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君;陈柯萍
抑郁症患者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伴有心血管疾病时,而抗抑郁药物和电休克疗法又有室性心律失常的副作用,显示出抑郁症与室性心律失常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炎症状态、心脏离子通道异常等因素有关.
作者:石少波;杨波;梁锦军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估具有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对高比例右室起搏的病窦综合征(SSS)患者的疗效.方法 35例SSS患者,房室传导正常或合并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AVB),至少植入了两年双腔起搏器(DDD/R),并计划更换,入组前1个月以上的心室起搏比例超过40%.均植入具有MVP功能的双腔起搏器,随机程控MVP启动(MVP on组,n=17)或者关闭(MVP off组,n=18).术前、术后6个月行血浆脑钠肽(BNP)测定;心脏超声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于术后6个月程控起搏器了解右室起搏比例、心房高频事件.结果 术前两组血浆BNP及LVESD、LVEDD、LVEF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两组有关心脏超声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MVP on组术后较术前血浆BNP有明显下降(P<0.05),与MVP off组比较,MVP on组术后右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发生率均有显著下降(2.6%±0.6% vs48.4% ±10.5%,15.7%±2.3%vs 62.0%±7.8%;P<0.01).结论 具有MVP功能的DDD/R起搏器能降低高比例右室起搏的SSS的右室起搏比例及心房高频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马欲晓;谢强;李卫华;黄峥嵘;林开敏;吴荣;郑武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大鼠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和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 通过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双酶法急性分离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心肌细胞AP和Ito电流密度变化以及Ito动力学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AP形态明显增宽,AP复极20%、50%和90%的时程均明显延长(64.3±7.5 ms vs 29.7±9.2 ms;174.3±6.8 ms vs 98.9±4.2 ms;276.7±8.3 ms vs 173.7±7.2 ms,P均<0.01,n=12);在钳制电位为+50mV时,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Ito的电流密度显著降低(11.51 ±1.37 pA/pF vs 17.43±1.98 pA/pF,P<0.05,n=12);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心肌细胞Ito的Ⅰ-Ⅴ曲线明显下移;失活曲线显著左移(P<0.01,n=12);失活恢复曲线明显减慢.结论 糖尿病引起了心肌细胞AP时程延长,Ito幅度降低,并使Ito的失活加快以及失活后恢复减慢.
作者:张中亚;於席芳;刘鲜梅;贾晓凤;王腾;汪晶晶;黄从新;许家琍;李庚山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46岁,房间隔缺损合并病窦综合征.对房间隔缺损封堵并同时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随访半年,心脏结构恢复正常大小,心脏节律为全程起搏心律.
作者:雷晓亭;商鸿;洪志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夹竹桃麻素(APO)对过氧化氢(H2O2)引起的兔单个心房肌细胞超速激活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及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异常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酶解法分离兔心房肌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细胞不经任何处理)、H2O2组(细胞经50 μmol/L的H2O2培养0.5h)、H2O2+ APO组(细胞预先经100 μg/ml APO培养1h后再加入50 μmol/L的H2O2培养0.5h)、APO组(细胞经100μg/mlAPO培养1.5h).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4组细胞IKUr和Ito,分析50 μmol/L的H2O2对兔单个心房肌细胞IKUr及Ito的影响,并研究预先应用100μg/ml APO对其的保护作用.结果 ①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使兔心房肌细胞IKUr峰值降低(6.1 ±1.4 pA/pFvs16.0 ±2.1 pA/pF,P<0.05,n=15),而H2O2+ APO组使电流得到部分恢复(10.1±1.3 pA/pF),与H2O2组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n=15),APO组(15.3±1.2 pA/pF)较对照组变化不大(P>0.05,n=15).②与对照组比较,H2O2组使兔心房肌细胞Ito峰值降低(20.8±2.0 pA/pF vs 42.6±3.0 pA/pF,P<0.05),而H2O2+ APO组使电流得到部分恢复(31.8 ±2.7 pA/pF),与H2O2组比差异显著(P <0.05,n=15),APO组(40.1 ±2.9 pA/pF),与对照组相比变化不大(P>0.05,n=15).H2O2使Ito通道稳态激活曲线右移,通道稳态失活曲线及恢复时间不变,关闭态失活加速,APO可以部分恢复上述改变.结论 APO可减轻氧化应激对心房肌细胞IKUr及Ito的影响.
