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室上性心动过速RR间期不齐的机制

王建勇;陈元禄;王志毅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综述,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RR间期, 机制
摘要: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频率快、节律匀齐,但在部分患者由于折返环路不应期的改变等原因,导致激动在折返环路中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在多个异常通道或正常通道间转换;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影响,包括房性、交界性、室性等心律失常;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异常的影响,以及双重机制折返性心动过速,即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等原因,导致心动过速时RR间期发生改变或明显不齐,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被误诊为心房颤动.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稳心颗粒对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68例频发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稳心颗粒,2包/次,3次/日,儿童酌情减量,4周为一疗程.用药前及用药4周时分别记录24 h动态心电图,评价患者一般状态、早搏次数,心率、PR间期、QT间期、ST段及24 h心率变异性(HRV)指标的改变.结果:稳心颗粒可明显缓解心悸等临床症状,治疗至4周时,67例中56例(83.6%)24 h室早个数较治疗前减少.该药对心率、PR间期、大QT间期、大QTc无明显影响(P>0.05),可改善HRV.结论:稳心颗粒对室早疗效确切,且可改善HRV.

    作者:苏丹;牛小麟;宋安齐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室上性心动过速RR间期不齐的机制

    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时,多频率快、节律匀齐,但在部分患者由于折返环路不应期的改变等原因,导致激动在折返环路中传导速度发生改变;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在多个异常通道或正常通道间转换;折返环路内、外心律的影响,包括房性、交界性、室性等心律失常;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时,折返环路以下部位传导异常的影响,以及双重机制折返性心动过速,即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交替出现等原因,导致心动过速时RR间期发生改变或明显不齐,给正确诊断带来困难,甚至被误诊为心房颤动.

    作者:王建勇;陈元禄;王志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应用3830电极导线于巨大心房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55岁,因“反复胸闷气短10年,再发伴头晕3个月,咳嗽3天”入院,根据心电图及彩超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窦性停搏、结性逸搏、室性心律失常,心功能3级;肺部感染.于第4天行起搏器植入术.术中由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改用美敦力公司的SelectSecure3830电极导线方成功定位于右室低位间隔部并植入.对于右房巨大并三尖瓣重度返流的患者3830电极不失为一较好选择.

    作者:邓宇晓;王梦洪;彭景添;彭小平;易达松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银杏叶提取物对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基因编码的起搏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对异源表达在卵母细胞上的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HCN)2、4阻断的电药理学特性及分子机制.方法 将人HCN2、4的mRNA显微注射到非洲爪蟾卵母细胞后,利用双电极电压钳技术记录通道电流.结果 银杏叶提取物呈浓度依赖性阻滞表达在爪蟾卵母细胞上HCN2、4通道,药物半量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0.12±0.05 mg/ml和0.25±0.01 mg/ml.银杏叶提取物对HCN2、4通道阻断的阻断作用是不可逆的,经过15 ~ 20 min药物洗脱,阻滞的HCN电流部分并没有完全恢复到对照水平,只能恢复大约55% ~75%.在-110 mV时银杏叶提取物对激活时间常数的值明显增大,对HCN2通道从504.6±39.8 ms(n=8)增为588.4±21.7 ms(0.03 mg/ml,n=8,P<0.05),1176.4±57.3 ms(0.3 mg/ml,n=8,P<0.05);对HCN4通道从1330.5±59.8 ms (n=8)增为1973.1 ±83.6 ms(0.03 mg/ml,n=8,P<0.05),而银杏叶提取物对HCN电流的去激活时间常数并未明显改变.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以浓度依赖性方式不可逆的作用于HCN2、4通道,且对HCN4通道的抑制作用强于HCN2通道,减慢了通道的激活动力学,而对通道的去激活动力学无明显影响.

