完全起效时间及麻醉效果3组相比,超声引导组和神经刺激仪组优于传统臂丛阻滞组.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穿刺针的穿刺及观测局麻药的扩散可以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
作者:刘慧;段霞光;何志强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伽玛刀治疗时的心理特点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用伽玛刀对45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治疗,同时给予全方位心理护理干预.结果:伽玛刀治疗效果满意,护理措施得当,所有患者均情绪稳定,顺利接受治疗,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结论:积极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和健康宣教可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增强了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有效提高了护理质量,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祁艺;张国荣;王宏伟;朱利峰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经动脉溶栓介入治疗急性颅内动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科从2005~2007年收治的25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分析.结果:护理对促进闭塞动脉血管的再通.使缺血脑组织的血流恢复或重建,限制梗死灶的范围扩大,改善局部梗死组织周围的缺血均得到满意的疗效.结论:术前分秒必争,积极准备,术中配合默契,术后观察护理得当会提高介入动脉溶栓的疗效.
作者:马丽萍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外伤性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78例(78眼)泪小管断裂者以硬膜外麻醉管作为泪小管内支撑物行Ⅰ期吻合术.结果:随访2月~3年治愈率达93.6%.结论:下泪小管断裂Ⅰ期吻合术是下泪小管断裂理想的手术方式.准确寻找泪小管断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具有一定弹性、韧性、无毒性反应的硬膜外麻醉管是泪小管吻合首选的支撑物.
作者:张海鹰;刘广川;王兴华 刊期: 2009年第09期
溶血磷脂酸(Lysophophaidic acid,LPA)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天然磷脂,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由血小板、成纤维细胞、癌细胞、脂肪细胞分泌.在血栓形成的初期,由于血小板被激活而产生、释放,它主要通过4种G蛋白介导的5条信号通路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A可促进血小板聚集.并激活血小板使之释放更多的LPA,溶血磷脂酸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面起作用;另一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学方面,由于溶血磷脂酸释放的特点,他有可能成为一个分子标记物,标示血小板等细胞的活化,预警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作者:崔其福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总结100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及护理经验.方法:对10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症状实施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99例患儿均获得治愈,1例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结论:积极的消毒隔离,可防止本病的传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提高治愈率,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白雁荣;范国义 刊期: 2009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程度与血糖变化的关系.方法:对窒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进行血糖测定,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新生儿轻度窒息存在低血糖,而重度窒息时血糖升高.结论:对窒息新生儿早期监测血糖,对保持血糖稳定,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减少脑损伤发生.
作者:杜桂兰;齐桂玲 刊期: 2009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