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间接指征与直接指征比较分析

王增帅;阎旭龙;吴国霞;潘小平

关键词:直接指征, 间接指征, 冠状动脉造影, 静脉溶栓
摘要: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的符合情况并与直接指征比较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90min后行CAG检查,确定冠脉再通的直接指征,同时从溶栓即刻开始分别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电图、心肌酶动态衍变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获得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并与直接指征相比较.结果:以直接指征为标准,间接指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判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3.3%,准确性为81.8%.结论:间接指征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特异性欠佳.
内蒙古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对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与急性心肌梗死近、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ES-300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系统单抗双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结果:病理性Q波数目与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心脏事件呈正相关.结论:血清肌钙蛋白Ⅰ浓度可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远期预后.

    作者:潘晓华;董茂盛;石运生;钟瑞亨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方法:157例所选病人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两组,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化验血糖、血脂、心肌酶、有无高血压、脑卒中及阳性家庭史观察.结果:糖尿病合并急性心梗冠造呈多支及远端血管病变,而且高血压、高血脂及脑卒中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结论:积极预防及治疗糖尿病可减少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提高心梗患者生存及生活质量.

    作者:党明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PTCA及冠脉造影术后患者尿潴留的预防

    目的:预防冠造及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术后患者尿潴留发生.方法:随机将我科2003年4月~2004年6月行冠造及PTCA 2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仅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床上大小便的训练等护理措施.结果:经统计发现,两组尿潴留发生率有显著意义.结论:加强并落实患者术前针对性健康教育与训练,能有效降低术后尿潴留发生.

    作者:杨海燕;刘海成;金慧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肺栓塞10例误诊原因分析

    肺栓塞为心内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因其临床表现典型者不多,而导致较多的误诊和漏诊,随着肺栓塞的发生率逐年提高,提高其认识及早期诊断水平非常重要,本文将对常见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王静;陈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肝素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观察

    目的:针对不稳定心绞痛,比较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128例常规治疗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静点普通肝素12500u,使APTT达正常值的2~2.5倍,连用5d,治疗组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2500u,2次/d,无须监测APTT[1.观察心绞痛改善状况及出血率.结果与结论:两种肝素疗效相似,低分子肝素出血率显著下降,同时更加方便、安全.

    作者:李聪龙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家族性肥厚性心肌病二例报告

    患者:张某某,男,65岁.1983年因胸憋,气短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住院诊治,诊断为肥厚性心肌病(非梗阻型),伴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给予安装VVI永久起搏器治疗.1997年患脑血栓,目前左侧肢体轻瘫,近3~4年来常有双下肢浮肿.2002年5月出现右侧胸腔积液考虑心功能不全所致,服用双氢克尿噻及安体舒通,卡托普利等药物.2002年8月到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更换VVI起搏器.2003年3月因胸憋,气短再次加重入院.

    作者:夏军;郭志坚;陈良光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结构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β-受体阻滞剂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结构及心功能影响.方法:62例患者均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第1月末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测量左心房(LA)、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舒张晚期峰值血流速度比(PFVE/PFVA),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组的LA、LV值较对照组小,PFVE/PFVA值较对照组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β-受体阻滞剂对减轻AMI患者心脏重构及改善心脏舒张功能有一定作用.

    作者:杨月仙;马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通间接指征与直接指征比较分析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观察冠状动脉再通间接指征的符合情况并与直接指征比较其可靠性.方法:对11例AMI患者予静脉溶栓治疗,溶栓90min后行CAG检查,确定冠脉再通的直接指征,同时从溶栓即刻开始分别观察患者胸痛程度、心电图、心肌酶动态衍变及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获得冠脉再通的间接指征,并与直接指征相比较.结果:以直接指征为标准,间接指征对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判断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33.3%,准确性为81.8%.结论:间接指征判断冠脉再通的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特异性欠佳.

    作者:王增帅;阎旭龙;吴国霞;潘小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及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各研究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及与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G)组以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CRP水平与稳定型心绞痛(SAG)组对比差异显著(P<0.01).UAG与AMI组间比较没有差异性(P>0.05).CRP与冠心病的并发症发生与否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论:CRP水平是反映冠脉粥样病变的炎症反应的主要指标之一,也是预示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标志.

