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护理中引入分组护理的措施和价值.方法:在消化内科护理中分组分管病床,实施表格式护理样文书书写,后比较分组护理前后护理效果和护理质量.选取医院2015年6月~2016年4月收治的36例消化内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护理手段,观察组则选择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分组护理.运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分,比较两者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SAS及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明显提升(P<0.05),并且观察组的基础护理合格率、急救药品完好率、护理文书合格率等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开展分组护理工作制,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效率.
作者:钱爱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在消毒供应中心设立专项管理小组的价值.方法:自新标准颁布后,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在原有的区域组织管理制基础上,实施专项管理,将原检查包装区域组和灭菌区域组合并成1个责任组,同时设立4个专项管理小组,分别为安全质量监控小组、培训与宣传小组、科研设备管理小组和后勤保障小组,实施项目管理.结果:建立专项管理小组实施项目管理后,质量控制、业务培训、教学、设备管理、科研和后勤保障等方面的管理效果较前有了明显改善.结论:优化消毒供应中心组织结构,运用项目管理方法,是提高消毒供应中心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作者:朱松玲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护士行为对产妇母乳喂养行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方法:选择2015年5月~2016年4月医院产科接收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产妇行整体护理,对照组产妇行功能制护理.对两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情况、两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产后42 d,观察组产妇纯母乳喂养率、母乳喂养率为86.67%、95.00%,分别高于对照组产妇的65.00%、80.00%,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服务态度、母乳喂养操作方、语言沟通技巧、技术操作熟练程度上,两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在心理护理、产妇交谈、母乳喂养宣教、产后回访上,观察组产妇的护士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的护士(P<0.05).结论:护士的心理护理、产妇交谈、母乳喂养宣教、产后回访等行为,会影响到产妇母乳喂养情况.加强护士行为的管理,可落实产妇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
作者:史颖雯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医院党委抓住全党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襄阳市“五强创示范”这一契机,积极摸索创新党建新模式“一二三四”支部工作法,提高了医院党建工作的效果.
作者:吕海燕;孙梦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定期技术培训在口腔科的应用体会.方法:选取医院口腔科的6名医生,组织开展定期技术培训.在培训前后,由带教老师进行评分,记录比较培训前后的诊疗水平、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和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结果:培训后,医生的诊疗水平包括明确诊断能力、诊疗规范程度、诊疗熟练程度和新技术仪器应用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包括急救处理能力、药品过敏诊疗能力和基本药物用法掌握程度均明显提高(P<0.05);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包括诊疗时评估患者健康程度、医疗设备及时消毒、医疗废物妥善处理的比例均比培训前提高.结论:通过定期技术培训,医生的诊疗水平、常规医疗知识水平和消毒及感染预防水平均提高,对口腔科诊疗具有积极意义.其中诊疗规范及熟练程度、急救处理和药物过敏处理能力仍有待提高,新技术、仪器应用能力仍普遍较低,小部分医生未能规范执行消毒及感染预防操作.建议在培训中进一步加强新技术、仪器的培训力度,对培训后提高程度较低的医生可进行补充培训.
作者:缪屹;殷洪飞;姚淑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骨科病房人文关怀护理模式的构建与成效.方法:选取医院骨科2014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258例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9例,对照组患者均采用医院骨科临床常用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人文关怀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在骨科病房构建和实施人文关怀护理模式,能显著提升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对护理的满意度.
作者:竺芸;夏晶晶;陈华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在晚期肿瘤放化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并保障其生活质量.方法:选取宁波鄞州人民医院32例晚期肿瘤放化疗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观察组,对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另一组为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心里状况及护理的满意度等.结果:进行人性化护理的晚期肿瘤患者,在实验后的心里焦虑和抑郁程度有了明显的改善,并且相对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更高.结论:人性化护理在晚期肿瘤放疗患者中有较优良的效果,能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况、受到良好的护理服务.
