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

王文光;武志忠

关键词:血管腔内带膜支架, 主动脉夹层,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和评价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04年3月~2005年3月,我科对7例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行血管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治疗,对治疗前后病人胸痛及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结果:7例病人支架置入均成功,胸痛缓解或消失,心功能明显改善,原发破口完全封闭,无内漏.①血管腔内带膜支架在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对于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缓解疼痛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②对于改善心功能有明显效果,术前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35.15升至53.90,P<0.01,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腔内带膜支架治疗主动脉夹层疗效满意,较之外科手术技术成功率高、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死亡率低等优点.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G)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G)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UAG与AMI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CRP与冠心病的并发症发生与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RP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作者:钱毅东;李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目的:论述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有关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及其意义的文献,进行综述.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与冠脉炎症的急性发作,血小板活化,凝血-纤溶系统失衡,TXA2/PGI2比例失调,血栓形成,心肌代谢异常等病理过程及一些机体代谢产物及体液因子密切相关.结论:检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的变化有助于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风险、临床预后及评估临床疗效;同时对这些血清学标志物的干预性治疗经验给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作者:焦志平;高建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的护理

    经皮穿刺球囊导管二尖瓣成形术(PBMV)是近年来心内科开展的一项新技术.我国于1986年开始应用这项治疗技术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因该技术方法简便,成功率高,是风心病二尖瓣狭窄的理想治疗方法.我院自1999年5月~2004年6月开展此项技术15例,均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巧玲;林黎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谱异常增高二例

    例1,男,40岁.因胸憋、气短6个月伴言语不清、双下肢无力入院.既往无甲状腺手术及相关药物、放射性治疗史.入院查体:血压145/95mmHg,表情正常,言语略不情,反应迟钝,甲状腺无肿大,心界不大,心率67次/min,心音低钝,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水征阴性,双下肢无浮肿.头颅CT未见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左室舒张功能减退,血生化检查示:甘油三酯2.35mmol/L,低密度脂蛋白4.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0.65mmol/L,空腹血糖8.54mmol/L,另发现心肌酶谱异常增高,数值见附表,但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均未提示心肌梗塞,查T3、T4和TSH示甲状腺功能低下,数值见附表.以甲状腺素片20mg/d,每周增加20mg,渐增至60mg/d,两月后复查,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明显好转,心肌酶谱也降到正常.

    作者:刘云;杨铁翼;邢建华;李珠明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分析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ardiac Intervention,PCI)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经桡动脉途径冠脉介入治疗.结果:100%愿意选择桡动脉穿刺途径;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成功率和PCI成功率为98%;皮下游斑的发生率为5%;桡动脉痉挛的发生率为2%.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作者:崔晓迎;黄志民;宁荣霞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将所有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老年组>40岁,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经两名副主任医以上医生阅冠脉造影片,直径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入院后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询问是否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是否有吸烟史.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为多,吸烟青年组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高血压、糖尿病中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吸烟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需及时认识及预防.

    作者:马宏;尤兆雄;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静脉应用胺碘酮对阵发性心房颤动27例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在阵发性心房颤动转复过程中价值.方法:对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27例静脉注射胺碘酮观察其血压及Q-T间期,累计大剂量为600mg,1周后均复查肝功能及甲状腺功能.结果:27例均转复为窦性心律,复律时间10min至10h不等,平均3h.血压下降Q-T间期延长停用各1例.停药后血压恢复正常,Q-T间期无延长.结论:静脉推注胺碘酮的方法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缩短了复律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美云;崔玉芹;李晓凤;王迎利;于焕欣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心肌肌钙蛋白Ⅰ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断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早期诊断方法.方法:81例冠心病(CHD)患者分成3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33例,稳定型心绞痛(SA)组20例,采用固相层析免疫法定性测定肌钙蛋白Ⅰ(CTnI).结果:AMI组与UA组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S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MI组与UA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CTnI的增高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在AMI组中,CTnI的阳性率高.

    作者:何兴春;张海莺;贺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心病的抗炎治疗进展

    目前,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形成的关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而冠心病的抗炎治疗也越来越被重视.

    作者:任志亮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小剂量胺碘酮对维持心房扑动电复律后窦性心律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小剂量胺碘酮对房扑电复律后患者窦性心律的维持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诊断明确的房扑患者9例,给予电复律后,小剂量胺碘酮维持,观察其疗效,监测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T3、T4肝、肾功能,评价其安全性.结果:小剂量胺碘酮能维持房扑电复律后窦性心律且无副作用.结论:小剂量胺碘酮能维持房扑电复律后窦性心律,并优于奎尼丁.

