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靖宇;宿燕岗;陈卫文
目的 评价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aVR导联ST段(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或三支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 连续选取208例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患者,其中71例STaVR抬高≥0.10 mV为STaVR抬高组,137例STaVR抬高<0.10 mV为非STaVR抬高组,结合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结果回顾性对比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运动时间、Duke评分.分析评价STavR抬高及STaVR抬高联合运动时间<5 min标准预测冠脉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 STaVR抬高组的aVR导联抬高幅度、其他导联ST段大下移幅度、累积ST段下移幅度以及伴随ST段下移导联数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运动时间、Duke评分明显低于非STaVR抬高组(P<0.01).STaVR抬高组中三支血管病变发生率(19.7%)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6.6%),左主干病变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STavR抬高组(22.5%vs 2.2%,P<0.01).单独STaVR抬高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21%、70.90%、72.12%,对三支病变分别为60.87%、69.19%、68.27%;STaVR抬高且运动时间≤5 min对左主干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63.16%、88.89%、86.54%,对三支病变分别为43.48%、87.57%、82.69%.结论 运动试验诱发STaVR抬高可提示左主干或三支病变,结合运动时间可提高特异性.
作者:李敬涛;张姝兰;夏振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报道2例预激合并房室正道和旁道同时存在传导阻滞以及2例预激合并束支传导阻滞.例1,男性,54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动过速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房室正道一度传导阻滞;间歇性完全性B型预激综合征,系房室旁道存在长P~R间期二度Ⅱ型传导阻滞所致.例2,女性,33岁,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预激综合征、晕厥原因待查.心电图诊断有:间歇性完全性预激综合征;房室正道高度传导阻滞伴3相超常期传导、房室旁道二度Ⅱ型传导阻滞,呈2:1 ~3:2传导.例3,例4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1,16岁,均诊断为Ebstein畸形.心电图诊断为B型预激综合征,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陈香美;何方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两例,应用冷冻球囊技术成功完成肺静脉隔离房颤消融手术,手术顺利,患者耐受性良好,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在2小时内完成手术.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7岁.心电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超声示右室心尖部疏松网状结构,诊断右室心肌致密化不全(NVM).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出现起搏阈值增高,更换右室3个部位,情形均是如此,终放弃起搏器植入.结论:右室NVM是造成起搏阈值增高的主要原因.
作者:王勇;马锋;张中正;冯巧爱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75岁.因“起搏器囊袋感染”行起搏系统移除术及囊袋清创术.采用直接拔除法拔除电极,心室电极顺利拔除;心房电极与心肌组织粘连明显,难以拔除.穿刺右股静脉,经静脉鞘置入射频消融电极导管,钩挂心房电极,协助拔除心房电极成功.术后1周在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患者恢复良好,无并发症.
作者:杨俊;凌峰;段徐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具有心室自身优先功能(VIP)的起搏器对右室起搏比率及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因缓慢性心律失常安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放置心房电极于右心耳,心室电极于右室心尖部;根据植入后是否开启心室自身优先功能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在置入前及置入后12个月进行随访,观察两组右室起搏比例,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及6 min步行试验距离.结果 62例患者入选,实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术后12个月,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室起搏比例明显降低[(21.43%±8.57%)vs (55.26%±12.36%),P<0.001].与实验组比较,对照组LAD、LVEDD显著增大,LVEF降低,6 min步行实验距离更短(P<0.05);术后1年,对照组BNP水平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VIP功能可以明显减少右室起搏比例,并保护心功能.
作者:蔡振荣;王志华;庄晓华;凌佳;阚丽虹;汪飞;陈惠君;李晓鸣;陆铭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拟研究中国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患者的兰尼丁受体(RyR2)基因变异情况.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参与中国离子通道病全国注册的4个CPVT家系,收集其基本临床资料.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DNA样本,用PCR方法扩增RyR2基因突变集中的45个外显子及内含子-外显子拼接部位序列并直接测序.结果 发现2个CPVT先证者分别携带杂合突变p.Arg169Gln和p.Leu2534Val.在其父母和100名正常对照者中未发现相同突变,提示这两个突变均为新发突变(de novo),并在多个物种中高度保守.结论 结合已知突变报道推测p.Arg169Gln可能是引起亚洲人CPVT的热点突变位点.
