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长宋城--半世落寂存古韵

逐影

关键词:井陉县, 县城, 石家庄市, 历史风貌, 河北省, 运动, 市民, 古镇, 古城
摘要:天长镇古镇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始直至195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迁至微水镇,这里一直是井陉县的县城所在地。1958年井陉县城迁到微水,使得这座千年古宋城避开了现代造城运动,这座古城才得以保持了它原始的历史风貌,这里的市民也能继续悠闲地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慢生活。
养生月刊杂志相关文献
  • 天长宋城--半世落寂存古韵

    天长镇古镇自宋熙宁八年(1075年)始直至1958年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迁至微水镇,这里一直是井陉县的县城所在地。1958年井陉县城迁到微水,使得这座千年古宋城避开了现代造城运动,这座古城才得以保持了它原始的历史风貌,这里的市民也能继续悠闲地享受着令人羡慕的慢生活。

    作者:逐影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年老体弱难出门小劳之术亦健身

    谈及老年健身,有些体弱多病,难出家门的老友们觉得,那是健康老人们的事。人家胳膊腿利索、能跑能跳的,什么晨晚练、广场舞的,都能参加。咱这病恹恹、风一吹就倒的身体,只有整天坐在屋里喽!

    作者:周涛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画中寻梦总无边”--国学大师饶宗颐的长寿之道

    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名誉教授饶宗颐先生今年已是97岁的高龄,但看上去依然潇洒儒雅,且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先生学贯中西,集学术与艺术于一身,虽已是耄耋之年,仍心系国家民族,让人感佩不已。

    作者:王明洪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结肠炎的饮食疗法

    慢性结肠炎是指由各种原因造成的以炎性改变及功能紊乱为主的结肠疾病,临床表现以腹痛、腹泻、肠鸣、下坠、大便带黏液或脓血,也有便秘或干稀交替出现,病程缠绵、反复发作为特点。由于消化功能紊乱,营养来源不足,患者可出现消瘦、贫血、乏力甚至体衰,严重者常并发肠道大出血、肠穿孔,甚至癌变。

    作者:徐美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抓住九要穴徒手调气血

    保健按摩是中医主动养生的好方法,通过对局部穴位刺激,可以促进新陈代谢,激发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达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的效果。根据古人的养生经验和医学文献,现选出九个调五脏、益气血的重点穴位,介绍给大家。

    作者:王荣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李渤与芥子

    一天,李渤遇到了智常禅师,便向智常禅师请教:佛经上所说的“须弥藏芥子,芥子纳须弥”,我看未免太玄妙离奇了,小小的芥子,怎么能容纳那么大的一座须弥山呢?这实在是太不懂常识了,是在骗人吧?(芥为蔬菜,子如粟粒,佛家以“芥子”比喻极为微小。

    作者:胡远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祛暑清心话丝瓜

    “黄花褪束绿身长,白结丝包困晓霜,虚瘦得来成一捻,刚偎人面染脂香。”这是宋代诗人赵梅隐的《咏丝瓜》诗句,寥寥数语便将丝瓜的特点十分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作者:沈权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李渔“行走坐卧”养生法

    清明之际,翻看明末清初戏曲家、养生家李渔的《闲情偶寄》,颇有兴味。精彩之处,随处可见,堪称是一本千古奇书。“行走坐卧”之中,皆有学问,不能不佩服李渔对生活的无比挚爱,对事物的体察入微。这本书,不乏诗意的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更可见微言大义。

    作者:柳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养生“良药”悟格言

    古往今来,人们对养生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经验,并按其内涵要点浓缩成了短小的谚语格言。这些简洁凝练,寓含医理的养生保健谚语、格言,如“枪不擦不亮,身不练不壮”,“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行如风”,“暴富欺贫,暴寒欺人”,“甜言夺志,甜食坏齿”,“寒从脚上起,病从口中入”,“衣服早补补丁少,有病早治痛苦少”,“贪吃贪睡,添病减岁”,“不染烟和酒,活到九十九”,“一勤生百巧,一懒生百病”等等。真可谓妙语联珠、富含哲理。可以说这既是一首首科学短诗,又是一味味养生“良药”。

    作者:李盛仙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要惜老

    生命人人都有,而年老未必个个都得,老是福份,老不仅要知老,更应珍爱老,珍惜老。

    作者:段扫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抗癌英雄--书法家金玉琪先生

    金玉琪先生今年87岁高龄,精神矍铄,四方脸,慈眉善眼,轻声慢语,谈吐儒雅,待人接物很有亲和力。他与肝癌抗争23年,是杭州市癌症康复协会的抗癌英雄和爱心会员。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会员,是知名的书法家,也是杭州拱墅区“非遗”项目优秀代表传承人。

