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丹;杨兵;周秀娟;宋华连;王薇;陈红武;顾凯;居维竹;郦明芳
目的 比较改良腔内图(IEGM)法与心脏超声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室间间期(VV间期)及相应心脏超声参数.方法 入选20例符合CRT植入Ⅰ类适应证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具有IEGM法优化功能的CRT/CRT-D;术后1、3、6个月对每一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分别按传统IEGM法、改良IEGM法及超声法优化VV间期,比较两种IEGM法与超声法的一致性,并评估改良IEGM法获得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效果[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面积(MRA)、主动脉前向血流速度时间积分(VTIAo)]是否优于传统IEGM法.结果 与传统IEGM法比较,改良IEGM法获得的VV间期与超声优化获得的VV间期一致性更好,改良IEGM法获得的LVEF 1、3、6个月分别较传统IEGM法改善[(0.31±0.07) vs (0.29±0.08),(0.37±0.07) vs(0.34±0.08),(0.45±0.07) vs (0.42±0.08),P均<0.05],MRA术后6个月较传统IEGM法减少[(2.1±1.8)cm2 vs(2.6±2.4) cm2,P<0.05],但VTIAO及术后1、3个月MRA与传统IEGM法比较没有差异(P>0.05).结论 改良IEGM法与传统IEGM法相比,其与超声优化获得的VV间期一致性更好.
作者:唐学文;郭涛;王钰;蒲里津;李淑敏;华宝桐;赵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起搏器植入患者中,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原因,探求解决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03~2012年本院植入起搏器的1 143例患者,对出现晚期可逆性阈值升高的7例患者的疾病特点进行总结.结果 7例患者中,4例出现黑矇或短暂意识丧失,心电图存在失夺获表现;1例心房起搏失夺获,但心室起搏功能良好,无临床症状;2例因安装有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起搏器,无临床症状.7例的心房基线阈值为0.5 ~0.75 V,心室基线阈值为0.5 ~0.75 V,并发急性病情时,6例心室阈值均超过2.5V,1例心房阈值超过2.5V.7例患者都有不同的急症,包括大面积烧伤、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心功能衰竭并呼吸衰竭,导致了酸中毒、高钾血症、心肌缺血缺氧.在急症缓解后,7例心房、心室阈值出现下降,心房阈值降为0.5~1.0V,心室阈值降为0.5~1.5 V,起搏器在原有参数设置下工作恢复了正常.结论 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肾功能不全等疾病可引起心肌外环境异常,导致晚期起搏阈值突然升高,具有阈值自动管理功能的起搏器可适时调节起搏阈值.
作者:李飞鸥;张建军;陈明;杨新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8岁,因“阵发性心悸5年”入院,入院诊断为预激综合征(A型).入院心电图显示:预激综合征(A型),下壁导联(Ⅱ、Ⅲ、aVF)J点抬高0.2 mV.于2012年1月行射频消融治疗时术中心电生理检查时右室起搏诱发心室颤动.2012年5月心悸复发,复查心电生理检查时右室起搏时再次诱发心室颤动.考虑患者为“J波综合征”.
作者:杨宝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调查J波在特发性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或室性早搏(RVOT-VT/PVCs)病人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该研究纳入143例特发性RVOT-VT/PVCs的患者和285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评估、比较两组间J-波的发生率.依据J波的存在与否,将患者分为伴有J波的RVOT-VT/PVCs组(J-VT/PVCs组)和不伴有J波的RVOT-VT/PVCs组(non-J-VT/PVCs组),对两组的临床和电生理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J波在特发性RVOT-VT/PVCs患者中更为常见(39.9% vs 16.1%,P<0.01).与non-J-VT/PVCs组比较,J-VT/PVCs组持续性VT、晕厥有较高的发生率,分别为24.6% vs 4.7%;26.3% vs 2.3%,P均<0.01.而且VT的周期更短[(304±56) ms vs (350±56) ms,P<0.01].两组中无心室颤动或心脏猝死发生.结论 特发性RV-OT-VT/PVCs患者,有较高的J波发生率;有J波的患者伴随有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作者:李旭亮;贾志越;张溥;吴元军;杨凤翔;康雪飞;王国凤;关欣;杨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法评价关附庚素(GFG)对HERG基因表达的快速激活延迟整流钾通道电流(IKr)及通道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使用脂质体介导的瞬时转染法把野生型HERG基因转染人人胚肾细胞(HEK293),采用标准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IKr通道电流,观察不同浓度(3、12.5、50、200和1 000 μmol/L)的GFG对IKr和通道动力学的作用.结果 GFG对IKr的尾电流(Itail)具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半数大抑制浓度为17.9μmol/L,Hill常数为0.75.50μmol/L GFG使得刺激电流(Istep)和Itail的大峰值电位前移,呈电压依赖性,但不改变激活电位.50μmol/L GFG对IKr具有时间依赖性阻断效应,时间延长抑制效果增强.50μmol/L GFG使激活曲线左移,半数激活电压从(-2.15±1.94)mV改变为(-9.22±2.43)mV(n=5,P<0.05),但对曲线的斜率因子k无显著影响;50 μmol/L GFG使得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半数失活电压从(-56.9±1.2)mV改变为(-64.2±1.5)mV(n=6,P<0.05),但不影响曲线斜率因子k.50 μmol/L GFG加快通道的失活,在-60 mV以上能加快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并可显著减慢通道的去激活时间.结论 GFG对HERG基因表达的IKr通道电流具有浓度、电压和时间依赖性阻断作用,主要是通过结合通道的激活态和失活态发挥抑制效应.
