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律平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刘巧玲;王泽;葛智平

关键词:药物中毒, 心律平, 心律失常
摘要:心律平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口服剂量为300~900mg/d,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救药物.我院2004年1~4月收治心律平中毒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肌钙蛋白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81例冠心病(CHD)患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AMI组与UA组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I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在AMI组中,CTnI的阳性率高.

    作者:何兴春;张海莺;贺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8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3例,发生迷走反射6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秀英;张连枝;刘惠平;宫洁;贾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高血压患者心律失常分析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它有着较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包括猝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亦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为此,我们分析了143例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探讨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报道如下.

    作者:吴国霞;金刚;张嫄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栓塞10例误诊原因分析

    肺栓塞为心内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其临床表现典型者不多,而导致较多的误诊和漏诊,随着肺栓塞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提高其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常见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静;陈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方法:157例所选病人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两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化验血糖、血脂、心肌酶、有无高血压、脑卒中及阳性家庭史观察.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冠造呈多支及远端血管病变,而且高血压、高血脂及脑卒中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心梗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作者:党明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2004年,我们采用抗凝、降脂、中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和护理了一名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芳;杨文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介入性心脏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开通相关动脉,使心肌尽早得到再灌注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冠状成形术(PTCA)可以直接扩张了闭塞血管,病变前血流改善更充分.鉴此,我科2000年7月~2004年10月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连枝;郝增春;刘慧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小剂量胺碘酮对维持心房扑动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对房扑电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房扑患者9例,给予电复律后,小剂量胺碘酮维持,观察其疗效,监测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T3、T4肝、肾功能,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小剂量胺碘酮能维持房扑电复律后窦性心律且无副作用.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能维持房扑电复律后窦性心律,并优于奎尼丁.

    作者:马虹;杨月仙;范旭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心病的抗炎治疗进展

    目前,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冠心病的抗炎治疗也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任志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1453例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方法:将1453例患者分别按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组,采用美国世纪3000动态心电图系统,三通道24h心电监测,经微机回放、分析,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并结合患者日志与症状进行综合诊断.结果:频发室性早搏及室速心肌炎组检出率高;频发室上性早搏及室上速肺心病组检出率高;ST段改变主要见于冠心病及心梗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心肌缺血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检查.

    作者:寇文丽;刘钰春;苟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浆Hs-CRP、cTnI与不稳定心绞痛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钙蛋白Ⅰ(cTnI)水平与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2~2004年住院的UA患者46例,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其Hs-CRP、cTnI,观察各组冠心病(CHD)患者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UA组Hs-CRP、cTnI均高于SA组,差异有显著性,UA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高;UA和SA组Hs-CRP值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Hs-CRP、cTnI增高者其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属高危患者.

    作者:张利民;石运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单抗双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结果:病理性Q波数目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

    作者:潘晓华;董茂盛;石运生;钟瑞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冠状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进一步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Stent)植入术,术前、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果: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手术成功率为95.8%,并发症发病率为6.7%,均无不良后果,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及冠状急性闭塞,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证明了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及方法,对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玉梅;朱秋霞;杨丽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的护理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是近年来心内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于1986年开始应用这项治疗技术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该技术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理想治疗方法.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6月开展此项技术15例,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巧玲;林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二例报告

    患者:张某某,男,65岁.1983年因胸憋,气短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非梗阻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安装VVI永久起搏器治疗.1997年患脑血栓,目前左侧肢体轻瘫,近3~4年来常有双下肢浮肿.2002年5月出现右侧胸腔积液考虑心功能不全所致,服用双氢克尿噻及安体舒通,卡托普利等药物.2002年8月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更换VVI起搏器.2003年3月因胸憋,气短再次加重入院.

    作者:夏军;郭志坚;陈良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7例

    目的:探讨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救治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对17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无X线影像的帮助下应用Seldinger穿刺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到右室心尖部.穿刺部位选择右股静脉8例,左锁骨下静脉6例,右锁骨下静脉2例,右颈内静脉1例.安装好临时起搏器调试起搏.结果:17例均在5~15min内完成.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很快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时为治疗患者心脏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技术,操作方法简便,时间短,疗效安全可靠,便于急救应用.

    作者:闻捷;王志革;刘改云;王秀梅;张巧玲;郭炳恒;李慧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心律平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心律平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口服剂量为300~900mg/d,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救药物.我院2004年1~4月收治心律平中毒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巧玲;王泽;葛智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论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意义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与冠脉炎症的急性发作,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系统失衡,TXA2/PGI2比例失调,血栓形成,心肌代谢异常等病理过程及一些机体代谢产物及体液因子密切相关.结论: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临床预后及评估临床疗效;同时对这些血清学标志物的干预性治疗经验给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焦志平;高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二例分析

    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用于治疗左心衰竭报告很少,特别是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的机械通气治疗缺乏经验.我科2004年收治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2例,分别应用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裴汉军;王英;张杰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