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孙育民;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
目的 分析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需经房间隔穿刺行射频消融术的左侧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普通射频消融术后,根据肺静脉逆行造影显示的肺静脉大小、位置,放置环状标测导管(Lasso肺静脉标测电极),依次记录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的双极电图,并与体表心电图、冠状静脉窦电图同步记录.结果 共标测肺静脉49根,PVP表现为单一、规律的电活动,呈现PVP-A(心房远场电位)或A-PVP传导,但PVP落后于冠状静脉窦电极标测的心房波.结论 非房颤患者PVP的存在也具有普遍性.
作者:钱琳艳;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胡雪烈;李忠杰;王慧;洪银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对正常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0-6,10-5mol/L伊布利特细胞外液对兔正常左室中层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的影响.结果 ①伊布利特灌流后ICa-L I-V曲线下移,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电流密度峰值明显增加(-8.34±2.67,-10.50±3.81 pA/pF vs -5.68±1.53pA/pF,P均<0.01),且高剂量较低剂量灌流时增加更明显.②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失活曲线右移,且高剂量时右移更明显.高剂量时半数失活电压(V0.5)较低剂量和用药前显著降低,而低剂量与用药前无差异.三种状态的激活曲线无差异.结论 伊布利特可能呈浓度依赖性影响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活性.
作者:冯霞;何振山;崔俊玉;齐书英;丁超;刘小云;张兰芳;宋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肺静脉电隔离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方法已经成熟,对阵发性房颤取得了较高的成功率,但对于持续性或永久性房颤的效果尚难以令人满意.近年来对于房颤碎裂电位的研究日趋得到重视.房颤碎裂电位有其独特的的表现形式、发生机制;研究其分析方法以及临床干预形式可能为房颤的消融治疗带来曙光.
作者:曾治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75岁,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因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形成不应期感知事件(AR),导致不适当的模式转换.经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消除AR及其所致的不适当模式转换.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例7岁女性患儿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天无诱因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与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形成典型的等频性房室分离.持续记录心电图30 min以上,均呈上述表现,故诊断为持续性等频性房室分离. 结论:等频性房室分离是干扰性房室分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机理可能为生物反馈控制系统.
作者:许大国;谢群;张政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心房纤维化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提供了一种病理生理基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参与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刺激心房间质纤维增生,从而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宋伟;许春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82例.结果 82例中有80例(97.5%)起搏成功,6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低钾患者出现心室颤动.15例2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栓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及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起搏.
作者:欧柏青;姜德谦;张翼;宁忠平;骆杨平;郭莹;杨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 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 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胡福莉;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卢春山;郝蓬;刘晓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移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 除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1)外,MSCs组(n=15)和心肌梗死(MI)组(n=14)经球囊导管堵闭左前降支法建立猪MI模型并分别移植MSCs悬液和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进行窦性HRT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①与Control组比较,MI组规一化高频成分(HFnorm)降低(P<0.05),规一化低频成分(LFnorm)和LF/HF比值增高(P均<0.01),MSCs组LFnorm与MI组无差异,但HFnorm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LF/HF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②MI后正常HRT的双相反应几乎消失,与Control组比较,MI组震荡初始(TO)增大、震荡斜率(TS)减小(P均<0.01);MSCs移植后HRT的双相反应有所恢复,与MI组比较,MSCs组TO减小、TS增大(P均<0.01).结论 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MI后窦性HRT的双相反应,可能与MSCs移植改善MI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有关.
作者:丁旵东;曹克将;金艳;单其俊;邹建刚;陈明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新近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活性增高,其内源性组织抑制因子表达下调,使心房纤维化,导致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及传导空间分布离散增加,促进房颤发生.