作者:赵云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一对一全程陪产整体护理在分娩室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近期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共2200例,随机均分,两组孕产妇均按标准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以一对一全程陪产整体护理服务.比较两组孕产妇分娩时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情况及孕产妇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产妇在产后出血、分娩时间方面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的满意度评分(98.45±2.2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23±7.45)分(P<0.05).结论:将一对一全程陪产整体护理服务实施到产科病房中,可满足产科孕产妇的身心需要,提高助产质量,切实改善护理质量,深化和推进了整体护理工作,从而取得理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牟兰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究临床路径在创伤骨科无痛病房患者疼痛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金华市中医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6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将临床路径应用到患者疼痛护理中.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控制效果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应用到无痛病房患者的疼痛护理中临床应用效果显著,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消除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姚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儿科输液室应用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18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90例)与对照组(9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给予优质护理服务,比较两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满意度、及时更换敷贴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一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97.78%、94.44%,对照组依次为:78.89%、70%,且观察组使用敷料(54.44%)、更换敷贴及时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25.56%、58.89%),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输液室给予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提升患儿治疗依从性,提升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作者:王苏珍;刘晶晶;郑燕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规范化康复管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8月在台州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规范化康复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恢复情况和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步行能力恢复情况和生活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行规范化康复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作者:袁晓丽;翁媛英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策略在肝胆外科手术患者的作用.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个性化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满意度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同对照组比较明显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下降,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针对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应用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患者恢复,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黄璐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01月~2017年06月期间在浙江省立同德医院进行血液净化的60例患者为此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心理护理措施,对两种护理措施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护理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达93.33%,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仅为76.67%(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血液净化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显著,不但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还能提高其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晓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管理在新生儿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3月在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恩泽医院出生的86名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和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服务的信任、母亲参与度和知识宣教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优质护理用于新生儿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新生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避免医患、护患纠纷的发生.
作者:赵卫珠;蔡珍飞;陈慧利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析急诊科实施创新服务理念的方法及其对提高医院护理满意度的效果.方法:2015年3月~2015年6月,在医院急诊科实施创新服务理念下的护理服务,将期间急诊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4年3月~2014年6月急诊科未实施创新服务前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不同护理干预后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8.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结论:针对急诊科实施创新服务理念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芝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全方位护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到医院就诊的144例呼吸道感染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抗感染治疗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全方位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控制感染的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显著提升(P<0.05).结论:呼吸内科实施全方位护理,能有效控制呼吸内科的感染情况,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储菊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在急诊监护病房护理交接班中的实施效果.方法:护士采用量化评估方式进行交接,主要观察潜在的危重症患者和护理风险.比较评估式交接班前后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的合格率,急诊监护病房急救药品、物品准备的完成率,主动完成护理措施的落实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士对潜在危重症患者病情判断的合格率为97.96%,高于实施前的92.94%(P<0.05);急救药品、物品准备的完成率为98.41%,高于实施前的96.25%(P<0.05);主动完成护理措施的落实率为99.51%,高于实施前的96.01%(P<0.05);护理工作满意度为98.91%,高于实施前的96.46%(P<0.05).结论:量化评估式交接班对于提高急诊监护病房的交接班质量和护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张群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总结分析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方法:分析医院急诊科应用全面流程管理前后的急诊护理效果.结果:实施全面流程管理前后,患者急诊登记时间、留院观察登记时间、患者服务满意度、护理人员满意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P<0.05).结论:急诊护理中应用全面流程管理,能够缩短患者急诊所需时间,提高急救成功率,提高患者及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作者:沈小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对晚期肿瘤患者开展常规护理联合情志护理的护理措施和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经病理学确诊为晚期肿瘤的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常规护理联合情志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表、抑郁自评表评分,以及生活质量.结果:护理前两组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差异不显著,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评分差异显著(P<0.05).两组在饮食、睡眠、精神状态、治疗配合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0.05),满意度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对晚期肿瘤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联合情志护理的方法,可调节患者的心理状态,减少各种负性情绪,提高治疗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作者:江红梅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从护患关系入手探讨护患关系对于提高骨科临床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3月~2017年2月骨科收治的住院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者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观察者患者在此基础上施行强化护患关系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焦虑和抑郁情况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较入院时均有改善,但观察者患者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期间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护患关系着手能显著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得到患者的满意认可,提高了骨科的护理质量.
作者:朱艳丽;陈华苹;夏晶晶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总结门诊输液室护理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方法:将医院门诊接诊的96例输液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评价两组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后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投诉率,以及自我护理知识、饮食知识、用药知识、疾病背景知识等的普及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门诊输液患者采用人性化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对提高门诊诊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柯小洁;王苏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运用综合指数法统计分析和评价医院的综合效益.方法:将医院2012~2016年期间的人力情况、医疗服务数量、医疗服务质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应数据进行指数化,运用综合指数法计算综合指数,并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结果:2012~2016年综合指数逐年提高,符合医院发展规划.结论:通过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提升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措施,可为患者提供“廉”“捷”“便”的医疗服务.
