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射频消融术后抗重构治疗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

杜玲;张勇(综述);侯应龙(审校)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综述,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复发, 抗重构治疗
摘要: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其术后复发率较高,研究表明此与术后心房电和结构重构有关。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影响电重构能降低早期房颤的复发率;但对远期复发率似乎无影响;术后应用非抗心律失常药影响心房结构重构,有研究表明能提高窦性心律的维持率,但另一些研究则不支持。近期有研究提示秋水仙碱能降低早期房颤的复发率。有关射频消融术后抗重构治疗预防房颤复发的早期疗效较肯定,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1例男性患者,32岁,12年前因完全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行Rastelli术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因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行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为改善心功能预后选择形态学左室中间隔起搏,随访3个月患者心脏缩小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汪烨;任学军;韩智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心室翼状电极缠绕右房内“纤维小梁”一例

    患者男,75岁,因心房颤动伴长间歇置入VVI型永久心脏起搏器,手术过程中,心室翼状电极缠绕右房内“纤维小梁”,反复牵拉,难以拔回电极,遂于股静脉送入大弯消融导管于右房,打弯套住电极往下用力固定,同时心室电极往回拉,上下同时用力,电极终拔出,更换心室主动电极后顺利完成手术。

    作者:巢胜吾;樊济海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2014年AHA/ACC/HRS心房颤动患者管理指南更新亮点

    美国心脏协会( 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ACC)、心律学会( HRS)联合胸外科学会( STS)发布了新版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管理指南,这是继2012年欧洲房颤指南之后推出的再次更新。指南全文于2014年3月28日同时在线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杂志》、《循环》和《心律》杂志。

    作者:李晓;张海澄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6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频繁电击分析与处理

    目的分析6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患者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2008年至今42例ICD植入患者中6例术后频繁电击的临床资料。结果6例发生频繁电击(发生率14.3%),随访8~38个月,死亡1例。1例CRT-D患者半年内发生6次ICD电风暴,多为反复发生室性心动过速( VT)、快VT( FVT),抗心动过速起搏( ATP)无效升级为电击治疗或者ATP诱发FVT、心室颤动( VF)而行电击治疗,首次电风暴9个月后死于顽固心力衰竭;1例左上腔植入单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频率进入VF诊断区直接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1例单腔ICD 患者因T波过感知致11次误放电;1例双腔ICD患者出现3次血流动力学稳定的VT事件,ATP失败后电击治疗6次且无效,此3例均经优化程控后无电击事件。1例CRT-D患者因右室电极脱位至三尖瓣环处致P、R双计数误识别为3次VF并予电击,经再次手术复位后无类似事件。1例CRT-D患者极短期内因2次VF事件及1次VT事件,10阵ATP无效而先后3次电击治疗,优化药物及程控后无电击事件。结论ICD术后频繁电击病因及诱因治疗是预防发生和及时终止的基础,优化药物及程控治疗可降低对电击治疗的需求及误放电的发生,必要时手术调整或导管消融。

    作者:何冉;韩战营;冯黎明;陈晓杰;时东曼;郭赫立;邱春光;刘怀霖;李春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原位心脏移植13年后发生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VVIR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35岁,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13年,反复晕厥1个月。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间歇芋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长RR间期11 s,伴晕厥。成功植入VVIR起搏器。术后起搏器工作良好,随访症状消失。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庄亚敏;葛均波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蒙塔尔奇尼: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者

    生长因子是一类由机体自身产生并具有促进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活性物质。迄今已鉴定出百余种生长因子,而第一个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则于1950年代发现。做出这项成就的是意大利-美国双重国籍的女科学家蒙塔尔奇尼( Rita Le-vi-Montalcini),此发现推动了1970年代以来的生长因子研究热潮。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国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文献病例分析