作者:刘岩;李泱;林琨;田苗;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胸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12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特点,为心律失常定位提供帮助.方法 35例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行射频消融前,将消融电极分别送至上肺静脉顶部,下肺静脉底部,上腔静脉靠间隔侧起搏.记录起搏前窦性心律(SR)下以及各部位起搏后体表12导联心电图P波图形,分析P波的振幅、时限、极性等形态特点.结果 P波时限左肺静脉比右肺静脉长.同侧上、下肺静脉P波时限无差异.下壁导联和胸导联上腔静脉比SR的P波时限长.P波振幅,SR下和各个胸静脉胸导联上无差异.下壁导联上同侧肺静脉比下肺静脉高,左、右肺静脉之间的P波振幅无差异,而上腔静脉比SR的P波振幅高.肺静脉的P波极性在胸导联都为正向波,而SR和SVC的P波极性在V1、V2导联可呈正向、负向及正负双向,其余胸导联为正向.结论 不同胸静脉起源的心电图P波具有不同形态特点,可为临床胸静脉起源的房性心律失常定位提供帮助.
作者:张棠;刘浩;李希;伍伟锋;朱立光;曾晓春;杨仁贵;唐瑞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美托洛尔在伴长RR间期(RR间期>1.5 s)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00例持续性房颤伴RR间期>1.5s的患者,采用美托洛尔25 mg每日2次,治疗2周.观察治疗前后24 h和清醒状态时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比率,长RR间期、平均心室率、大心室率、小心室率及心率变异性(HRV)的时域参数[24 h RR间期均值的标准差(SDNN)、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根(RMSSD)]和频域参数[高频(HF)、低频成分(LF)].结果 除3例自发转复为窦性心律,1例应用地高辛,1例失访外,终入选95例.治疗后,长RR间期从2 200±540(1 500 ~3 520) ms延长到2 400 ±490(1 510 ~3 560)ms(P<0.001);平均心室率、大心室率、小心室率均显著降低(79.78 ±13.31次/分vs 93.67±15.74次/分,151.82±25.08次/分vs 175.64±24.32次/分,40.78±9.79次/分vs 47.04 ±11.49次/分,P均<0.01);SDNN、RMSSD、HF和LF均显著增加(233.9±40.8 ms vs 209.7±54.2 ms,270.1±74.0 ms vs 240.2±40.8 ms,18 572.2±6 667.4 ms2 vs 13 997.0±5491.3 ms2,11 373.7±4 486.6 ms2 vs 8 599.4±3 669.3 ms2,P均<0.01);全天有RR间期≥2.5s的患者,治疗前后无差异[36.8% (35/95) vs 28.4% (27/95),P>0.05];清醒状态有RR间期≥2.5 s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增多[8.4% (8/95) vs 6.3% (6/95),P>0.05].无近似晕厥及晕厥等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对于有β受体阻滞剂适应证伴有长RR间期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口服美托洛尔仍然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崔晶;董建增;杜昕;闫倩;宁曼;徐霞;蒋晨曦;康俊萍;刘小慧;马长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他汀类药物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上游治疗的重要药物.目前的研究表明,他汀能降低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外科术后患者房颤发生;但不能阻止阵发性房颤进展成持续性房颤;可能降低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起搏器植入患者房颤发生,降低消融或复律后房颤的复发,但尚存在争议,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庄端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狭义概念是指依赖房室结做为折返环路的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AVNRT和AVRT一般表现为心房率、心室率规则的心动过速,但在折返环某个部位的传导速度、不应期发生改变或受折返环以外的因素干扰、心动过速发作和(或)终止时也可导致心房率、心室率的不规则,比较常见的有①AVNRT伴房室2∶1传导阻滞或文氏传导阻滞;②AVNRT、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③AVRT伴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④AVNRT伴心房颤动.
作者:邸成业;林文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总结室性早搏(简称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射频消融疗效.方法 频发单源性室早导致的心动过速性心肌病7例,长程心电图示24 h总早搏个数为33 117±11 173个,均行射频消融治疗室早.分析其临床特点并观察术前术后超声及长程心电图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 射频消融室早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明显改善(1.0±0.12级vs2.2±1.1级,P<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变小(45±9 mm vs 59±15mm,P<0.01);左室射血分数增高(0.55±0.09 vs0.40±0.08,P<0.01).结论 频发室早可引起心动过速心肌病,射频消融室早可逆转心肌病.
作者:胡龙才;鲁志兵;杨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报道网络传输心电图在临床的应用,并与同期510例常规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常规心电图510例,发现心电异常者8例(1.6%);网络传输心电图504例,发现异常者260例(51.6%).结论:网络传输心电图在临床上应用便捷,异常检出率高.
