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OGG1基因型和血清8-OHdG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靳钰;郑强荪;刘玲玲;王志方;刘志强;苏淑红;王奕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肌梗死, 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 8-羟基脱氧鸟嘌呤, 氧化应激, 单核甘酸
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新乡地区人群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hOGG1)基因Ser326Cys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AMI病例(病例组)和与之年龄、性别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的对照(对照组)各300例,按1∶1配对,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hOGG1基因Ser326Cys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检测血8-OHdG水平及相关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hOGG1基因Ser326Cys等位基因的分布无差异(P=0.16);病例组Cys/Cys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er/Cys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与携带Ser/Ser+Ser/Cys基因型者比较,携带Cys/Cys基因型的个体患AMI的风险增加(OR=1.99,95% CI:1.20 ~ 2.69);病例组血8-OHd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Cys/Cys基因型的病例组患者血8-OHdG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hOGG1基因型和血清8-OHdG水平与AMI均存在相关性.携带Cys/Cys基因型的个体患AMI的风险增加,AMI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基因型为Cys/Cys的AMI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明显.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Azimilide对犬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及跨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Azimilide对犬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 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Azimilide(0.3,10,30μmol/L)灌流对内、中、外三层细胞APD、TDR及早期后除极(EAD)的作用,及是否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结果 Azimilide延长三层细胞的APD,尤以心外膜细胞为明显,因而减小TDR;Azimilide延长APD与剂量呈非线性效应,30 μmol/L延长三层心肌细胞的APD90不如10μmol/L延长明显;Azimilide可在心外膜诱发EAD及室性早搏(6个模型中有3个模型诱发),但未诱发出Tdp.结论 Azimilide延长复极时间但不增加TDR,具有较小的致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军奎;于忠祥;崔长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观察小剂量阿托品对急性右冠状动脉梗塞急诊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128例冠脉造影显示急性右冠脉闭塞致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患者,分为阿托品组(66例)和对照组(62例),阿托品组冠脉开通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0.5 mg静脉注射,对照组不给予阿托品干预,观察两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阿托品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2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6例,缓慢心律失常1 1例,术后低血压13例,对照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47例,其中快速心律失常15例,缓慢心律失常32例,术后低血压24例,两组缓慢性心律失常和低血压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而两组快速心律失常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对急性右冠脉心梗患者,急诊开通冠脉前,给予小剂量阿托品可以减少再灌注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及低血压的发生率.

    作者:蒋桔泉;丁世芳;陈志楠;卢青;龚志刚;李志刚;彭毅;王仁学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镜像右位心、单心室并其他畸形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电图一例

    患者女,7岁,以“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超声提示右位心、单心室(A型)等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类似典型镜像右位心心电图特点,但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均呈rS型,r波极小;心电轴显著右偏.推测此例患儿的His束及其以下的心脏传导系统主要行走在单心室腔的左侧及膈面室壁的心内膜下.

    作者:官红权;包明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磁共振在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基质标测及消融中的应用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瘢痕及其边缘区是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及电学基质.心脏磁共振对心肌瘢痕区进行解剖学检测,可以有效地界定其瘢痕区及关键峡部,从而易化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并可有效地对此类患者的猝死风险进行评估.

    作者:陈琦;程晓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电生理参数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3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各9只.制备冠状动脉灌流的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心内膜、心外膜动作电位和容积心电图.观察缺血再灌组,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急性缺血30 min和再灌注15 min时的QT间期和内、外膜动作电位复极达90%时程(APD90)以及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p-e/QT)的变化,同时以程序性刺激观察各组缺血和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诱发率.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缺血时与对照组比较,QT间期,内、外膜APD90均显著减少(P均<0.05);再灌后与缺血时比较,上述参数均增加,使得Tp-e/QT得到一定的恢复(P<0.01).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各项电参数没显著性改变(P均>0.05),而辛伐他汀组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各项参数亦无显著变化.对照组未诱发心律失常,其余三组在缺血时均诱发了心律失常,但各组比较无显著性(5/9 vs 6/9 vs 4/9),再灌注时,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诱发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0,1/9 vs 5/9,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能降低兔再灌注状态下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任勇;刘文卫;汤永谦;李彬;朱锐;周青;阮磊;李连东;张存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高除颤阈值的处理(附三例报道)

    3例置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其中1例术中未测试除颤阈值(DFT),术后随访发现ICD多次电复律失败,经过调整除颤脉宽、关闭上腔静脉线圈等无创处理无效,放置新电极并调整电极位置得到解决.2例术中测试DFT大于20J,1例改变除颤极性后DFT降至20 J以下,另1例通过调整除颤脉宽及电极位置得到解决.