作者:黄兴福;杨艳敏;朱俊;彭建;刘静涵 刊期: 2014年第05期
患者男性,46岁,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发作晕厥,行多项相关检查均未能确诊.2012年4月10日埋置植入式Holter.2012年12月19日患者再发晕厥一次,患者自主激活记录.记录显示患者出现晕厥前症状时主要表现为心率骤降,根据上述结果终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012年12月25日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随访至今无再发晕厥.
作者:董睿敏;郑振达;谢旭晶;李苏华;刘金来;朱洁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结节病性室性心动过速(VT)是肉芽肿相关性VT,其发生机制为异常节律点或折返,是导致心脏结节性患者猝死的可能原因之一,持续性VT是心脏结节病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抗心律失常药物在结节病性室速的治疗中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具有极大的挑战性,甚至需联合心内膜及心外膜的消融,并受心功能及疾病进展情况的影响,绝大部分患者需要联合长期的抗心律失常治疗以及激素类药物控制VT发作.
作者:孙丽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老年对非瓣膜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房复杂碎裂电位(CFAEs)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入选116例行导管消融的慢性房颤患者.以60岁为界,分为老年组(n=48)与非老年组(n=68).在CARTO系统指导下记录局部稳定的心内膜电图.应用CARTO系统内置的CFAEs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以间期置信水平(ICL)来评估CFAEs的特点.CFAEs指数定义为ICL≥7区域的面积与左房表面积的比值.将左房分为前壁、后壁、顶部、下壁、外侧壁、间隔六个部分,评价CFAEs在左房不同位置的分布特征.结果 老年组男性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老年组,合并高血压、脑卒中的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均<0.05).老年组大ICL显著大于非老年组[(16.7±2.0) vs (15.7±2.2),P=0.014)],老年组CFAEs指数显著高于非老年组[(60.4%±22.9%)vs(48.6%±22.3%),P=0.007)].老年组左房前壁、间隔的CFAEs的分布比例显著大于非老年组.年龄与CFAEs指数呈正相关(r=0.244,P=0.008).结论 老年慢性房颤具有广泛的CFAEs.
作者:汤日波;董建增;尚美生;杜昕;龙德勇;喻荣辉;康俊萍;吴嘉慧;白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在P19细胞诱导分化成心肌细胞过程中,桥粒芯胶蛋白-2(DSC2)基因沉默对其的影响.方法 设计并合成针对DSC2基因编码区的干扰序列,构建真核细胞表达质粒并转染P19细胞.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技术检测DSC2在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筛选出沉默效率佳的细胞株.二甲基亚矾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观察其超微结构和细胞凋亡等改变,以及对纤维化与脂肪化相关基因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 成功构建了5种ShDSC2重组质粒,转染P19细胞并获得稳定转染细胞株,筛选出对DSC2基因mRNA水平(69.47%vs 0,P<0.01)和蛋白水平表达(65.62% vs 0,P<0.01)的抑制效率显著的ShDSC2-613组,并成功诱导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后,电镜扫描显示后者细胞出现脂滴、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及嵴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提示细胞凋亡显著增加,RT-PCR示纤维化相关基因(Collal、Colla2、Col3 a1)与脂肪化相关基因(Adiponectin、PPAR-γ、C/EBP-α)的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结论 建立能有效抑制DSC2表达的P19细胞株并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表现出与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ARVC)患者病理和分子生物学特点相似的表型特征,提示其可作为深入研究ARVC致病机制的前体细胞.
