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生;张浩;左云慧;万德中;魏渝娟;李仁善
目的: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28例常规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静点普通肝素12500u,使APTT达正常值的2~2.5倍,连用5d,治疗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500u,2次/d,无须监测APTT[1.观察心绞痛改善状况及出血率.结果与结论:两种肝素疗效相似,低分子肝素出血率显著下降,同时更加方便、安全.
作者:李聪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基层医院开展急诊PCI的必要性.方法:2004年1月~2005年3月14例急性心梗,发病2h内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PCI).结果:术后造影示:闭塞的梗死相关冠脉TIMIⅢ级血流,无慢血流和无再流发生.结论:基层医院急诊PCI使急性心梗早期有效再灌注,挽救缺血心肌,保护梗死区功能,降低病死率.
作者:周玉珍;王庆顺;田丰;杨丽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结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62例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第1月末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测量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PFVE/PFVA),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的LA、LV值较对照组小,PFVE/PFVA值较对照组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减轻AMI患者心脏重构及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月仙;马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是其特点.本文论述2001~2004年5月1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成;刘美凤;杨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IL-18)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血清IL-18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组IL-18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IL-18冠心病的并发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L-18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作者:李猛;郭晓玲;贺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比较.对照组常规服用阿司匹林、硝酸盐类、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拮抗剂,硝酸甘油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14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u腹壁皮下注射,2次/d,连用10d.结果:两组病人用药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每次心绞痛持续发作平均时间,治疗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和0.01),且无出血的出现.心脏事件治疗组亦少,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对控制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郭金柱;韩爱玲;张巧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8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3例,发生迷走反射6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秀英;张连枝;刘惠平;宫洁;贾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崔丽芳;宋月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机械通气主要用于呼吸衰竭的治疗,用于治疗左心衰竭报告很少,特别是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的机械通气治疗缺乏经验.我科2004年收治急性心梗心源性肺水肿2例,分别应用有创及无创机械通气辅助治疗,现报道如下.
作者:裴汉军;王英;张杰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方法:将1453例患者分别按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组,采用美国世纪3000动态心电图系统,三通道24h心电监测,经微机回放、分析,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并结合患者日志与症状进行综合诊断.结果:频发室性早搏及室速心肌炎组检出率高;频发室上性早搏及室上速肺心病组检出率高;ST段改变主要见于冠心病及心梗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心肌缺血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检查.
作者:寇文丽;刘钰春;苟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例1,男,40岁.因胸憋、气短6个月伴言语不清、双下肢无力入院.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及相关药物、放射性治疗史.入院查体:血压145/95mmHg,表情正常,言语略不情,反应迟钝,甲状腺无肿大,心界不大,心率67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头颅CT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血生化检查示:甘油三酯2.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5mmol/L,空腹血糖8.54mmol/L,另发现心肌酶谱异常增高,数值见附表,但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提示心肌梗塞,查T3、T4和TSH示甲状腺功能低下,数值见附表.以甲状腺素片20mg/d,每周增加20mg,渐增至60mg/d,两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谱也降到正常.
作者:刘云;杨铁翼;邢建华;李珠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冠状动脉造影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送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供通畅情况.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在冠造的基础上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目前,这两种介入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多数为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及观察,可及时发现局部及伤口内部出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岳素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病变,探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查89例患者的颈动脉,测量管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收缩期大流速,观察内中膜厚度、斑块及管腔的狭窄、闭塞与年龄、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关系.结果:①随着年龄增高,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管腔狭窄及闭塞发生率均显著增高;②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中2种以上疾病者颈动脉斑块、管腔狭窄和闭塞发生率显著增高.结论: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为颈动脉硬化的密切相关因素.
作者:乌兰图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加深与提高对冠心病无创检查的认识与理解.方法:查阅文献并结合临床病例进行综述.结果:运动试验与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尚佳.结论:运动试验与心肌灌注显像联合诊断冠心病有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杨维英;赵兴胜;奇小平;梁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和评价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对7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病人胸痛及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7例病人支架置入均成功,胸痛缓解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①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②对于改善心功能有明显效果,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5.15升至53.90,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疗效满意,较之外科手术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
作者:王文光;武志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观察分析不同原发病引起的房颤(AF)患者心脏结构改变特点,探讨其共同机制.方法: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颤患者58例,非房颤患者40例,检测其左房(LA)、左室(LV)、右房(RA)、右室(RV)内径.结果:①房颤组患者LA明显扩大,LV、RV较对照组扩大,RA无明显扩大.②房颤组中冠心病患者24例,高血压6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5例,风心病10例,原因不明者3例.结论:原发病不同房颤发生率不同,但绝大多数LA扩大,可见LA扩大是房颤发生的重要条件.
作者:斯琴高娃;赵兴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器官,心血管病变基本病理为动脉粥样硬化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对心脏的影响包括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称为糖尿病性心脏病.大、中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主动脉、冠状动脉等.
作者:刘慧萍;张连枝;张秀英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综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造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及结论: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作用,使其在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白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81例冠心病(CHD)患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AMI组与UA组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I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在AMI组中,CTnI的阳性率高.
作者:何兴春;张海莺;贺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