    作者:惜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砭”小篆写作,“砭”在古代是指以石针刺皮肉治病,《说文》释为“以石刺病也”。用来治病的石针,就称作“砭石”。“针砭时弊”的意思就是由此引申而来。因为古代打磨技术很原始,石针不可能很锐利,只是稍具样子而已,更像是比较尖的小刀。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疒”字形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写作“”,就像用石针在刺人的腹部治病。《黄帝内经》也记载:“帝曰:颈痈……夫痈气之息者,宜此针开除去之。夫气盛血聚者,宜石而泻之,此所谓同病异治也。”这里的石就是指石针,因为石针没有金属针锐利,像小刀片,所以更适合切割气血盛的痈疡来排脓。现在针灸科经常使用的小针刀就是由此演变而来。

    作者:任宏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药中张飞”话大黄

    第一次知道大黄,是在远房堂爷家里,那次我和父亲回老家去看他,当三代都是中医的三爷得知父亲有点便秘时,让三奶给父亲盛了一碗大黄粥,拿了两块大黄糕,让父亲吃下,说“马上见效”。真是饭到病除,父亲的便秘,从此再也没有犯过。

    作者:刘绍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金蝉脱壳--成语药谈之七

    “金蝉脱壳”一词源自元代刊行的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作者不详,是流传于民间的、具有《三国演义》主要情节的话本,但却很少有演义的性质,与同时代流传的《三分事略》都是研究三国故事形成与演变的重要资料。该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中在写到吕布与孙坚的一场鏖战时有:“吕布赶入大林。吕布发箭射孙坚,孙坚使金蝉脱壳计,却将袍甲挂于树上走了。”元、明话本中这类用法甚多,如元·马致远《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第四折:“天也,我几时能够金蝉脱壳,可不道家有老敬老,有小敬小”、关汉卿《钱大尹智宠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干愁断我肚肠,觅不得个脱壳金蝉这一个谎”、施君美《幽闺记·文武同盟》:“曾记得兵书上有个金蝉脱壳之计,不免将身上红锦战袍挂在这枯桩上,翻身跳过墙去”、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五回:“这贲四巴不得要去,听见这一声儿,一个金蝉脱壳走了”等。

    作者:温长路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东南西北走茶馆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各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有人说茶馆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更有人说茶馆是城市的一张名片,透过它们,能真切感受那个城市的风情和韵味。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东(杭州)、西(成都)、南(广州)、北(北京)四个代表性城市的茶馆,带你真真切切地感受一下。

    作者:谢洪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何时服中药有讲究

    清代的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病之愈不愈,不但方必中病,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则非特无功,而反有害,此不可不知也。”说明服中药方法的恰当与否,对疗效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了解历代医家对方剂服法的运用经验,对于我们合理选择服药时间,发挥药物的佳效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一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唾沫一口价值千斗

    咽唾之法,自古是国人的养生之道。《寿亲养老新书》上说:“唾津液,养脏气。”《孙真人卫生歌》中说:“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渡残年。”明代医家李时珍、李中梓等也都对唾液的重要性有过专门论述,指出了唾液促进消化吸收、灌溉五脏六腑、润泽肢节毛发、滑利关节孔窍的重要作用。

    作者:文苕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雪映庐山分外美

    冬天的庐山是异常美丽,我的家乡就在美丽的庐山脚下,如果冬天去我们那里旅游,站在雪盖庐山之巅,苍茫大地一片白雪覆盖,白雪与天色相互映衬,巍峨与雄阔在这里交辉。那明净如镜的如琴湖,那百花争艳怒放的花径,还有那傲视风霜的山松,全部穿上了一层厚厚的银装,虽然没有北国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美,却多了一种江南独特的情韵。

    作者:桂孝树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人健康的八个标志

    人进入老年或已处在老年时期,往往担心自己是否健康,然而又不知从哪些方面观察较为准确。

    作者:泉水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常晒“微幸福”

    退休后,和老友聊天,说到幸福,偶尔也会听到抱怨:“旅游被宰,牛肉是‘牛魔王’,羊肉又是‘杨贵妃’,如何消费得起,有啥幸福呢。”其实,有一种“微幸福”,用心感悟,能让我们尽享其乐。我给老年朋友晒晒我的“微幸福”。

    作者:孙祥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养生月刊杂志

养生月刊杂志

主管: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

主办: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