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绍玮;李秀萍;王秀菊;杨青青;杜公俭;石鹏;高明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宣传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临床用血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安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正式颁布实施,是政府为了血液安全所做出的立法保障[1].同时,血液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对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对结果的控制[2],我们就如何做好血液采集这一过程的质量保证做了一些探讨.
作者:杨金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强生全自动玻璃珠血型及配血仪与手工微柱凝胶卡法在抗体筛选中的符合率和操作程序.方法:分别将标本用强生全自动仪器和手工微柱凝胶卡法进行检测,比较阳性标本的符合率,记录2种方法对不同标本的操作时间并统计操作程序.结果:2种方法的阳性结果符合率为100%,全自动方法较手工法检测时间较短.结论:全自动玻璃珠与手工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完全符合,但全自动法比手工法操作更简单,更省时,错误率低.
作者:陈秀兰;周金安;邓林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血液质量是血站的生命,是血站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1].血站实验室是采供血机构的关键部门,通过实验室的检测,可有效防止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因此获得科学、准确的检测结果是血站实验室的工作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则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对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和环节进行全面、系统的控制和管理,对实验室实行全面质量管理[2].本实验室建立和运行同时符合《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 (ISO/IEC17025)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实验室质量体系,使中心的实验室质量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保证血液质量的安全、可靠,现将其中的一些过程和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张立波;马贵明;傅强;蔡旭兵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四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AML骨髓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回顾分析AML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分析AML(除外M3)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10例AML免疫表型各抗原表达阳性率(以荧光阳性细胞≥20%为表达阳性)情况:CD13 (86.3%)、CD33 (79.4%)、HLA-DR (66.9%)、CD34 (58.9%)、CD117(55.4%)、CD64(45.8%)、CD7(29.2%)、CD11b(23.4%)、CD56(18.9%)、CD10(12.5%)、CD15(11.6%)、CD2(8.7%)、CD19(8.5%)、CD14(8.4%).M3患者CD34、HLA-DR阳性率显著低于非M3患者(P<0.01).在AML(非M3)患者中,CD10、CD11b表达阳性或CD13、CD34高水平表达(以荧光阳性细胞≥50%为表达阳性)的患者CR率显著降低(P<0.05);CD13和CD34高水平表达和CD13/CD34共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CD13、CD33、HLA-DR、CD34、CD117是AML常见的表达阳性抗原,CD10、CD11b、CD13及CD34的表达状况与AML(非M3)患者预后相关.免疫表型分析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锋;黄芬;易正山;郑忠信;魏小磊;魏永强;张钰;徐丹;范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献血者和用血者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初筛为RhD阴性者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进行弱D检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排除了弱D者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Del检测.结果:白银地区初筛为RhD阴性者中,5.93%(7/118)为弱D表型,15.25%(18/118)为Del表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献血者检出抗-D 1例(1/102),用血者检出抗-D 2例(2/16),其中1例用血者为弱D.结论:开展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制定安全有效的输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献血者应当进行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用血者可不进行弱D、Del检测,但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作者:段福才;曹燕飞;李建华;高映雪;肖芳;李金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治疗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前后血清乙肝病毒(HBV)载量变化及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对30例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PE治疗,使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荧光探针法检测PE前和PE后第7天的血清HBV-DNA,观察实验室指标和临床疗效.结果:PE可明显降低血清病毒载量(P<0.05),治疗前后HBV-DNA(log值)分别为(6.08±1.81)、(3.72±1.47).其中治疗有效组22例,病毒载量(log值)由(5.90±1.96)下降到(3.37±1.30),平均下降(3.00±1.74);治疗无效组8例,病毒载量(log值)由(6.25±1.62)下降到(4.76±1.30),平均下降(1.47±0.43),2组病毒载量变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可降低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HBV载量,治疗有效组病毒载量下降更明显.
作者:饶绘;臧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新乡地区无偿献血者Rh血型分布规律,建立无偿献血者RhD阴性血型库,以满足临床需求,保障输血安全.方法:采用RhD初筛试验及确证试验对2007-01-2011-12共194 341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RhD血型鉴定,经初筛和确证试验为RhD阴性的血标本用抗-C、抗-c、抗-E、抗-e进行Rh血型抗原分型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建立RhD阴性献血者资料库,按计划制备并用深低温等技术保存RhD阴性成分血.结果:共检出RhD阴性者405例(0.21%),其中A型127例(31.36%),B型118例(29.14%),O型125例(30.86%),AB型35例(8.64%);Rh抗原表型为ccdee和Ccdee者占87.0%;检出弱D15例,检出不规则抗体10例,占2.4%.其中女性高于男性.5年来共向临床RhD阴性受血者供应RhD阴性血液1 183 U,未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及产生同种抗体.结论:对RhD阴性无偿献血者做血清学表型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结果分析.建立RhD阴性供者资料库,为输注RhD阴性血液的患者,特别是已产生同种抗体的患者,提供Rh表型相合的血液,有效预防因Rh抗原同种免疫反应所致的各类溶血性输血反应,提高血液输注的疗效,及时满足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任红霞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肝肿瘤患者围手术期间伴有出凝血功能障碍时科学合理进行血制品输注的方法.方法:120例分为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51例(联合组)和单独使用血小板组69例(对照组),输注前后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D二聚体(D-Dimer)的检测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血小板和冷沉淀联合输注组患者PT、TT明显缩短;Fib(纤维蛋白原)明显增加;PLT明显增加,D-Dimer显著降低,而单独输注血小板组除了血小板数量增加外,其余指标改善不明显.联合输注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明显.结论:血小板和冷沉淀的联合输注能有效改善肝肿瘤患者围术期的凝血功能障碍,保障患者围术期的治疗安全.
