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小剂量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的效果分析

项云仙

关键词:叶酸, 预防, 出生缺陷, 神经管畸形
摘要:目的:探讨孕前3月(至少1月)至孕早期3月服用小剂量叶酸预防出生缺陷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181例产妇(包括<20周因出生缺陷而终止妊娠者)临床资料,其中服用过叶酸的625例为观察组,未服用过叶酸的556例为对照组,对出生缺陷情况进行统计。结果两组共发生出生缺陷31例,其中观察组5例(0.80%),对照组26例(4.68%),两组比较差异显著(χ2=17.30,P<0.05);两组共发生神经管畸形6例,均发生在对照组,发生率为1.08%,显著高于观察组(χ2=4.81,P<0.05)。结论孕前3月(至少1月)至孕早期3月服用小剂量叶酸能有效预防出生缺陷尤其是神经管畸形的发生。
健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产时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和唾液酸水平分析

    目的:了解产时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和唾液酸水平。方法根据Apager评分将出生2 h内的121例新生儿分窒息组(48例)和对照组(73例),检测两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谱和唾液酸水平。结果窒息组心肌酶谱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窒息租和对照组血清唾液酸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但研究总体中早产儿血清唾液酸水平(26.0±5.0 mg/dL)显著低于足月儿(29.7±9.2 mg/dL,t=2.26,P=0.029)。结论产时窒息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水平明显高于非窒息新生儿,但血清唾液酸水平与窒息无明显相关,早产儿血清唾液酸处低水平。

    作者:朱银燕;华春珍;夏卫良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10-2012年鄞州区农村已婚妇女子宫颈癌普查情况

    文章回顾性分析2010-2012年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20~64岁的农村已婚妇女子宫颈癌筛查资料,了解该区农村已婚妇女子宫颈癌的发病情况。加大子宫颈癌的筛查力度,尽早检出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患病人群,以控制子宫颈癌患病率。

    作者:陆春波;陈霞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依达拉奉和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DS)并作比较,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GCS评分和NDS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0%,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7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醒脑静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效果优于单一用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手术预后。

    作者:吴汉凡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从医行为的影响

    目的:探析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根据入院先后顺序,将160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分为两组各80例,观察组实施循证护理健康教育,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的精神状况、治疗依从性及对健康教育的满意程度。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NORS-30评分(35.2±12.7)显著低于对照组(40.5±19.4),依从率(81.3%)显著高于对照组(60.6%),健康教育满意度(96.3%)显著高于对照组(8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循证护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治疗依从性。

    作者:王意兰;郦丽华;张迪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围产期情绪管理对孕产妇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的影响

    目的:探讨围产期情绪管理对孕产妇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的的影响,为围产期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80例初产妇给予1个月的围产期情绪管理干预,比较产前1周、产后1周的病人健康问卷-9评分( PHQ-9)、各产程持续时间和妊娠结局。结果产后1周初产妇的PHQ-9评分为(5.62±1.34),显著低于产前1周(P <0.05);80例初产妇中顺产65例(81.25%),无一例产妇及围生儿死亡,新生儿Apgar评分平均为(9.3±0.2)分;第二产程平均时间为(52.84±6.74) min。结论通过围产期情绪管理干预可以显著减轻初产妇的负面情绪,有助于减少剖宫产和第二产程。

    作者:张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生期影响因素及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围产期高危因素及蓝光联合鲁米那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NHB围产期发病原因;并将168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A组84例单纯进行蓝光照射,B组84例在蓝光照射基础上加用鲁米那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胎儿宫内窘迫( r=1.47)、母亲患妊高症(r=1.09)、异常分娩(r=1.02)是NHB围产期独立危险因素;B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P<0.05);B组黄疸消退时间短于A组(P<0.05),B组每天胆红素下降值高于A组(P<0.05)。结论 NHB的围产危险因素复杂,临床应重视围产保健及预防;蓝光联合鲁米那治疗NHB疗效显著,可加速黄疸消退,改善患儿预后。

    作者:韩桂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对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方法将59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糖尿病患者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实验组29例给予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采用自制自我管理问卷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比较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得分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结果实验组自我管理问卷得分与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临床路径健康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作者:纪金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鱼藤素对小鼠小胶质细胞 BV-2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研究放射增敏剂鱼藤素对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的影响。方法 BV-2细胞以5×104/mL密度接种到细胞培养板中,加入8个不同浓度鱼藤素干预48 h后测定细胞增殖活力。在加入1×10-6 mol/L鱼藤素后6个时间点上测定细胞增殖活力。1×10-8 mol/L鱼藤素干预48 h,测定上清液中NO水平。结果5×104/mL BV-2细胞以含10%胎牛血清DMEM培养基培养,第48 h达到细胞生长曲线的峰值。在0~1×10-5 mol/L剂量范围内,1×10-6、1×10-5 mol/L鱼藤素干预48 h后BV-2细胞的增殖活力显著降低;1×10-6 mol/L鱼藤素加入后第24、48、72 h等3个时间点上BV-2细胞增殖活力明显降低。1×10-8 mol/L鱼藤素干预48 h后BV-2细胞上清液NO水平提高。结论鱼藤素在一定的浓度时激活小胶质细胞,更高浓度时将导致小胶质细胞损伤甚至死亡。

