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双腔起搏器程控特性测定心房起搏阈值

侯湘岭;周晓东;王海涛;刘洋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双腔起搏器, 心房起搏阈值, 心室起搏心电图
摘要: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 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房起源

    1998年,Haissaguerre等[1]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2]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这些术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电生理中心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包括二次消融的病例)已经接近90%.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起搏脉冲引导下应用心室标测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82例

    目的 利用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行床旁临时起搏,观察其成功率,手术并发症并总结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床旁安置临时起搏器的患者共82例.结果 82例中有80例(97.5%)起搏成功,6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低钾患者出现心室颤动.15例28次出现电极微脱位,均经处理后恢复正常.全部病例无血栓形成,无栓塞、血气胸及心肌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起搏脉冲引导普通电极进行床旁临时起搏简便、快速、有效、安全,适用于危重急症的抢救及外科手术前的保护性起搏.

    作者:欧柏青;姜德谦;张翼;宁忠平;骆杨平;郭莹;杨玉莲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膜锚蛋白B基因不同变异的临床表型:心肌细胞有多种活动

    作者: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引起模式转换一例

    患者男,75岁,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因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形成不应期感知事件(AR),导致不适当的模式转换.经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消除AR及其所致的不适当模式转换.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一例

    患者男,86岁,因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可达龙口服、维持静滴的情况下仍多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存在交感风暴,遂停用可达龙,静脉推注倍他乐克抢救成功.结论:对于多种方法救治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作者:沙峰;蒋逸风;吴宰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冷冻导管消融术在治疗不同心律失常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2004年12月1日至6月30日82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冷冻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54.8±15.5岁.共计84例次心律失常接受冷冻消融术.对于手术的急性成功率,临床长期有效性以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70例为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失常的总急性成功率为93%,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成功率为92%(22/24);左、右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成功率分别为88%(15/17)、83%(5/6);心房扑动的成功率为100%(19/19).1例进行了房室结、3例进行了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均获成功.1例AVNRT发生了肺栓塞并发症.随访7.0±4.0个月,1例左侧旁道参与的AVRT及1例心房扑动患者复发.1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对51根肺静脉进行了冷冻电隔离,急性成功率为100%.1例发生心包压塞.随访6.8±5.0个月,12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9例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而无房颤发生.3例服药维持窦性心律,2例患者房颤复发.结论 冷冻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融方法,可作为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首选消融方法.

    作者:陈艺贤;刘俊良;卢应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血管病管理需用资料:事件、处理和预后监察

    需要监察的理由20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比例中,慢性病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它们的死亡及罹患率居首位,21世纪这些病亦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应用双腔起搏器程控特性测定心房起搏阈值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 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作者:侯湘岭;周晓东;王海涛;刘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抑郁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郁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抑郁组、糖尿病组及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各10只.抑郁动物模型通过持续4周的慢性温和应激获得,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皮下注射四氧嘧啶获得.从第5周开始对各组大鼠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测定右室心尖部、左室流出道及左室心尖部三个部位的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和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并记录心室后除极的发生次数,后通过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记录诱发率.结果 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延长.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增加.结论 抑郁可引起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抑郁及糖尿病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可能存在累积或协同作用.

    作者:陈进;黄德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非心房颤动患者肺静脉电位的临床研究

    目的 分析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需经房间隔穿刺行射频消融术的左侧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普通射频消融术后,根据肺静脉逆行造影显示的肺静脉大小、位置,放置环状标测导管(Lasso肺静脉标测电极),依次记录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的双极电图,并与体表心电图、冠状静脉窦电图同步记录.结果 共标测肺静脉49根,PVP表现为单一、规律的电活动,呈现PVP-A(心房远场电位)或A-PVP传导,但PVP落后于冠状静脉窦电极标测的心房波.结论 非房颤患者PVP的存在也具有普遍性.

    作者:钱琳艳;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胡雪烈;李忠杰;王慧;洪银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婴儿猝死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基因变异有关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钙调蛋白激酶抑制剂对肥厚心肌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 )抑制剂KN-93对肥厚心肌细胞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钙调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探讨肥厚心肌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雌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LVH组)、KN-93组和KN-92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室肥厚程度;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低钾、低镁、慢频率刺激下,观察各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诱发率;同时测定CaMK活性的变化.结果 LVH组Tdp发生率高于假手术组(P<0.05),KN-93能降低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LVH组CaMK的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5), KN-93能有效降低肥厚心肌细胞内CaMK活性,而KN-92没有该作用.结论 肥厚心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钙调蛋白激酶活性增高密切相关.CaMKⅡ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新的靶点.