作者:郝宝岚;王艳;崔宏;张玲;邵树军;林常青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的氨基酸定点突变及分子对接研究血型A抗原模拟多肽(EYWYCGMNRT-GC)中关键的氨基酸残基.方法:通过在线服务器PEP-FOLD构建丙氨酸突变后多肽的三维结构,通过软件Autodock Vina将多肽与血型A抗体(PDB:1jv5)进行对接,计算亲和力,通过分析亲和力的变化确定模拟多肽中的关键氨基酸残基.结果:肽EYWYCGMNRTGC与1jv5的对接小自由能为-6.3 kcal/mol,其中E1、W3、T10、C12经丙氨酸替换后与1jv5的亲和自由能分别增加为-6.1 kcal/mol、-5.4 kcal/mol、-6.0 kcal/mol、-6.1 kcal/mol.结论:血型A抗原模拟肽EYWYCGMNRTGC中的关键氨基酸可能是E1、W3、T10、C12.
作者:曹奎杰;汤兆明;方敏;胡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模拟血液空投对红细胞变形能力(ED)的影响.方法:将18袋新鲜全血放置在储血冰箱内,24 h后取出进行模拟空投试验,比较空投试验前后全血标本中pH值、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刚性指数(IR)和红细胞变形指数(TK).结果:空投试验前血液样本中的pH值、RBC、HCT、AI、IR和TK和与空投后比较,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模拟血液空投试验不影响全血的红细胞变形能力.
作者:郑山根;郑娅琼;杨汪平;丁尹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献血员梅毒流行特点、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毒献血员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汇总、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地区型献血员梅毒感染阳性总数为1 004例,年均报告阳性率为0.215%,但呈逐年上升趋势,阳性率由2002年的0.151%上升至2011年的0.276%.男性和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85%和0.266%,在31~51岁的几个年龄段,中小学学历,以及其他职业组和市区,梅毒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洛阳献血员梅毒属于高流行水平,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安全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宣传.
作者:于志强;王志红;吕冬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现状,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1-03-2012-02期间鄂州市中心医院3 047例住院患者的输血病历,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3047例输血病历中的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2.4%、24.6%、54.7%和97.2%;其中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合理输注现象为突出.结论:部分临床医生用血观念依然陈旧,医院应定期举办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对临床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价,保证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安全.
作者:张伟;段秀群;卫琴;袁学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血液供应紧张时期,通过对协和医院各科室临床用血分析,指导临床合理用血.方法:本院2012年起,制定并执行了临床输血申请分级管理制度.结果:2012年上半年较2011年同期,全院红细胞使用量和人均红细胞使用量均有下降,特别是人均红细胞输注量大幅下降.结论:制定并执行临床合理用血管理制度,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院临床用血的紧张,同时节约了宝贵的血液资源,而且促进了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发展.
作者:王寒旭;陈凤花;胡丽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脑梗死(ACI)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其致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逐年在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分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文通过检测血清HCY和Lp(a)的水平,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伟;徐俊峰;程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性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为创伤性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性别、输血史、妊娠史、血液类型对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4231人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0人次,发生率为1.85%.男43例,女37例,按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史的35例,与无妊娠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的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与无输血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品种:红细胞悬液58例,血浆16例,冷沉淀3例,血小板3例.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常见共56例(70%),过敏反应13例(16%),其他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寒战、溶血等共10例(12.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同时创伤患者由于伴有创伤热、手术热、吸收热等非输血性发热反应,应与输血性发热不良反应鉴别.
作者:王广芬;王福斌;何爱玲;黄童;袁抚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应用明胶颗粒凝集法进行血清抗体检测,间隔2周的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者4倍以上升高或下降确诊肺炎支原体感染.结果:251例肺炎支原体成人抗体阳性患者中,血清抗体滴度1∶40或者1∶80阳性的患者间隔2周后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的有8例,没有4倍以上升高的有110例.血清抗体滴度大于等于1∶ 160的阳性患者间隔2周后抗体滴度有4倍以上升高的患者有130例,没有4倍以上升高或下降的患者3例.320例儿童患者以1∶160作为新近感染的参考值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结论:血清抗体滴度小于1∶160提示早期感染或者既往感染,且大部分为既往感染.抗体滴度大于1∶160提示新近感染可能性很高.抗体滴度越高提示新近感染可能性就越高.
作者:郭虹;黄光华;胡洪波;秦柳;孙润芸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各血站均按要求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通过血站内部审核、质管科动态检查及科室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了更好的推动血站质量监督工作,文章结合近年工作实践及体会,就如何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杨文萍;范林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6-7月在我站流动献血车上符合献血条件的6 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 0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结果:献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献血者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中效果显著,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献血者在献血的过程中身心处于佳状态,有利于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和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亦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ABO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错误定型将严重影响临床输血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时会遇到一些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正反定型不符一般由抗体缺失、亚型、ABO系统以外抗体干扰几种因素引起.近期本中心发现1例IgM性质抗M抗体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绍玮;李秀萍;王秀菊;杨青青;杜公俭;石鹏;高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定期抽查病历对临床科学、合理输血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定期抽查病历开展前后的输血病历各300份,比较病历抽查开展前后的科学合理输血情况.结果:定期病历抽查开展前后,红细胞悬液的合理输注比例分别为80.0%与94.4%;血浆的合理输注比例分别为66.8%与90.0%;血小板的合理输注比例分别为90.1%与95.2%;输血前检查完成率分别为89.3%与99.3%;输血治疗同意书签署率分别为:85.0%与98.7%.结论:开展定期输血病历抽查,联合职能部门督促临床整改,检查发现的问题,有助于临床更好地开展科学合理输血,提高输血安全与疗效.
作者:金佩;徐凤娟;叶宏辉;王静;金淑蓉;唐若腾;赵英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