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标本污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

贾波;肖晓;卫明彦

关键词:血液标本, 污染, ABO血型鉴定
摘要:目的:探讨标本污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对775例正常血液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后,再模拟标本被细菌污染并重复ABO血型正反定型过程,并比较污染前后的变化.结果:标本污染后,物理外观发生混浊、溶血改变分别为2.97%(23/775)、3.35%(26/775),镜下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多呈刺(棘)状或锯形典型改变,ABO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分别为6.71%(52/775)、9.81%(76/775).结论:标本污染可致物理外观、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多凝集、非特异性凝集是污染前后ABO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排除自身感染因素外,控制不规范操作所致的标本污染较为关键.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相关文献
  • 复发和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浆D-二聚体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的测定

    目的:分析复发和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D-二聚体(DD)及全血组织因子促凝活性(TF-PCA)的变化.方法:使用仪器法对70例复发性脑梗死(复发组)及80例初发性脑梗死(初发组)患者的血清Hcy、血浆DD及全血TF-PC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8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复发组和初发组Hey、DD及TF-PCA含量均增高,复发组升高更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Hcy、DD、TF-PCA血液水平检测,对复发和初发性脑梗死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张明洁;刘水晶;朱杰平;毛洪博;李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乳腺癌患者FIB、D-二聚体、AT-Ⅲ活性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的变化,以探讨乳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STAGO STA-Compact全自动凝血仪检测59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血浆FIB、D-二聚体和AT-Ⅲ的活性,并与50例健康体检者作比较.结果:乳腺癌患者D-二聚体与FIB明显高于对照组,AT-Ⅲ活性低于对照组(均P<0.01);D-二聚体、FIB和AT-Ⅲ在乳腺癌临床Ⅰ、Ⅱ期患者与临床Ⅲ、Ⅳ期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凝血及纤溶的异常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同时检测凝血指标变化可为肿瘤患者的病情监测和预后提供参考.

    作者:杨平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采供血机构环境卫生控制标准的建立

    卫生部于2012年1月颁布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以下简称12版规程),并在前言中提出本《规程》自2012年6月1日起施行,《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1997年)(以下简称97版规程)同时废止.同时12版规程6.1.1规定:质量控制包括全血及血液成分质量检查、关键物料质量检查、关键设备质量检查和环境卫生质量检查;6.1.4规定:关键物料、关键设备和环境卫生的质量控制指标遵从有关规定.但12版规程中没有对环境卫生的质量指标和抽检方法的规定.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国家医疗机构的相关标准和血站实际情况,制定了血站环境卫生抽检范围、频率和方法,供同行参考.

    作者:周静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ABH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分布及其基因分型研究

    目的:研究ABH分泌型与非分泌型分布情况,为临床输血工作中血型鉴定及解决疑难输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唾液中可溶性ABH血型物质,同时采用直接测序技术对46例血清学定型为分泌型的献血者进行分析研究.结果:①115例献血者分泌型95例,非分泌型20例;②A型献血者中男性A物质平均效价高于女性献血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B型献血者中男性B物质平均效价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O型献血者男性H物质的效价与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1例经血清学检测为分泌型标本出现178C/T新的突变位点.结论:唾液中ABH血型中A物质的效价高于B物质的效价,血型基因序列测定技术可供ABH疑难血型鉴定作参考.

    作者:王峰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09-2011年全国357家采供血机构开展血液制备新技术情况和分析

    目的:了解我国采供血机构血液分离、制备技术的使用和开展情况.方法:以发放调查表的方式,对全国357个采供血机构开展白细胞过滤、血浆病毒灭活、机采血小板、血液的冰冻保存等先进技术和方法的情况进行调查,对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血液的成分分离率逐年增高,至2011年已达到98.87%;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白细胞过滤技术开展率显著高于全国水平,华中和华南地区显著低于全国水平;RhD(-)血液的采集人次和量逐年递增,RhD(-)血的冷冻保存在东北和华东地区的开展情况显著好于全国P值,华中和华南地区开展率较低;机采血小板在华东地区已全面开展,在华北和东北的开展率较高,西北地区开展率较低,手工血小板在华中地区仍大范围开展;血浆病毒灭活技术在东北地区开展较广,在华中地区开展较少,与全国相比均具有显著性P值.结论:我国采供血机构在血液制备技术上的发展极不均衡,为进一步加强血液输注效率增加安全性,应进一步加大血液制备技术的应用范围.

    作者:梁晓华;孟庆丽;安万新;范亚欣;高勇;毕铭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微柱凝胶配血次侧凝集的分析

    目的:分析2012年中微柱凝胶配血次侧凝集的情况,为提高输血疗效,保证临床用血安全提供帮助.方法:对2012年中微柱凝胶配血次侧凝集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结果:献血者血液中不规则抗体占次侧凝集的55.4%.结论:加强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测,可以有效地保证用血安全.

