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二尖瓣瓣膜置换同期心房颤动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多源性心律失常一例

张云;陈林;马瑞彦;秦川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瓣膜置换术, 心房颤动, 多源性心律失常
摘要: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 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80岁男子反复晕厥一例

    背景:晕厥通常被认为是一个良性事件,它会在超过50%的人身上出现,一般不需要广泛的检查。诊断出少数威胁生命需立刻行检查治疗的患者是一项挑战。指南很明确,但是临床实践并不总是有建议指导,本文报道一例这样的病例。病例介绍:一例80岁有糖尿病、高血压,先前有心肌梗死史的男性患者。以直立或运动时反复发作晕厥就诊。体格检查:相对于他的年龄是正常的。建议他去看心血管医生,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检查示窦性节律,陈旧性心肌梗死,适合作24 h长程心电图检查,并且安排在第二天会诊。患者在家中死亡。心电图记录显示窦性心律、ST段压低增加,很快发展成心房颤动,接着是快速的室性心动过速,后是心室颤动。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蒙塔尔奇尼: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者

    生长因子是一类由机体自身产生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迄今已鉴定出百余种生长因子,而第一个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则于1950年代发现。做出这项成就的是意大利-美国双重国籍的女科学家蒙塔尔奇尼( Rita Le-vi-Montalcini),此发现推动了1970年代以来的生长因子研究热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磁导航系统由两块磁铁、磁消融导管和导管推送器组成,结合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构建的心脏电解剖图像,可以实现远距离摇控(控制室内)磁消融导管的走向,实现靶点消融。目前在其指导下消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VT)的成功率在80%以上;非缺血性心肌病VT即刻成功率为50%或以上,无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为86%~100%。明显高于手动消融VT的成功率;而复发率与手动消融相似。心脏损伤风险大大降低,也明显减少了医护人员的X线照射。

    作者:李库林;王如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在经静脉左室电极植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PCI)技术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左室电极导线植入术中的应用技巧和价值。方法心力衰竭拟行CRT植入患者178例,观察术中经冠状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成功率、PCI技术应用情况、靶静脉选择及参数测定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①CRT植入成功率97.75%(174/178),4例手术失败;经冠状静脉左室起搏电极导线植入成功率98.28%(171/174),3例行开胸心外膜电极植入。②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左室后静脉2例,心侧静脉89例,侧后静脉54例,心中静脉侧分支23例,心大静脉3例。③86例次使用了PCI技术(50.29%),其中10例(5.85%)应用鞘中鞘技术指引导丝到达靶静脉,双导丝技术38例(22.22%),导丝锚定技术15例(8.77%),逆向导丝技术12例(7.02%),球囊导管扩张冠状静脉中段11例(6.43%)。④术中左室起搏阈值(0.96±0.49) V,阻抗(677.06±215.93)Ω,R波振幅(16±3) mV,术后半年内左室电极起搏参数稳定。结论运用PCI技术可协助经冠状窦左室起搏电极的植入,并提高成功率。

    作者:齐书英;高树军;李洁;丁超;王冬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单中心流出道室性早搏门诊调查与心电图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单中心心血管内科门诊流出道室性早搏( OT鄄PVC )检出率,分析其基本特征。方法对在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期间就诊于本中心心血管内科门诊患者的心电图进行检测,并就其中OT鄄PVC患者情况及其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共接诊患者5545例,检出OT鄄PVC 160例,占2.89%,其中男性62例(38.75%),女性98例(61.25%)。(>50~60)岁年龄段患者38例,占3.53%,高于其他年龄段。71例OT鄄PVC患者(44.38%)合并其他类型的心电图异常,依次为T波倒置、ST压低、心房颤动、左房负荷异常及房性早搏。分析发现这71例患者与未合并上述心电图异常的89例OT鄄PVC患者相比平均年龄偏大[(62.2±12.0)岁 vs (46.4±16.3)岁, P<0.05]。结论单中心心血管病门诊就诊人群心电图OT鄄PVC检出率为2.89%,其中(逸50~60)岁人群的OT鄄PVC检出率高于其他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OT鄄PVC患者更易合并其他类型的心电图异常。

