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患者男,76岁.因病窦综合征置入ENPULSE E2D01起搏器.一周后患者常规行永久心脏起搏器体外程控随访时,发现起搏器电极导线阻抗持续性大幅升高,起搏、感知功能障碍.再次手术,经拧紧固定螺丝后起搏器功能恢复正常.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分析10例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后囊袋出血的原因及处理.结果 5例与口服华法令,1例与服用阿司匹林停药不科学有关,另4例与血小板减少、低蛋白血症有关;4例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术后无囊袋血肿形成,另6例术后出现囊袋血肿.结论:术中预留封闭式负压引流管可避免术后囊袋血肿形成.
作者:梁梅;郝应禄;李晓霞;潘云席;李燕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1岁,既往有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近期有晕厥发生,虽然心电图未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但为了预防心源性猝死仍然置入了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后来患者再次发生晕厥,ICD记录到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除颤转复了窦性心律.
作者:程中伟;程康安;陈太波;高鹏;刘博江;方全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研究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记录心电信号的准确性,同时评价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入选30例患者.每例应用同步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以及美国GE公司生产的MAC-5000 Resting ECG System 12导联同步心电图机,按照标准心电图导联的位置记录并打印二份心电图,分为蓝牙组与MAC组.对二组心电图进行波形与心电图临床诊断的比较,同时二组进行时间和幅度参数的比较.结果 二组波形与心电图诊断完全一致.二组之间P波、QRS时限;PR和QT间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二组之间除了Ⅱ导联R波幅度以及V5导联P波和S波幅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之外,其余各导联的其它各波幅度均无显著性差异;Ⅱ导联R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2.91%(0.026 mV),小于心电图机国际及国家标准允许误差的范围;V5导联P波幅度差值百分比为11.8%,但绝对差值仅为0.009 mV,无明显临床意义.蓝牙心电诊断系统传输数据安全正确.结论 蓝牙心电诊断系统能准确提供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
作者:陈太波;方全;鲁巍峰;范静波;左文宝;程康安;高鹏;程中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3例心动过速心肌病(TCM)患者均行电生理检查,在确定靶点后给予射频消融术(RFCA)均一次消融成功,术后症状好转,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房内径减小,射血分数提高.提示RFCA术治疗TCM,安全、有效.
作者:祖建国;丁士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及外周血白细胞的变化,以探讨炎症机制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135例房颤患者(房颤组)和120例非房颤患者(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CRP水平,用库尔特JT血球仪测定外周血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率(N%)、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淋巴细胞百分率(L%)、淋巴细胞绝对值(L).应用超声心动图诊断左室肥厚(LVH)及左房内径(LAD).观察CRP及白细胞变化与房颤关系.结果 房颤组血中CRP水平显著高于非房颤组(6.41±2.73 mg/L vs 3.66±1.18 mg/L;P<0.05).其中房颤合并LVH较不合并LVH组CRP显著增高(7.51±3.32 mg/Lvs 5.76±2.92 mg/L;,P<0.05).四分位法研究表明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显著多于对照组;房颤组血清CRP水平位于高四分位者较同组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CRP位于高四分位者LAD较位于低四分位者显著增加(P<0.05).两组WBC、N%、N、L%、L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慢性炎症反应在非瓣膜性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作者:魏玲;杨丽霞;王先梅;李丽娟;魏文婷;王燕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冠心病手术后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预防作用.方法 195例冠心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97例术前口服胺碘酮,开始为200 mg,3次/天,连服7天后,改为200 mg/天至手术前,术后当天静脉使用胺碘酮,能进食后改为200 mg/天口服.B组98例,按常规不予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各种并发症情况,房颤发生率及心室率的变化.结果 A组房颤发生率、房颤时心室率均低于B组(分别为12.4%vs 38.8%;112±12次/分vs 134±15次/分,P均<0.05).结论 胺碘酮能安全有效降低冠心病手术后房颤的发生率,减慢房颤发生时的心室率.
作者:施盛;虞敏;叶一舟;肖明第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帕金森氏病引起的肢体震颤在心电图上可表现为心房扑动样伪差,食管导联心电图不能排除伪差,将震颤侧肢体导联上移至肩部伪差消失,组织多普勒有助于鉴别诊断.
作者:王龙;许原;朱天刚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顿服西拉普利5mg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压力反射敏感性(BRS)的影响.方法 入选23例无合并症的AMI患者为西拉普利组,在其症状发生后2~4天测基础BRS一次,然后口服西拉普利5 mg,3 h后再测BRS.安慰剂组10例,入选条件相同,口服安慰剂,在同时间测定BRS,从而排除BRS自身的变化.结果 服用西拉普利5 mg 3 h后,BRS中位数值从3.769 ms/mmHg上升到5.247ms/mmHg(P<0.05),其中54%患者的BRS值上升大于0.5 ms/mmHg.对照组服药前后BRS无变化.结论 西拉普利可显著改善AMI患者早期的BRS.
作者:张潇伊;贾三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2例安装心脏起搏器的坐骨神经痛患者,采用低中频电治疗.电极置于腰骶及一侧下肢.中频频率为2 KHz,低频为0.5~150 Hz,每日1次,每次20 min.2~3个疗程愈.结论:腰骶部以下,可能对心脏的影响较小.低中频电疗治疗心脏起搏器患者坐骨神经痛有可行性,但亦有风险.应注意掌握治疗的距离和剂量.
作者:赵力力;蒋进明;邓静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探讨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心房颤动(AF)肺静脉电隔离术的临床效果.对1例持续性AF、2例阵发性AF在肺静脉开口处进行冷冻肺静脉电隔离,温度-79℃,每次240~300 s(4~5 min).3例共隔离10根肺静脉,消融4.9±2.8(4~10)次.手术时间为205±72(190~265)min.1例持续性AF患者消融后给予300J电复律恢复窦性心律,半月后复发,再次电复律后恢复窦性心律.1例术后一周内仍有阵发性AF.结论 应用环状冷冻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电隔离术安全、有效.