    目的探讨国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 ARVC)的发病现状、临床特征和诊治情况。方法在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中以“ARVC/D”为自由词或关键词,检索国内1986~2008年发表的ARVC病例42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ARVC患病率男女比为3.2:1;首发症状年龄为(31.3±13.2)岁,3例有家族猝死史,均为兄弟关系。心悸为常见症状(73.2%),其次为晕厥(56.1%)。52.0%患者心界扩大,32例(76.2%)出现室性心动过速,Epsilon波检出率为38.1%。33例(78.6%)患者超声心动图提示右室增大,右室壁瘤样膨出占31.0%(13例)。5例进行了右室心肌活检,全部有不同程度的心肌脂肪浸润、心肌纤维化等改变。23例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3例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仅1例安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ICD)。结论国内ARVC患者以中青年多见,男性多于女性,晕厥、心悸为常见症状,可见多种心律失常,形态学异常以右室扩大、右室瘤样膨出较常见;ICD植入率低。

    作者:萧湛潮;雷娟;周淑娴;方昶;袁桂仪;王景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DECAAF研究:磁共振成像有助于预测心房颤动消融成功率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电风暴两例

    例1,男性,49岁,先天性二尖瓣畸形,二尖瓣后叶脱垂,巨大左室,心房颤动,行二尖瓣置换术加Atricure 双极射频治疗心房颤动,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辅助循环过程中出现电风暴,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反复电除颤7次后电风暴终止。例2,女性,57岁,心脏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中度返流,主动脉瓣中度返流,行双瓣置换术,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明显改善,术后第15天突发电风暴,反复发作心室颤动、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给予静脉补钾,抗心律失常药物,反复电除颤5次,并安装心脏临时起搏器,电风暴终止。两例患者出院后随访状况良好。

    作者:王巍;王康;杨岷;樊纪丹;伏鹏;何凤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血管紧张素-(1-7)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拮抗剂对犬急性心房电重构的影响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1-7)[Ang-(1-7)]及其信号转导途径拮抗剂对心房电重构的影响。方法以普通杂种犬56只建立心房快速起搏(600次/分)模型,分为AS组(假手术)、AC组(起搏对照)、AA组[起搏+Ang-(1-7)]、AN组[起搏+Ang-(1-7)+Mas受体特异拮抗剂A-779]、AP组[起搏+Ang-(1-7)+Akt抑制剂API-2]、AW组[起搏+Ang-(1-7)+PI3K抑制剂Wort]、AL组[起搏+Ang-(1-7)+NO合酶抑制剂L-NAME],每组8只。各组药物于起搏开始前5 min静脉点滴至起搏结束。右心耳起搏2 h后,以心脏程序期前刺激法( S1 S2),分别测量基础起搏周长为300、250和200 ms时高位左、右心房和低位左、右心房以及左、右心耳部位的心房有效不应期( AERP)、AERP对心率适应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率及房颤持续时间。结果与AS组比较,AC组的AERP显著缩短、频率适应性不良、房颤诱发率增高且持续时间延长(P<0.05);AA组与AS组相比,上述各指标无差异(P>0.05);AA组与AC组比较,AERP明显延长,频率适应性不良发生率、房颤诱发率明显减小,房颤持续时间明显缩短(P<0.05);AN组、AP组、AW组、AL组AERP及其频率适应性、房颤诱发率及持续时间与AC组无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房快速起搏犬模型,Ang-(1-7)对心房电重构有抑制作用, Ang-(1-7)信号途径拮抗剂可阻断其对心房电重构的预防作用。

    作者:祁伶姗;赵珺;李健;杨万松;刘彤;李广平;刘恩照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His束起搏--真正意义上的生理性起搏

    His束起搏可分为直接His束起搏和His束旁起搏,后者较前者易实现。临床研究表明His束起搏有良好的血流动力学效益,对急性或慢性心功能均有益。对部分心力衰竭的病人行His束起搏可使宽的QRS波变窄,改善心功能。但His束起搏是否造成His束损伤及后续的损伤,进而影响左右束支还有待临床观察或研究。

