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张强;张琼;李宁秀

关键词:城市社区, 老年人, 生命质量,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EQ-5D量表和调查问卷,对随机抽样的成都市378名60岁以上的城市社区老年人进行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相结合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总体评价较好,其EQ-5D的平均分为0.804分.老年人对其行动能力、自我照顾能力、日常活动能力的评价较高,满意率分别为80.3%、93.3%和86.6%.而对躯体和情绪感受的评价则相对较低,满意率分别为47.1%和79.1%.多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因素依次为是否患慢性病、年龄、受教育年限,患有慢性病、年龄的增长、受教育年限的减少,会导致老年人生命质量得分的下降.结论 慢性病是影响成都市城市社区老年人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
卫生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1982~2002年湖南省居民食物消费及膳食结构的变化

    目的 描述湖南省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 运用1982年、1992年和2002年湖南省营养调查的膳食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982~1992年阶段的变化主要是热能的摄入维持稳定,全省热量营养素来源分布基本符合平衡膳食原则.1992~2002年阶段,谷物类食物的摄入迅速减少,猪肉和油脂类的摄入量迅速增加.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城市居民膳食失衡加重.结论 20年来,湖南省城乡居民膳食质量有很大提高,动物性食物及油脂类的摄入量增加明显.农村居民膳食结构趋向合理,城市居民膳食失衡的现象严重.

    作者:林敏;金东辉;周益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乙醇对体外培养小鼠中脑细胞发育的影响研究

    目的 探讨酒精对胚胎中脑细胞发育的影响及其与畸形发生之间的联系.方法 从12天龄、体节数34~36的小鼠胚胎分离中脑神经母细胞接种培养板,给予不同剂量的酒精于体外培养3d或5d后,检测酒精对细胞分化、神经纤维蛋白表达和凋亡的影响.结果 酒精对中脑神经母细胞分化有抑制作用,随酒精染毒剂量的增加,神经纤维蛋白表达下调,细胞凋亡比例逐渐增加,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结论 酒精通过抑制发育期神经母细胞的分化、抑制神经纤维蛋白表达以及诱导细胞过度凋亡而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畸形.

    作者:许雅君;李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低剂量二巯基丁二酸与营养素联合应用对铅中毒儿童的干预研究

    目的 探讨低剂量二巯基丁二酸(DMSA)和营养素(钙、锌、维生素C、维生素B1)联合应用对儿童铅中毒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血铅水平≥100μg/L,未进行过药物和非药物驱铅治疗的儿童共91名,随机分为对照组(15人)、营养素干预组(营养素组,33人)和DMSA与营养素联合干预组(联合组,43人).对照组不施加干预因素;营养素组给予钙250mg/d,锌10mg/d,维生素C 200mg/d,维生素B150mg/d;联合组给予二巯基丁二酸0.25g/次、钙250mg/d,锌10mg/d,维生素C 200mg/d,维生素B150mg/d.连续干预4周,分别于干预结束时及结束后第8周测血铅值.结果 干预结束时,营养素组、联合组儿童血铅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有8名和24名儿童血铅值降至正常水平(100μg/L以下).干预结束至第8周时,营养素组儿童血铅水平下降趋势明显变缓,联合组则持续下降,血铅水平降至正常者分别达到12名和31名.结论 低剂量DMSA与营养素联合应用治疗儿童铅中毒具有明显的效果.

    作者:于飞;金亚平;智绪平;刘梅梅;刘少霞;许剑虹;安丽;杨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修复基因XRCC1、XPD和XRCC3多态性与苯致DNA损伤修复能力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XRCC1、XPD、XRCC3基因多态性与苯致DNA损伤修复能力的关系.方法 以确诊并已脱离苯作业的80名慢性苯中毒患者作为病例组,以同期接苯的62名苯作业工人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技术,检测XRCC1 C26304T(Arg194Trp)、G27466A(Arg280His)、C28152A(Arg399Gln)、C36189A(Gln632Gln)和XPD C22541A(Arg156Arg)、C23591T(Asp312Asn)、A35931C(Lys751Gln)以及XRCC3 C18067T(Thr241Met)位点的多态性,采用细胞阻滞微核试验和碱性彗星试验分别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检测DNA修复能力.结果 携带XPD 35931 AC+CC变异基因型的个体、携带XPCC3 18067 C/T变异基因型的个体均比携带相应野生基因型个体的苯致DNA损伤修复能力强.结论 XRCC3基因多态性与苯致DNA损伤修复能力存在相关性.

