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慧琴
现代学徒制的二元制教育是传统学徒培训与现代学校教育相结合、企业与学校合作实施的职业教育制度,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满足行业(企业)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的支撑需求的有效手段.文章以学院开办的药学与中药学两个专业的二元制教学班为例,探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教学质量评价的改革措施.
作者:倪峰;张杏;潘雪丰;郭素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使自动发药机更好地应用于门诊药房.方法:分析门诊药房自动发药系统的工作流程及使用情况,总结使用自动发药机的必要性和使用经验.结果:自动发药机运行后,门诊70%以上的处方完全有自动发药机调配,月盘点效率提高200%,调剂人员的工作强度大幅度降低,药师更多进行药学服务.结论:通过自动发药机的实践应用,提出适合医院门诊药房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作者:沈文军 刊期: 2017年第14期
高职院校健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解决传统高职教育体系中教学体系层次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创新健康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在于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和创业型复合人才”为目标;突显“专业品牌化”和“教育个性化”两个特色;推行学科、产业、国际化、人文及环境五项建设;切实解决学生短期学习与长期工作、生活的关系;工作表现与学习能力的关系等六大问题.实行“1256”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竺静;邱超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风险控制在感染科护理工作中的实施效果.方法:将200例传染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患者接受基础护理管理,观察组100例患者在基础护理上结合护理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几率,并对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控制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汤才红;王莉娜;郑萍;江流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完善流程管理对减少妇产科医疗缺陷发生率的效果,为提高妇产科医疗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医院妇产科从2015年3月开始完善流程管理,对妇产科进行质量管理,从接诊、诊断、治疗、出院医嘱等流程进行梳理,统计医疗缺陷,从流程合理性、科学性、可执行性方面分析产生的原因,完善流程,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并执行.将2014年9月~2015年2月设置为对照时段,将2015年3~9月设置为观察时段,院质控部门采用医疗缺陷判定标准每个月对妇产科医疗缺陷项进行检查,按照轻度、中度、重度医疗缺陷分别统计两组的医疗缺陷项目数量并比较.结果:观察时段共检查出轻度医疗缺陷25项,中度医疗缺陷11项,重度医疗缺陷1项.对照时段共检查出轻度医疗缺陷47项,中度医疗缺陷25项,重度医疗缺陷5项.观察时段轻、中、重度医疗缺陷比率均明显少于对照时段(P<0.05).结论:完善流程管理可有效降低妇产科医疗缺陷发生率,降低医疗纠纷.
作者:林珮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4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新生儿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家属(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静脉留置针护理过程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减少留置针不良事件,提高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刘媚;戴锦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在新生儿病区进行护理风险管理的措施及成效.方法:选择2012年医院收治的新生儿456例,在新生儿病区行护理风险管理,设为观察组;选择2011年医院收治的新生儿445例,在新生儿病区行一般管理,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护理缺陷发生率、家长满意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新生儿臀红、液体渗出、留置套管针脱出的发生率分别为4.27%、3.60%、2.92%,观察组分别为1.32%、0.66%、0.66%,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2.0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99.34% (P<0.05).结论:在新生儿病区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可降低缺陷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佩琳;刘建珍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护理中应用亲情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2015年在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手术治疗的220例患者进行观察,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亲情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为(37.20±3.42)h,短于对照组的(43.20±4.11) h(P<0.05);术后观察组的肺部感染率为6.36%,低于对照组的14.55%(P<0.05);观察组对护理满意度为94.55%,高于对照组的80.91%(P<0.05);平均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1d,对照组为15 d(P<0.05).结论:将亲情模式用于心胸外科护理中,能够提高护理效果,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杨彩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缩短老年患者术后卧床时间的效果,更好的服务患者.方法:选择从2014年5月~201 6年4月在余姚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普外科老年腹部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和比较两组老年手术患者的术后卧床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卧床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低于对照组(P<0.05).且患者术后卧床时间改进幅度超过20%.结论:在普外科老年腹部手术患者护理中应用品管圈活动,可降低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韩莹毅;谢月华;夏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基于急诊科护理带教中应用案例教学法心得体会,重点分析案例教学法方法引入急诊科护理教学工作当中的效果.方法:研究选取岱山县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2年10月~2015年3月)实习护士人员共70位,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位实习护士生在临床培训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观察组35位实习护士生则采用案例教学法的方法,即CP教学法.在一个月(4周)之后分别观察两组实习护士生各项能力指标数据,进行考核评价.结果:通过此次统计分析后发现,对照组和观察组经过不同方法培训教学之后,包括在临床操作和理论护理知识考核方面均效果显著,但观察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急诊科护理带教中教学效果显著.
作者:叶晓岚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研究家属参与联合护理干预在学龄前儿童哮喘管理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医院2012年12月~2014年12月确诊的学龄前儿童哮喘患者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家属干预联合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哮喘的控制情况、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发作次数,以及干预前后PFE%与PEV1%.结果:观察组的总控制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75%(P<0.05);观察组的住院次数、住院天数和发作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后PFE%与PEV1%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属参与联合护理干预对于学龄前儿童哮喘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且可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疾病发作频率,减轻患儿痛苦.
