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吉雅;塔娜;宋晓燕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锻炼对瓣膜置换者术后呼吸道护理的影响.方法:术前对观察组进行2周的呼吸功能锻炼,对照组进行1周的呼吸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术后肺炎、肺不张、无效咳痰的发生率和呼吸次数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观察组肺炎、肺不张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22.8%;无效咳痰、呼吸次数、呼吸机使用时间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术前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和术后严格呼吸道管理,可改善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减轻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赵桂珍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高危出血肾功衰竭的患者,选用合理的抗凝方法进行血液透析(HD)治疗,是降低出血危险性和提高救治存活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我科自2003年4月起应用无肝素透析技术对34例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出血病人进行HD198例次,取得良好疗效.现就具体的操作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贾继贤;倪国繁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罗盖全对肾病早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作用.方法:选择120例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增高的早期甲状旁腺亢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根据甲状旁腺素增高的程度分别给予0.25μg/d;3 μg 2次/周罗盖全进行为期6个月的维持治疗,对照组不使用罗盖全.结果:治疗组中93.3%血清iPTH质量浓度维持在正常值2~3倍的理想范围,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7%,P<0.01.结论:合理使用罗盖全对慢性肾病患者血清i PTH质量浓度维持在正常值2~3倍是有效的.
作者:赵晓毅;孟雅哲;慈永丰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用胰岛素控制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糖代谢异常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04年6月~2007年6月住院治疗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162例进行空腹血糖监测,发现非糖尿病性急性高血糖患者101例.血糖正常61例.非糖尿病性急性高血糖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干预组50例及对照组51例,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血糖检测结果、平均住院日数、住院期间死亡率等.结果:平均住院日持续性高血糖干预组为17±10 d.对照组24±12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血糖组为16±11 d,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住院期间死亡率正常血糖组为21.3%,持续性高血糖对照组为33.3%,干预组为18.0%.高血糖干预组与对照组比较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肺心病患者糖代谢异常发生率高,积极控制患者血糖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作者:陈明勇;刘云;吴友茹;刘小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引起创伤性休克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体突然遭受严重创伤而发生剧烈疼痛,微动脉收缩,损伤部位的失血和血浆外渗,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此外,因损伤组织的分解产物具有血管活性作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和管壁通透性增加,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从而导致细胞急性缺氧,代谢紊乱,各脏器功能障碍.此类创伤的特点是,致外伤力大、创伤范围广、伤情复杂、变化迅速、失血量大、死亡率高.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对休克的早期判断,正确评估,果断有效的紧急处理,是抢救创伤性休克成功的关键.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卫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芬太尼和雷米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40例老年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芬太尼组(F组)用咪唑安定、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诱导.在手术开始前追加芬太尼6μg/kg,以后根据时间适量追加.雷米芬太尼组(RF组)用咪唑安定、雷米芬太尼、维库溴铵、丙泊酚诱导,全麻维持以雷米芬太尼0.5μg/(kg·min)进行维持.结果:RF组在插管前即刻到切皮后30 min时,SBP和DBP下降显著.咽喉反射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均显著短于F组(P<0.01).结论:雷米芬太尼具备苏醒迅速的特点,适用于老年患者的麻醉.
作者:王勇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根据有关研究与文献,对近年来有关免疫防龋在龋病预防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采用免疫制剂或免疫调节药物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治龋病,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给龋病治疗和预防带来革命性变化.
