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高危者的胺碘酮预防试验

虞敏;王利民;施盛;袁忠祥;刘少稳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胺碘酮, 预防
摘要:目的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 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 符合条件共161 例.低危组96 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 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 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 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外科手术除去感染起搏电极后再植入心脏起搏器一例

    患者女性,75岁.贯序使用4个起搏系统.旷置电极导线使局部感染经抗生素及清创治疗难以控制,导致心脏装置相关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直视手术彻底清除感染灶后治愈.再次植入起搏器时发现心肌组织在炎症、手术创伤后形成纤维化而使起搏阈值明显升高.

    作者:张常莹;崔志敏;李库林;郑杰;王如兴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肌病与室性心律失常

    常见的心肌病主要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在正确评估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的基础上选择佳的治疗方法.常用的危险评估手段主要包括病史、心电图、心功能、自主神经功能和反应心室复极的指标等.对于评估为高危的患者来说,植入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是首选治疗.导管消融和药物治疗主要用于一些评估为低危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或作为植入ICD后的辅助治疗以减少放电次数.

    作者:马长生;苗成龙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房间隔起搏对病窦综合征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房间隔起搏(ASP)对病窦综合征(SSS)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影响.方法 12例SSS合并PAF行DDD(房间隔部)起搏,术前查常规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测量长P波时限(Pmax)、短P波时限(Pmin),计算P波离散度(Pd),观察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测量左房直径等,术后1周内、3个月及1年时复查心电图、DCG及超声心动图,并统计起搏心搏比例.结果 与起搏前窦性心律心电图比较,ASP后1年内Pmax和Pd均较术前明显缩短( P均<0.05).ASP 1周内,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P均<0.05);但随着时间延长,PAF发作例数、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有增多趋势;术后发现再发心房颤动者均有基础病,且已转变为持续心房颤动者心房直径明显大于非持续心房颤动及窦性心律者,但与起搏心搏比例无关;术后左房直径有缩小趋势.结论 ASP能明显缩短Pmax及Pd,可以预防和治疗PAF,降低PAF的发生率,但有基础心脏病、心房直径增大者远期疗效不佳.

    作者:钱志宏;何国平;李文华;徐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环肺静脉电隔离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

    目的 应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价环肺静脉电隔离术(CPVA)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左房功能的影响.方法 PAF患者81例,择期行CPVA,据术后PAF有无复发分为成功组及复发组;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术前及术后3天、3个月、12个月时静息状态下左房主动排空容积(LAAEV)、左房主动排空分数(LAAEF)、左房大容积(LAVmax)、左房总排空容积(LATEV)、左房总排空分数(LATEF)、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峰值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及左房射血力(LAEF).结果 成功组,术后3个月与术前比较,反应左房辅助泵功能的指标LAAEV、VA、A-VTI及LAEF均减少(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前比较,LAAEV、VA、A-VTI及LAEF均增加(P<0.05),反映左房储存功能的指标LAVmax、LATEV及LATEF均增加(P<0.05).复发组,术后12 个月与术前比较,LAAEV、VA、A-VTI及LAEF均减少(P<0.05).结论 CPVA对PAF患者术后近期左房功能有不利影响,而术后远期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作者:郭飞;汤宝鹏;张燕一;周贤惠;朱建兵;张疆华;韩伟;马依彤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心房颤动高危者的胺碘酮预防试验

    目的 对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后患者发生心房颤动(AF)的危险性分级,对高危者给予胺碘酮预防,观察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7月CABG病人,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根据危险因素分组,有既往AF者,或有年龄>65岁、左房内径>45 mm、射血分数<0.5、术后低氧血症中2个及以上危险因素者为高危组,有除既往AF史以外的其余4个危险因素中1个及无危险因素的病人为低危组.高危组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常规组.除胺碘酮组在术后给予静脉口服序贯胺碘酮预防AF外,常规治疗三组均相同.比较三组的AF发生率,AF时心率,AF持续时间,AF负荷等指标.结果 符合条件共161 例.低危组96 例,AF发生率28.1%;高危组65例,常规组33例,AF 90.9%,死亡1例,2例出院时仍为持续AF;胺碘酮组32例,AF 43.8%,全部复律.胺碘酮组AF发生率较常规组显著降低(P<0.01),AF心室率低于另两组(P<0.01).低危组AF总持续时间和术后7天AF负荷显著小于另两组(P<0.05).结论 筛选CABG术后病人AF高危者,用胺碘酮预防可使AF发生率减低.

    作者:虞敏;王利民;施盛;袁忠祥;刘少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12例

    12例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心功能改善, QRS波时限缩短,左室射血分数增加,左室舒张未内径减少,6个月时改善更明显.结论: 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明显改善慢性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改善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

    作者:钟志雄;李存仁;李斌;张鹏飞;刘志东;张奇峰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艾司洛尔成功治疗交感风暴并严重心力衰竭一例

    患者男,51岁,因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出现肺部感染并使心力衰竭恶化,反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30余次.使用胺碘酮、利多卡因等药物效果欠佳,考虑为交感风暴.予艾司洛尔静脉推注,终止了交感风暴,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对于存在心力衰竭的交感风暴患者,也可考虑使用艾司洛尔.