作者:董玉梅;李学奇;韦世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细胞L型钙电流显著下调;心房细胞肌质网调节钙释放的受体,罗纳丹受体2型表达降低,IP3受体包括Ⅰ型和Ⅱ型上调;心房细胞能量代谢异常,大量糖原堆积和细胞凋亡,从而影响心房细胞的兴奋性和Ca2+交替.对心房细胞钙调控的一些关键部位干预可能可以成为房颤的治疗靶点.
作者:赵志宏;王云龙;张海澄;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 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RVOT心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离散度较RV心肌细胞大.在稳态电流中,RVOT心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小于RV心肌细胞的NSCC,甚至某些RVOT心肌细胞缺乏NSCC,与之对应的是心肌细胞较长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D).当激活NSCC后,可使RVOT心肌细胞较长的APD缩短.激活的NSCC可以消除在RVOT记录到的EAD.结论 RVOT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和APD的离散大,此易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NSCC较小或缺如是RVOT心肌细胞APD延长,并且产生EAD的原因.
作者:宋艳东;杨新春;刘泰槰;顾忠伟;李志忠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自美国FDA批准胺碘酮用于心律失常治疗至今已20余年,它的安全性、有效性已被临床医师所接受,它的应用指征和方法国内外都有指南[1~5]借鉴,但在应用的一些细节上有待共同提高.
作者:蒋文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 64例因静息性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连续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缓慢型心律失常情况,并选择冠状动脉痉挛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25例患者分别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 乙酰胆碱试验痉挛组(46例)和非痉挛组(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痉挛组中14例经过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能诱发痉挛,但12例仍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另11例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仅1例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结论 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作者:向定成;龚志华;何建新;洪长江;马骏;邱健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Ang-(1-7)及AngⅡ对犬心房肌细胞外向钾通道电流的作用,揭示其参与房性心律失常的细胞电生理机制.方法 急性分离单个犬心房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方法记录细胞膜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缓慢延迟整流钾电流(Iks)、超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ur)及短暂外向钾电流(Ito).结果 1 μmol/L Ang-(1-7)可抑制Ikr、Iks,增加Ito,对Ikur无明显影响;0.5μmol/L AngⅡ可增加Ikr、Iks,抑制Ito,对Ikur无明显影响.结论 AngⅡ可能通过对外向钾电流的影响促进心房颤动的心房电重构,Ang-(1-7)作为AngⅡ内源性拮抗剂,可拮抗AngⅡ的电生理作用.
作者:代建军;李广平;李健;许纲;杨万松;王静;程晓丹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超极化激活的环核苷酸门控通道亚型4(mHCN4)外源基因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的转染及其功能表达.方法 2个月大昆明小鼠拉颈处死,无菌条件下分离股、胫骨,收集骨髓细胞种植于塑料培养瓶,24 h后更换培养液,保留贴壁细胞,待细胞达90%融合时胰酶消化传代培养.收集第3代贴壁细胞,用免疫磁珠法分选CD11b-细胞继续扩增培养.以pUC18、pcDNA3-mHCN4、pIRES2-EGFP、pMSCV-puro等质粒载体为架构,用不同酶类将目的片段连接构建pMSCV-mHCN4-EGFP及pMSCV-EGFP逆转录病毒载体.载体转染PT67包装细胞,收集逆转录病毒上清转染第3代扩增的mMSCs细胞,观察mMSCs的转染效果及阳性转染细胞的mHCN4通道动力学特性.结果 mMSCs的转染效率约10%~20%.mHCN4基因转染组可记录到明显的时间依赖性的超极化激活内向电流(If),If的半数大激活电压为-99.0±5.8 mV,在-140 mV电压时的激活时间常数为451±61ms.该电流对CsCl高度敏感;对照组细胞在超激化状态下无明显的电流出现.结论 mHCN4外源基因可在mMSCs中成功表达起搏离子流通道,基因修饰后的mMSCs有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生物起搏种子细胞.
作者:仝识非;宋治远;姚青;万瑛;邹丽云;钟理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报道2例心外膜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及结果.方法 2例均因心脏靶静脉解剖结构问题不能经心脏静脉途径置入左室电极,其中1例为右室双部位(心尖部+流出道间隔)起搏3个月后无效的患者.全麻后气管插管,在左第4肋间腋前线处切口,进胸后切开心包,用缝线将心外膜电极固定于左室侧后下壁,通过皮瓣下隧道把左室电极送入囊袋并与脉冲发生起搏器左室孔相联.结果 2例手术顺利,无并发症.术后左室同步性明显好转,射血分数增加,心功能改善.结论 心外膜导线在CRT左室起搏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术后短期随访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宿燕岗;王蔚;刘少稳;赵强;夏利民;柏瑾;许德民;朱丹;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近年来,β受体阻滞剂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地位及重要性逐步上升,目前已成为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中流砥柱.其大的特点是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这与它治疗心律失常的五个重要机制密切相关.β受体阻滞剂已被推荐为多种心律失常治疗的I类和Ⅱa类应用指征,又是很多心律失常治疗的首选药物.循证医学的资料证明,其能有效地治疗各种早搏、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是唯一能被证明可以降低心脏性猝死的药物.临床医生提高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和重视,才能更好地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律失常.
作者:郭继鸿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学会和欧洲心脏病学会(ACC/AHA/ESC)近期联合发布了2006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指南,该版指南是在2001年房颤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发表的大量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据而修订完成.
作者:董佳霖;刘旭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