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占军
褥疮是局部软组织持续受压导致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后引起的皮肤缺损,也是临床护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尤其高位截瘫、重症颅脑损伤及长期卧床的患者更易发生.1999~2003年我们采用湿润烧伤膏局部外用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方法,治疗部分Ⅱ、Ⅲ期褥疮23例共31处,其中大面积为30cm×30cm,深达骶骨,经湿润烧伤膏治疗均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王秀玲;刘淑英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和总结近年来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研究的新进展.方法:对近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和综述的查阅和总结.结果:对病理性近视病因学的研究仍以环境和遗传因素为主,本文具体从围产期因素、调节因素、形觉剥夺、神经递质作用及遗传学各方面进行了阐述.结论:它可能为一组由不同致病基因所诱导产生的在不同病因作用下的相同表现.
作者:王春燕;艾育德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近两年来我院收治过敏性紫癜引起上消化道出血12例,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2例均因呕血和/或黑便来我院就诊.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小8岁,大42岁,平均23岁,30岁以下者占80%.就诊时间发病后1~2d.呕血伴黑便3例,单纯黑便9例.其中8例有较剧烈的腹部绞痛.就诊时发现四肢皮肤对称性紫癜6例.
作者:张占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肱骨外髁骨骺骨折是儿童肘部常见的骨折,其发生率仅次于肱骨髁上骨折.如对本病认识不足,处理方法不当,延误治疗时机,常常导致严重后果.笔者就我院自1986~2002年以来,经手术治疗45例肱骨外髁骨骺骨折病例,结合临床资料讨论报道如下.
作者:武瑞星;刘剑峰;范国强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长期血液透析患者过着一种非常不正常的生活,他们对机器有很强的依附性.血液透析过程中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如低血压、失衡综合征、肌肉痉挛等[1],作为专业护士的我们基本能处理,对于血液透析中存在的几个特殊问题如营养不良,贫血、感染等也应给予系统的指导,以稳定病情,保证透析顺利进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静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往往是发病急、病情重,因而需要紧急抢救.有人认为这种病人病势危急,医护人员的任务是以佳的技术和快的速度抢救病人,无须实行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抢救护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多年的临床总结,我们认为:分析掌握AMI患者的心理特点,施予针对性护理,对帮助患者顺利渡过危险期、早日康复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现将我院1998年2月~2002年12月收治的AMI患者76例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曹美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总同型半胱氨酸(tHCY)及血清叶酸(F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相关性以及与AMI重要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45例AMI患者和30例对照组(Control组)的血浆tHCY水平,采用125I标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FA浓度,应用酶法测定血脂各参数水平,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AMI组血浆tHCY水平、高血压发生例数、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高于Control组(P<0.05),而血清F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则低于Control组(P<0.05).②血浆tHCY与血清FA水平呈负相关(P<0.05).③两组中血浆tHCY与血脂各参数之间均无相关关系(P>0.05).④年龄、吸烟、高血压对血浆tHCY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血浆tHCY水平升高可能是引起AMI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袁红梅;秦林金;陈晓春;杜利清;陈萍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准确测定醋酸洗必泰溶液含量的方法.方法:以乙醇为稀释溶媒,在259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值.结果:线性回归方程:C=0.3574+16.4607A,r=0.9996,线性范围4.8768~40.6400μg/ml;方法回收率为101.7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85%.结论:本法操作简便可靠,能准确测定醋酸洗必泰溶液的含量.
作者:崔晋涛;五一;王荔 刊期: 2004年第01期
静脉留置套管针输液作为一项新的护理技术已广泛用于临床,它不仅可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痛苦,也可保护穿刺的静脉,同时,也为抢救病人开放一条静脉通道,可以按时给药,不增加液体量.封管是该技术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将从开始对生理盐水封管的治疗、应用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张丽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CRP(c-反应蛋白)水平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随机抽取相关病例检测血浆CRP值.结果:CRP水平随着梗死范围和疾病的严重程度而变化.结论:血浆CRP水平可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作者:陈萍;何旭娟;朱润秀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病人,女,28岁.5年前因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无紫绀,心悸,气短.查体:胸骨左缘2~3肋间可闻及Ⅲ/6收缩期杂音.较柔和,无震颤,心界稍向左扩大.X线:双肺血增多,右室增大.UCG:房间隔中上靠近三尖瓣口回声脱失约8.5mm.