    作者:唐艳红;陈卉;陈勇军;吴攀;王丹丹;余太辉;黄从新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伴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发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 将119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0.30 ~ 0.50之间的心衰患者分为NSVT组(n=50)和无NSVT组(n=69),统计年龄、性别、基础疾病、血压、药物使用情况、心脏超声指标、临床生化指标、心电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NSVT与上述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NSVT组比较,NSVT组患糖尿病者比例高,左室舒张末期内大、LVEF低,肌钙蛋白Ⅰ(TnI)、B型脑钠肽(BNP)及糖化血红蛋白(糖化HGB)高,QRS波时限长(P均<0.05).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提示TnI、糖化HGB及QRS波时限与NSVT发生呈独立正相关.结论 对于中度收缩性心力衰竭伴发NSVT的患者,NSVT的发生与心功能状态、糖化HGB及QRS波时限相关.

    作者:陈治松;徐文俊;于泓;蒋金法;顾剑云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高钾血症致未显窦性P波的窦性节律伴全传导系统障碍一例

    患婴女性,分娩后窒息、行复苏术抢救.临床诊断新生儿窒息,呼吸衰竭.高钾血症.首诊心电图示:未见明确P波,QRS波增宽畸形,胸导联见T波高耸,双肢对称.治疗后复查心电图恢复P波可见,且呈文氏规律下传心室,QRS波畸形较前减轻,综合前后两次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窦室传导,全传导系统传导障碍.

    作者:齐治平;王泽元;耿成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双腔起搏器自动房室间期搜索功能对心房颤动发生的影响

    60例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为房室间期搜索(Search AV)组(n=27)和非Search AV组(n=33).术后6个月Search AV组较非Search AV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发生减少,房颤负荷降低.术后1年Search AV组房颤负荷仍低于非Search AV组.术后6个月及1年非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高于Search AV组.心室起搏比例与房颤负荷正相关(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Search AV功能可明显减少心室起搏比例,降低房颤负荷,减少房颤发生.

    作者:秦景梅;许洁;郑伟;史孝玲;侯彬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的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决策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新发右束支阻滞(RBBB)临床特征及其在急诊再灌注治疗决策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538例接受急诊介入诊疗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新发RBBB组、无束支阻滞(BBB)组和新发左束支阻滞(LBBB)组;比较3组临床基线资料、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筛选AMI患者出现新发RBBB及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AMI患者合并新发RBBB的发生率为6.32%,多见于左前降支(LAD) (52.94%)近段(42.98%)完全闭塞,其次为右冠状动脉(RCA)(38.24%)近段(28.96%).与无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患者心功能分级Ⅱ级以上比率(Killip)、CKMB峰值更高;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IRA近段闭塞比率、急诊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比率(91.18%vs 69.04%)[OR=4.634(95% CI 1.395-15.399),P=0.012]以及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61.76%vs 17.36%,P<0.001)更高;与新发LBBB组相比,新发RBBB组CKMB峰值较低,IRA前向TIMI血流0/1级比率和接受急诊PCI比率(91.18% vs 57.69%)[OR=7.578 (95% CI 1.836~ 31.277),P=0.005]更高,超急期二者的检出率、IRA近段闭塞比率及院内MACE事件发生率(61.76% vs 46.15%,P=0.660)无明显差异.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显示患者的IRA前向TIMI血流0/1级及IRA近段闭塞与是否出现新发RBBB呈正相关.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逐步分析显示新发RBBB(RR=3.33,P<0.001)、新发LBBB(RR=2.97,P<0.001)均为院内MACE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新发RBBB多为LAD或RCA近段完全闭塞所致,临床症状重、住院期间MACE事件发生率高,且可出现在AMI超急期,同新发LBBB一样同为住院期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因素,故其应作为急诊再灌注治疗的指证.

    作者:李静超;杨朝宽;楚英杰;陈岩;刘晓宇;董淑娟;贺文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起搏电极的观察

    42例具有安置起搏器适应证患者,21例(A组)安置国产心脏起搏器Qin Ming2312S/M,匹配进口主动心室电极(百多力setrox S 60);21例安置进口起搏器,匹配相同的电极.术中、术后2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P/R波振幅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起搏器能较好匹配进口主动电极,起搏参数良好.