    作者:熊中奎;郎娟;朱胜裕;王思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预见性护理在糖尿病足预防中的应用

    文章将预见性护理应用于住院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中,观察预见性护理对预防糖尿病足的效果。临床上,对糖尿病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地改善其足部护理行为和足部皮肤以及血供情况,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

    作者:曾春萍;林海艳;庄雪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文章回顾性分析胎膜早破伴或不伴新生儿感染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伴或不伴新生儿感染的孕妇在胎膜破裂时间、孕周、分娩方式、胎盘病理,以及血清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等方面的差异。加强孕妇各项指标监测,综合判断感染征兆,适当延长孕周,及时终止妊娠,以防止胎膜早破伴新生儿感染的发生。

    作者:周正;王鑫;陈文殊;冯泽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2008-2012年中国法定传染病的流行态势分析

    目的:了解中国2008-2012年传染病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8-2012年中国法定传染病疫情资料,对流行病学情况进行分析。结果5年间共报告甲乙丙类传染病39种,累计发病3412.25万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08.95/10万;5年间发病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均P<0.001);年发病率居于前5位的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淋病。结论近五年来,中国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传染病的防控。

    作者:刘婷婕;袁静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HCY、β2-MG及炎症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omocysteine,HCY)、β2微蛋白(β2-MG)及炎症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18例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为观察组,选择112例老年单纯糖尿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肌酐(Scr)、HCY、β2-MG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HCY、β2-MG、hs-CRP、IL-6及TNF-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这些指标与尿清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结论 HCY、β2-MG及炎症因子的检测对于老年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金磊;吴捍卫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治疗腹股沟疝围手术期护理

    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股沟疝,疗效确切,文章总结24例腹股沟疝患者腹腔镜治疗围术期护理方法。良好的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腹腔镜手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汤桂芳;温婧吉;王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针灸治疗肢体麻木的研究进展

    肢体麻木为神经损伤的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于痹证、中风等病证,颈椎病变、腰椎病变、脑血管病变、糖尿病等疾病中,也有单纯以麻木为主证的患者。临床上采用针灸疗法肢体麻木,是国内外公认的绿色疗法。文章对肢体麻木的针灸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作者:黄萍萍;廖军;郑佳璇;张乐;谢巧瑜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中职护生气质类型与情绪智力的关系探讨

    目的:探究中职护生的气质类型和情绪智力的关系。方法采用气质量表和情绪智力量表对397名中职护生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气质类型的情绪智力有显著差异(F=3.27,P<0.001)。其中多血质的情绪智力得分高,黏液质次之,而胆-抑气质的情绪智力得分低;胆汁质与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r=0.109,P<0.05),多血质和黏液质与情绪智力呈显著正相关(r=0.247,0.162,P<0.01);气质类型中多血质和黏液质对情绪智力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33,0.215,P<0.001),抑郁质对情绪智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117,P<0.05)。结论气质类型与情绪智力存在一定的相关。

    作者:赵君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6S 管理在基层医院骨科病区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文章运用6S活动的常用方法,定期对护理质量、病区整体环境、护患满意度进行评估考核,探讨6S管理在骨科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6S管理美化了病区环境,提高了护理质量,提升了护患满意度。

    作者:周兴平;屈伟娇;方仙芬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早期喂养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喂养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1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混合喂养的方式达到早期足量喂养,对照组单纯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大便转黄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胆红素水平,并观察产妇首次泌乳时间。结果观察组在胎粪排出时间、大便转黄时间上均较对照组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妇泌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喂养尽早达到足量喂养能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不影响产妇泌乳。

    作者:罗菁;周薇;金海华;王丽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痔病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痔病的临床效果。方法150例内痔及混合痔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给予传统的外剥内扎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脱出症状大部分消失,消失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排便、术后一周便血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及水肿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有肛门下坠感及继发性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尿潴留评分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采用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痔动脉结扎术治疗痔病,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

    作者:黄兆健;刘长宝;胡万乐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循症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性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循症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性昏迷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8例脑出血性昏迷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采用循症护理模式,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48 h内病死率为5.7%(2/35),并发症发生率为25.7%(9/35),BI指数为(69.27±1.76)分,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11.24±1.27)分,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循症护理干预能显著减少脑出血性昏迷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对于减少病死率及促进康复有积极意义。

    作者:蒋利丹;徐仁蓓;郑云丽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无痛分娩中实施持续硬膜外麻醉对产程的影响探究

    目的:探究持续硬膜外麻醉在无痛分娩实施中的临床疗效及对产程的影响。方法820例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应用持续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产妇未采用任何镇痛方法,对比分析2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程及并发症等。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总有效率为95.12%,疼痛程度为0级314例(76.59%),对照组0级38例(9.27%),2组0级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9.178,P<0.05);观察组产妇产程及分娩顺产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产后出血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而胎儿窒息、胎儿宫内窘迫等不良症状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持续硬膜外麻醉可以有效缓解产妇分娩时的疼痛,达到无痛分娩目的。

    作者:毛小英;王群丽;严洪亮;徐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健康研究杂志

健康研究杂志

主管:杭州市教育局

主办:杭州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