    作者:蔡彬妮;陈超;周法光;黄卫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国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面临的问题

    国内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临床应用率很低.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医生对ICD适应证不知晓、过分相信其他疗法在预防心脏性猝死中的作用、患者对心脏性猝死缺乏了解,医疗保险报销比例太低、如何筛选高危患者和ICD的使用寿命和更换问题等.并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诸如扩大适应证宣传等解决策略.

    作者:宿燕岗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夹竹桃麻素对过氧化氢所致兔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及瞬时外向钾电流异常的保护作用

    目的 研究夹竹桃麻素(APO)对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兔单个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及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酶解法分离兔心房肌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不经任何处理)、H2O2组(细胞经50 μmol/L的H2O2培养0.5h)、H2O2+ APO组(细胞预先经100 μg/ml APO培养1h后再加入50 μmol/L的H2O2培养0.5h)、APO组(细胞经100μg/mlAPO培养1.5h).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4组细胞IKUr和Ito,分析50 μmol/L的H2O2对兔单个心房肌细胞IKUr及Ito的影响,并研究预先应用100μg/ml APO对其的保护作用.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使兔心房肌细胞IKUr峰值降低(6.1 ±1.4 pA/pFvs16.0 ±2.1 pA/pF,P<0.05,n=15),而H2O2+ APO组使电流得到部分恢复(10.1±1.3 pA/pF),与H2O2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n=15),APO组(15.3±1.2 pA/pF)较对照组变化不大(P>0.05,n=15).②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使兔心房肌细胞Ito峰值降低(20.8±2.0 pA/pF vs 42.6±3.0 pA/pF,P<0.05),而H2O2+ APO组使电流得到部分恢复(31.8 ±2.7 pA/pF),与H2O2组比差异显著(P <0.05,n=15),APO组(40.1 ±2.9 pA/pF),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n=15).H2O2使Ito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右移,通道稳态失活曲线及恢复时间不变,关闭态失活加速,APO可以部分恢复上述改变.结论 APO可减轻氧化应激对心房肌细胞IKUr及Ito的影响.

    作者:刘岩;李泱;林琨;田苗;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室起搏管理功能降低病窦综合征患者高比例的右室起搏

    目的 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搏比例超过40%.均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机程控MVP启动(MVP on组,n=17)或者关闭(MVP off组,n=18).术前、术后6个月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术后6个月程控起搏器了解右室起搏比例、心房高频事件.结果 术前两组血浆BNP及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关心脏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VP on组术后较术前血浆BNP有明显下降(P<0.05),与MVP off组比较,MVP on组术后右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2.6%±0.6% vs48.4% ±10.5%,15.7%±2.3%vs 62.0%±7.8%;P<0.01).结论 具有MVP功能的DDD/R起搏器能降低高比例右室起搏的SSS的右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马欲晓;谢强;李卫华;黄峥嵘;林开敏;吴荣;郑武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胸静脉起搏时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

    目的 分析胸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12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特点,为心律失常定位提供帮助.方法 3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前,将消融电极分别送至上肺静脉顶部,下肺静脉底部,上腔静脉靠间隔侧起搏.记录起搏前窦性心律(SR)下以及各部位起搏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P波图形,分析P波的振幅、时限、极性等形态特点.结果 P波时限左肺静脉比右肺静脉长.同侧上、下肺静脉P波时限无差异.下壁导联和胸导联上腔静脉比SR的P波时限长.P波振幅,SR下和各个胸静脉胸导联上无差异.下壁导联上同侧肺静脉比下肺静脉高,左、右肺静脉之间的P波振幅无差异,而上腔静脉比SR的P波振幅高.肺静脉的P波极性在胸导联都为正向波,而SR和SVC的P波极性在V1、V2导联可呈正向、负向及正负双向,其余胸导联为正向.结论 不同胸静脉起源的心电图P波具有不同形态特点,可为临床胸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定位提供帮助.