    作者:钱毅东;李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介入术后防止股动脉局部血肿的护理

    冠状动脉造影是经外周动脉穿刺,插送导管至左、右冠状动脉开口处,通过造影准确地反映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和远端的冠状动脉血供通畅情况.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是在冠造的基础上使用球囊导管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后置入内支架,达到血流通畅的目的.目前,这两种介入技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而且多数为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及观察,可及时发现局部及伤口内部出血,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防止严重的不良后果.现将我科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岳素梅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心电图改变

    目的:探讨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出血近期预后的重要性.方法:两组病人均在入院时及入院后7d内各作心电图1次,特殊情况下随时复查.观察107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在入院后心电图变化,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本组107例中,Ⅰ组46例,4例恶化出院,14例死亡;Ⅱ组61例,3例恶化出院,2例死亡,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1).同时观察到在复查心电图无改善及恶化19例中有13例死亡,而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或明显好转者27例中仅1例死亡,二者有非常显著差异.结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心电图异常,可作为判断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作者:崔丽芳;宋月虹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药物治疗的体会

    主动脉血流通过内膜破裂处进入主动脉壁,在主动脉壁内形成血肿.血肿扩大时,将主动脉壁中层剥离成为内、外两层,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发病率,每年每百万人口约为5~10例.男女之比约为3:1,发病年龄大多数在40岁以上.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起病急,发展快,致死率高是其特点.本文论述2001~2004年5月12例患者的药物治疗体会.

    作者:刘海成;刘美凤;杨海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脉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0、18的变化及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通过对PCI术前、术后IL-10、IL-18浓度的变化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性的研究,探讨PCI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机制,以及与IL-10、IL-18的相关性.方法:观察70例PCI患者术前及术后4h血清IL-10、IL-18变化.并随访术后12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比较术前、术后以及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组与未发生组之间血清IL-10和IL-18变化的差异.结果:冠脉造影组术前术后的IL-10、IL-18的浓度均低于PTC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PCI后12h IL-18、IL-10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1).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后血清IL-18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0.01),IL-10升高的幅度则明显低于未发生组(P<0.05).结论:①PCI后存在炎性反应,IL-10、IL-18是反映PCI后早期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②其变化程度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相关性,即IL-10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负相关,IL-18可能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③IL-10、IL-18变化的幅度可能作为PCI术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指标.

    作者:赵瑞平;李猛;宋志军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B型钠尿肽-诊断心力衰竭的新指标

    心力衰竭表现为静息性的呼吸困难和乏力,既往心力衰竭的诊断基于病人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主观随意性较大,在过去的10年中,由于B型钠尿肽(BNP)的出现,使心衰的诊断有了客观的心脏标志物.美国ACC//AHA已经将BNP列为诊断心衰的标准之一,欧洲心脏病协会在其制定的准则中指出BNP在心衰诊断中具有一定临床意义.报道如下.

    作者:郭晓玲;王蒙琴;周丽芹;张慧恩;张杰梅;裴汉军;侯煜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成功率,总结观察要点及护理经验.方法: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冠状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及范围进一步做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冠状动脉支架(Stent)植入术,术前、术后临床观察及护理配合,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结果:45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减轻,手术成功率为95.8%,并发症发病率为6.7%,均无不良后果,未发生支架内血栓及冠状急性闭塞,无住院期间死亡.结论:通过对介入治疗患者的观察和护理,证明了正确的专科护理技术及方法,对确保冠心病介入治疗手术的质量和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玉梅;朱秋霞;杨丽卿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护理

    随着介入性心脏学的发展,急性心肌梗死及时开通相关动脉,使心肌尽早得到再灌注是挽救濒死心肌,改善心功能,增加心电稳定性,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冠状成形术(PTCA)可以直接扩张了闭塞血管,病变前血流改善更充分.鉴此,我科2000年7月~2004年10月对64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急诊PTCA及支架植入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护理报道如下.

    作者:张连枝;郝增春;刘慧平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分析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将所有病例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0岁、中老年组>40岁,冠状动脉造影采用Judkins法,经两名副主任医以上医生阅冠脉造影片,直径狭窄≥50%为有意义病变.按狭窄所累及的血管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3支病变.入院后测定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询问是否患有高血压病、糖尿病、是否有吸烟史.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中老年组以多支病变及复杂病变为多,吸烟青年组明显高于中老年组,P<0.01;高血压、糖尿病中老年组明显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吸烟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需及时认识及预防.

    作者:马宏;尤兆雄;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生作用的研究现状

    目的:综述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冠心病血管再造作用的研究现状.方法:查阅文献.结果及结论:近年来,应用细胞因子治疗冠心病的研究成为热点,其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再生、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生长等作用,使其在冠心病、尤其是不稳定型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的冠脉侧支循环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作者:白原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状动脉造影的护理体会

    目的:通过对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大限度的提高冠状动脉造影术后的疗效.方法:选择288例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进行术后观察及护理并进行评价.结果:全部病例中发生皮下血肿3例,发生迷走反射6例,其余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是目前诊断冠心病准确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对术后患者的康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作者:张秀英;张连枝;刘惠平;宫洁;贾燕 刊期: 2005年第09期

  • 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护理

    2004年,我们采用抗凝、降脂、中药活血化瘀方法治疗和护理了一名冠脉造影及支架治疗术后发生胆固醇栓塞综合征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丽芳;杨文革 刊期: 2005年第09期

内蒙古医学杂志

内蒙古医学杂志

主管: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厅

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