作者:李丹丹;杨兵;周秀娟;宋华连;王薇;陈红武;顾凯;居维竹;郦明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观察妊娠期糖尿病(GDM)孕妇心率变异性(HRV)的改变.选取GDM孕妇30例作为GDM组,并与同期正常孕妇30例(非GDM组)及非妊娠妇女30例(非孕组)作为比较.前2组于孕32周及产后12周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测;未孕组直接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GDM组及非GDM组在孕32周时的时域指标及频域指标中的总功率、高频谱功率、低频谱功率均低于非孕组(P<0.05),GDM组与非GDM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LF/HF值3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无差异(P>0.05);GDM组及非GDM组产后12周的各项指标与非孕组之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结论:GDM对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影响小.
作者:任为;李花莲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应用心电散点图诊断晚发房性早搏(简称房早).方法 将49例心律不齐患者同时进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散点图诊断窦性心律不齐13例,房早36例,而常规心电图误诊窦性心律不齐4例为房早,房早19例误诊为窦性心律不齐.结论 动态心电图散点图能正确诊断窦性心律不齐和晚发房早.
作者:郑文凯;刘林勇;康虹;许智永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心房肌不明原因的纤维化以及因纤维化并发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或)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称为心房纤维化性心肌病(FACM).FACM未并发心律失常且无心房增大时,如未行心房肌活检或心房肌电压标测,很难做出FACM的诊断;心房电压标测表现为局部或弥漫性电压减低或电静止区(ESA),ESA的电屏障和心脏的天然解剖学屏障是形成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的病理生理基础;心房低电压区和ESA累及窦房结或房室结是形成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病理生理基础.FACM患者发生心动过缓,有起搏器植入指征时需植入起搏器;FACM患者发生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时可根据其折返环设计合适的消融径线,从而根治心动过速;部分FACM患者心房机械功能已经受损,受累的心房肌已无收缩功能,有发生血栓形成的风险,即使患者为窦性心律或经射频消融恢复窦性心律也需长期口服抗凝药物预防栓塞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林文华;邸成业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房性早搏(简称房早)和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后点集与主导的窦性心律散点集的夹角在鉴别早搏起源方面的价值.方法 打印每一例窦性心律合并房早或室早的24h全心搏lorenz-RR散点图,用量角器测量其早搏后点集与45°线的夹角,并计算其平均值,同时观察早搏后点集的形态特征.结果 151例房早病例中,有86例后点集与主点集融合,认为其与主点集的夹角趋向于零,与主点集平行,有61例平均夹角4°,趋向于与主点集平行,这两者占房早样本的96%,4例与主点集平均夹角19°,占该样本的4%.174例室早样本中,有168例后点集与主点集的夹角明显,平均为19°,占96.5%,6例平均夹角10°,占该样本的3.5%.168例室早夹角显著后点集的形态特征为:当心动周期在一定范围内时(靠近原点),后点集与主点集夹角不变,当心动周期延长到一定程度时(远离原点),后点集的右上方部分(尾部)形态发生变化,出现三种走向,即夹角不变、拐向主点集(称之为翘尾状)、拐向横坐标轴(称之为压尾状).其中夹角不变有123例、占73.2%,翘尾状有37例、占22.0%,压尾状有8例、占4.8%,房早后点集呈直线走势,右上部分翘尾状或压尾状不明显.结论 ①早搏后点集的角度可作为判断早搏起源的重要指标.②早搏后点集的尾部(右上部)呈翘尾或压尾状,有利于诊断室早.
