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改变

崔丽芳;宋月虹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 心电图, 异常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介入术后防止股动脉局部血肿的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送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供通畅情况.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在冠造的基础上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目前,这两种介入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多数为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及观察,可及时发现局部及伤口内部出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岳素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和评价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对7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病人胸痛及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7例病人支架置入均成功,胸痛缓解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①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②对于改善心功能有明显效果,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5.15升至53.90,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疗效满意,较之外科手术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文光;武志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2004年,我们采用抗凝、降脂、中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和护理了一名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芳;杨文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心律平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心律平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口服剂量为300~900mg/d,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救药物.我院2004年1~4月收治心律平中毒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巧玲;王泽;葛智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脉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18的变化及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PCI术前、术后IL-10、IL-18浓度的变化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机制,以及与IL-10、IL-18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0例PCI患者术前及术后4h血清IL-10、IL-18变化.并随访术后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比较术前、术后以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与未发生组之间血清IL-10和IL-18变化的差异.结果: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的IL-10、IL-18的浓度均低于PTC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I后12h IL-18、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后血清IL-18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IL-10升高的幅度则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①PCI后存在炎性反应,IL-10、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②其变化程度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即IL-10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IL-18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③IL-10、IL-18变化的幅度可能作为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作者:赵瑞平;李猛;宋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胸穿致急性左心衰一例

    患者,男性,66岁.以反复发作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2年加重3d入院.既往糖尿病史8年.根据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增高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再梗,急性正后壁、侧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心衰Ⅲ°).

    作者:张嫄源;金刚;刘雅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的护理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是近年来心内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于1986年开始应用这项治疗技术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该技术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理想治疗方法.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6月开展此项技术15例,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巧玲;林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间接指征与直接指征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的符合情况并与直接指征比较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90min后行CAG检查,确定冠脉再通的直接指征,同时从溶栓即刻开始分别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电图、心肌酶动态衍变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获得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并与直接指征相比较.结果:以直接指征为标准,间接指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判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3.3%,准确性为81.8%.结论:间接指征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特异性欠佳.

    作者:王增帅;阎旭龙;吴国霞;潘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8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3例,发生迷走反射6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秀英;张连枝;刘惠平;宫洁;贾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利尿合剂在心力衰竭伴顽固性水肿的临床应用

    目的:观察利尿合剂在治疗心衰伴顽固性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患者在休息,限制水、钠摄入,洋地黄制剂,ACEI及血管扩张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多巴胺20mg、速尿100mg,加入低分子右旋糖酐250ml组成利尿合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3~5d后停用.结果:24例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患者显效7例,有效14例,无效3例.结论:利尿合剂治疗心衰伴顽固性水肿效果显著.

    作者:周兆海;闫志凌;王天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改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崔丽芳;宋月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心病的抗炎治疗进展

    目前,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冠心病的抗炎治疗也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任志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谱异常增高二例

    例1,男,40岁.因胸憋、气短6个月伴言语不清、双下肢无力入院.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及相关药物、放射性治疗史.入院查体:血压145/95mmHg,表情正常,言语略不情,反应迟钝,甲状腺无肿大,心界不大,心率67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头颅CT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血生化检查示:甘油三酯2.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5mmol/L,空腹血糖8.54mmol/L,另发现心肌酶谱异常增高,数值见附表,但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提示心肌梗塞,查T3、T4和TSH示甲状腺功能低下,数值见附表.以甲状腺素片20mg/d,每周增加20mg,渐增至60mg/d,两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谱也降到正常.

    作者:刘云;杨铁翼;邢建华;李珠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方法:157例所选病人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两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化验血糖、血脂、心肌酶、有无高血压、脑卒中及阳性家庭史观察.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冠造呈多支及远端血管病变,而且高血压、高血脂及脑卒中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心梗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作者:党明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B型钠尿肽-诊断心力衰竭的新指标

    心力衰竭表现为静息性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既往心力衰竭的诊断基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观随意性较大,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B型钠尿肽(BNP)的出现,使心衰的诊断有了客观的心脏标志物.美国ACC//AHA已经将BNP列为诊断心衰的标准之一,欧洲心脏病协会在其制定的准则中指出BNP在心衰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郭晓玲;王蒙琴;周丽芹;张慧恩;张杰梅;裴汉军;侯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目的:综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造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及结论: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作用,使其在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白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药物治疗的体会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是其特点.本文论述2001~2004年5月1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成;刘美凤;杨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6例分析

    目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经验.方法:1 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0.1±10.7)岁,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标测到的逆行心房早激动部位进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为隐匿性左侧旁路,1例为隐匿性右后间隔旁路,4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隐匿性左侧旁路中,左后间隔旁路3例,左前旁路5例,左后旁路3例.B型预激综合征中3例为右前游离壁旁路,1例为右后游离壁旁路.B型预激综合征右前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9点处.右后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7点处.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结论:RFCA术治疗AVRT有效、安全.

    作者:王瑞生;张浩;左云慧;万德中;魏渝娟;李仁善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介入性心脏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开通相关动脉,使心肌尽早得到再灌注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冠状成形术(PTCA)可以直接扩张了闭塞血管,病变前血流改善更充分.鉴此,我科2000年7月~2004年10月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连枝;郝增春;刘慧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