    作者:许建宁;杨敏;黄慧隆;王全凯;王雅文;李桂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豆异黄酮在缓解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中的作用

    大豆异黄酮是一类天然的植物雌激素,具有类雌激素样作用,且无明显副作用,其对某些临床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已引起广泛关注.大豆异黄酮已被证实具有改善更年期综合征、预防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等作用.本文着重综述了大豆异黄酮在缓解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和骨质疏松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臻;王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四川部分地区阿片类药物依赖人群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目的 调查四川地区三城市阿片类药物依赖人群生命质量,找出影响生命质量的因素.方法 用SF-36量表和PSSS量表来评估阿片类药物依赖人群的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同时用自编量表调查该人群的一般特征及其与药物依赖相关的因素.用t检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和多元线形逐步回归等统计分析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①阿片类药物依赖人群的生命质量显著性低于正常对照人群(P<0.001);该人群的社会支持在PSSS量表所测的不同领域均低于对照人群(P<0.001).②单因素分析时,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收入、吸烟、患有慢性病、社会支持的3个维度、吸毒方式、共用针管、家庭成员吸毒、吸毒时间、吸毒剂量、戒毒方式及复吸次数等17种因素与研究人群生命质量的各领域或部分领域均有关系.③多因素分析后发现,对研究人群生命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吸毒时间、吸毒剂量、家庭外源性社会支持、全部社会支持、共用针管和收入.婚姻状况、家庭内源性社会支持、吸毒方式、患有慢性病、吸烟、家庭成员吸毒、戒毒方式及复吸次数等因素则对个别领域有影响.结论 四川地区三城市阿片类药物依赖人群生命质量较低,且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

    作者:张本;杨季云;栾荣生;张媛;何静波;涂国平;贺伟旗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的凋亡效应

    目的 研究重组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配体(TRAIL)诱导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活性.方法 应用RT-PCR方法检测TRAIL受体(DR4和DR5)表达;细胞数目分析采用CCK试剂盒;细胞凋亡应用PI染色并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线粒体膜电位观察采用JC-1荧光染料.结果 重组可溶性TRAIL抑制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凋亡过程中出现线粒体膜电位的降低.结论 此重组可溶性TRAIL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生物学活性.

    作者:姚根宏;栾建凤;叶东;雷千红;朱培元;金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学龄儿童体内植物源性胡萝卜素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

    目的 确定菠菜及纯品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在学龄儿童体内的转化效率.方法 选取某农村小学7~9岁儿童32名,随机分为2组,每组16名,维生素A正常和缺乏者各8名,前7天每天午饭及晚饭两组分别补充氘标记菠菜5g(含2H10-β-胡萝卜素230μg)及纯品β-胡萝卜素油胶囊(含2H8-β-胡萝卜素200μg),早饭两组均服用13C10醋酸视黄醇100μg.在实验的第3、7、8、22及28天分别采集静脉血3ml,用HPLC及GC-MS测定血清中的视黄醇浓度及标记同位素的丰度,计算菠菜及纯品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的转化效率.结果 β-胡萝卜素油胶囊组维生素A正常和边缘缺乏的儿童β-胡萝卜素的转化率分别为2.9:1和3.2:1(质量比);菠菜组分别为10.1∶1和10.3∶1.结论 纯品油胶囊中β-胡萝卜素的转化效率明显高于菠菜;不同维生素A营养状况的儿童β-胡萝卜素的转化效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李蕾;王茵;武洁姝;朱染枫;赵显峰;汪之顼;荫士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尿样中的1-羟基芘

    目的 建立尿样中1-羟基芘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方法.方法 样品经酶避光水解后,通过C18固相萃取小柱,甲醇洗脱后,使用反相C18柱分离,液相色谱-荧光器检测器检测.以乙腈:水=75∶25为流动相,流速为0.8mL/min,荧光检测器λex=275nm,λem=430nm.结果 在给定浓度范围内1-羟基芘的峰面积与浓度有良好的线形关系,r=0.9997,添加一定浓度的1-羟基芘标准品测定其加标回收率为100%~126%,相对标准偏差为4.61%(n=6).结论 该方法可以快速的测定尿样中痕量的1-羟基芘,具有操作简便、快捷,回收率高,重现性好等特点.

    作者:丁昌明;刘娅;张淼;林少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丙烯酰胺致小鼠睾丸生殖细胞DNA损伤与细胞增殖影响研究

    目的 了解丙烯酰胺致生殖毒性的DNA损伤机制.方法 昆明种小鼠经丙烯酰胺(20、40和60mg/kg bw)慢性染毒8周后,利用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睾丸生殖细胞的DNA损伤;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研究细胞存活率.结果 阴性对照组细胞呈正常的圆形,阳性对照组的睾丸细胞及丙烯酰胺染毒8周后的各组受损细胞增加,40mg/kg和60mg/kg组的细胞拖尾率及尾长显著高于阴性对照(P<0.05);不同剂量丙烯酰胺组的睾丸细胞存活率均有所下降,其中40mg/kg和60mg/kg组的细胞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结论 丙烯酰胺对生殖细胞有明确的DNA损伤作用,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有蓄积性.