    作者:马虹;杨月仙;范旭怡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改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崔丽芳;宋月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IL-18)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血清IL-18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急性心梗和不稳定心绞痛组IL-18与稳定型心绞痛组及对照组比较有差异性(P<0.05).IL-18冠心病的并发症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IL-18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作者:李猛;郭晓玲;贺晓兵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胸穿致急性左心衰一例

    患者,男性,66岁.以反复发作性心前区憋闷伴气短2年加重3d入院.既往糖尿病史8年.根据心电图动态演变及心肌酶增高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再梗,急性正后壁、侧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Ⅳ级(心衰Ⅲ°).

    作者:张嫄源;金刚;刘雅楠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入院心血管疾病患者不健康因素调查

    目的:旨在探讨不健康因素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进行资料分析.结果:心血管疾病患者有消化系统症状占79%,睡眠不良占90%,焦虑占91%,对疾病缺乏认识占80%,有临床症状占85%.结论:不健康因素严重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作者:朱秋霞;李玉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心律平中毒的临床特征与治疗

    心律平是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室性或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口服剂量为300~900mg/d,过量服用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目前尚无特殊的解救药物.我院2004年1~4月收治心律平中毒3例患者,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巧玲;王泽;葛智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B型钠尿肽-诊断心力衰竭的新指标

    心力衰竭表现为静息性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既往心力衰竭的诊断基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观随意性较大,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B型钠尿肽(BNP)的出现,使心衰的诊断有了客观的心脏标志物.美国ACC//AHA已经将BNP列为诊断心衰的标准之一,欧洲心脏病协会在其制定的准则中指出BNP在心衰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郭晓玲;王蒙琴;周丽芹;张慧恩;张杰梅;裴汉军;侯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动态心电图1453例分析

    目的:分析我院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的总体情况.方法:将1453例患者分别按年龄、性别及病种分组,采用美国世纪3000动态心电图系统,三通道24h心电监测,经微机回放、分析,再加以人工判断校正,并结合患者日志与症状进行综合诊断.结果:频发室性早搏及室速心肌炎组检出率高;频发室上性早搏及室上速肺心病组检出率高;ST段改变主要见于冠心病及心梗组.结论:动态心电图对心律失常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对心肌缺血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冠心病及心律失常患者的常规检查.

    作者:寇文丽;刘钰春;苟晓丽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救治严重缓慢心律失常17例

    目的:探讨床旁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救治严重的缓慢心律失常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4年12月共对17例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患者在床旁无X线影像的帮助下应用Seldinger穿刺法,植入临时心脏起搏电极到右室心尖部.穿刺部位选择右股静脉8例,左锁骨下静脉6例,右锁骨下静脉2例,右颈内静脉1例.安装好临时起搏器调试起搏.结果:17例均在5~15min内完成.起搏和感知功能良好.很快改善了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血流动力学障碍,同时为治疗患者心脏原发病争取了时间.结论: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心律失常技术,操作方法简便,时间短,疗效安全可靠,便于急救应用.

    作者:闻捷;王志革;刘改云;王秀梅;张巧玲;郭炳恒;李慧娥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16例分析

    目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是临床实践中常见的心律失常,本文报道对其进行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RFCA)的经验.方法:1 6例患者(男性9例,女性7例),平均年龄(40.1±10.7)岁,对全部患者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检查,在标测到的逆行心房早激动部位进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16例患者中,11例为隐匿性左侧旁路,1例为隐匿性右后间隔旁路,4例为B型预激综合征.隐匿性左侧旁路中,左后间隔旁路3例,左前旁路5例,左后旁路3例.B型预激综合征中3例为右前游离壁旁路,1例为右后游离壁旁路.B型预激综合征右前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9点处.右后游离壁旁路影像学有效消融靶点为:左前斜位45°,右房室环7点处.所有患者均获得成功,无并发症.结论:RFCA术治疗AVRT有效、安全.

    作者:王瑞生;张浩;左云慧;万德中;魏渝娟;李仁善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冠状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进一步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Stent)植入术,术前、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果: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手术成功率为95.8%,并发症发病率为6.7%,均无不良后果,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及冠状急性闭塞,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证明了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及方法,对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玉梅;朱秋霞;杨丽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