    作者:满艺龙;李小荣;肖峰;杜为;刘榜霞;陈惠平;王子盾;郑雅云;张凤祥;杨兵;汪道武;陈明龙;曹克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反复短阵室性心动过速致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充电一例

    患者男性71岁,因“反复发作性晕厥4天,加重1天”,在外院就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短阵心室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安置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术后3个月随访,发现判为不良事件64次,充电53次,自行转复61次,抗心动过速起搏转复3次。经调整ICD参数,随访未见事件发生。

    作者:刘丹;惠杰;王国强;宋建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原因分析

    目的探讨部分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方法收集因AMI就诊并行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造影和(或)介入治疗的175例患者的心电图,其中10例心电图表现不典型,分析心电图表现为不典型的原因。结果1例为急性再发下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右冠脉第一转折处闭塞,心电图除II、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V1~V3导联ST段及T波升支呈弓背向上型改变。2例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段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下型抬高外,还有II、Ⅲ、aVF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超声心动图发现少量心包积液。1例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除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外,还有玉、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对角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玉、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2例为急性高侧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第一钝缘支闭塞,心电图表现为玉、aVL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示回旋支中段闭塞,心电图表现为V7~V9导联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1例为急性再发前壁心肌梗死伴左前游离壁显性房室旁道,冠脉造影示前降支近中段闭塞,心电图无明显ST-T动态变化。结论当冠脉走形、管腔大小、供血部位发生变异,存在基础心肌病变,以及合并其它疾病如心包积液、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时, AMI心电图可呈现不典型表现。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频繁电击分析与处理

    目的分析6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患者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植入患者中6例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发生频繁电击(发生率14.3%),随访8~38个月,死亡1例。1例CRT-D患者半年内发生6次ICD电风暴,多为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VT)、快VT( FVT),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无效升级为电击治疗或者ATP诱发FVT、心室颤动( VF)而行电击治疗,首次电风暴9个月后死于顽固心力衰竭;1例左上腔植入单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频率进入VF诊断区直接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1例单腔ICD 患者因T波过感知致11次误放电;1例双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ATP失败后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此3例均经优化程控后无电击事件。1例CRT-D患者因右室电极脱位至三尖瓣环处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3次VF并予电击,经再次手术复位后无类似事件。1例CRT-D患者极短期内因2次VF事件及1次VT事件,10阵ATP无效而先后3次电击治疗,优化药物及程控后无电击事件。结论ICD术后频繁电击病因及诱因治疗是预防发生和及时终止的基础,优化药物及程控治疗可降低对电击治疗的需求及误放电的发生,必要时手术调整或导管消融。

    作者:何冉;韩战营;冯黎明;陈晓杰;时东曼;郭赫立;邱春光;刘怀霖;李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国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文献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国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的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方法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中以“ARVC/D”为自由词或关键词,检索国内1986~2008年发表的ARVC病例42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ARVC患病率男女比为3.2:1;首发症状年龄为(31.3±13.2)岁,3例有家族猝死史,均为兄弟关系。心悸为常见症状(73.2%),其次为晕厥(56.1%)。52.0%患者心界扩大,32例(76.2%)出现室性心动过速,Epsilon波检出率为38.1%。33例(78.6%)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增大,右室壁瘤样膨出占31.0%(13例)。5例进行了右室心肌活检,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脂肪浸润、心肌纤维化等改变。23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例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仅1例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结论国内ARVC患者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晕厥、心悸为常见症状,可见多种心律失常,形态学异常以右室扩大、右室瘤样膨出较常见;ICD植入率低。

    作者:萧湛潮;雷娟;周淑娴;方昶;袁桂仪;王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术后抗重构治疗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

    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术后复发率较高,研究表明此与术后心房电和结构重构有关。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影响电重构能降低早期房颤的复发率;但对远期复发率似乎无影响;术后应用非抗心律失常药影响心房结构重构,有研究表明能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但另一些研究则不支持。近期有研究提示秋水仙碱能降低早期房颤的复发率。有关射频消融术后抗重构治疗预防房颤复发的早期疗效较肯定,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作者:杜玲;张勇(综述);侯应龙(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生物标志物与心房颤动卒中风险分层