作者:张保荣;李利;缪羽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方法:将46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用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用常规药物加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础情况和血气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pH、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明显改善(P<0.05),但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PaO2上升更明显(P<0.01),PaCO2下降更明显(P<0.01).治疗24 h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呼吸困难明显缓解(P<0.05),平均住院日分别为(11±4)d和(17±6)d(P<0.01).结论:无创通气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并发Ⅱ型呼吸衰竭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陈德忠;赵传云;孙冠军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它是与多基因遗传有关的疾病,是由一些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而致病,本文重点阐述支气管哮喘与HL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恶性潜能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GIST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间质瘤22例,小肠间质瘤9例,结直肠间质瘤6例,胃肠外间质瘤2例.以Fletcher标准将病人分为极低风险组7例,低风险组10例,中风险组9例,高风险组13例.37例初治、2例复治病人均完整切除肿瘤.发生转移和复发14例,其中中、高风险组复发转移12例,复发转移率85.7%,与极低、低风险组复发转移率(14.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小间质瘤和胃肠外间质瘤比胃间质瘤的复发转移率高.一般情况下,临床晚期、肿瘤体积大、核分裂像数目高和风险评估级别高与无复发生存有关.结论:Fletcher标准能够反映GIST的生物学行为,小肠间质瘤,胃肠外间质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不良.
作者:马忠良;包丽薇 刊期: 2008年第06期
患者29岁,G2 P1因剖宫产术后8年,停经4个月,胎死宫内,院外引产失败收入院.自述下腹痛,阴道流血.查体:T:36.80℃,P:88次/min,BP:100/70 mm Hg,下腹部腹肌紧张,拒按,宫底触诊不满意,左腰部疼痛,抬臀困难.内诊查宫口未开,阴道内见新鲜血液,辅助检查:血、尿常规、凝血4项均正常.心电图无异常.超声检查报告:子宫体积增大.形态正常,下段切口处及宫颈上段见胎儿,未见胎心,胎盘种植于切口处,子宫下段前壁厚0.4 cm,胎盘水肿、变性.追问病史,患者2 d前在一门诊做超声检查,发现胎死宫内,并在其诊所口服药物进行引产.服药后6 h出现阵发下腹痛,14 h出现剧烈下腹痛,持续约1 h,阴道少量流血,后疼痛减轻,阴道流血增多,大于月经量,但是未见胎儿排出.
作者:江玉华;郭瑞红;张建梅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不同的给药方法与途径对生殖道HPV感染者的干预性治疗转阴效果观察.方法:对1005例已婚妇女进行HPV检测.阳性患者145例采用阿昔洛韦、康妇特、干扰素进行治疗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口服阿昔洛韦、外用康妇特、肌肉注射干扰素三联给药法HPV转阴率84.62%,明显优于口服、外用二联给药法的57%.结论:对HPV阳性患者应用抗病毒药物经三联法干预性治疗,可缩短疗程,提高HPV转阴率,阻断致癌隐患,达到预防宫颈癌的目的,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作者:于鸿敏;韩文仙;殷淑珍;李坤;张丽华;尹华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追踪观察高眼压症患者的预后及其与角膜厚度的关系.方法:选取30例(60眼)高眼压症患者(眼压≥21 mm Hg,≤35 mm Hg,正常视野,正常视神经乳头,无角膜水肿等病变)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年龄12~50岁,平均27.3岁,男性40例,女性32例;跟踪观察5年.结果:30例高眼压症者,4例5年后发展为POAG,出现视野及视神经损害,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41.7±38.7μm,26例未发展为POAG,未出现视野及视神经损害,平均中央角膜厚度为583.6±35.7μm,两者比较(t=6.13,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出现青光眼性视功能损害的高眼压症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值明显低于未出现青光眼性视功能损害者的中央角膜厚度.中央角膜厚度是判断高眼压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作者:唐静晓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比较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T(11;18),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我们收集了眼附属器MALT1淋巴瘤1995~2007年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28例,并收集了同时期的胃MALT淋巴瘤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组织33例,其所有病例均为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其中有22例患者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根除治疗.所有病例均应用间期FISH法检测T(11;18)在胃MALT淋巴瘤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并在胃MALT淋巴瘤中分析它们和Hp根除治疗反应性的关系.结果:T(11;18)在33例低度恶性胃MALT淋巴瘤中的检出率为6/33(18%).在28例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检出率为0,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22例经Hp根除治疗的胃MALT淋巴病例中,16例完全缓解者2例(12.5%)检出该易位,6例对根除治疗无效者中有3例(50%)检出该易位,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胃和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T(11;18)的发生率有差异,表明二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细胞遗传学改变及发病机制;胃MALT淋巴瘤中T(11;18)的发生率与Hp根除治疗无反应相关;间期FISH法是检测石蜡包埋组织分子遗传学异常的有效而可靠的方法.