作者:秦舒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普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的措施与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普外科2015年3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2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10例.观察组实施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比较分析两组感染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医院感染率为2.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30%(P<0.05).结论:普外科病房医院感染控制与管理在控制预防感染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肖娟清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索更多满足DRGs正确上报的途径.方法:ICD-10编码是病案管理工作中一项较难掌握的技能,文章展现了按照国际疾病分类主要诊断编码选择原则和临床对疾病的认识来判断主要诊断的选择,以及确定主导词从而正确查找合理编码.结果:编码员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与临床医师的沟通和编码员之间的讨论,以及编码员的工作态度和院领导对编码工作的重视决定了编码的正确率.结论:编码员阅读病历、熟练掌握ICD-10编码原则、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沟通能力是保证编码质量的关键.
作者:王骞;侯春超;盛春蕊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作者从嘉兴市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谈起,“嘉兴中医院”微信公众号应用、诊间结算“零排队”就诊流程、“一条龙”自助服务,解决看病繁,特别是缓解“三长两短”(挂号、候诊、拿药时间长,看病、检查时间短)的问题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患者为中心,不断优化就医流程,改善居民的就医体验,提高居民就医满意度.
作者:戈家英;费琴仙;宋建胜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药师开展药学服务对临床药品不良反应的价值.方法:在医院选取在2016年1~6月期间,进行中药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即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接收药师的药学服务.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满意度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药师进行药学服务,可满足患者的身心需要,减少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医院患者投诉率,并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切实改善医疗质量,深化和推进了整体医护工作,从而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朱欢翔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患者应用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对提高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抽取温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2015年3月~2016年10月收治的患者192例为研究对象,以国际字母排序法分组:甲组96例行常规管理,乙组96例行六西格玛管理,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结果:①乙组服药时间错误率3.13%、漏服口服药率2.08%、服药品种方式不准确率2.08%显著低于甲组12.50%、11.46%、9.38%(P<0.05);②乙组满意度95.83%显著高于甲组85.42%(P<0.05).结论:在心血管内科实施六西格玛管理可大大改善患者用药行为,降低不良用药事件的发生风险,对创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作者:高丽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药物标识在手术室安全用药管理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针对手术室安全用药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手术室安全用药的原因,采用色彩标识和无菌记号笔做标识的方法加强对手术室安全用药的管理.结果:实施药物标识后,手术室的药物标识率、药物管理评分及护士手术用药知晓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药物标识在手术室安全用药管理中具有很高的可行性,能大程度地规避护理风险,降低用药不良情况的发生率,提高手术室护理工作质量.
作者:张一帆;林卫红;许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国内外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早产儿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现状,为早产儿临床规范性用药提供参考意见.方法:检索中外文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同时筛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资料,查找有关于NICU早产儿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的文献.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可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胎龄、日龄越小,其药物半衰期越长,早产儿常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及用药时间间隔应体重、日龄来制定.严格依据抗菌药物指征对早产儿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减少抗菌药费用、抗菌药使用时间,避免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不能减少院内感染,只有在符合用药指征条件下应用,才能真正意义上体现NICU早产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莉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临床药师的职责主要是与医师一起为患者设计安全合理的用药方案,咨询患者的用药史,对患者的不良反应作出监测,有助于医师合理选择药物,为患者设计合理的处方和剂量,同时避免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保障,在临床的合理用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临床药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综述了药师在临床药物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旨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作者:顾燕萍;王晓燕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行政干预与药师协同集中点评措施对于促进PPIs药物在绍兴市医疗机构住院医嘱中合理使用的总体效果.方法:通过制定统一标准,随机抽取绍兴2015、2016两年11家三级以上医疗机构住院医嘱中质子泵抑制剂外科预防使用病历各660份,进行集中点评.结果:2015年医嘱不合格率为28.94%,2016年医嘱不合格率为19.70%,不合理使用主要表现在无适应证使用、超疗程使用、超剂量、溶媒不合理及联合使用不合理等,经过干预后有明显改善,二次医嘱点评改善率为31.93%.结论:绍兴医疗机构PPIs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现象,通过药师医嘱集中点评和卫生行政部门干预可有效提高该类药物的合理使用.
