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日勒图;李晓芳;崔巍;王晶
麻痹性斜视,中医称风牵偏视.临床表现多突然偏斜,眼珠转动受限,一视为二的临床特征.
作者:刘远峰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探讨其对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对30例患者作了荧光眼底血管造影.结果:30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中,非缺血型7例,FFA表现为静脉管壁轻度荧光素渗漏,少量微血管瘤形成.缺血型23例,FFA表现为视盘毛细血管扩张,静脉迂曲扩张,大片出血遮盖毛细血管床,黄斑有弥漫荧光素渗漏.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分为缺血型和非缺血型,FFA可更好的显示这两种分型并作为选择治疗和观察疗效的依据.
作者:王丽霞;肖雪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森林脑炎病毒致眼部病变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原则.方法:将19例森林脑炎病人眼部表现者,经眼部专科检查、肌电图检测及免疫荧光技术血清学测定明确诊断,给予大剂量抗病毒、抗生素药物及免疫血清治疗,血管扩张剂及神经营养剂辅助治疗.结果:19例病人在1~6个月恢复与好转,肌电图检测波值正常.结论:森林脑炎病毒主要侵害眼神经及肌肉,经上述方法治疗,效果可靠.
作者:佟艳秋;刘玲;赵全良;温晓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达楞太,男,26岁.鄂尔多斯市人,毛纺工人.自幼双眼视力尚可,6年前无诱因出现左眼视力下降.2年前曾到我院就诊,视力右眼0.5、左眼0.3,双眼晶体呈锥形,左眼晶体前囊下混浊,诊断为双眼晶体发育不良、双眼近视散光.给予配镜,视力有所提高.
作者:樊蕾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眼药水是治疗眼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为了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和节约用药,掌握正确的滴用眼药水的方法是很重要的.
作者:白春燕;徐丽华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羊膜移植手术治疗角膜溃疡的可行性.方法:采用羊膜移植治疗角膜溃汤23例(25眼,均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长期不愈者),术后随访3~26个月.其中23眼治愈,21眼视力提高.结果:25眼中,21眼治愈,2眼复发.均未见羊膜移植排斥反应.结论:羊膜移植是治疗角膜溃疡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白刚;张贵森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青光眼手术的疗效.方法:对24例26眼持续高眼压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中缓慢放出房水与巩膜瓣下咬切+虹膜周切术.结果:术后眼压≤16mmHg者15眼,16~21mmHg者9眼,21~30mmHg者2眼.结论:对于高眼压药物不能有效控制者应用及时地进行手术治疗.
作者:张桂荣;钱志敏;周爱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眼外伤后低眼压的病因、治疗和效果.方法:对15例外伤后低眼压患者病因分析,采取相应治疗办法,观察视力及眼压情况.结果:15例(15眼)中,除2例眼压入院时测不到,其余眼压均恢复正常.结论:外伤性低眼压所引起的后果和低眼压的程度与时间的久暂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治疗眼外伤时应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作者:王晓英;云红刚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枝静脉阻塞(BRVO)的疗效.方法:应用氩激光对158例BRVO患者进行光凝.结果: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91例占57.6%,治愈102例占64.5%.结论:激光治疗能促进BRVO视网膜出血、渗出及黄斑水肿的吸收.可减少并发症,预后可见视力提高.
作者:韩萍;包秀丽;李润春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手术方法.方法:在临床中对水平斜视合并垂直斜视的患者,随意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即第一期手术矫正垂直斜度,7d后再做水平斜度矫正,分两次手术完成.另一组为观察组,通过水平肌肉止端移位能使眼球上、下移位的原则,在做水平斜视同时将水平肌肉止端移位,达到一次性手术不仅能解决水平斜视,同时也矫正垂直斜视度.结果:两组手术后临床观察眼位,治疗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水平斜度不超过35度,合并垂直斜度不超过5度的患者,可以通过一次性手术达到治愈效果.
作者:金凤琴;云丽霞;钱志敏;张桂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静脉阻塞各种疗法的研究进展.方法:阅读国内外有关文献并进行综合叙述.结果:有关本病的治疗多采用药物、激光及手术治疗,其中手术治疗是较新型的治疗.结论:因药物及激光治疗存在着某种缺陷和不足,手术方法的出现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思维和选择,但仍需进行一些大型的临床对照试验以证实这些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孟根花;乌仁图雅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静脉输液后采取不同的拔针方法,对皮肤瘀血的影响.方法:观察80例静脉输液患者,用两种不同的拔针方法,观察患者皮肤拔针后局部皮肤瘀血等情况.结果:经观察证明,采用胶布固定肢体抬高法明显降低穿刺局部皮肤的瘀血.结论:静脉输液后拔针时用棉签胶布自然固定,同时抬高肢体法比输液后拔针时棉签按压法效果好.