作者:朱美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术后苏醒患者中应用预见性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医院收治的80例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预见性护理,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和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间为(10.35±2.13)d,低于对照组的(16.42±2.21)d;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0% (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管理有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可度和护理满意度.
作者:贺茹依;王红艳;陈冯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索老年综合评估和干预管理对老年慢性病住院患者营养状态、疾病预后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4月~2015年12月接收的150例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接受老年综合评估和干预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疾病营养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结果:入院前两组血液营养指标无明显差异;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观察组血液营养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入院前两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出院1个月和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综合评估和干预护理的施行,能够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社会、生理和肢体的适应能力.
作者:何小燕;周华英;何劲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带教中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方法:主要是通过介绍手术室在带教护理实习生的工作中普遍会出现的问题,继而就带教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提出了针对性的管理建议.结果:增强了实习生的责任感、沟通能力、学习工作能力.结论:认真落实护理实习生的管理带教工作、帮助实习生完成实习任务,对减短实习生在临床工作上的适应期有明显帮助.
作者:王颖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预制工作表在内分泌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0月在医院内分泌科工作的护理人员32名,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16名护理人员.对照组护理人员按照日常工作的行为规范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护理人员根据制定的预制工作表进行合理安排,比较分析两组护理人员护理的患者对其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护理人员对自身的满意度,以及两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人员对自身满意度都明显高于治疗前,且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人员护理的患者满意度与护理人员对自身满意度(P<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护理人员护理患者的优秀度都有很大的提升,分别增加了28.75%与56.25%,但对照组的提升度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护理人员仍有护理患者较差的情况发生,比例为12.50%,观察组无护理较差的情况发生,差异显著(P<0.05).结论:预制工作表一方面能够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另一方面便于护士长与护士管理患者安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患者住院期间医疗事故的发生.
作者:邢亚利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分析急诊科医生的职业压力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干预建.方法:将湖州市三级甲等医院的52名急诊科全科医生和52名普外科医生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调查内容包括其职业压力的来源和日常减压的方式.结果:调查研究发现,急诊科医生在医患关系,工作强度及晋升难度三方面的压力均显著高于普外科医生(P<0.05),在对专业知识的信心和患者治疗方面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调研结果表明,急诊科医生的职业压力显著高于普外科医生(P<0.05).在调研中表明,改善急诊科医生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工作强度有助于其缓解压力.结论:营造安全、和谐的急诊科医疗环境,减轻急诊科医生的压力,有助于提高医生工作中的热情及工作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急诊科的服务质量的提高.
作者:徐鑫;许岚;谈鹰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追踪法在消化内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提高护士培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将嘉兴市第一医院于2014年1月~2016年2月新进的70位护士为研究对象.其中以2014年1月~2015年1月的新进的32位护士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培训;以2015年2月~2016年2月新进的38位护士为观察组,将追踪法用于培训中,培训内容包括人、机、料、法、环境这5个方面的细致化.两组护士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自查及护士长检查等方式,连续评价培训效果.结果:观察组护士对消化内科的专业护理常规、专业始终知识、护理规范、仪器操作等12个项目培训前后的总评分分别为(66.13±5.33)分和(82.07±4.12)分;而对照组护士的则为(66.33±4.97)分和(75.46±5.41)分,数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追踪法培训强调深入临床一线,以患者为中心,从患者角度考虑每一个环节,将其应用于消化内科护士培训中可显著提高培训效果,提高护士的综合能力.
作者:陶春燕;夏高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内科门诊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5年2月来余姚市人民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安排就诊服务,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各项护理服务质量调查项目(耐心解答态度、主动接待、护士形象、就诊秩序管理、主动健康教育)考核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护理投诉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应用于内科门诊中,能明显改善内科门诊的护理质量,满足患者的需求,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可取得较高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吴丽君;翁钰倩;吴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血液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定护理风险管理方案.选取血液科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1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对应用护理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护理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予以比较.结果:实施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41%,显著低于实施前的14.65% (P<0.05);实施后不规范输血发生率为0.81%,显著低于实施前的7.45%(P<0.05);实施后科室的整体护理质量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同时实施后患者的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P<0.05).结论:加强血液科的护理风险管理,能有效降低科室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规范化输液操作,提高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作者:伊瑛莹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中医院门诊药房开展药学咨询服务的效果及临床体会.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8月期间中医院门诊药房接待的2448例咨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前(2014年7月~2015年7月,1224例患者)和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后(2015年8月~2016年8月,1224例患者)患者对门诊药房调配服务、用药咨询服务、等候时间、服务流程等方面满意度及特需药品短缺率.结果:与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前相比,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后患者对门诊药房调配服务、用药咨询服务、等候时间、服务流程等方面满意度均明显提高(P<0.05);与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前相比,药学咨询服务开展后特需药品短缺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药学咨询服务应用于中医院门诊药房,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门诊药房服务的满意度,有效避免特需药品短缺的发生.
作者:张叶芳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