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汉军;王英;张杰梅
目的:掌握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方法:对2001~2005年4年间我院收治的不典型AMI患者76例,并查阅国内有关文献.结果与结论:在临床工作中,不典型的AMI很常见,要认真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作者:贺丹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论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意义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与冠脉炎症的急性发作,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系统失衡,TXA2/PGI2比例失调,血栓形成,心肌代谢异常等病理过程及一些机体代谢产物及体液因子密切相关.结论: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临床预后及评估临床疗效;同时对这些血清学标志物的干预性治疗经验给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焦志平;高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综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造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及结论: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作用,使其在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白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89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大流速,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中2种以上疾病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为颈动脉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作者:乌兰图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旨在探讨不健康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消化系统症状占79%,睡眠不良占90%,焦虑占91%,对疾病缺乏认识占80%,有临床症状占85%.结论:不健康因素严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朱秋霞;李玉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用于治疗左心衰竭报告很少,特别是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的机械通气治疗缺乏经验.我科2004年收治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2例,分别应用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裴汉军;王英;张杰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冠状动脉造影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送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供通畅情况.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在冠造的基础上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目前,这两种介入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多数为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及观察,可及时发现局部及伤口内部出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岳素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患者:张某某,男,65岁.1983年因胸憋,气短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非梗阻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安装VVI永久起搏器治疗.1997年患脑血栓,目前左侧肢体轻瘫,近3~4年来常有双下肢浮肿.2002年5月出现右侧胸腔积液考虑心功能不全所致,服用双氢克尿噻及安体舒通,卡托普利等药物.2002年8月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更换VVI起搏器.2003年3月因胸憋,气短再次加重入院.
作者:夏军;郭志坚;陈良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对7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病人胸痛及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7例病人支架置入均成功,胸痛缓解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①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②对于改善心功能有明显效果,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5.15升至53.90,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疗效满意,较之外科手术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文光;武志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前,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冠心病的抗炎治疗也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任志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救治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对17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无X线影像的帮助下应用Seldinger穿刺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到右室心尖部.穿刺部位选择右股静脉8例,左锁骨下静脉6例,右锁骨下静脉2例,右颈内静脉1例.安装好临时起搏器调试起搏.结果:17例均在5~15min内完成.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很快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时为治疗患者心脏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技术,操作方法简便,时间短,疗效安全可靠,便于急救应用.
作者:闻捷;王志革;刘改云;王秀梅;张巧玲;郭炳恒;李慧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利尿合剂在治疗心衰伴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患者在休息,限制水、钠摄入,洋地黄制剂,ACEI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20mg、速尿100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组成利尿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3~5d后停用.结果:24例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患者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结论:利尿合剂治疗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效果显著.
作者:周兆海;闫志凌;王天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高血压病是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它有着较高的心血管病死亡率,包括猝死,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高血压,亦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为此,我们分析了143例高血压患者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结果,探讨高血压与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工作.报道如下.
作者:吴国霞;金刚;张嫄源 刊期: 2005年第09期
2004年,我们采用抗凝、降脂、中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和护理了一名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芳;杨文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PCI术前、术后IL-10、IL-18浓度的变化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机制,以及与IL-10、IL-18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0例PCI患者术前及术后4h血清IL-10、IL-18变化.并随访术后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比较术前、术后以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与未发生组之间血清IL-10和IL-18变化的差异.结果: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的IL-10、IL-18的浓度均低于PTC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I后12h IL-18、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后血清IL-18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IL-10升高的幅度则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①PCI后存在炎性反应,IL-10、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②其变化程度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即IL-10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IL-18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③IL-10、IL-18变化的幅度可能作为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作者:赵瑞平;李猛;宋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G)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G)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UAG与AMI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CRP与冠心病的并发症发生与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RP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作者:钱毅东;李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综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查阅资料.结果: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以睡眠期紧随打鼾后发生的反复呼吸暂停、低通气及血氧降低为特征的疾病,多元回归证实OSAHS是冠心病(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近几年来学者们对OSAHS致CAD研究较多,这些研究不仅揭示了OSAHS是一种发病率高且具有一定潜在危险性的疾病,而且为CAD的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新思路.
作者:刘喜;赵兴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崔丽芳;宋月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过程中价值.方法:对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7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其血压及Q-T间期,累计大剂量为600mg,1周后均复查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结果:27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时间10min至10h不等,平均3h.血压下降Q-T间期延长停用各1例.停药后血压恢复正常,Q-T间期无延长.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的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缩短了复律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美云;崔玉芹;李晓凤;王迎利;于焕欣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