    作者:郭彩华;卢珍华;毛德倩;陈昭华;张希春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包装食品中脂肪含量的分析和变化范围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不同实验室对包装食品中脂肪检测的实验误差.方法 根据2000年全国包装食品消费的调查,选择了7类(谷物、豆类、肉类、奶制品类、饮料类、坚果、休闲食品)13种包装食品,在全国的7家实验室进行3次脂肪的平行样检测,脂肪检测方法为国家标准方法.结果 所有脂肪检测结果筛查合格率为93.4%.脂肪检测精密度为:实验室内变异系数1.89%~5.39%,实验室间2.64%~24.14%,室内和室间总和为3.32%到24.60%,平均11.51%.除脂肪含量非常低的鱼罐头和脱脂奶粉外,脂肪检测的相对扩展不确定度由6.48%到34.80%,平均17.62%.结论 中国实验室内对脂肪的检测符合国家标准方法的要求.如果重点考虑中高脂肪含量的食品,则总的实验室不确定度可以控制在20%内.

    作者:何梅;满青青;虞爱旭;马永民;王小凡;杨月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番茄红素对前列腺癌细胞PC-3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

    目的 研究番茄红素对体外培养的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PC-3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MTT法和H3-TdR掺入法观察番茄红素对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观察同步化的细胞经番茄红素作用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变化,RT-PCR检测cyclin D1、bcl-2、bax的mRNA的表达的变化.结果 番茄红素抑制PC-3细胞的增殖和DNA合成、诱导其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使C0/G1期细胞增多、而S期和G2/M期细胞减少).RT-PCR结果显示,cyclin D1和bcl-2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而bax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上述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番茄红素可诱导PC-3细胞凋亡、改变细胞周期分布、影响cyclin D1、bcl-2、bax的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作者:王爱红;张立实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上海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索上海市老年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来源于2004年2月至5月在上海市新华街道和半淞园街道65岁及以上老年人中调查发现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确诊病例,以及同期一家二级综合医院内科门诊就诊的65岁以上的社区获得性肺炎确诊病例.对照在上述两街道的所有65岁以上的非CAP患者人群中随机抽取.采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以面对面问卷调查方式收集信息.资料统计分析主要采用x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等统计方法.结果 共搜集病例128例,对照306例,结果发现5项因素可能与社区获得性肺炎有关,它们分别为:年龄(OR=1.049,95% CI 1.007~1.093)、吸烟(OR=2.317,95% CI 1.224~4.386)、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评分(OR=0.599,95% CI 0.474~0.755)、呼吸系统疾病(OR=6.295,95% CI 3.738~10.604)、和非肺部恶性肿瘤(OR=4.332,95% CI 1.340~14.005).结论 高龄、吸烟、活动能力差并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的老年人容易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因此具有这些特征的老年人应特别注意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预防.

    作者:白庆瑞;徐飚;孙铁英;张涛;何礼贤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4种富硒植物预防MNNG诱发大鼠胃癌效果研究——不同源硒抑制大鼠胃窦黏膜上皮细胞异倍体发生率对比研究

    目的 筛选具有高效低毒特征的高健康价值硒.方法 选择3种代表性富硒植物,以预防胃癌效果较好的富硒大蒜为生物硒对照材料,以亚硒酸钠为合成硒对照化合物,应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窦黏膜上皮细胞异倍体发生(IAC)模型,调查比较5种富硒材料防癌效果.结果 150μg/kg bw(以Se计,以下同)富硒大蒜组和富硒青花菜组大鼠IAC分别为25%和30%,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300μg/kg bw富硒大蒜组、富硒绿羽组和富硒红羽组大鼠IAC依次为22%、30%和50%,三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150μg/kg bw亚硒酸钠组大鼠全部死亡,无法比较富硒植物与合成硒化合物亚硒酸钠的抑癌效果,但表明富硒植物毒性远小于亚硒酸钠.结论 初步证实三种新选择的富硒植物具有高效低毒特征.

    作者:杨文婕;李卫东;陈竞;陈晓滨;曲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河北省某县青年农民与城市农民工膳食营养状况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城乡居民膳食状况和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但是由于中国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城乡贫富差距较大,贫富不均现象仍相当普遍.