作者:丁洁卫;张林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北仑区人民医院护理部于2015年3月~2016年12月实施了品管圈活动.首先成立品管圈,按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进行计划、实施、确认和处置,后通过开展开题报告、中期评估和结果发表等形式,进行过程评价和管理,衡量指标为错误(例/季度).分析发生错误原因,制定改进方案.根据护理缺陷和事故管理制度对29例给药错误进行了定性.结果: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例/季度)为7.25(例/季度),实施品管圈活动后给药错误率为2.33(例/季度),降低了4.92(例/季度)(P<0.05).结论:应用品管圈活动不仅降低了各种给药差错的发生,保证了用药安全,同时也提高了护士的自身素质及业务水平.总之,实施品管圈有利于降低住院患者给药错误发生.
作者:贺秀君;李双凤;苏学;毕海燕;周萍;王燕辉;王瑞玭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文章通过收集、统计广东省2013~2015年与中医药科技相关的指标,阐明广东省加大科研经费投入1年后在论文发表、新技术推广应用、人才培养、科技奖励等方面的指标有了较大幅度增长,但授权专利和高级别的科技奖励并没有因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增加的观点.
作者:陈铁宏;李文波;张坚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中药品种保护和专利保护是我国并行的对中医药研究成果的保护方法,其意义都是保证中药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而实践中两者存在着一定的冲突.文章分别对中药品种保护和专利保护进行概述,分析两者之间的冲突,并针对其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作者:刘梅;王瑞敏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师承教育是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的重要形式,也是一种独具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师承教育在当今中医人才培养中仍占据重要地位和具有独特优势.文章对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师承现状、特色经验、发展思路进行了总结分析,以期为同类项目的开展实施提供参考借鉴.
作者:刘晓倩;刘梅;黄琨;霍旭东;周春宇;丁霞 刊期: 2017年第21期
高校利用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有利于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实现各民族的文化交融.文章以上海中医药大学“古尔邦节”活动为例,提出高校要加大建设力度,完善节日体系;扩大参与群体,促进交往交流;挖掘文化因素,深化节日功能内涵;促进多元文化交融,赋予节日时代精神.
作者:柳逸青;关琳子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养生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业态,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作为我国医学科学特色的中医药为养生旅游注入了新元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和重视.文章采用SWOT方法对浦东新区发展中医药养生旅游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浦东新区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从而为科学制定浦东新区中医药养生旅游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李华章;孙晓明;郁东海;娄继权;张鞠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医院文化水平是医院整体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现代医院的经营管理强调人的素质对医院运行的重要作用,泰州市中医院把塑造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作为医院发展的动力源,注重宣传引领,强化宣传教育,构建医院宣传思想文化体系培育医院精神,增强医院的生命力、凝聚力、感染力、创造力,为医院可持续发展营造生机与活力.
作者:孙晓军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眼科医护之间的应用体会进行总结.方法:选取2016年3~6月采用传统沟通模式在眼科医护间沟通应用作为对照组,并选取2016年7~10月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在眼科医护间沟通应用作为观察组,对两组不同沟通模式的不到位比率、所用时间、医护满意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沟通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采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医护沟通不到位比率从24.8%下降到3.6%、沟通所用时间从(12.4±3.2)缩短到(4.3±1.8)分,而医护双方满意率从82.6%提高到97.2%,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眼科医护之间应用标准化沟通模式(SBAR)可增强医护沟通方式的规范化水平,提高医护沟通效率,促进医护协作质量的提升.
作者:许晶晶;凌碧;王旭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管理对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8~12月未实施护士分层管理的130例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以2016年1~5月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后的130例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的护理质量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意外事件发生率、护理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基础护理合格率和一级及以上护理合格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也明显高于照组(P<0.05),即观察组的护理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为67.69%,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3.08%,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护士分层管理有利于优化护理资源,提高护理质量.
作者:黄国珍;蔡淑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措施进行探讨.方法:通过展开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乡镇卫生院,计生指导站等基层医院及医护人员进行超声诊断水平的调查和研究,比如是否配备有和增加了相应的超声设备,专业的超声诊断人员医院是否配备,超声诊断人员的素质等问题.通过调查和研究,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结果:调查表明,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具备充足的与理论相结合的临床实践,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等素质,才能切实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结论:基层医院的超声诊断医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养,是提高基层医院临床超声诊断水平的重要因素.
作者:陆娟仪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针对新入科护士存在问题,探讨有效地培训方式,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制定培训目标,专人带教,事先告知测评方法、独立上岗准入条件,对11名新入科护士进行培训.结果:培训3个月后,11名新入科护士中10名新护士独立上岗.结论有目标、有针对性的培训,有助于新护士尽快适应新环境,全面提升自身素质,确保护理质量、护理安全.