作者:赵广珍;张蓉;杜丽珍;王生娟;李玉芸;李顺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65岁.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发生心包压塞成功救治后,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诱发再次心包压塞.提示消融能量致心房壁爆裂的患者,围手术期早期抗凝治疗应慎重;抗凝强度应较正常偏低.同时延长心包引流管留置时间;密切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及时做出相应处理.
作者:陶四明;郑甲林;李建美;魏巍;杨志刚;洪云飞;张新金;张仪坚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7岁,以“上呼吸道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超声提示右位心、单心室(A型)等先天性复杂心脏畸形.心电图检查时发现类似典型镜像右位心心电图特点,但Ⅱ、Ⅲ、aVF导联的QRS波群均呈rS型,r波极小;心电轴显著右偏.推测此例患儿的His束及其以下的心脏传导系统主要行走在单心室腔的左侧及膈面室壁的心内膜下.
作者:官红权;包明威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男,66岁.因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术后体表心电图可见逆传P波,间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PMT)发作,发作PMT时干咳,将起搏模式程控为非跟踪模式后干咳消失.
作者:张兴华;林文华;王晓冬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瘢痕及其边缘区是其室性心律失常的病理学及电学基质.心脏磁共振对心肌瘢痕区进行解剖学检测,可以有效地界定其瘢痕区及关键峡部,从而易化电生理标测及射频消融治疗过程,并可有效地对此类患者的猝死风险进行评估.
作者:陈琦;程晓曙 刊期: 2012年第05期
16例严重心动过缓病人均在120救护车上紧急穿刺右颈内静脉,采用心电监护下直接推送预先塑成L型电极行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即刻穿刺及心内膜起搏均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院前急救中对严重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直接推送预成形电极临时心内膜起搏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张宏伟;李元红;及心;许虹;许爱华;王凤萍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服用指南推荐药物情况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这是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对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在本院住院诊断为慢性心衰且左室射血分数(LVEF)≤0.45的患者通过查阅住院、门诊病历和电话随访进行研究.研究出院时服用药物对全因死亡,以及全因死亡或心源性再住院的影响.结果 共187例患者组成研究人群,中位数随访18个月(2 ~41个月),92%患者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79%患者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67%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62%患者服用利尿剂,40%患者服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34%患者服用地高辛.全因死亡率为19%,全因死亡或首次心源性再住院率为41%.LVEF≤0.35慢性心衰患者全因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或首次心源性再住院率分别为27%和53%.校正多重因素后全因死亡的预测因子为年龄(HR 1.34/每增加10岁,95%可信区间1.01 ~1.77)、NYHA心功能分级(HR 3.17/NYHA每增加1级,95%可信区间1.94 ~5.19)和慢性肾脏病(CKD)分期(HR 1.85/CKD每增加1期,95%可信区间1.12 ~3.05),以及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HR0.38,95%可信区间0.15 ~0.93)和他汀类药物(HR 0.44,95%可信区间0.22 ~ 0.88).结论 大多数慢性射血分数降低患者出院时服用了指南推荐的药物,但这部分患者预后差,特别是LVEF≤0.35患者.β受体阻滞剂、ACEI/ARB和他汀类药物能改善预后.
作者:程中伟;朱孔博;方理刚;张抒扬;严晓伟;朱文玲;方全 刊期: 2012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Azimilide对犬三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方法 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不同浓度的Azimilide(0.3,10,30μmol/L)灌流对内、中、外三层细胞APD、TDR及早期后除极(EAD)的作用,及是否诱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结果 Azimilide延长三层细胞的APD,尤以心外膜细胞为明显,因而减小TDR;Azimilide延长APD与剂量呈非线性效应,30 μmol/L延长三层心肌细胞的APD90不如10μmol/L延长明显;Azimilide可在心外膜诱发EAD及室性早搏(6个模型中有3个模型诱发),但未诱发出Tdp.结论 Azimilide延长复极时间但不增加TDR,具有较小的致心律失常效应.
作者:王军奎;于忠祥;崔长琮 刊期: 2012年第05期
患者女性,73岁.因发作性心悸2年,曾诊断心房扑动,在外院行2次射频消融术,但术后仍有心悸,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律(窦房结游走?)、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后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Lorenz散点图提示非窦性心律,经获取慢心率(大RR间期)心电图片段分析,诊断为房性心动过速伴房室传导阻滞,提示Lorenz散点图可从整体上把握心脏节律,指导诊断.
作者:张夏琳;张平;马乔炎;杜克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心肌梗死后早期即出现交感神经重构,交感神经的重构加重了心肌梗死后心肌的电生理异质性,从而导致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增多,干预交感神经重构可影响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作者:张涛;商丽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