作者:孔海英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两亚基(A,B)和两种受体(α和β)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中基因表达和蛋白含量的规律及其与糖尿病溃疡形成的关系.方法:用病理学技术检测溃疡组织和正常皮肤的结构特征后,提取8例糖尿病溃疡组织和8例正常皮肤的总RNA后.分离mRNA,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这4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这4种蛋白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在正常皮肤组织内,PDGFR-α和PDGFR-β的基因表达较强,蛋白含量较高;而在溃疡组织中这两种受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蛋白含量分别是正常皮肤的47.3%和35.2%,含量显著减少(P<0.05);而PDGF-A和PDGF-B基因表达水平和蛋白含量在正常皮肤和溃疡组织内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糖尿病溃疡创面难愈性修复可能与PDGFR-α和PDGFR-β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引起PDGF与受体结合发生障碍相关.
作者:武香秀;刘志跃;付小兵;陈伟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对Ⅰ期子宫内膜癌不同术式的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2000年12月手术治疗的Ⅰ期子宫内膜癌168例,根据术式不同分为两组,70例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1组),98例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术(2组),对两组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选择性行淋巴结清扫术,对两组的疗效及术后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组和2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5%、93.4%,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复发率分别为5.7%、9.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0%、26.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有无清扫淋巴结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可以采用全宫加双附件切除术.
作者:杨艳红;赵君青 刊期: 2008年第06期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状况的重视,生病及时去医院,需要住院治疗的就主动住院治疗已经是人们的共识.一个健康的人突然生病住院,从一个非常熟悉的生活环境转换到另一个陌生的环境,每个人的心理都要经历由不适应一基本适应一完全适应的这样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将直接影响病人的康复.特别是缩短初次住院老年患者的这个过程,帮助他们尽快克服心理问题,对老年患者的尽快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在这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现报道如下.
作者:左志辉;高景贤 刊期: 2008年第06期
近来,创伤性骨盆环损伤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以往一直认为遭受骨盆环损伤而存活下来的患者,其肌肉骨骼不遗留长期后遗症状.
作者:兰静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价左室舒张充盈的血流动力学,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查冠状动脉植入术前后左室舒张功能的变化,以探讨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对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HPSonos5500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全部受检者由固定人员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取心尖四腔心切面,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术前7±4 d和术后40±8 d进行检查.获得左室大早期舒张血流速度(E),晚期大舒张血流速度(A),得出舒张早期和晚期大血流速度比(E/A)和E峰加速时间(EAT),测出左房内径(LA),观察其变化.结果:E峰、E/A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大(P<0.01),A峰、EAT术后较术前明显减少(P<0.01,P<0.05),LA术前后无差异(P>0.5).结论:冠状动脉植入术可使狭窄的冠状动脉通畅,心肌血流灌注正常或明显改善,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使左室舒张功能改善.
作者:魏玮;刘全 刊期: 2008年第06期
目的:观察长春瑞滨(NVB)加顺铂(DDP)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所致的毒副反应和探讨护理方法.方法:62例Ⅲ~Ⅳ期NSCLC患者采用NVB 25 mg/m2,静注,第1~8 d;加DDP 35mg/m2,静滴,1~3 d,联合化疗.结果:本组均发生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57例,静脉炎21例,皮下外渗1例,麻痹性肠梗阻3例,神经毒性、肝肾功能损伤较轻,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和对症处理,均得到有效控制.结论:联合化疗治疗晚期NSCLC效果较好,严密观察和良好的护理大程度减轻毒副反应.
作者:贾秉芳 刊期: 2008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