作者:赵美剑;赵环;蔡玲玲;应翠丽;江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评估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风险,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发生职业感染.方法:2014年6月~2015年5月期间,作者对口腔科医护人员进行交流访谈和观察,了解口腔科专科特点,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感染危险因素及途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结果: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和防护水平较低,应重视职业防护培训,全面提高诊疗过程中的自我防护能力.结论:采取改进口腔科环境布局、健全防护制度和工作流程、配备防护设施及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与监督考核等系列干预措施后,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2015年6月~2016年5月期间,即采取改进措施后一周年发生职业暴露事件0例,而改进前一周年发生职业暴露事件6例,六步洗手的正确性从56%提升至100%,依从性从45%提升至82%,有效降低了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保障了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作者:应方方;同俏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随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不断推进,对现阶段住院医师培训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岗前培训相关制度,优化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内容,建立健全管理体系,强化培训过程管理等建议,为完善新形势下住院医师岗前培训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者:毛福娟;郑建军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文章指出医学院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分析了目前开展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提出自主学习的方法,即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保证学生学习内容的准确,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为培养优秀的医学人才提供保障.
作者:吴鸿;雷震 刊期: 2017年第21期
以福建中医药大学教改试点班“修园班”为例,对中医学“5+3”一体化本科阶段人才培养模式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管理机制体制、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特色培养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指出改革难点,为培养中医学“5+3”一体化拔尖创新人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作者:张恒亮;黄慧芬 刊期: 2017年第21期
《药物设计学》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专业选修课程,文章探讨了如何加强学生对《药物设计学》课程的理解和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作者:温红;汪维鹏;胡延维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结合传统教学在《康复疾病诊断学》中的效果评价.方法:以2014年康复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统一理论授课.病例分析课观察组采取PBL教学法,对照组采取传统病例分析法.课程结束时进行理论考试和SP患者分站考试,按比例合成期末综合成绩.考试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结果:两组理论考试和SP分站技能成绩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SP分站技能考核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问卷调查比较两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及对学生的影响,基础知识掌握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学习兴趣、分析问题能力、重难点知识掌握度等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BL模式结合传统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康复疾病诊断学》课程的教学水平.
作者:顼志兵;宋丽;李琦;顾巍峰;奚希相;姚玉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中医药院校信息素养微课的设计应用.方法:将微信+微课模式应用于中医药信息素养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结果:将中医药信息素养微课按大一新生、本科低年级生、毕业生与研究生等划分为入门级、基础级与拓展级课程,设计相对应的课程类、资源类、技巧类微课;根据微课制作步骤提出微课常用制作工具.结论:为学生提供精炼的单元知识信息,建立精准的知识链接,缓解信息焦虑,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中医药领域自主思维能力与解决中医药信息需求问题能力,为中医药院校信息素养的教学提供新思路.
作者:胡春健;郑红月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递进式实验教学在针灸推拿学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更好地培养专业知识扎实、临床技能过硬的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方法:在传统针灸推拿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注重《推拿功法学》《推拿学》《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的递进性、连贯性、反复性,将推拿功法练习、画经点穴、刺法灸法操作、针灸病案模拟、临床针灸实操贯穿到本科生5年学习之中.结果:加强了针灸推拿学专业技能教学的连贯性,规范了针灸推拿学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操作技术及考核标准,组织编写出版了《针灸技能实训》《针灸实训教材》,加强了实训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连续性,形成了被动指导与主动练习相结合的递进式实验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结论:基于递进式实验教学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更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五年连贯式的不间断渗透,对培养高素质实用针灸推拿学专业人才具有重大意义.