    作者:张棠;刘浩;李希;伍伟锋;朱立光;曾晓春;杨仁贵;唐瑞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儿童心脏起搏技术

    儿童植入永久起搏器已有40余年历史,由于该人群有其特殊性,如年龄较小、身体处于发育阶段、基础疾病构成与成人不同等,故在起搏植入方面与成人不尽相同.起搏植入适应证方面,儿童植入起搏器常见的适应证可概括为①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②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③先天性或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术后高度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脉冲发生器选择方面,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血管较细,多选择植入单腔VVI(R)起搏器,待患儿长大,血管条件合适后再选择升级为DDD(R)起搏系统;年龄较大、血管条件合适的患儿多选择植入更为生理的DDD(R)起搏系统.右室心尖部起搏由于其引起的机械不同步等问题并非理想的起搏位点,生理性起搏位点的选择及易化起搏系统拔除方面考虑,主动电极更为适合儿童患者.考虑到患者生长发育的需求,导线预留在儿童患者中尤为重要.合适的起搏频率及相对特殊的程控方法,比如A-V间期、频率应答功能等在患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发挥更为生理的作用.

    作者:于君;陈柯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hOGG1基因型和血清8-OHdG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河南新乡地区人群8-羟基鸟嘌呤糖苷酶(hOGG1)基因Ser326Cys单核苷酸多态性和血8-羟基脱氧鸟嘌呤(8-OHdG)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方法 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选取AMI病例(病例组)和与之年龄、性别匹配且冠状动脉造影示冠状动脉正常的对照(对照组)各300例,按1∶1配对,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hOGG1基因Ser326Cys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时检测血8-OHdG水平及相关血脂、血糖等生化指标.结果 两组hOGG1基因Ser326Cys等位基因的分布无差异(P=0.16);病例组Cys/Cys基因型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er/Cys基因型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与携带Ser/Ser+Ser/Cys基因型者比较,携带Cys/Cys基因型的个体患AMI的风险增加(OR=1.99,95% CI:1.20 ~ 2.69);病例组血8-OHdG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携带Cys/Cys基因型的病例组患者血8-OHdG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 hOGG1基因型和血清8-OHdG水平与AMI均存在相关性.携带Cys/Cys基因型的个体患AMI的风险增加,AMI患者的氧化应激水平增高,基因型为Cys/Cys的AMI患者氧化应激水平增高明显.

    作者:靳钰;郑强荪;刘玲玲;王志方;刘志强;苏淑红;王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和瞬时外向钾电流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 通过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双酶法急性分离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心肌细胞AP和Ito电流密度变化以及Ito动力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AP形态明显增宽,AP复极20%、50%和90%的时程均明显延长(64.3±7.5 ms vs 29.7±9.2 ms;174.3±6.8 ms vs 98.9±4.2 ms;276.7±8.3 ms vs 173.7±7.2 ms,P均<0.01,n=12);在钳制电位为+50mV时,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Ito的电流密度显著降低(11.51 ±1.37 pA/pF vs 17.43±1.98 pA/pF,P<0.05,n=12);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Ito的Ⅰ-Ⅴ曲线明显下移;失活曲线显著左移(P<0.01,n=12);失活恢复曲线明显减慢.结论 糖尿病引起了心肌细胞AP时程延长,Ito幅度降低,并使Ito的失活加快以及失活后恢复减慢.

    作者:张中亚;於席芳;刘鲜梅;贾晓凤;王腾;汪晶晶;黄从新;许家琍;李庚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自主神经与心房颤动发生的研究状况

    心脏受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自主神经支配,其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不同作用.迷走神经刺激有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动作电位时程以及增加动作电位时程离散度的效应,增加房颤的可诱发性.乙酰胆碱存在时,快速刺激易诱发房颤.交感神经主要通过增加心房、肺静脉、Marshall韧带等部位的异位电活动增加房颤可诱发性.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平时都有一定程度的冲动发放,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抑制,在心脏的神经调节中共同发挥作用,并且也是房性心律失常常见的触发因素.

    作者:郭帅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射频消融室性早搏逆转心动过速性心肌病七例

    目的 总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频发单源性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例,长程心电图示24 h总早搏个数为33 117±11 173个,均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术前术后超声及长程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室早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1.0±0.12级vs2.2±1.1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小(45±9 mm vs 59±15mm,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高(0.55±0.09 vs0.40±0.08,P<0.01).结论 频发室早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射频消融室早可逆转心肌病.