    作者:刘文亨;陈柯萍;张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二尖瓣瓣膜置换同期心房颤动直视射频消融术后多源性心律失常一例

    患者女性,49岁,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左房内径55 mm,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病史5年。接受瓣膜置换同期采用Atri-cureTM双极射频消融仪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术后恢复窦性心律,出院2月内相继出现多源性心律失常。家属及患者拒绝植入起搏器,术后1年猝死,可能与心脏停搏有关。

    作者:张云;陈林;马瑞彦;秦川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经右侧植入除颤电极而脉冲发生器安置左侧二例

    两例安装心室再同步治疗除颤器的患者因解剖变异经右锁骨下静脉植入除颤电极导线,通过一小技巧成功从皮下隧道拉至左胸壁与脉冲发生器连接。其中一例心力衰竭合并永久心房颤动患者4个月后自行转复为窦性心律,提示该类患者植入心房电极的必要性。

    作者:丁立群;范洁;王礼琳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肾去交感神经对心力衰竭犬心房基质和心房颤动诱发的影响

    摇目的摇探讨经导管介入肾去交感神经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犬心房基质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诱发的影响。方法摇22只犬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7),心衰组(n=8)和肾动脉消融组(n=7)。假手术组犬植入起搏器不起搏,喂养3周;心衰组植入起搏器后以240次/分的频率连续右室起搏3周,于起搏前、3周后分别取静脉血检测血管紧张素域( Ang域)和醛固酮水平;消融组先行双侧肾动脉消融,喂养8周,起搏器植入同心衰组。其中血清学指标测3次(消融前、消融8周后、起搏3周后)。所有犬在实验基线期和终点均进行心脏彩超、血压及电生理检测;处死动物后迅速取心房组织检测其基质变化。结果摇心衰组2只死亡,消融组1只未进入试验。淤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和消融组在起搏3周后股动脉血压均明显下降,且两者无明显差异;②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起搏3周后左室收缩末期压力(LVESP)降低[(167依21)mmHg vs (123依14) mmHg,P<0.01],左室舒张末期压力(LV鄄EDP)升高[(2.5依1.3) mmHg vs (25依3.7) mmHg,P<0.01]。消融组起搏3周后LVESP也降低,但LVEDP无明显变化;③与基线期相比,心衰组起搏3周后心房有效不应期明显降低,消融组无明显变化。消融组起搏3周后房颤平均诱发次数和时间明显少于心衰组;④与心衰组相比,消融组心房肌胶原容积分数、Ang域和转化生长因子鄄茁水平明显降低,血Ang域和醛固酮水平也明显降低。结论摇肾去交感神经可抑制长期快速心室起搏心房基质的改变和房颤的诱发。

    作者:代子玄;赵庆彦;于胜波;王徐乐;肖金平;唐艳红;王晞;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磁导航指导下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治疗

    磁导航系统由两块磁铁、磁消融导管和导管推送器组成,结合X线影像和三维标测构建的心脏电解剖图像,可以实现远距离摇控(控制室内)磁消融导管的走向,实现靶点消融。目前在其指导下消融缺血性心肌病室性心动过速( VT)的成功率在80%以上;非缺血性心肌病VT即刻成功率为50%或以上,无器质性心脏病VT成功率为86%~100%。明显高于手动消融VT的成功率;而复发率与手动消融相似。心脏损伤风险大大降低,也明显减少了医护人员的X线照射。

    作者:李库林;王如兴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开胸放置心外膜电极导线四例随访

    报道4例经静脉途径植入电极导线失败的患者进行外科植入心外膜电极,3例心力衰竭病人因心脏冠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植入左室电极,1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因多次更换起搏器,上腔静脉完全闭塞无法植入右室电极导线。4例均在全麻下成功经开胸手术植入心室心外膜电极导线,术后随访起搏感知参数正常。第1例左室心外膜电极导线于术后3年断裂,第2例术后7个月死亡,改进肋间隙处电极导线固定方法后,第3、4例分别随访29和12个月,均未发生电极断裂的并发症。