作者:于冬冬;杨旭光;高希言;任珊;周艳丽;马巧琳;华金双 刊期: 2017年第21期
案例教学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时安排和授课内容的需要,精选特定的案例,组织学生在课堂开展讨论.授课过程中,将理论与案例紧密结合,可以使学生更系统地理解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临床基本技能和逻辑思维方法.《内经选读》原文详于法理,略于方药,以往教学方式大多以灌输式讲授为主,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我们教学中导入临床病案,对促进教学效果、加强理论与临床的联系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者:高小玲;邵雷;崔姗姗;李艳坤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医院儿科医生的儿童哮喘诊治与认知情况,为加强基层儿科医师的培训提供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某地区10家医院的儿科医生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哮喘病防治知识培训情况,以及对儿童哮喘检查、转归、吸入疗法和疗程等的认知情况.结果:共调查120人,65.83%的人接受或参加过培训;认为儿童哮喘需检查肺功能和过敏原者分别为92人和102人;诊断儿童哮喘后(除急诊或重症外)会选用多的药物依次为吸入激素、β2受体激动剂、白三烯调节剂,分别占95.83%、67.50%和58.33%;58.22%的医师认为要掌握吸入疗法.结论:现阶段基层医院的儿科医师对儿童哮喘的认知程度远未达到客观标准,应进一步强调专业培训,搞好儿童哮喘防治工作.
作者:童江民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了解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5~2016年住院患者感染现患率和易感因素,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法,分别在2015年、2016年特定日期对该院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分析易感因素.结果:2015~2016年调查人数分别为769例和806例,共1575例;医院感染现患率分别为3.64%和3.23%.两次调查显示,医院感染现患率较高的科室为ICU科、血液科、胸外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呼吸科等.两年共调查54例医院感染病例,检出病原菌33株,其中下呼吸道感染检出18株;病原微生物主要为铜绿假单细胞菌,感染部位集中在下呼吸道.两年调查的日抗菌药物使用率分别为46.81%和38.71%.调查发现,年龄、住院天数、抗菌药物的使用、抗菌药物联用、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口或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和曾经ICU住院是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论:应针对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和高发感染部位加强干预,尽可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
作者:冯伟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揭示影响甘肃基层居民中医药服务认可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我国基层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有关部门制定中医药发展规划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结果:基层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受年龄、教育程度、性别和病种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基层中医药发展滞后现象非常严重.结论:只有加快基层中医药技术人才的培养、规范中药价格、改善地方医保报销政策、加大中医药报销力度,才能从根本上加快基层中医药发展进度,提高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
作者:徐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放射科医护人员的职业健康情况进行分析,寻找提高其职业健康水平的对策.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0月湖州市中心医院的500名放射科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和访谈法等,了解其基本情况和身体健康状况,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和工种对其身体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不同性别医护人员晶状体浑浊异常情况比较差异显著(P<0.05),其他四项身体指标差异不明显(P>0.05).不同年龄医护人员的晶状体浑浊异常和微核检出率异常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他三项身体指标差异不大(P>0.05).不同工种医护人员的各项身体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加强对放射科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避免不必要的伤害.
作者:徐思捷;杨江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玉环县适龄妇女宫颈癌筛查项目的实施情况,为宫颈癌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4年玉环县宫颈癌筛查系统数据,分析宫颈癌登记表,对玉环县适龄妇女宫颈癌进行筛查.结果:检查目标任务42500人,实际检查44692人.对宫颈癌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为83.1%,达到目标要求.宫颈癌筛查项目包括常规妇科检查、液基细胞学检查、阴道镜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所有人员均进行常规妇科检查和液基细胞学检查.液基细胞阳性结果1372人,占3.07%;1278人进行阴道镜检查,其中1056人进行宫颈活组织检查.病理检查结果CINⅠ级420人,CINⅡ级177人,CINⅢ级25人,宫颈癌36人.阴道镜检查比例和宫颈组织病理学检查比例都显著高于规定要求(P<0.05).结论:2011~2014年玉环县适龄女性宫颈癌筛查工作开展顺利,宫颈癌前病变检出率较低,应加大宣传教育,采用更科学的诊断方式,提高检出率.
作者:赵素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三级甲等中医院女护士进行中医五脏相音的调查分析,了解女护士五音分布情况.方法:选择300名三级甲等中医院女护士,使用知己闻音辨识评估仪,分析其脏腑经络功能状况,观察不同年龄、不同工作性质女护士的五音分布差异.结果:发角音多,内外科组护士五音分布有一定差异(P<0.05).年轻组中羽音较多(P<0.05),年长组较年轻组角音多(P<0.05).结论:女护士五音分布中多的是发角音,且随年龄增长发角音的人增多,其次为徵音、羽音、商音,少为宫音.
作者:李嫣;晏程远;程卫珍;陈家俊;段瑞娟;胡浩宇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降低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改善药事服务质量.方法:运用品管圈活动,主要步骤有成立品管圈、主题选定、现状把握、目标设定、要因解析、对策拟定与实施等.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有形成果中,门诊调剂内差件数从活动前58.4件/周下降到31.2件/周,目标达标率为97.1%,进步率为46.6%;无形成果中,圈员能力评分由平均4~6分上升到7~9分.结论:品管圈活动显著降低了门诊药房调剂内差,提高了药事服务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提高了药剂人员解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为科室带来新的变化.
