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帆
目的:探讨定期技术培训在口腔科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医院口腔科的6名医生,组织开展定期技术培训.在培训前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分,记录比较培训前后的诊疗水平、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和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结果:培训后,医生的诊疗水平包括明确诊断能力、诊疗规范程度、诊疗熟练程度和新技术仪器应用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包括急救处理能力、药品过敏诊疗能力和基本药物用法掌握程度均明显提高(P<0.05);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包括诊疗时评估患者健康程度、医疗设备及时消毒、医疗废物妥善处理的比例均比培训前提高.结论:通过定期技术培训,医生的诊疗水平、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和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均提高,对口腔科诊疗具有积极意义.其中诊疗规范及熟练程度、急救处理和药物过敏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新技术、仪器应用能力仍普遍较低,小部分医生未能规范执行消毒及感染预防操作.建议在培训中进一步加强新技术、仪器的培训力度,对培训后提高程度较低的医生可进行补充培训.
作者:缪屹;殷洪飞;姚淑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文章通过收集、统计广东省2013~2015年与中医药科技相关的指标,阐明广东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1年后在论文发表、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指标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授权专利和高级别的科技奖励并没有因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增加的观点.
作者:陈铁宏;李文波;张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眼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医院80例眼科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教育的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正确滴眼法、眼球按摩法、自我检测眼压等自我护理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管理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眼科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满意度.
作者:黄春霞;蔡敏英;何秀娃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医院儿科医生的儿童哮喘诊治与认知情况,为加强基层儿科医师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某地区10家医院的儿科医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哮喘病防治知识培训情况,以及对儿童哮喘检查、转归、吸入疗法和疗程等的认知情况.结果:共调查120人,65.83%的人接受或参加过培训;认为儿童哮喘需检查肺功能和过敏原者分别为92人和102人;诊断儿童哮喘后(除急诊或重症外)会选用多的药物依次为吸入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分别占95.83%、67.50%和58.33%;58.22%的医师认为要掌握吸入疗法.结论:现阶段基层医院的儿科医师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远未达到客观标准,应进一步强调专业培训,搞好儿童哮喘防治工作.
作者:童江民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安全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标识护理.对两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 (P<0.05).干预前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2.3±0.8)分,与对照组的(2.2±0.9)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4.0±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分(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应用护理标识护理,可显著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作者:沈洁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眼科会诊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9月始以“提高眼科会诊工作质量”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圈程序进行现场调研,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品管工具,进行问题解析与临床真因验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并落实.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会诊患者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4.80%提升至改善后的96.10%,实施前后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活动后圈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综合素质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优化了眼科会诊工作流程,提高了圈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圈员的综合素质,对工作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郭丽丽;马瑶;王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展开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乡镇卫生院,计生指导站等基层医院及医护人员进行超声诊断水平的调查和研究,比如是否配备有和增加了相应的超声设备,专业的超声诊断人员医院是否配备,超声诊断人员的素质等问题.通过调查和研究,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结果:调查表明,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具备充足的与理论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质,才能切实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结论: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是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陆娟仪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医院党委抓住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襄阳市“五强创示范”这一契机,积极摸索创新党建新模式“一二三四”支部工作法,提高了医院党建工作的效果.
作者:吕海燕;孙梦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导乐运用于产房护理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房毕业实习的护生100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50人和观察组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观察组采用导乐实习带教,比较两组带教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出科理论与操作考核优秀比分别为84.00%和8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良好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导乐带教方式,对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提高实习带教教学质量.
作者:曾婉婷;徐萌艳;胡小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总结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医院急诊科应用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急诊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患者急诊登记时间、留院观察登记时间、患者服务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中应用全面流程管理,能够缩短患者急诊所需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沈小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临床药师的职责主要是与医师一起为患者设计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咨询患者的用药史,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作出监测,有助于医师合理选择药物,为患者设计合理的处方和剂量,同时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临床的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临床药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综述了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顾燕萍;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针对新入科护士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地培训方式,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制定培训目标,专人带教,事先告知测评方法、独立上岗准入条件,对11名新入科护士进行培训.结果:培训3个月后,11名新入科护士中10名新护士独立上岗.结论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环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确保护理质量、护理安全.
作者:赵美剑;赵环;蔡玲玲;应翠丽;江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护士行为对产妇母乳喂养行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4月医院产科接收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产妇行整体护理,对照组产妇行功能制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两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产后42 d,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率为86.67%、95.00%,分别高于对照组产妇的65.00%、80.00%,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服务态度、母乳喂养操作方、语言沟通技巧、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上,两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理护理、产妇交谈、母乳喂养宣教、产后回访上,观察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的护士(P<0.05).结论:护士的心理护理、产妇交谈、母乳喂养宣教、产后回访等行为,会影响到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加强护士行为的管理,可落实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
作者:史颖雯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在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88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医疗纠纷事件明显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欠缺、风险预防意识薄弱、工作马虎未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服务意识差、病情观察不全面、药物使用不正确是导致消化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管理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汉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改试点班“修园班”为例,对中医学“5+3”一体化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特色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改革难点,为培养中医学“5+3”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恒亮;黄慧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金华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将临床路径应用到患者疼痛护理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到无痛病房患者的疼痛护理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姚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在急诊监护病房护理交接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护士采用量化评估方式进行交接,主要观察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和护理风险.比较评估式交接班前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的合格率,急诊监护病房急救药品、物品准备的完成率,主动完成护理措施的落实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的合格率为97.96%,高于实施前的92.94%(P<0.0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的完成率为98.41%,高于实施前的96.25%(P<0.05);主动完成护理措施的落实率为99.51%,高于实施前的96.01%(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91%,高于实施前的96.46%(P<0.05).结论:量化评估式交接班对于提高急诊监护病房的交接班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群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在医院选取在2016年1~6月期间,进行中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收药师的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药师进行药学服务,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医院患者投诉率,并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医疗质量,深化和推进了整体医护工作,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朱欢翔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特需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特需病房患者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并随机选取医院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各4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患者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5.00% (P<0.05).结论:对特需病房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优化接诊流程,让患者快速入院,规范礼仪,以良好的仪态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应特别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的实施,做好环境护理工作,干净、整洁、美观的环境才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情.在特需病房中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心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仅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静静;叶玉平;陈晨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1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血液净化的6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对两种护理措施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仅为76.67%(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显著,不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晓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