作者:葛庆;袁越;杜军保;刘文玲;李蕾;高元丰;胡大一;李翠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新定义的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应答率是否提高.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行CRT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前心电图不同形态QRS波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62例患者中,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4例,假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组16例和非左束支传导阻滞组22例,经(49.1±48.5)个月随访,CRT术后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和NYHA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术前心电图QRS波形态与CRT患者全因死亡和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无关.多变量回归分析表明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和年龄是CRT后发生超应答的强力预测因子.结论 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CRT术后发生超应答的强力预测因子.
作者:江尕学;李强;白明;汪涛;文雅琳;张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17年前右室心尖部植入单腔起搏器,9年前更换脉冲发生器,1年前于右室流出道再次植入单腔起搏器.因植入部位不同,心电图表现为2种不同形态、不同起搏频率的心室起搏图形.由于旧起搏器存在间歇性起搏不良的情况,所以出现两个起搏器交替性起搏心室的情况.在两个起搏器相继发出心室脉冲时,心电图会表现出双脉冲情况.针对此患者,将新起搏器的起搏频率调整至70次/分,这种交替起搏心室的情况被避免.
作者:林靖宇;宿燕岗;陈卫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9岁,因心房颤动卒中高危不愿接受长期华法林抗凝治疗而选择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术中房间隔穿刺后送入鞘管至左房,对左心耳造影后于左心耳口部植入直径为30 mm的封堵器(中国先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ambre封堵器),再次造影检查证实左心耳完全堵塞,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8月患者无血栓栓塞事件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杨波;江洪;吴钢;赵庆彦;林逸贤;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评估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 12例慢性心衰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心室率本身是慢的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成功植入CRTD并打开心室感知反应及房颤传导反应功能.比较CRT-D植入术前和植入术后1年患者的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及心脏病症状评分(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心室间机械运动延迟(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12-Ts-SD)和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大差值(12-TP-MAX-D).结果 ①12例随访1年内均无因心功能恶化再次入院,无死亡.②双室有效起搏比率达到93%±5%.③有3例在CRT-D植入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④CRT-D植入后1年GWB、CSS,6 min步行试验,心功能分级较植入前均有明显改善[(70.25±16.61) vs(54.62±15.27),(16.67±5.23)vs(9.28±4.52),(320±65.24)m vs (214±43.74) m,2.43 vs 3.30,P均<0.05];CRT-D植入后1年,LAD缩小,LVEF升高,MRA减少[(40.2±10.6)mm vs (47.5±12.3)mm,(0.40±0.07) vs (0.28±0.05),(3.8±1.6)cm2 vs (5.6±2.3)cm2,P均<0.05];IVMD、12-Ts-SD和12-TP-MAX-D得到改善[(35.4±17.8)ms vs (48.1±12.3)ms,(31.5±10.7)ms vs (44.5±15.2)ms,(100.6±22.9)ms vs(127.5±42.7)ms,P均<0.05].结论 慢心室率或经过药物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的持续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能从CRT-D治疗中获益.
作者:丁立群;孙小军;范洁;张进;王礼琳;张曦;高晓龙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伴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疗效欠佳的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209例接受CRT的患者,根据其术前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与RBBB组,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征和CRT术后6个月临床心功能、QRS波时限(QR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脏超声指标的差异.剔除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 150 ms的病例后,再次比较两组间CRT疗效差异.结果 与LBBB组比较,RBBB组缺血性心肌病占比较高(26.0% vs 11.3%),肺动脉收缩压亦高[(50.14±17.10) mmHg vs (44.27±15.16)mmHg],QRSd则较窄[(152.36±26.84) ms vs (162.92±29.67) ms](P<0.05).CRT术后6个月,LBBB组临床心功能改善、LVEF的提高均显著优于RBBB组(P<0.05).而将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和QRSd<150 ms的病例剔除后,CRT术后两组间各项指标均无差异.结论 缺血性心肌病、重度肺动脉高压、相对较窄的QRS波可能是RBBB者CRT疗效欠佳的原因.
作者:汪菁峰;宿燕岗;柏瑾;王蔚;秦胜梅;葛均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合并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HS)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效果的影响.方法 入选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射频消融术且术前愿意接受睡眠呼吸监测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01例.所有患者行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的环肺静脉电隔离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结果 101例患者中,诊断OSAHS者41例,其余60例未发现睡眠呼吸障碍.OSAHS组男性的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高(35/41 vs37/60,P<0.01).OSAHS组术中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比例和长期随访成功率(41% vs 72%)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左房直径增大和OSAHS能独立预测消融后房颤复发.结论 OSAHS的存在显著降低房颤消融的成功率.