作者:李桂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经心大静脉(GCV)消融心外膜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心电图特征及消融技巧.方法 回顾研究经GCV消融的心外膜起源VAs患者12例,分析心电图特征并与12例心内膜起源VAs患者相比较.结果 12例患者(男8例,女4例)心电图均为右束支阻滞,Ⅱ导联与Ⅲ导联振幅比(Ⅱ/Ⅲ)接近1,胸前导联均呈R或Rs波,V1导联R波均大于75 ms;假性δ波时限、R峰时间及大曲率指数均明显大于心内膜起源VAs(P<0.01).所有患者于GCV远端消融即刻成功,9例(75%)患者靶点处窦性心律时可记录到延迟电位(LP);造影示消融靶点距近的冠状动脉距离为(8.3±3.3) mm.术后随访(10.5±1.2)个月,1例患者复发.结论 心外膜起源VAs具有一定的心电图特征和心内电生理特点,消融靶点可记录到LP,GCV消融心外膜起源VAs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郭琦;牛国栋;楚建民;王靖;王宇彬;陈旭华;浦介麟;张澍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72例行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心室电极均定位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按电极指引导丝塑型法不同分为单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组(A组)、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组(B组)、改良双弯曲塑型法组(C组);三组采用相同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起搏电极植入方法,对比三组电极起搏参数、起搏电极固定操作参数、定位成功率、手术并发症以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结果 三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和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起搏时QRS波时限C组较B组短(P<0.01);C组较A、B两组X线曝光时间短、电极固定次数少(P<0.05),与A组比较,C组电极固定成功率高(P<0.01);术后随访3个月,C组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采用改良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电极定位中操作更简易,手术定位成功率高.
作者:马可忠;刘文卫;汤永谦;朱锐;李彬;唐其柱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心内膜导线相关的三尖瓣返流的发生率为11%~39%.其发生机制第一,导线的机械作用:包括①导线嵌顿于瓣叶之前;②导线与瓣叶粘连;③导线与腱索缠结;④瓣叶穿孔或撕裂;⑤瓣环扩张;第二,右室心尖部起搏改变了心脏的收缩顺序.轻中度三尖瓣返流多无明显症状,重度返流常表现为右心衰竭.治疗有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以及病因的导线拔除,外科瓣膜成形与置换.
作者:郑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5期
59岁男性患者,因“窦性停搏、窦房阻滞,起搏器植入术后电池耗竭”行起搏器更换术.测试导线参数满意后连接新脉冲发生器时出现快心室率心律失常,可自行终止和再发.考虑脉冲发生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接口反接,予调整后起搏器工作正常.
作者:牛红霞;丁立刚;华伟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对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SHF)及慢性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HF-PSF)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分析武汉地区4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848例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根据左室射血分数分为CSHF组(n=560)、HFPSF组(n=288).每组根据有无房颤又分为房颤与非房颤亚组.单因素Kaplan-Meier曲线分别分析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和非房颤亚组总死亡、心脏泵功能衰竭死亡(心衰死亡)、心源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的差异.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别比较CSHF和HFPSF患者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不同预后的差异.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CSHF和HFPSF组房颤亚组与非房颤亚组总死亡无差异.CSHF组中与非房颤亚组(n=374)相比,房颤亚组(n=186)心衰死亡增高(P=0.01)、栓塞相关死亡增加(P<0.01).HFPSF组房颤亚组(n=140)和非房颤亚组(n=148)心衰死亡、心源性猝死和栓塞相关死亡无差异(P>0.05).多因素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发现房颤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HR=2.106,95% CI:1.436~2.719,P<0.01).结论 房颤对CSHF和HFPSF患者预后的影响存在差异,仅增加CSHF患者栓塞相关死亡风险.房颤影响CSHF患者预后的原因可能不在于心律失常本身而在于其并发症.
作者:夏文芳;于胜波;赵庆彦;崔红营;秦牧;刘韬;黄鹤;黄从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的过度激活在高血压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特别是肾交感神经的活性增加.经导管肾去交感神经消融术(RSD)是经导管消融肾动脉,去除其周围部分传入和传出神经的新兴微创介入技术.Symplicity HTN-1和Symplicity HTN-2研究已经分别公布了3年和1年的随访跟踪结果,结果显示RSD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的短期、长期效果都很显著,展示了巨大的应用前景.然而,近Symplicity HTN-3研究公布的半年研究结果显示,消融组和假手术组血压降低值并无显著差异,RSD对顽固性高血压没有明显治疗作用.
作者:郭宗文 刊期: 2014年第05期
选择2012~ 2013年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的113例非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通过DMS公司动态分析系统检测心率减速力(DC)及连续心率减速力(DRS),并检测有关心率变异性(HRV)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冠心病组DC、DRS值以及HRV有关指标均降低(P<0.05).结论:冠心病组DC值和DRS值明显降低,提示冠心病患者迷走神经功能受损.
作者:邵爱菊;潘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