    作者:齐书英;王冬梅;李洁;王刚;郭晓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磁导航指导下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磁导航指导下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2例房颤患者穿刺房间隔后,采用盐水灌注磁消融导管行左房建模和左右肺静脉电位隔离,永久性房颤加房顶线和/或峡部线消融。消融温度前壁和后壁均设定为48益,前壁消融能量40~45 W,后壁消融能量30~35 W,每点消融时间30~60 s或电位幅度下降80%,盐水灌注流量消融和未消融状态下分别为17 ml/min和2 ml/min。肺静脉电位隔离结束后,采用“牛眼图”确认,同时观察和记录手术操作时间、X线暴露时间、X线暴露量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22例房颤患者均成功实现肺静脉电位隔离,手术操作时间(153.4±22.8) min,其中建模及肺静脉电位隔离时间(111.3±15.3)min,消融时间(33.1±5.6)min,X线暴露时间(18.2±7.7)min,X线暴露量(665.4±506.7) mGy,未发生心包压塞和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磁导航可成功对房颤患者进行标测和消融,且安全可行,学习曲线短。

    作者:王如兴;郑杰;李库林;郁志明;张常莹;高运来;李嘉萍;刘晓宇;李肖蓉;吴小庆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起搏依赖患者接受心尖起搏与间隔起搏的远期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右室心尖( RVA)起搏和右室间隔( RVS)起搏对于左室收缩功能不良的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33例RVA起搏和26例RVS起搏的患者入选,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0.36~0.50。根据影像学特点及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明确RVS组心室电极位于右室间隔,测量并分析起搏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的心脏结构及双室机械收缩延迟( IVMD)、左室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 Ts鄄SD)的变化,随访记录近6年的心力衰竭再入院及心因性死亡事件。结果随访(48.9±5.6)个月,两组患者组间术后1周及6个月的Ts鄄SD无显著差异,但IVMD有显著差异。术后6个月RVS组LVEF略高于RVA起搏组,RVS组心脏事件及心因性死亡事件发生率低于RVA组(分别为15.4% vs 45.5%,3.8% vs 9%,P<0.05),两组死亡率无差异。结论 RVS起搏可以减慢左室心功能已经受损的起搏依赖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可能是通过改善双室收缩同步性实现的。

    作者:吴冬燕;卢凤民;孙健美;李琼;付乃宽;陈永利;马薇;许静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室性早搏后在代偿间歇时发生的恒定频率起搏的散点图特征

    病窦综合征的患者安置起搏器是为了治疗心动过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后的代偿间歇表现为长RR间期,当长RR间期长于起搏器设定的频率(起搏的RR间期),起搏器则不等室早代偿间歇完成时,便发放起搏脉冲起搏心室。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上形成一条平行于X轴的线段。此线段不同于室早后代偿间歇形成的线段随主导窦律的波动而波动;那么Lorenz-RR散点图则表现为室早后点(室早后的长RR间期与紧接着的窦律的RR间期构成的二维坐标系中的点)构成的散点集主体平行于Y轴,表明此散点集中有一恒定的RR间期,此RR间期为恒定的起搏节律,见图1。

    作者:向晋涛;陈元秀;李晓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 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与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4h分布规律的观察

    目的观察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昼夜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普通体表心电图( ECG)对患者的室早进行筛选,符合起源右室流出道特征者进行动态ECG检查。结果75例符合右室流出道室早特征。单个室早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征,高峰出现12时与17时,低谷位于0~10时;成对室早也呈现白天多夜晚少的特点,明显的高峰位于13时与20时;而非持续性室速出现相反昼夜节律性即夜多白少,高峰出现于21时与2时,低谷出现于8~17时。结论流出道室早与非持续性室速有昼夜分布特性。

    作者:史万青;王邦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