作者:胡龙才;杨波;吴小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Brugada综合征心电图表现具有多变性和隐匿性.体温是影响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型的一个重要因素.体温不但可以导致Brugada综合征心电参数的改变,亦与Brugada综合征患者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同时体温介导Brugada综合征临床表型变化的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
作者:陈信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在调节血管张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气体信号分子一氧化氮、一氧化碳和硫化氢均可由人体内源性产生.其中一氧化氮通过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单磷酸鸟苷-蛋白激酶依赖途径、亚硝基化作用等机制;一氧化碳通过一氧化碳依赖的可溶性鸟苷酸环化酶-环单磷酸鸟苷-蛋白激酶G通路、血红素氧化酶-一氧化碳通路和直接作用等机制;硫化氢通过氧化还原作用和对通道蛋白疏基的还原作用等调节大电导钙离子激活的钾通道,介导血管舒张,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具有潜在临床治疗意义.
作者:王萌;钱玲玲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普罗布考对快速起搏犬心房颤动(AF)发生及心房结构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21只杂种犬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起搏组(n=7)和普罗布考组(n=7).起搏组和普罗布考组犬行心房400次/分快速起搏6周.普罗布考组于起搏前1周给予普罗布考(100mg·kg-1·d-1)直至起搏结束.起搏前和起搏6周后,分别测定各组犬AF诱发率和持续时间;TUNEL法观察心房肌细胞凋亡;Masson染色观察心房间质纤维化;比色法检测丙二醛(MDA)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心房肌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和凋亡诱导因子(AIF)蛋白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起搏组AF诱发率和持续时间较起搏前显著增加(P<0.01),心房肌细胞凋亡指数和心房肌纤维化程度显著增加(P<0.01);起搏组MDA水平显著增加,T-AOC水平明显地下降(P<0.05),心房肌PARP-1和AIF表达明显增加(P<0.001).与起搏组比较,普罗布考组AF诱发率降低,AF持续时间缩短,MDA水平降低和T-AOC水平提高,心房肌细胞凋亡数量和心房肌纤维化程度减少,PARP-1和AIF蛋白表达下调.结论 普罗布考可降低氧化应激程度,下调心房肌PARP-1表达,延缓电重构和心房结构重构,减少AF发生.
作者:刘广忠;张晓伟;刘磊;赵静;石静;云凤祥;赵洪伟;公永太;盛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研究提示经皮肾去交感神经(RSD)对多种疾病产生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对自主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影响有关.RSD可使自主神经重获平衡;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去甲肾上腺素、心钠肽的水平;增加肾胺酶、活性氧;降低血糖和胰岛素水平.
作者:万沛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5岁,因症状性、阵发性心房颤动接受冷冻球囊消融术.术中依次对左上、下肺静脉;右上、下肺静脉行造影,送入直径为28 mm的Artic Front(R)冷冻消融导管至肺静脉前庭部,证实肺静脉完全堵塞后行冷冻消融,冷冻300 s,低温度-40-52℃,4根肺静脉均一次冷冻消融达到完全电隔离,围术期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黄鹤;刘育;杨波;欧阳非凡;KH.Kuck;江洪;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3岁,因突发胸痛5h入院.入院后心电图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前降支近段斑块形成,经给予抗血小板、调脂、降压等对症治疗好转后出院.3个月后患者猝死.提示:早期复极综合征合并冠状动脉血管痉挛患者应引起重视.
作者:安彦强;谢萍;苏鹏;侯婷婷;邓建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OCM)患者PR间期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分析本院HOCM患者74例,根据PR间期将患者分为:A组(PR>200 ms,n=17)和B组(120 ms≤PR≤200 ms,n=57).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特征以及超声心动图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探讨PR间期与超声心动图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两组患者在心功能、临床症状及治疗方面无差异,但A组的临床症状略为严重.相关性分析显示PR间期与左室内径呈正相关(P<0.01),与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呈负相关(P<0.05).结论 PR间期与心脏结构性功能参数相关,PR间期延长的HOCM患者的临床症状较为严重.
作者:杜为;李小荣;刘榜霞;满艺龙;肖峰;曹克将;汪道武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