    作者:费翔;袁沃亮;王景峰;张俊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法乐氏四联征纠治术后左心衰竭一例

    患者,男性,46岁,法乐氏四联征术后10年发生左心衰竭,符合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Ⅰ类适应证而行CRT术.患者存在脊柱侧凸畸形不能平卧,术中采用半侧卧位.穿刺时发现左锁骨下软组织硬度明显增高且肋间隙明显变窄,改为右侧锁骨下静脉穿刺,患者右房巨大,115°鞘难以进入窦口,进入后电生理导管撤出时鞘管出现褶痕,导线不易通过,遂改用135°鞘成功将左室电极送入靶静脉.术后1个月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作者:秦胜梅;宿燕岗;柏瑾;葛均波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右室流出道心律失常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

    对153例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室性心动过速(VT)18例,室性早搏(PVCs)135例.成功率95.42%.有效消融靶点的表现形式:①激动顺序标测PVCs电位较体表心电图QRS波领先30 ms以上成功率高;②起搏时QRS波形态与体表心电图PVCs的QRS波12个导联上的形态相同成功率高,且有3种特征;③放电时PVCs或VT很快消失或出现同形PVCs增多或VT持续时间延长,频率增快,随即消失.

    作者:林加锋;林佳选;季亢挺;兰华仙;李继武;陈鹏;杨鹏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非结构性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治疗现状

    射频消融起源于浦氏纤维系统和右室流出道,少数起源于其他部位的室性早搏,治疗无结构性改变的心脏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包括特发性心室颤动,多形性、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和短QT综合征等引起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取得了良好效果,能有效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并减少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放电.

    作者:李菊香;洪葵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胺碘酮和美托洛尔成功抢救长QT综合征发作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35岁,因突发晕厥2次入院,入院途中应用静脉胺碘酮终止了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入院后诊断为长QT综合征(LQTS)发作尖端抟扭型室性心动过速(TdP).治疗过程中停用2次静脉胺碘酮,均发作了TdP,加用后终止了TdP,并联合口服美托洛尔和口服胺碘酮度过了心律失常风暴,患者出院后随访4个月,未再发作TdP.该个案说明胺碘酮虽延长QT间期,但应用后预防并终止了TdP的发作.并且说明LQTS发作TdP不单纯与QT间期的延长有关.

    作者:王娟玲;牟延光;鲍庆秋;赵令时;刘同祥;高明军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肌标志物升高一例

    患者男,40岁,主因突发心悸,胸痛3 h入院.外院心电图示室上性心动过速,Ⅰ、Ⅱ、Ⅲ、aVF、V2~V6导联ST段压低,aVR导联ST段抬高.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电图大致正常.心肌标志物升高,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96 h后心肌标志物恢复正常.考虑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致心肌标志物升高.

    作者:李艳红;任学军;韩智红;王云龙;张晓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保留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导丝行左室起搏一例

    患者男性,77岁,间断胸闷、气短、心慌4年,加重1月入院,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Ⅳ级.入院后给予优化的药物治疗后,植入了Medtronic 8042三腔起搏器.植入过程中4193型左室电极进入多处冠状静脉均起搏不良,而利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导丝于心侧静脉进行延伸起搏后获得满意阈值(1.5 V),但阻抗较低仅有306 Ω,患者起搏器植入处肌肉跳动明显,将左室电极起搏模式由Unipolar改为LVtip/RVring模式后,肌肉跳动消失,1个月后随访,未有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活动度明显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提高.

    作者:易甫;刘兵;武峰;沈敏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

    目的 研究围手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对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影响.方法 回顾3年来在本院行起搏器植入或更换的患者资料,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手术完成情况进行分析,了解围手术期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方法及术后囊袋出血情况.结果 所有26例均顺利完成手术,15例术后起搏器囊袋正常,4例囊袋部位出现大于5 cm×5 cm瘀斑,7例发生囊袋血肿,其中严重出血5例,发生率为19.23%.严重出血见于围手术期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治疗.经适当处理,囊袋出血消失.随访3.0±2.6个月,无迟发囊袋出血发生.结论 ①围手术期使用单一抗血小板药物或短期应用低分子肝素替代双重抗血小板药物相对安全;②围手术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药物或单纯抗凝治疗发生囊袋出血的风险高,且抗凝治疗多为严重出血.