作者:王亮;尉廷汉;王翠鲜;王震玺;韩志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心包内处理肺血管肺切除术治疗晚期中心型肺癌技术,分析围手术期的相关问题.方法:应用心包内处理肺血管技术为71例晚期中心型肺癌患者实施手术.结果:全组病人无手术死亡,手术后并发症均通过对症治疗而痊愈.结论:心包内处理肺血管技术的应用明显提高了晚期中心型肺癌的手术切除率,从而也提高了此类病人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作者:高旭东;张玉龙;张振兴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以来,鄂尔多斯全面实施无偿献血制度,无偿献血的比例逐年提高.为了保证献血质量,更好地促进无偿献血工作,市中心血站对我市2000~2001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雯;杨伊娜;李晓莲;云卫琼;斯庆;伊里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1岁.上腹部不适、隐痛,餐后腹胀、嗳气、恶心10年.长期内科保守治疗,疗效欠佳,近半年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伴有呕血2次,柏油样便2次,食欲欠佳,明显消瘦,腹胀、腹痛,曾在辽宁省肿瘤医院诊断:十二指肠憩室.
作者:金正云;崔秀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超声在膀胱癌和肾癌普查中的价值.方法:在憋尿的条件下,用3.5MHZ的探头对10000名健康体检的人员进行常规泌尿系统检查,对可疑病例建议做膀胱镜、CT检查及随诊.结果:7名可疑膀胱癌和3名肾癌患者中,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膀胱移行细胞癌6例,膀胱乳头状瘤1例,肾细胞癌2例,所检出的癌症患者占全部受检者的0.08%.结论:超声在健康体检中对膀胱癌和肾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徐霞;杨敬英;王建华;王淑敏;李汇文;丰乃奇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学生在开始学习物理时充满好奇,这是因为他们对在物理课堂的一些生动的物理实验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学时要抓住这一点,不断的激发学生的这种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将这种盲目的、不稳定的表现兴趣转化为自觉、深入、稳定的思维兴趣.这就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现象,得出结论.使学生体会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不仅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思维和学习主动性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作者:刘晓东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骨质疏松是指单位体积骨量的减少与骨强度的降低.骨量减少和骨显微结构受损既而引起骨脆性增加的系统性骨科疾病.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寿命的延长,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本文就骨质疏松病理、生化以及生物力学结构变化的诊断方法加以综述.结果:骨质疏松在组织形态、X线、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测定以及相应的生化指标发生改变.结论:综合评估,对骨质疏松作出合理的诊断.
作者:冯秉玮;高雨仁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分析桥本氏、亚急性甲状腺炎临床诊断和治疗经验及影响诊断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1994~2000年我院及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桥本氏甲状腺炎(HT)52例,亚急性甲状腺炎(SAT)48例,对其发病、临床表现、诊断以及外科手术治疗进行分析.结果:52例HT和48例SAT各有2例临床作出甲状腺炎诊断.除2例HT和3例SAT活检术外,其余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与病理检查对照,术前误诊率很高,HT为96.15%,SAT为95.83%(P>0.05).术后甲低功发生率HT为20%,SAT为17.14%(P>0.05).HT并发甲亢(GD)5例(占12.5%),甲状腺癌(TC)2例(占5%),SAT并发GD和TC均为0例(0.01<P<0.05).结论:桥本氏、亚急性甲状腺炎女性多于男性,中年好发;正确掌握其临床特征,常规HT测血清抗体(TGA,TMA),SAT作核医学检查,有选择地作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B),注意与其它甲状腺疾病鉴别可降低术前误诊率;重视并发恶性肿瘤;术中常规作冰冻切片检查,利于选择正确的手术方法,使病人得到更合理有效的治疗.
作者:王烯冬;迟宝恩;李利宁;白志刚;夏医君;梁越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综合手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肝胆管切开取石为基础术式,配合肝段切除,纤维胆道镜取石,各种胆肠吻合术治疗35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结果:随访1~4年,手术优良率32/35(91.4%),术后残石率10/35(28.6%),再手术率1/35(2.86%).结论:综合手术对肝胆管结石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合理的应用各种手术方式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成功关键.
作者:林弘;于春林;葛冬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鄂尔多斯市1997~2002年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质量.方法:依据<全国法定传染病医院报告管理检查和居民回顾性调查方案>进行检查.结果:1997~2002年漏报率分别为26.52%、3.44%、8.29%、18.98%、3.09%和5.81%,6年间平均漏报率为9.07%.漏报率较高的病种为百日咳、猩红热、麻疹、淋病、痢疾.乡级、旗区级、市级医疗机构的漏报率逐级下降.各级医疗机构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但基层仍存在薄弱环节.结论:加大传染病执法检查力度,加强业务督导工作,可有效提高传染病报告质量.基层医疗机构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应作为重点来抓.
作者:胡则贤;周寅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