    作者:胡龙才;鲁志兵;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频率不规则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狭义概念是指依赖房室结做为折返环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和AVRT一般表现为心房率、心室率规则的心动过速,但在折返环某个部位的传导速度、不应期发生改变或受折返环以外的因素干扰、心动过速发作和(或)终止时也可导致心房率、心室率的不规则,比较常见的有①AVNRT伴房室2∶1传导阻滞或文氏传导阻滞;②AVNRT、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③AVRT伴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④AVNRT伴心房颤动.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Lorenz RR间期散点图辅助诊断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患者女性,73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曾诊断心房扑动,在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仍有心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窦房结游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Lorenz散点图提示非窦性心律,经获取慢心率(大RR间期)心电图片段分析,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提示Lorenz散点图可从整体上把握心脏节律,指导诊断.

    作者:张夏琳;张平;马乔炎;杜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肌肥厚心力衰竭兔室性心律失常与氧化应激

    目的 研究心肌肥厚和心力衰竭兔氧化应激的变化,并探讨室性心律失常与氧化应激的关系.方法 40只日本长耳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 1、Sham 2)组、心肌肥厚(LVH)组、心力衰竭(HF)组,每组10只.LVH组和HF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LVH与HF模型,Sham 1组和Sham 2组仅游离腹主动脉不进行缩窄术.Sham 1组和LVH组喂养8周;Sham 2和HF组喂养20周.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组心脏结构变化,检测兔血清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NT-脑钠肽(NT-proBNP)水平,并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观察在异丙肾上腺素(2 μmol/L)灌注下,快频率程序刺激各组触发活动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发生率.结果 与Sham 1组比较,LVH组室间隔厚度(IVST)明显增厚(P<0.05),血清SOD活性降低、MDA浓度增加,触发活动和室速或室颤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与Sham 2组比较,HF组左室舒张末期(LVEDd)增大、IVST增厚、射血分数(LVEF)降低(P<0.05),血清SOD活性降低、NT-proBNP和MDA浓度升高,触发活动和室速或室颤发生率增加(P<0.05).与LVH组比较,HF组LVEDd增大、LVEF降低(P<0.05),血清SOD活性降低、NT-proBNP和MDA浓度升高,触发活动和室速或室颤发生率增加(P<0.05).结论 在应激情况下,晚期HF中室速或室颤发生率明显高于LVH,这种改变与氧化应激水平增加有关.

    作者:贺莉;肖建民;付晖;杜广胜;肖幸;张存泰;顾晔;马业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类型和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糖尿病与非糖尿病住院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和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1998年10月至2008年9月期间住院的3 489例心律失常患者.其中,糖尿病组501例,非糖尿病组2 988例.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类型和危险因素的构成比.结果 单变量分析表明,糖尿病与心房颤动(P=0.01)、房室传导阻滞(P<0.01)有关.多变量分析表明,心律失常与下列因素呈独立相关:冠心病[相对危险度比值比(OR):1.46;95%的可信区间(CI):1.08 ~ 1.98;P =0.01]、高血压(OR:2.50;95% CI:1.96 ~3.20;P <0.01)、甲状腺功能减低症(OR:3.06;95% CI:1.56 ~6.02;P <0.01)、胃炎(或消化性溃疡)(OR:0.60;95% CI:0.37 ~0.97;P =0.04)、自身免疫性疾病(OR:2.99;95% CI:1.32~6.77;P<0.01)、年龄≥65(OR:1.56;95% CI:0.22 ~2.00;P <0.01)及血糖升高(OR:2.18;95% CI:2.01 ~2.37;P<0.01).结论 糖尿病与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有关.非糖尿病组发生心律失常主要与高龄及冠心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减低症、胃炎(或消化性溃疡)、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合并症有关;而糖尿病组年龄较轻,其心律失常主要与血糖升高等代谢因素相关.

    作者:石茂静;董蕾;刘浩;郭继鸿;刘元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起源于右冠窦和左主干室性早搏各一例

    2例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均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Ⅱ、Ⅲ、aVF呈R型.1例心电图Ⅰ导联r型、aVL导联呈rS型,aVR呈QS型,V1导联呈Qs型,V2、Vv3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R型,胸前移行导联V4导联,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消融未成功,成功靶点在右冠窦.另1例心电图Ⅰ、aVL导联呈QS型,V1导联呈rS型,V3呈Rs型,胸前移行导联V3导联,发现理想靶点为左主干根部,终止手术.结论:通过体表心电图QRS波的形态、振幅、极性、移行、顿挫可初步判断室早起源部位,但终仍需腔内精确的标测和消融.

    作者:陈英;曹佳宁;杨承健;朱文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