    作者:马玉霞;张乐善;毛杰;Mary Jane Oakland;马小倩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对雄性生殖系统的作用

    一氧化氮(NO)是一种兼有第二信使、神经递质和效应分子等多种生理功能的生物信号分子,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理作用.NO的产生离不开一氧化氮合酶(NOS),NOS广泛分布于男性生殖系统的各个器官,对生殖的调节作用具有双重性.本文就NO和NOS对雄性生殖系统的作用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季佳佳;赵艳芳;陈国元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气细颗粒物致C57BL/6和C3H/He品系小鼠肺损伤过程中信号通路的差异

    目的 探讨暴露于大气细颗粒物后,C57BL/6和C3H/He两种品系小鼠在肺损伤过程中信号通路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采用气管滴注的染毒方法,两种品系的小鼠(C57BL/6小鼠和C3H/He小鼠)均予大气细颗粒物染毒,连续染毒2天,后一次染毒24小时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并且立即置于液氮中保存.然后运用Affymetrix Mouse430 2.0表达谱基因芯片,分析挖掘在两种品系小鼠肺部有差异的信号通路.结果 在染毒前,基因Igh-6、Mmp2、Timpl、Col1a1、Col1a2、C4和Hc的表达在C57BL/6和C3H/He小鼠之间的比值分别为:0.00、-2.40、0.00、-4.42、-4.92、6.65和-1.93,但是在染毒后,比值变为:-2.83、2.15、-2.18、2.40、2.86、4.23和2.18.通过数据挖掘,找到3条有差异的信号通路,包括:炎症反应通路、基质金属蛋白酶通路和经典的补体激活通路.结论 3条有差异的信号通路都直接和炎症反应相关,而且终都表现为在C57BL/6品系小鼠肺部的炎症反应比C3H/He品系小鼠更加剧烈,提示由于遗传背景的不同导致了这种差异的产生.

    作者:曹强;张澍;姜智海;李奇;蒋蓉芳;宋伟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监测

    目的 了解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浮游藻类、蓝藻、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情况.方法 从2005年3月~2006年1月,用2.5L有机玻璃采水器在该调蓄池共采样15次.采用血细胞计数板法计数浮游藻类细胞密度,用全细胞PCR检测产毒微囊藻的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用ELISA法检测水体微囊藻毒素浓度,并对全细胞PCR和ELISA阳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该调蓄池浮游藻类主要是硅藻、绿藻、蓝藻和裸藻,其他藻类较少;优势藻门有随季节变化逐渐演替的规律,总藻细胞密度和蓝藻细胞密度夏秋季较高.藻青蛋白基因中间序列和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从2005年7月至11月PCR检测结果阳性;微囊藻毒素从6月份开始检出,其变化范围在0~0.251 μg/L之间,夏季高;全细胞PCR与ELISA的阳性结果没有差异.结论 黄河花园口某调蓄池有产毒微囊藻和微囊藻毒素污染,全细胞PCR可以用于自然水体中产毒微囊藻的快速检测.

    作者:班海群;巴月;程学敏;王广州;张敬清;崔留欣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主观和客观两种方法评价南充市中学教师的亚健康状态

    目的 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价中学教师的亚健康状态.方法 按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亚健康状态自制量表从主观方面对693名中学教师(研究组)和970名其他行业在职人员(对照组)的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并按性别、年龄分层,分别从研究组和对照组抽取部分研究对象,采用超高倍显微诊断仪从客观方面对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同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1)亚健康状态自制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且亚健康状态自制量表和布氏超高倍显微镜诊断亚健康状态这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强;(2)中学教师亚健康状态发生率(58.8%)高于对照人群(50.0%)(P<0.05);女性教师亚健康状态发生率(60.9%)高于男性教师(55.9%)(P<0.05);30~45岁组教师亚健康状态发生率(73.0%)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教师(P<0.05).结论 中学教师是亚健康状态的易感人群.

    作者:吴思英;李健;王绵珍;王治明;兰亚佳;张学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YP1B1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细胞色素P4501B1突变基因型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运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从2003年12月起至2004年9月止,序贯收集组织病理学确诊乳腺癌女性病例共95名,社区来源健康女性对照140名.采用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方法收集乳腺癌相关危险因素信息及患病资料;用等位基因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AS-PCR)法检测CYP1B1第3外显子432密码子基因型(3*型突变);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突变基因型与乳腺癌患病风险的相对危险度(OR).结果 按绝经状态分层分析,绝经前和绝经后人群病例和对照携带突变基因率差异也无显著性.在控制了年龄、哺乳史和未足月产史后,总病例-对照及按绝经状态分层分析均未观察到CYP1B1的3*型突变杂合型(Val/Leu)及突变纯合基因型(Leu/Leu)与乳腺癌之间的关联无统计学意义(OR≈1,P>0.05).结论 CYP1B1的3*型突变基因型并不能增加一般人群乳腺癌的患病风险.

    作者:李佳圆;杨非;曾红艳;雷放鸣;李卉;陶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卫生研究杂志

卫生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