作者:康嵘;李四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再脱离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总结32例患者行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巩膜环扎外加压术联合激光封孔术或玻璃体切割手术、剥膜、视网膜切开取视网膜下机化膜及增殖条索、松解僵硬的视网膜、利用眼内填充物促使视网膜复位、定期取出硅油等术式观察治疗结果.结果:32例再手术者全部解剖复位,术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选择硅油注入术者,取油后3例再脱离.结论:玻璃体切割或常规术后引起玻璃体增殖膜是引起再脱离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促使视网膜复位的有效方法,为增进患者的视力,减少致盲率,对视网膜脱离术后再脱离应认真对待,不要轻易放弃治疗.
作者:吉久华;张小利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男,26岁.1周前无明确原因出现右眼不适,视物模糊,轻度疼痛,于2003年5月19日在当地医院诊为右眼角结膜炎,经局部全身抗生素药物治疗不缓解,求诊我院门诊治疗.
作者:李旭 刊期: 2004年第08期
在医院的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尽管医生的业务水平及能力很高,如果没有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与默契配合,欲达到完善的医疗效果是很难的.因此提高护理人员现代化护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体会如下.
作者:郭玉清;李俊莲;赵芳 刊期: 2004年第08期
例1,患女,38岁.因左眼黑影遮挡感1周,于2003年7月10日人院.入院查体:左眼视力0.02(不能矫正),眼压Tn,前节(-),屈光间质清,眼底后极部颞上方可见网膜隆起,透见黄白色囊样物,边界清楚,约5PD大小,其间有致密白色斑点,在强光下观察可见囊体蠕动,囊体周围的视网膜浅脱离,脱离范围为囊体周围外约3mm,右眼未见异常.
作者:包玉霞;李健华;王云旭;赵艳;姚震宇;曹凤荣 刊期: 2004年第08期
患者,男,22岁.因发现右眼内异物1d于2003年8月24日来我院门诊就诊.眼部检查:视力(裸眼)右眼0.3,左眼0.6,右眼球结膜鼻侧局限性混合充血,角膜瞳孔缘10点位可见斜行条状白斑,长约6mm,角膜后kp(-),前房稍深,房水清,前房下方6~7点位可见白色矩形似金属样异物,可移动,无粘连,约5mm×5mm,嵌于前房型人工晶体下袢下缘,虹膜颞上方11点位可见虹膜周切口,瞳孔呈不规则圆形.
作者:李欣;罗立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的眼底改变及对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30例(60只眼)患者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结果:30例(60只眼)DR患者中,有44只眼(73.3%)显示微血管瘤样改变,有23只眼(38.3%)显示新生血管,其检出率远比眼底镜检查高,FFA检查对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结论:FFA能更早的显示DR的眼底改变,在DR的诊断和治疗上已被广泛地使用.
作者:李丽芬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两种客观验光方法的结果差异,探讨其对青少年近视眼防治中的作用.方法:本组158例门诊验光的视力不良青少年患者,均采用小瞳检影和散瞳检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小瞳检影检出双眼屈光度一致性为23.42%,散瞳检影检出双眼屈光度一致性为20.2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小瞳检影和散瞳检影的散光检出率均为82.91%.小瞳检影的假性近视检出率为7.59%,散瞳检影的假性近视检出率为5.06%,两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小瞳检影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客观验光方法,省时、无痛苦、结果比较准确,尤其是对散光的检出率颇高.两种验光方法的有效结合,既提高了验光准确率,又省时,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作者:林安岭;任群 刊期: 2004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实验性兔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缝合眼睑方法制成形觉剥夺近视模型,A超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眼球进行生物学测量,应用光镜和电镜对巩膜进行组织病理学研究.结果:实验眼与对照眼的屈光度、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和玻璃体深度/眼轴长度、眼动脉阻力及血流流速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实验眼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细、排列紊乱、纤维层明显薄于对照眼.结论:形觉剥夺能导致眼轴延长,其中玻璃体腔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眼轴长度占主导地位为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态学改变;眼球后极部巩膜胶原纤维的变细、变长及排列紊乱为病理学原因.近视眼中血液动力学异常客观存在.
作者:格日勒图;李晓芳;崔巍;王晶 刊期: 2004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