    作者:彭勇;王军贤;孟天宇;刘国楼;董俊青;王磊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Wistar大鼠乳鼠与成年鼠心室肌细胞的分离与性质鉴定

    目的 探索和优化稳定的适于电生理实验研究的乳鼠及成年大鼠心室肌细胞分离方法.方法 切碎乳鼠心室肌,胰蛋白酶消化,差速贴壁2h纯化心室肌细胞,台盼蓝染色判定心肌细胞活力,体外培养48h后分别行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鉴定,微电极阵列记录细胞搏动频率和场电位.采用Langendorff灌流成年大鼠心脏,主动脉逆行插管,胶原酶Ⅱ反复灌流消化约30 min,无钙台氏液冲洗心脏5 min,剪下心室肌组织,台氏液中室温下剪碎,吹打,孵育5 min后,用200目筛网过滤,将细胞悬液用逐步复钙法复钙后,室温静置1h,用于膜片钳记录.结果 经4~.6次消化后,乳鼠心室组织消化完全,细胞存活率大于8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呈梭形、多角形.12 h有少部分细胞搏动,48 h细胞交织成网,搏动呈同步性,搏动频率30 ~ 80次/分.α-辅肌动蛋白(α-actin)经免疫组化检测,纯度达96%.Langendorff灌流酶解法可获得形态呈杆状、横纹清晰、膜周边光滑完整、立体感强的单个成年鼠心肌细胞,存活率85%,复钙后存活率50%,可用于膜片钳记录.结论 采用本方法可以获得高产量与高质量的用于电生理检测的心室肌细胞.

    作者:郭玉君;范平;张玲;孙娟;宋建国;侯月梅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动态心电图显示房室结双径传导伴快径QRS波脱漏一例

    1例女性患者,73岁,因胸闷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P波有规律发生,QRS(R)波之前均有P波,有2种PR间期,一种PR间期正常;另一种PR间期突然延长,呈现反文氏现象;如P波落在上-R波的T波之上,则发生QRS波脱漏.诊断:房室结双径伴快径QRS波脱漏.

    作者:李晓清;向晋涛;陈元秀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合并宽QRS波/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

    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时如果His束-浦肯野纤维-心室传导功能正常,QRS波时限一般小于70 ms,但在合并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起搏、室性早搏时QRS波形态可增宽,有时不易进行鉴别诊断,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永存左上腔静脉并右上腔静脉缺如植入永久起搏器一例

    患者男性73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拟植入VVI型永久起搏器.术中发现左上腔静脉永存并右上腔静脉缺如.经永存左上腔静脉植入心室被动固定电极导线,术后随访6个月,起搏参数正常.

    作者:刘豪;胡昌兴;徐广马;林英忠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自身免疫性疾病合并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疗效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病)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的房颤合并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稳定后的免疫病患者共15例(免疫病组),并按照1∶4比例匹配了60例房颤类型、性别、年龄(±2年)、手术时间(±1年)的非免疫病房颤患者(非免疫病组).比较两组包括C反应蛋白在内的临床特征及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复发情况.复发定义为消融术后发生持续30s以上的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结果 免疫病组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非免疫病组(6.14±9.50 mg/dl vs l.81±2.35mg/dl,P=0.0018),其它临床指标两组无差异.随访462±416天,两组房颤复发率无差异[33.33% (5/15) vs35%(21/60),P>0.05].免疫病组5例均在81天内复发(中位数18 vs 92 d,P=0.0373).免疫病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66.7%,10/15).结论 经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稳定后,免疫病合并房颤患者行导管消融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早期房颤复发率高.

