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宋治远;仝识非;王泽文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I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稳定分离用于膜片钳实验的耐钙Spraque-Dawley大鼠心室肌细胞的方法.方法 在自制心脏灌流装置上,采用三步法行逆行主动脉灌流获得单个耐钙心肌细胞,以膜片钳全细胞方式记录离子流.结果 在分离过程中如整个心脏保持红润,则细胞数量在90%以上,耐钙细胞KB液中孵育后在70%左右;在分离过程中心脏局部保持红润部位的细胞数量在80%以上,耐钙细胞在60%左右,而苍白区细胞数量变异较大,但一般均在50%以下,且耐钙细胞较少;在分离过程中如整个心脏始终苍白,则细胞数量不仅低于30%,且几乎没有耐钙细胞.结论 在心肌细胞分离过程中如严格按照本文的介绍,能获得大量具有正常电生理特性的耐钙心肌细胞.
作者:王如兴;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分析10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5例与口服华法令,1例与服用阿司匹林停药不科学有关,另4例与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有关;4例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术后无囊袋血肿形成,另6例术后出现囊袋血肿.结论: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可避免术后囊袋血肿形成.
作者: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近期联合发布了2006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指南,该版指南是在2001年房颤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发表的大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而修订完成.
作者:董佳霖;刘旭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顿服西拉普利5mg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入选23例无合并症的AMI患者为西拉普利组,在其症状发生后2~4天测基础BRS一次,然后口服西拉普利5 mg,3 h后再测BRS.安慰剂组10例,入选条件相同,口服安慰剂,在同时间测定BRS,从而排除BRS自身的变化.结果 服用西拉普利5 mg 3 h后,BRS中位数值从3.769 ms/mmHg上升到5.247ms/mmHg(P<0.05),其中54%患者的BRS值上升大于0.5 ms/mmHg.对照组服药前后BRS无变化.结论 西拉普利可显著改善AMI患者早期的BRS.
作者:张潇伊;贾三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近期有晕厥发生,虽然心电图未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仍然置入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来患者再次发生晕厥,ICD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除颤转复了窦性心律.
作者:程中伟;程康安;陈太波;高鹏;刘博江;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作者:侯应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3例心动过速心肌病(TCM)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在确定靶点后给予射频消融术(RFCA)均一次消融成功,术后症状好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减小,射血分数提高.提示RFCA术治疗TCM,安全、有效.
作者:祖建国;丁士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同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30例患者.每例应用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以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MAC-5000 Resting ECG System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按照标准心电图导联的位置记录并打印二份心电图,分为蓝牙组与MAC组.对二组心电图进行波形与心电图临床诊断的比较,同时二组进行时间和幅度参数的比较.结果 二组波形与心电图诊断完全一致.二组之间P波、QRS时限;PR和QT间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组之间除了Ⅱ导联R波幅度以及V5导联P波和S波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导联的其它各波幅度均无显著性差异;Ⅱ导联R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2.91%(0.026 mV),小于心电图机国际及国家标准允许误差的范围;V5导联P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11.8%,但绝对差值仅为0.009 mV,无明显临床意义.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传输数据安全正确.结论 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能准确提供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
作者:陈太波;方全;鲁巍峰;范静波;左文宝;程康安;高鹏;程中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4(mHCN4)基因修饰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体外定向分化为心脏起搏样细胞的影响.方法 以构建的mHCN4逆转录病毒载体转染第三代rMSCs,获取稳定高效表达mHCN4基因的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学改变,并进行α-actin、Troponin T、HCN4、Connexin43等基因表达检测.结果 rMSCs转染mHCN4基因后,可获得高效稳定表达mHCN4的细胞,经连续不传代培养后出现大量的肌管样分化,并出现自主搏动的细胞,α-actin、Troponin T、HCN4表达检测均为阳性;而只转染绿荧光蛋白(GFP)的rMSCs仅出现少量的肌管样分化,并未观察到细胞的自主搏动;未转染组MSCs则未观察到肌管样分化.结论 mHCN4基因修饰的rMSCs可在体外定向分化为具有自律性的心脏起搏样细胞,而mHCN4基因活化可能是促进rMSCs向心脏起搏样细胞分化的关键因素.
