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徐俊峰;程丰
目的: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意义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病多发于丘陵地带中老年人,临床表现为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可有多脏器功能损害,经抗病毒、对症支持治疗后,临床治愈7例,死亡4例.结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感染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于漏诊、误诊,早诊断、早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周玉平;朱传新;陈桃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输血安全意识的增强,血液滤除WBC的技术已广泛开展.滤白血液成分制品用于临床,能有效预防FNHTR、HLA同种免疫、TA-GVHD、亲WBC病毒的传播、潜伏病毒的活化、输血相关性免疫抑制等[1-2].本站在批量开展WBC过滤前,选择经质量评价合格的血袋,于2011年9月正式开展血液滤白技术.成分制备作为血液滤白制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其过滤前、中、后等环节的控制都将直接影响终产品的质量,笔者在工作中得出一些体会,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兆梅;高均翠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的颁布实施,各血站均按要求建立并实施了质量管理体系,同时通过血站内部审核、质管科动态检查及科室自查相结合的方式,对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过程进行监控,以保证质量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为了更好的推动血站质量监督工作,文章结合近年工作实践及体会,就如何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总结如下.
作者:杨文萍;范林军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表型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四色直接免疫荧光标记AML骨髓细胞行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免疫表型,回顾分析AML患者骨髓细胞免疫表型特点,并分析AML(除外M3)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510例AML免疫表型各抗原表达阳性率(以荧光阳性细胞≥20%为表达阳性)情况:CD13 (86.3%)、CD33 (79.4%)、HLA-DR (66.9%)、CD34 (58.9%)、CD117(55.4%)、CD64(45.8%)、CD7(29.2%)、CD11b(23.4%)、CD56(18.9%)、CD10(12.5%)、CD15(11.6%)、CD2(8.7%)、CD19(8.5%)、CD14(8.4%).M3患者CD34、HLA-DR阳性率显著低于非M3患者(P<0.01).在AML(非M3)患者中,CD10、CD11b表达阳性或CD13、CD34高水平表达(以荧光阳性细胞≥50%为表达阳性)的患者CR率显著降低(P<0.05);CD13和CD34高水平表达和CD13/CD34共表达的患者中位生存期显著缩短(P<0.05).结论:CD13、CD33、HLA-DR、CD34、CD117是AML常见的表达阳性抗原,CD10、CD11b、CD13及CD34的表达状况与AML(非M3)患者预后相关.免疫表型分析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预后判断有着重要的价值.
作者:陈锋;黄芬;易正山;郑忠信;魏小磊;魏永强;张钰;徐丹;范志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医疗宣传力度的加大,人民群众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对临床用血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血液安全也得到了更为广泛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以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正式颁布实施,是政府为了血液安全所做出的立法保障[1].同时,血液质量的保障是一个对过程的控制,而不是对结果的控制[2],我们就如何做好血液采集这一过程的质量保证做了一些探讨.
作者:杨金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ABO血型鉴定在临床输血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错误定型将严重影响临床输血工作的正常进行,有时会遇到一些正反定型不一致的情况,正反定型不符一般由抗体缺失、亚型、ABO系统以外抗体干扰几种因素引起.近期本中心发现1例IgM性质抗M抗体导致血型正反定型不符,现报告如下.
作者:蒋绍玮;李秀萍;王秀菊;杨青青;杜公俭;石鹏;高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献血者和用血者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的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常规血清学方法初筛RhD血型,初筛为RhD阴性者用间接抗球蛋白试验进行弱D检测和不规则抗体检测,排除了弱D者用吸收放散试验进行Del检测.结果:白银地区初筛为RhD阴性者中,5.93%(7/118)为弱D表型,15.25%(18/118)为Del表型;不规则抗体筛查献血者检出抗-D 1例(1/102),用血者检出抗-D 2例(2/16),其中1例用血者为弱D.结论:开展Rh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筛查对制定安全有效的输血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献血者应当进行弱D、Del和不规则抗体检测,常规血清学检测为Rh阴性的用血者可不进行弱D、Del检测,但必须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
作者:段福才;曹燕飞;李建华;高映雪;肖芳;李金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对新购入的THERMO IEMS微孔板震荡孵育器进行使用前确认,以保证使用该仪器得到的检测结果是正确有效的.方法:对已检测献血员样本54份及标准物质若干份进行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54份已检测献血员样本经FAME和孵育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弱阳性标准物质经FAME和孵育器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精密度良好(批内CV<15%).结论:THERMOIEMS微孔板震荡孵育器的结果与FAME相比完全吻合,可用于实验室的手工操作.