    近大量研究显示,一些生物标志物可增加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包括心脏标志物(B型尿钠肽、肌钙蛋白)、肾功能标志物(由肌酐计算的肾小球滤过率和肌酐清除率、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炎症标志物(白介素-6、C-反应蛋白)和凝血标志物(D-二聚体)等。将生物标志物加入卒中风险评分可能将优化现行的基于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的房颤分层抗凝策略。

    作者:陈牧(综述);李毅刚(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4年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更新亮点

    美国心脏协会( 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心律学会( HRS)联合胸外科学会( STS)发布了新版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管理指南,这是继2012年欧洲房颤指南之后推出的再次更新。指南全文于2014年3月28日同时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循环》和《心律》杂志。

    作者:李晓;张海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后在代偿间歇时发生的恒定频率起搏的散点图特征

    病窦综合征的患者安置起搏器是为了治疗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后的代偿间歇表现为长RR间期,当长RR间期长于起搏器设定的频率(起搏的RR间期),起搏器则不等室早代偿间歇完成时,便发放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上形成一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此线段不同于室早后代偿间歇形成的线段随主导窦律的波动而波动;那么Lorenz-RR散点图则表现为室早后点(室早后的长RR间期与紧接着的窦律的RR间期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的点)构成的散点集主体平行于Y轴,表明此散点集中有一恒定的RR间期,此RR间期为恒定的起搏节律,见图1。

    作者:向晋涛;陈元秀;李晓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位心脏移植13年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R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35岁,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3年,反复晕厥1个月。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间歇芋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长RR间期11 s,伴晕厥。成功植入VVIR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症状消失。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庄亚敏;葛均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二尖瓣瓣膜置换同期心房颤动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多源性心律失常一例

    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 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作者:张云;陈林;马瑞彦;秦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1例男性患者,32岁,12年前因完全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行Rastelli术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为改善心功能预后选择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随访3个月患者心脏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汪烨;任学军;韩智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开胸放置心外膜电极导线四例随访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作者:齐书英;王冬梅;李洁;王刚;郭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持续性芋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房室传导功能的观察

    回顾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因持续性芋度房室传导阻滞( AVB)植入起搏器的患者资料,观察房室传导的情况。393例因持续性芋度AVB植入起搏器,46例起搏器不具有计算心室起搏比例功能的患者被除外。341例分为心室起搏比例≥90%组( NAVC组,n=300)和心室起搏比例<90%组(AVC组,n=41)。两组在年龄、性别、民族、心律及合并疾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AVC组QRS波群时限小于NAVC组(P<0.05)。 QRS波时限<120 ms是持续性芋度AVB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OR 11.060(95% CI 2.396~51.050),P=0.002]。结论:约有12%的持续性芋度AVB患者出现房室传导,QRS波群时限小于120 ms可能是持续性芋度AVB患者术后有房室传导的预测因素。

    作者:孙凌;张宇;张燕一;李晋新;张疆华;邢强;汤宝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4h分布规律的观察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普通体表心电图( ECG)对患者的室早进行筛选,符合起源右室流出道特征者进行动态ECG检查。结果75例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特征。单个室早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征,高峰出现12时与17时,低谷位于0~10时;成对室早也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点,明显的高峰位于13时与20时;而非持续性室速出现相反昼夜节律性即夜多白少,高峰出现于21时与2时,低谷出现于8~17时。结论流出道室早与非持续性室速有昼夜分布特性。

    作者:史万青;王邦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右侧植入除颤电极而脉冲发生器安置左侧二例

    两例安装心室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患者因解剖变异经右锁骨下静脉植入除颤电极导线,通过一小技巧成功从皮下隧道拉至左胸壁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其中一例心力衰竭合并永久心房颤动患者4个月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该类患者植入心房电极的必要性。

    作者:丁立群;范洁;王礼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