    作者:于泽芝;马荣国;李继东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标本污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

    目的:探讨标本污染对ABO血型鉴定的影响.方法:对775例正常血液标本进行ABO血型正反定型后,再模拟标本被细菌污染并重复ABO血型正反定型过程,并比较污染前后的变化.结果:标本污染后,物理外观发生混浊、溶血改变分别为2.97%(23/775)、3.35%(26/775),镜下观察到红细胞形态多呈刺(棘)状或锯形典型改变,ABO正、反定型结果不符分别为6.71%(52/775)、9.81%(76/775).结论:标本污染可致物理外观、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多凝集、非特异性凝集是污染前后ABO正反定型不符的主要原因.排除自身感染因素外,控制不规范操作所致的标本污染较为关键.

    作者:贾波;肖晓;卫明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肿瘤患者痰培养分离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了解肿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素提供依据.方法:对500株肿瘤并发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痰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嗜血杆菌分别占19.6%、17.0%、16.0%、14.8%、10.0%、8.8%、6.0%.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分别占77.1%、37.0%.革兰氏阴性杆菌耐药率较高的为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环丙沙星、头孢唑啉.结论:肿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高耐药与多重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作者:郑曦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慢性乙肝患者PreS1Ag、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检测的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血清前S1抗原(PreS1 Ag)、乙肝e抗原(HBeAg)与HBV-DNA的相关性,以了解PreS1Ag联合HBeAg反映HBV复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9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标本,所有标本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BV-m及PreS1Ag,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结果:在115例HBV大三阳标志物模式中,HBV-DNA和PreS1Ag的阳性率分别达到了87.8%和90.4%,较所有标志物模式都要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eAg、PreS1Ag阳性率都随HBV-DNA载量升高而增高,且不同HBV-DNA载量水平下PreS1 Ag与HBeAg检出率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同一HBV-DNA载量水平下,PreS1Ag比HBeAg增高更明显(P<0.05).115例PreS1 Ag与HBeAg双阳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达到93%;226例PreS1 Ag与HBeAg双阴性患者中,HBV-DNA阳性率仅为8.4%.结论:PreS1Ag与HBV-DNA的相关性较HBeAg抗原与HBV-DNA的相关性高.PreS1 Ag和HBeAg双阳性的感染者更能敏感反映HBV的复制程度.因此,PreS1Ag与HBeAg联合检测对预测病毒复制情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陈韧刚;周建国;魏三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同种异体输血对非小细胞肺癌中Tim-4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输血前后肿瘤组织中Tim-4表达有无改变.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35例术前未进行化疗或放疗的NSCLC患者输血前后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中Tim-4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Tim-4阳性表达定位于肺癌组织细胞胞浆,输血前肺癌组织中Tim-4阴性表达17例,阳性表达18例,其中表达强度弱阳性(+)5例,中度阳性(++)11例,强阳性表达(+++)2例,阳性表达率为51%;输血后肺癌组织中Tim-4阴性表达5例,阳性表达30例,其中表达强度弱阳性(+)8例,中度阳性(++)11例,强阳性表达(+++)11例,阳性表达率为86%;26例输血后Tim-4表达高于输血前,6例输血前后无变化,3例输血后Tim-4表达低于输血前.结论:①统计学分析,输血前后Tim-4在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有显著性差异.②逐一比较NSCLC患者输血前后Tim-4阳性表达情况,输血后Tim-4阳性表达呈升高趋势,多供者同种异体输血对肿瘤组织中Tim-4表达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作者:吴晓冬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209例O型孕妇IgG抗体效价分析

    目的:观察O型RhD阳性孕妇血清中IgG抗体效价与年龄和妊娠次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技术对209例O型RhD阳性孕妇(其丈夫血型为A型或B型)在其16孕周后作不规则抗体筛查和IgG抗体效价测定.结果:不同孕次组间IgG抗体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A效价x2=22.384 3,P<0.05;抗B效价x2=24.9015,P<0.05);不同年龄组间IgG抗体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A效价x2=8.343 1,P<0.05;抗B效价x2=14.770 7,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抗A效价OR=2.795,抗B效价OR=3.630)和妊娠次数(抗A效价OR=7.945,抗B效价OR=6.448)均为IgG抗体效价的危险因素.结论:孕期检测高龄或有多次妊娠史的O型孕妇IgG抗体效价对新生儿溶血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海燕;楚中华;马现君;李德鲁;孔燕;王浩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Sonoclot分析仪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临床应用和进展

    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lot coagulation & platelet function analyzer,SCA,SIENCO,Inc,USA)由Von Kaulla等于1975年发明,主要用于对凝血和血小板功能进行体外检测.目前,该仪器在心血管外科、肝移植手术和其他出血量大的手术中,以及儿科、重症监护及止血研究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准确、快捷的临床止血检验工具.