作者:姚青;宋治远;仝识非;王泽文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以探讨炎症机制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135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120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CRP水平,用库尔特JT血球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淋巴细胞百分率(L%)、淋巴细胞绝对值(L).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LVH)及左房内径(LAD).观察CRP及白细胞变化与房颤关系.结果 房颤组血中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组(6.41±2.73 mg/L vs 3.66±1.18 mg/L;P<0.05).其中房颤合并LVH较不合并LVH组CRP显著增高(7.51±3.32 mg/Lvs 5.76±2.92 mg/L;,P<0.05).四分位法研究表明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较同组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CRP位于高四分位者LAD较位于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两组WBC、N%、N、L%、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炎症反应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魏玲;杨丽霞;王先梅;李丽娟;魏文婷;王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延迟血栓形成的发生机制及防治对策.方法 选取48例行RFCA患者为治疗组和21例行心内电生理检查(EPS)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随机分为两亚组,A组23例术后不予肝素,B组25例术后运用低分子肝素,A组以肝细胞生长因子(HGF)0.4 ng/ml为界分为高HGF组和正常HGF组.在不同时间测定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及HGF.结果 ①A组TAT呈现两次高峰:术后即刻第一次高峰(42.9±15.8 ng/ml),术后3天第二次高峰(20.3±19.2 ng/ml),第二次高峰与EPS组术后3天(2.7±1.7 ng/ml)及B组术后3天(4.3±5.3 n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A组术后6h HGF值与TAT两次高峰相关(r=0.542,P<0.01);术后6 h高HGF组TAT术后3天高峰更显著.结论 RFCA致血栓形成可分两阶段:术后即刻的急性阶段和术后3天的延迟阶段.术后肝素化可影响凝血系统,有阻止血栓形成的效果.
作者:秦景梅;孙晓斐;武宗寅;丛培玲;任长杰;郝丽;夏增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易发各类心律失常,其中,以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为常见.对于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而言,胺碘酮和β受体阻滞剂是既有效、又安全的药物选择,Ⅰ类抗心律失常药不宜使用.其他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如他汀类、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对心衰并发心律失常的患者也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温华知;江洪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 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RVOT心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离散度较RV心肌细胞大.在稳态电流中,RVOT心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小于RV心肌细胞的NSCC,甚至某些RVOT心肌细胞缺乏NSCC,与之对应的是心肌细胞较长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D).当激活NSCC后,可使RVOT心肌细胞较长的APD缩短.激活的NSCC可以消除在RVOT记录到的EAD.结论 RVOT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和APD的离散大,此易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NSCC较小或缺如是RVOT心肌细胞APD延长,并且产生EAD的原因.
作者:宋艳东;杨新春;刘泰槰;顾忠伟;李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的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龚耀先修订的艾森克个性问卷量表,对83例AVRT、105例AVNRT患者射频消融前后和50例对照组正常人的精神质(P)、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N)和掩饰倾向(L)值进行测量.结果 射频消融前后,各组之间的P、E、N和L值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射频消融前后AVNRT组内女性患者的N分值较男性高(分别为12.93±2.83 vs 9.88±2.61;12.84±2.87 vs 9.87±2.64;P均<0.05).结论 AVNRT女性患者具有神经质倾向,这可能是在AVNRT中女性占多数的原因之一.
作者:卢少平;郑强荪;薛玉生;赵品婷;汤雁玲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一例临床诊断为长QT综合征女性患者,入院后即给予临时起搏器置入术,每日口服门冬氨酸钾镁和静脉补钾补镁,患者心电图及临床症状恢复正常出院.结论:临时心脏起搏和补钾补镁是治疗长QT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作者:杨海涛;薛小临;孙超峰;张爱峰;李红兵;崔长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帕金森氏病引起的肢体震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心房扑动样伪差,食管导联心电图不能排除伪差,将震颤侧肢体导联上移至肩部伪差消失,组织多普勒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王龙;许原;朱天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探讨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心房颤动(AF)肺静脉电隔离术的临床效果.对1例持续性AF、2例阵发性AF在肺静脉开口处进行冷冻肺静脉电隔离,温度-79℃,每次240~300 s(4~5 min).3例共隔离10根肺静脉,消融4.9±2.8(4~10)次.手术时间为205±72(190~265)min.1例持续性AF患者消融后给予300J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半月后复发,再次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一周内仍有阵发性AF.结论 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作者:董玉梅;李学奇;韦世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1 宽QRS波心动过速的定义与分类宽QRS波心动过速(wide QRS complex tachycardia,WCT)一般指QRS波时限>0.12 s,频率>100次/分的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可由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电解质紊乱及药物(如奎尼定、胺碘酮)中毒等不同原因引起,亦见于健康年轻人.
作者:木胡牙提;林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发现心肌细胞上存在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电生理学和药理学特性,在调节心肌细胞复极化方面起重要作用,为心律失常的治疗提供高度可能的靶位点.
作者:张薇薇;杨新春;刘泰槰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