作者:王至秦;蒋明;彭红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总结分析泌尿外科院内感染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护理对策,减少院内感染发生.方法:以医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980例泌尿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相关资料,回顾分析出现院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并采取护理对策.结果:980例患者中,共有46例患者感染,所占比例为4.69%.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患者的年龄、住院时间及导尿管留置时间.结论:泌尿外科院内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在实际临床护理中应重视无菌操作,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开展规范化的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姚兆莉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究在普外科中加强感染控制及护理质量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概率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医院普外科住院患者为调查主体,选择2016年4月~2017年4月普外科住院患者67例为对照组,实施常规管理;选择同期普外科住院患者67例为观察组,予以加强感染控制及护理质量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感染发生事件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感染发生事件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普外科护理管理中加强感染控制及护理质量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概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不仅能进一步保证患者的安全,还能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作者:杨晓丽;徐美文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对供应室作业标准在供应室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制定作业标准,成立质控管理小组,严格工作流程,针对各环节中出现的不完善行为及护理缺陷进行讨论学习,并不断整改.结果:对护理缺陷管理实施前后结果进行比较,实施后在发放物品、器械洗涤、物品包装、高压灭菌、灭菌物品管理等护理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显著(P<0.05);实施后临床科室的总满意率为90.00%,明显高于实施前临床科室总满意率的53.33%(P<0.05).结论:在供应室环节质量控制管理中,采用供应室作业标准能够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减少或杜绝护理缺陷的发生,可以及时控制、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质量.
作者:施伟红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眼科会诊工作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5年9月始以“提高眼科会诊工作质量”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按照品管圈程序进行现场调研,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和品管工具,进行问题解析与临床真因验证,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并落实.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会诊患者的满意度由改善前的84.80%提升至改善后的96.10%,实施前后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活动后圈员一般自我效能感、综合素质评分均较活动前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实施提升了患者满意度,优化了眼科会诊工作流程,提高了圈员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圈员的综合素质,对工作质量的提高也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郭丽丽;马瑶;王静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分析优化预检分诊流程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急诊科2016年5~8月未优化分诊流程的50例就诊患者作为对照组,2016年9~12月已优化预检流程的50例就诊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与护理质量.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与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优化预检分诊流程,能够明显提高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
作者:傅晨娇;宁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文章主要探讨影响肝胆外科护理质量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肝胆外科护理中影响护理质量的原因,根据结果实施相应的改进措施与对策,成立质量控制小组,制定常见病专科护理的相关指引.对护士进行集中与分层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全面落实护理质量管理.结果:实施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投诉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实施新的护理质量控制与培训模式后,降低了护理方面的风险系数,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保证护理工作安全,促进了和谐的护患关系.
作者:潘茹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护理标识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杭州市中医院泌尿外科接受治疗的住院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安全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行护理标识护理.对两组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00% (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 (P<0.05).干预前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2.3±0.8)分,与对照组的(2.2±0.9)分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干预后观察组依从性评分为(4.0±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1.2)分(P<0.05).结论:在泌尿外科安全护理中应用护理标识护理,可显著减少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满意度和依从性.
作者:沈洁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呼吸内科护理服务中的安全隐患与防范对策.方法:将台州恩泽医疗中心(集团)台州医院的40名患者选取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20例.将护理内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和探讨并进行总结,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安全隐患发生率明显的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也明显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护理常规的完善,规范实际护理中的操作技能,提高护理安全管理的质量,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建立和制定出相应的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护理防范应急对策,从各方面加强防范和管理,可以有效地防范护理过程中安全事件的发生,能够使患者的护理安全隐患得到有效的降低.
作者:屈玲玲;黄玲玲;卢雪萍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安全护理管理措施对手术室患者的护理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3月在象山中医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患者,给予观察组手术室患者安全护理管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及抑郁评分变化,同时比较护理后,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及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评分都有所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专科知识掌握度、专科技能操作能力及安全护理能力等评分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手术室患者安全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效果显著.