    作者:王禹川;盛琴慧;李康;蒋捷;周菁;丁燕生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临床价值

    越来越多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超声心动图的作用已经扩展到术前测定机械不同步和筛选患者、术中指导起搏电极放置部位、术后优化起搏器参数设置和评估、预测患者的长期预后.许多单中心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心动图指标在预测CRT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但是,2008年底公布的多中心PROSPECT研究的结果令许多学者重新审视这些超声心动图指标的预测价值.然而,PROSPECT研究本身有很多局限性.需要进一步努力改进超声技术并开展设计合理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作者:杜鑫;万征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电压门控型钾离子通道家族

    在心肌细胞中,已发现的钾通道种类之多、分工之细令人瞠目结舌.为什么?这可能是因为细胞膜电位是维持细胞生命活动和一切功能的基础,就需要如此众多钾离子通道(钾通道)各尽其职地参与、协同调节膜电位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作者:陆彤;王如兴;蒋彬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经主动脉无冠窦内射频消融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目的 探讨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心脏电生理特点及经射频导管消融方法.方法 13例患者男3例,女10例,年龄52.7±9.8岁,阵发性房速病史4.2±4.5年.心房刺激诱发房速后,分析体表心电图P′波特点并于右房及主动脉无冠窦内进行激动标测.均于无冠窦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13例心房刺激均能反复诱发或终止房速,平均周长340.9±46.0 ms,房速时P′波时限77.8±14.4 ms,明显短于窦性心律时P波时限111.2±10.3 ms(P<0.05).常规激动标测,所有患者于His束处标测到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经主动脉逆行方法,所有患者于无冠窦内标测到心房激动较His束处的心房激动提前9.3±6.1 ms,放电1~2次于2~8 s内终止房速.随访3~36个月,无复发病例及手术相关合并症.结论 起源于主动脉无冠窦或其邻近组织的房速具有窄P′波及常规标测相对提前的心房激动位于His束处的特点.经主动脉无冠窦内标测消融是一种根治此类房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梁延春;王祖禄;杜丹;梁明;韩雅玲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快速起搏犬心房48 h后左房组织学的逆重构

    目的 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左房组织学重构在转复窦性心律后能否逆转及其过程.方法 健康成年杂种犬24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只.A组快速起搏48 h;B组假手术组,观察48 h;C组快速起搏48 h后,继续观察24 h;D组假手术组,观察72 h.分别于术前、起搏48 h、停止起搏后6,12,18,24 h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室收缩末期左房左右径(LATD)、上下径(LASID)、前后径(LAAPD).A、B组于实验开始后48 h,C、D组于72 h,取左房组织,电镜观察心房肌超微结构的改变;HE染色观察心房组织结构;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纤维化程度.结果 起搏48 h后A、C组LATD、LASID、LAAPD与同时点B、D组及术前比较增大(P<0.05).快速起搏右房48h后,心肌细胞溶解、线粒体增大等超微结构改变明显,糖原增多;心肌间质内胶原沉积增加;恢复窦性心律后LATD、LASID、LAAPD有缩小趋势,18 h后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超微结构的改变部分恢复正常;纤维化程度减轻.结论 犬阵发性房颤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后24 h,组织学重构不能完全逆转.

    作者:张彦;于付生;冯艳;张玲;宋伟;马艳红;侯月梅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初步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 需行DDD起搏的患者40例分为两组:房间隔组20例采用螺旋电极行房间隔起搏;右心耳组20例采用翼状被动固定电极行右心耳起搏.总结手术方法,观察两组起搏参数及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手术即刻及术后随访的起搏参数稳定,两组间无差异.随访12.43±2.85个月,房间隔组起搏后NYHA心功能分组Ⅰ、Ⅱ、Ⅲ级分别为18,2,0例,而右心耳组则分别为12,7,1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房间隔组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未期内径小于右心耳组((32.5±5.5 mm vs 33.8±5.2 mm,42.4±5.1 mm vs 47.3±6.8 mm,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则高于右心耳组((0.65±0.07 vs 0.62±0.08,P<0.05).结论 房间隔起搏安全、可行,起搏参数稳定.

    作者:杨文慧;郭涛;赵玲;李淑敏;杨军;华宝桐 刊期: 2010年第03期

  • 缝隙连接在长QT综合征2型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缝隙连接(GJ)的功能改变在长QT综合征2型(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中的作用.方法 纽西兰大白兔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LQT2组和抗心律失常肽(AAP10)组.应用0.5 μmol/L的E-4031对兔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进行灌流制备LQT2模型.采用浮置玻璃微电极法同步记录心内膜、心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及跨室壁心电图.观察各组QT间期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变化,通过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GJ的分布和磷酸化状态的改变.结果 ①LQT2组QT间期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TDR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大(P<0.05)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 (P<0.01);② AAP10组QT间期较LQT2组显著缩短(P<0.05),TDR较LQT2组显著减小(P<0.05或0.01)以及缝隙连接去磷酸化水平较LQT2组显著降低(P<0.05或0.01);③三组的Cx43总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J的功能改变是LQT2模型中电活动不稳定的重要因素.

    作者:倪明科;张存泰;李连东;阮磊;王琳 刊期: 2010年第03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