    作者:闻松男;闫倩;吴晓燕;李松南;杜昕;康俊萍;喻荣辉;汤日波;龙德勇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一例

    患者男,56岁,主因“阵发性心悸伴胸闷、气短2年”收住入院.心悸发作时心电图示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脏彩超示右房右室内径增大,右室流出道内径增宽.心脏核磁共振示右室室壁信号不均匀,呈高、等、低混杂信号改变,心室游离壁及下壁变薄,右室流出道扩张,右室室壁运动减弱,左室如常,符合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给予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治疗,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1次.

    作者:吴瑾;张世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现代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滤过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的程序及其临床应用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的不恰当治疗一直是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焦点.ICD将室上性心动过速误诊为室性事件是导致不恰当治疗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则多由过感知问题所致.ICD植入人体后长期被患者自身的肌电噪声以及T波信号所包围,一旦ICD感知到这些信号则极易引发不恰当治疗.然而,随着ICD硬件及软件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ICD已经集成了一套完整的肌电噪声及T波信号滤过功能,如:专为ICD设计的带通滤波器、感知灵敏度自动增益控制技术及其他感知优化功能以大化避免过感知,从而减少ICD不恰当治疗.

    作者:张逸群;宿燕岗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指导下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一例

    患者男性,41岁,因心悸反复发作3年加重1月,心电图提示持续性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采用磁导航技术结合CARTO三维标测系统,先构建左房几何三维模型,行双侧肺静脉消融至电学隔离,而后行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随后电复律恢复成窦性节律,验证肺静脉电位未恢复,三尖瓣峡部线双向阻滞.术后随访2.5年无心房颤动、房性心动过速发生.

    作者:张凤祥;杨兵;陈红武;居维竹;陈明龙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红霉素对豚鼠心电图及心室乳头肌细胞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影响

    目的 研究红霉素对豚鼠心电图和心室乳头肌细胞慢反应动作电位的影响.方法 常规心电图记录法,观察红霉素(每100 g体重0.5,1.0,2.0,4.0,8.0 mg)对豚鼠体表心电图PR间期、QRS波时限、QT间期、QTc、RR间期和HR的影响;应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并观察红霉素(0.01,0.03,0.1,0.3 mmol/L)对心室乳头肌细胞慢反应动作电位静息电位(RP)、动作电位幅值(APA)、动作电位复极50%、90%的里程(APD50、APD90)、有效不应期(ERP)和0期大除极速率(Vmax)的作用.结果 2.0,4.0和8.0 mg三种剂量下,红霉素使PR间期分别延长7.0%、14.2%和54.1%,4.0或8.0 mg与0.5 mg相比,药物对PR间期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0.03 mmol/L的红霉素使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9.4%和7.7%,0.1 mmol/L时,红霉素使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16.3%和14.4%,0.3mmol/L时,APD50和APD90分别延长21.4%和18.3%;0.1和0.3 mmol/L时,Vmax分别下降7.6%和12.3%.0.1与0.01 mmol/L相比,红霉素对APD50和APD90两指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0.3 mmol/L与0.01 mmol/L相比,该药对APD50、APD90和Vmax的影响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红霉素可抑制豚鼠心室乳头肌细胞L-型钙通道,减慢房室交界部位的兴奋传导,导致心电图PR间期延长.

    作者:王俊杰;黄延红;亚白柳;杜晶;颜红;刘文彦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在预防肥厚型心肌病猝死方面的作用

    多项研究显示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限于昂贵的费用及植入后的相关并发症,目前的危险分层的策略还有待不断改进,以使ICD在挽救更多生命的同时也具有更高的费用-效益比.

    作者:陈旭华 刊期: 2013年第06期

  • 心室起搏管理的原理与心电图图例分析

    心室起搏管理是以心房为基础的双腔起搏模式,抛弃了传统双腔起搏模式固有存在的心房和心室事件的一一对应关系,是小化心室起搏策略的一种新功能,可表现出一些独特的心电图现象.

    作者:张常莹;郑杰;刘晓宇;李库林;王如兴 刊期: 2013年第06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