作者:柯苑;黄敏;马成平;马贵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急性脑梗死(ACI)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其致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逐年在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分别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本文通过检测血清HCY和Lp(a)的水平,探讨其在ACI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张伟;徐俊峰;程丰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验证实验室环境温度变化对全自动加样器影响.方法:使用某检测项目临界值标准物质,通过仪器平行比对试验,验证环境温度变化对全自动加样器影响.结果:通过比对试验发现环境温度变化对全自动加样器加样量存在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微量加样影响较大.结论:实验室环境温度变化会使加样量不准确,产生系统误差,甚至造成弱阳性样本的漏检.
作者:费荣;张立波;马贵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创伤性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和原因,为创伤性患者的安全输血提供依据.方法:按照性别、输血史、妊娠史、血液类型对所有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类统计.结果:4231人次输血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80人次,发生率为1.85%.男43例,女37例,按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妊娠史的35例,与无妊娠史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输血史的41例(其中男24例,女17例),与无输血史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发生不良反应的血液品种:红细胞悬液58例,血浆16例,冷沉淀3例,血小板3例.输血不良反应以发热反应常见共56例(70%),过敏反应13例(16%),其他反应如胸闷、呼吸急促、寒战、溶血等共10例(12.5%).结论:输血史及妊娠史与创伤患者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有关;同时创伤患者由于伴有创伤热、手术热、吸收热等非输血性发热反应,应与输血性发热不良反应鉴别.
作者:王广芬;王福斌;何爱玲;黄童;袁抚妍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抗体)与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抗CCP抗体,免疫比浊法检测RF.再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2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抗CCP抗体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40.2%、86.4%,RF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0.2%、28.8%,二者敏感性及特异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CCP抗体对诊断RA与RF比较具有较高的特异性.但同时RF对诊断RA的敏感性较抗CCP抗体要高.因此抗CCP抗体检测在诊断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具有较好的鉴别诊断意义,联合检测RF可以提高RA的早期诊断率.
作者:宋婕;章金春;王听听;戴东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鲍曼不动杆菌(ABA)的耐药现状,为临床医师控制脑外科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株ABA培养与鉴定严格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依据CLSI2009-2011年的折点判读药敏结果.结果:脑外科流行的ABA在呼吸道标本中检出率高,达到68.3%.药敏数据结果显示:ABA对临床常用的抗菌药物均产生了严重的耐药性,耐亚胺培南ABA检出率为27.2%,泛耐药ABA菌株检出率为15.8%.结论:脑外科应重视感染病原学检测,加强对多药耐药ABA的监测与控制,有效预防和控制ABA医院感染.
作者:李艾群;吴穷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洛阳地区献血员梅毒流行特点、分布规律,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梅毒献血员资料进行流行病学汇总、统计分析.结果:洛阳地区型献血员梅毒感染阳性总数为1 004例,年均报告阳性率为0.215%,但呈逐年上升趋势,阳性率由2002年的0.151%上升至2011年的0.276%.男性和女性梅毒阳性率分别为0.185%和0.266%,在31~51岁的几个年龄段,中小学学历,以及其他职业组和市区,梅毒阳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洛阳献血员梅毒属于高流行水平,同时必须进一步加强血液制品安全管理,广泛开展群众性健康知识宣传.