作者:单鸿波;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图1~3是1例因宽QRS波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记录到的心电图和心内电图.图1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图2为该心动过速被诱发时的心内电图,图3为在右室进行拖带时的心内电图,请问该心动过速的机制是什么?(思考题由周菁、丁燕生、杨俊娟、Sunny S Po提供并负责解答.答案见下期)
作者:周菁;丁燕生;杨俊娟;Sunny S Po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住院患者的种族及临床特性.方法 收集2002年1月~2006年8月本院住院的1 436例房颤患者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436例中,汉族967例(67.3%),维吾尔族350例(24.4%),哈萨克族58例(4.0%),回族38例(2.6%),其他族23例(1.6%).发病年龄60.8±13.9岁.其中汉族与回族的发病年龄大于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63.9±12.4,62.5±13.2岁 vs 53.7±14.9,54.0±14.3岁;P<0.05);各族别引起房颤的病因中,汉族以高血压为主,而维吾尔族与哈萨克族及回族以风湿性瓣膜病为主.回族与维吾尔族的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发生率高于汉族及哈萨克族(P =0.014).各族别与缺血性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并发症之间的关系差别无显著性.结论 房颤患者的病因、发病年龄及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等方面存在种族差别.
作者:木胡牙提;马依彤;卢武红;张源明;程祖亨;汤宝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前,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均不尽人意.现有的研究表明房颤与基因异常或基因功能异常有关,房颤似乎是一种获得性基因病,此为房颤的基因治疗提供了依据.目前房颤基因治疗的方法主要有冠状动脉灌注法和心包涂染法.实验研究表明转基因治疗可调控房颤时的房室结传导功能、调控心房肌细胞的心电生理以及离子通道蛋白质功能.这些均为房颤的基因治疗打下了基础.但基因转染的均一性、可控制、毒性以及免疫反应有待研究.
作者:黄焰;侯月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86岁,因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可达龙口服、维持静滴的情况下仍多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存在交感风暴,遂停用可达龙,静脉推注倍他乐克抢救成功.结论:对于多种方法救治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作者:沙峰;蒋逸风;吴宰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而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心脏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卵圆孔未闭.术中患者反复发作心房颤动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给予1次电击除颤转律及持续静脉应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状态下行电生理标测并获消融成功.结论:Ebstein畸形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射频消融治疗的难度,而心房颤动的反复发作使手术过程复杂化.
作者:陶四明;张荣华;刘屹;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的起搏器患者起搏的心室除极波值(evoked response, ER)与自主QRS波振幅及有关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对161例置入ST.JUDE公司生产的、具有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患者术中分别测定的自主QRS波R波振幅值、阻抗、起搏阈值及起搏ER值并对ER值的有关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R波振幅值13.08±4.82 mV,ER值99%可信区间11.90~15.01 mV,二者相关系数r值为0.05(P>0.05).结论 置入自动阈值夺获功能起搏器时,自主QRS波振幅的高度与ER值之间无相关性,术中应单独进行ER值的测试,以策安全.
作者:苑翠珍;许原;郭继鸿;赵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低压稳恒直流电场直接作用于正常家兔心脏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家兔开胸后直接在心外膜上,以心尖处室间沟下段为中线平行相距1 cm、安放一对Pt电极,施与0~6 V /cm稳恒直流电场,监测、分析6个肢体导联心电图(ECG).结果 20只家兔,场强≤3.5 V /cm 时无心律失常发生,4.0~6.0 V /cm时,随场强增加相继表现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5只场强调低到3.0 V /cm时心室颤动逆转至正常心律;在4.0 V/cm范围内对HR、RR间期、PR间期、JT间期和QTc无统计学差异,≥3.5 V /cm时R波、T波振幅及ST段偏移增加、QRS波时限增加;3.5 V/cm(n=8)和4.0 V/cm(n=7) 两种场强持续作用30 min时除QTc和RR延长、HR减慢外,其他参数波动不明显.结论 场强≤3.0 V/cm对ECG 的影响尚属安全范围.
作者:蒋清安;何国祥;刘建平;苗莉;景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