作者:史瑜丽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管理在ICU患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杭州市中医院150名ICU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院期间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护理标识管理为观察组,统计两组患者在院期间护理差错发生情况,并调查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经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在ICU病房治疗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件13例次,观察组患者在ICU病房治疗期间发生护理差错事件4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满意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ICU病房应用标识化管理效果显效,可有效控制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及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吴高丽;朱佳清;戴菲菲;陈彦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研究个性化健康教育在特需病房中的应用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根据特需病房患者特点,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并随机选取医院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前后各4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析个性化健康教育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后,患者满意度为97.50%,显著高于实施前的85.00% (P<0.05).结论:对特需病房患者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秉承“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优化接诊流程,让患者快速入院,规范礼仪,以良好的仪态为患者提供服务,同时应特别注重提升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确保个性化健康教育能更好的实施,做好环境护理工作,干净、整洁、美观的环境才能有效改善患者心情.在特需病房中实施个性化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舒适度,改善患者心态,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不仅有效提升了护理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院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作者:李静静;叶玉平;陈晨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日常护理、健康教育方法,为提高泌尿外科患者护理效果提供可靠依据.方法:两组均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泌尿外科相关日常护理服务,观察组给予泌尿外科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泌尿外科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出院当天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评价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泌尿外科患者术后发生相关并发症后,均给予临床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或痊愈,无死亡等不良后果发生.提示观察组泌尿外科患者护理有效性、安全性更优.结论:对泌尿外科患者给予日常护理基础上加用相应健康教育,可显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维持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均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俞帆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应用于眼科护理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2月医院80例眼科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教育的对照组和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护理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正确滴眼法、眼球按摩法、自我检测眼压等自我护理能力均明显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管理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够提高眼科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认知度及自我护理能力,有利于提升患者对护理管理满意度.
作者:黄春霞;蔡敏英;何秀娃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究健康教育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科室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42例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宣教方法进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在患者出院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和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自我管理能力评分为(65.55±4.71)分,高于对照组的(56.76±5.31)分(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为90.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19%(P<0.05).结论:健康教育路径使健康教育细致化、具体化、时间化,增强了护士健康教育意识和责任感,规范了健康教育行为和理念,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健康自我管理能力,还能提高患者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叶俏慧 刊期: 2017年第21期
针灸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理论教学,门诊带教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上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针灸科的特色,从病例分析、基本操作、医患沟通等方面进行论述,来探讨作者在带教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作者:马雪燕;钟正;黄泳;靳勇;曲姗姗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以学生为主体的导乐运用于产房护理教学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0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产房毕业实习的护生100人,随机均分为对照组50人和观察组5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实习带教,观察组采用导乐实习带教,比较两组带教后的理论和操作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出科理论与操作考核优秀比分别为84.00%和86.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总良好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学生为主体的导乐带教方式,对实习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可提高实习带教教学质量.
作者:曾婉婷;徐萌艳;胡小黎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风险管理应用于产科护理中的作用.方法:对管理理念进行转变,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护理风险教育,对规章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对护理工作模式进行改进,制定风险管理告知制度,对护士行为过失进行控制,让急救应急能力提高.结果:在产科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能有效预防和控制产科并发症,有效提高产妇满意度和护理质量.结论:加强风险管理,能让产科医护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显著增强,对风险事件进行有效防范,让医疗纠纷事件有效减少,终让产科护理质量提高.
作者:陈丹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肿瘤医院ICU护理风险因素与防范措施.方法:对肿瘤医院ICU病房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建议.结果:对肿瘤医院ICU病房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防范建议,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措施,可以尽可能的消除相应护理风险因素发生的可能性.结论: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降低肿瘤医院ICU护理风险因素,提升患者的护理体验.
作者:陆佳英;崔鸣欧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6年1~10月对呼吸内科护士进行护理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强化风险管理等知识进行培训,分析比较实施风险管理前后的患者满意度、护士风险管理能力得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结果:实施风险管理后,呼吸内科的患者满意度、护士风险管理能力均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将风险管理应用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中,可提高呼吸内科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陈倩;黄小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
目的:分析消化内科在护理方面存在的风险因素,并制定对应的护理方案.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7月~2016年9月收治的88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研究,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针对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护理预防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风险和医疗纠纷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护理风险事件医疗纠纷事件明显较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医护人员专业知识欠缺、风险预防意识薄弱、工作马虎未按照标准流程操作、服务意识差、病情观察不全面、药物使用不正确是导致消化内科护理管理风险事件的主要因素,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护理管理风险,提升护理满意度.
作者:王汉芳 刊期: 2017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