作者:于志强;王志红;吕冬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点,细胞病理学形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积累诊断经验.方法:报道2例原发性甲状腺NHL,复习有关文献报道,分析原发性甲状腺NHL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观察其细胞病理学形态及鉴别诊断.结果:例1,男,58岁,甲状腺肿块4年余,肿块可随吞咽上下活动,曾诊断桥本甲状腺炎.B超提示双侧甲状腺体积增大,双侧颈部淋巴结增大.甲状腺峡部肿块针吸,镜下见弥漫排列的幼稚淋巴细胞,细胞病理学诊断疑非霍奇金淋巴瘤,行甲状腺峡部肿块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CD20,CD79a,PAX-5,Bcl-6,Bcl-2,Mum-1(+);Cyclinol,PD1,Cxclb,CD30,ALK,TdT,CD15,CD3,CD4均(一),Ki67LI 80%左右.例2,女,25岁,妊娠4月,右甲状腺肿块4月,突然增大1个月.B超提示右甲状腺非均匀肿大.右甲状腺肿块针吸,镜下见较多弥漫排列的圆形肿瘤细胞,可见细小核仁,偶见核分裂相,细胞病理学诊断考虑非霍奇金淋巴瘤,行右甲状腺肿块切除术,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甲状腺B细胞淋巴瘤(高度侵袭性),符合伯基特淋巴瘤,免疫表型:CD20,PAX-5,CD43,Bcl-6,CD10,Mum-1(++),Bcl-2弱(+),CD3,CD5,CD21,CD23,TdT,CD99,CD34(-),Ki67LI>95%.结论:原发性甲状腺NHL少见,应与桥本甲状腺炎,小细胞型髓样癌,全身型淋巴瘤累及甲状腺等相鉴别.
作者:康劲松;王鹏;赵雅桐;李钫;刘利敏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调查红细胞输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调查2011-05-12月全部红细胞输注病例,计算血红蛋白升高值,评价输血有效性.同时回顾性分析红细胞输注的规范性.结果:总计3 571份红细胞输注病例,用血量为8136 U,其中红细胞输注无效占15.71%,输血指针不符的输注有14.50%并有9.44%的临床输血未作血红蛋白监测.结论:临床红细胞输注存在不合理用血,无效输血,输血前后无评估现象,血制品科学使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李青;曹曰针;夏荣;乌宇波;杨李辉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血站内部质量审核是检查体系文件与法规的符合性,执行状况的有效性、操作的适宜性及所覆盖的采供血所有过程充分性的重要手段,其内审时采用的审核方法、实施要点与其有效的增值作用有直接意义,本文就内审采用法规-体系文件-执行状况的线性关联法,结合线性关联的关键控制点及血站业绩增值效果进行跟踪审核的方法进行探讨,以找出使内审取得有效增值的方法.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审的目的是完善、维护、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升血站质量管理水平,确保临床用血需要和安全,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度[1].《血站质量管理规范》12.6条款也明确提出组织质量体系了内审的要求.
作者:邱新璐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及IL-18结合蛋白(IL-18BP)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血清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25例AA患者(AA组)和25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IL-18及IL-18 BP水平,实时定量RT-PCR方法检测IL-18及IL-18BP的mRNA表达.结果:AA组血清IL-18水平为(363.5±150.5) pg/ml,较对照组(178.6±100.2)pg/ml明显升高(P<0.01),重型AA患者的IL-18水平(442.5±124.1)pg/ml较慢性AA患者的IL-18水平(319.2±158.3) pg/ml提高更加明显(P<0.05);AA组血清IL-18BP水平(1 694.2±516.3) pg/ml较对照组(1 082.6±468.7) pg/ml明显升高(P<0.05),IL-18/IL-18BP比值在AA组明显升高(P<0.05).RT-PCR结果证实AA组IL-18和IL-18BP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IL-18/IL-18BP比值升高.结论:IL-18及IL-18BP与AA的发生和发展及其免疫机制异常密切相关,IL-18/IL-18BP平衡对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熊勤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了解临床用血现状,为提高临床合理用血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11-03-2012-02期间鄂州市中心医院3 047例住院患者的输血病历,分析临床用血的合理性.结果:3047例输血病历中的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的合理性输注比例分别为62.4%、24.6%、54.7%和97.2%;其中血浆和冷沉淀凝血因子不合理输注现象为突出.结论:部分临床医生用血观念依然陈旧,医院应定期举办临床合理用血知识的培训,定期组织专家对临床合理用血情况进行检查和综合评价,保证临床用血需求和血液安全.
作者:张伟;段秀群;卫琴;袁学刚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6-7月在我站流动献血车上符合献血条件的6 00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 0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舒适护理,比较2组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献血者的满意度.结果:献血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献血者满意度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无偿献血中效果显著,因为它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献血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使献血者在献血的过程中身心处于佳状态,有利于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和提高献血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张亦弛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