    作者:涂茹;陶翠华;张真路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血小板凝胶在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效果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血小板凝胶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1-2012-12前列腺增生症患者125例,随机分为两组,采取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其中治疗组25例手术结束时于前列腺腺窝内灌注血小板凝胶,对照组100例前列腺电切手术中单纯电凝止血.结果:治疗组无输血,无膀胱痉挛及尿道狭窄,菌尿1例;对照组严重出血4例,并发尿道狭窄9例,菌尿14例.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持续渗血时间、冲洗液转清时间、术后感染率、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相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电切术中使用血小板凝胶,能减少术后出血,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术后感染,缩短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国顺;林承雄;周显洪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检测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近一年来徐州地区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的发生频率及分布特点,探讨无偿献血者不规则抗体筛查的必要性,确保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RhD阳性献血者主要应用ABO反定型红细胞,通过盐水法检测不规则抗体,血型室进一步鉴定抗体特异性;RhD阴性献血者全部进行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RhD阳性献血者共检出血型同种不规则抗体47例(0.04%),其中确认特异性抗体27例(57.4%),冷抗体(未能确定特异性)19例(40.4%);不规则抗体(未能确定特异性)1例(2.1%).免疫球蛋白类别为IgM抗体占95.7%(45/47),IgG抗体占4.3%(2/47),其中女32例,男15例,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意义.RhD阴性献血者血清不规则抗体检出率为3.0%(22/729),其中抗-D 10例(45.5%),抗-M 3例(13.6%),抗-P1 1例(4.5%),冷抗体(未能确定特异性)6例(27.3%),不规则抗体(未能确定特异性)2例(9.1%);免疫球蛋白类别为IgM抗体占45.4%(10/22),IgG抗体占54.6%(12/22),其中女19例,男3例,男女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为是否进行献血者抗体筛选提供了决策依据,对于RhD阴性献血者有必要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

    作者:曹红荣;赵艳梅;王照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梅毒血清学筛选试验CMIA和TRUST的临床评价

    目的:评价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学试验(TRUST)在梅毒血清学筛选试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用CMIA方法和TRUST方法检测住院患者的血清标本共1 921例,并比较梅毒检测结果.结果:CMIA方法检出163例阳性,阳性率8.49%;TRUST方法检出131例阳性,阳性率6.8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MIA方法较TRUST可以很大提高梅毒抗体检测的工作效率,其有漏检率低、操作简单方便、检测周期短、能批量检测等优点,可推荐为临床检验科梅毒血清学筛选试验的方法.

    作者:易娟;韩卫全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输血不良反应的回顾分析

    目的:对近年住院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方法:对2010-01-2012-12住院输血患者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2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文献报道的相近,而2012年,由于输血科加强管理,并从1月份开始使用少白细胞红细胞成分后,输血不良反应显著降低.结论:加强输血科管理和推广少白细胞红细胞成分血输注可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率.

    作者:叶心梅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发挥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职能的途径和措施

    输血是救治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因肿瘤及血液学进展以及重大手术增多,近20年血液及血液成分需求大幅增长.然而,输血可能导致急慢性并发症以及相关传染病传播等潜在危险,使临床用血安全及科学合理用血等问题日益突出.为全面监督管理临床用血,国家卫生部颁布实施《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5号),推行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制度,推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血、保护血液资源、保障用血安全和医疗质量.笔者围绕医院临床用血管理委员会运作的有关问题,作如下思考.

    作者:何秉洪;曾毅;淳洁;孙忠敏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名库管理浅析

    随着医改的深入,群众对就医的需求越来越大,医院的临床用血需求也不断增长,单采血小板的用量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招募和保留单采献血者队伍,发展更多的献血者成为固定单采献血者是血站主要的工作之一.由于单采血小板的捐献受多种因素的制约,给招募和保留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如何将已招募的单采献血者保留,避免其流失是我们每个血站努力的工作目标之一.建立单采献血者名库,掌握每个献血者的信息,对提高招募的效率,减少献血者的流失,发展固定献血者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可有效保障临床用血的需求.

    作者:冯晓林;潘瑜;张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35424例患者术前梅毒筛查的方法比较

    目的:分析医院现行梅毒术前筛查方法可能存在的假阳性及漏检.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对武汉协和医院35 424例术前筛查人群的血清进行检测.对结果无法确定的样本以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为确证实验.结果:3 5424例血清中有4例RPR假阳性,有2例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漏检,但是这2例血清RPR都呈现阳性反应.结论:RPR和ELISA检测TPAb具有相辅的意义,同时做这两项实验会有效减少梅毒的漏检率.

    作者:董仙;徐磊;王科宇;胡丽华 刊期: 2014年第01期

  • 外周血及骨髓形态学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探讨外周血常规、外周血涂片、骨髓细胞检查的形态学改变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19例MDS患者的血液学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9例中,外周血常规全血细胞减少9例(47%),两系减少8例(44%).分类可见有核红细胞9例(47%),原始细胞6例(31%),血小板减少12例(62%).骨髓学检查:增生极度活跃至活跃16例(84%),增生减低3例(16%),1系~2系病态造血17例(89%).结论:MDS形态学改变异常复杂,部分MDS患者无病态造血,诊断困难,尤其是低危组诊断标准变异大,因此结合血常规、外周血涂片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是其诊断和分型的重要依据.

    作者:陈琴琴;刘军;张传领;沈丽芳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临床血液学(输血与检验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北京大学医学院血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