    作者:刘俊;张存泰;柯俊;全小庆;孙莉萍;马金;郭利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单极电极导线错误连接双极起搏模式三例

    3例起搏器患者置入单极导线,而起搏器程控为双极起搏模式,结果导致起搏器不起搏,心电监护上无起搏信号,疑起搏故障,重新手术或更换起搏器,造成损失.因此安装起搏器操作顺序和故障处理的规范化十分重要.

    作者:汪爱虎;杨新春;张建军;陈明;李延辉;周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中迷走反射时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变化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反射对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环肺静脉消融且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的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例)心内电生理记录资料.分别测定迷走反射前10 s、迷走反射过程中以及迷走反射后60 s时的靶肺静脉电位和冠状静脉窦心房电位平均周长(PVCL及CSCL).结果 12例中5例消融时为房颤心律,迷走反射时平均长RR间期为4 025.42±1 774.35 ms.这5例中,迷走反射时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168.80±47.00 ms vs 174.80±46.41 ms;176.80±43.03 ms vs 181.80±40.90 ms,P均<0.05).消融时为窦性心律者中,迷走反射后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882.86±86.74 ms vs 1 267.14±214.53 ms,880.00±92.92 ms vs 1 261.43±209.95 ms,P均<0.05).结论 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时,肺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心房颤动波周长明显缩短,提示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在驱动或者加速肺静脉电位传导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旭;孙育民;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注射剂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观察用药前(0 min)、第二剂前、第三剂前;首剂用药后40,60,90 min和120 min时的心率和血压.用药后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转复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20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12.4岁,随机分入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在60 min内各观察时间点,美托洛尔组明显优于西地兰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86.7%、93.3%和93.3%对13.3%、20.0%、40.0%和60.0%.两组平均起效时间美托洛尔组为12.6±6.7 min和西地兰组为53.0±28.4 min,美托洛尔组明显短于西地兰组.120 min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西地兰均能有效安全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美托洛尔起效较西地兰更快.

    作者:周烨;徐东杰;陈椿;杨兵;陈明龙;单其俊;曹克将;邹建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Ebstein畸形合并的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体会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而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心脏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卵圆孔未闭.术中患者反复发作心房颤动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给予1次电击除颤转律及持续静脉应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状态下行电生理标测并获消融成功.结论:Ebstein畸形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射频消融治疗的难度,而心房颤动的反复发作使手术过程复杂化.

    作者:陶四明;张荣华;刘屹;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肺癌压迫肺静脉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二例

    2例患者均主要以阵发性心悸入院,多次行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而拟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常规检查中发现肺癌,且压迫到肺静脉.提示: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尤其是伴有呼吸道症状者应行常规肺纵隔CT检查.

    作者:陈秀雯;高连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窦性心率震荡的影响

    目的 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心肌移植后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变化.方法 除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n=11)外,MSCs组(n=15)和心肌梗死(MI)组(n=14)经球囊导管堵闭左前降支法建立猪MI模型并分别移植MSCs悬液和等量生理盐水,6周后进行窦性HRT和心率变异性(HRV)分析.结果 ①与Control组比较,MI组规一化高频成分(HFnorm)降低(P<0.05),规一化低频成分(LFnorm)和LF/HF比值增高(P均<0.01),MSCs组LFnorm与MI组无差异,但HFnorm却较后者显著升高(P<0.05),以致LF/HF比值较后者显著降低(P<0.05).②MI后正常HRT的双相反应几乎消失,与Control组比较,MI组震荡初始(TO)增大、震荡斜率(TS)减小(P均<0.01);MSCs移植后HRT的双相反应有所恢复,与MI组比较,MSCs组TO减小、TS增大(P均<0.01).结论 MSCs移植能显著改善MI后窦性HRT的双相反应,可能与MSCs移植改善MI后心脏迷走神经功能有关.

    作者:丁旵东;曹克将;金艳;单其俊;邹建刚;陈明龙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病例思考题

    图1~3是1例因宽QRS波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的患者在电生理检查时记录到的心电图和心内电图.图1为宽QRS波心动过速发作时的12导联心电图,图2为该心动过速被诱发时的心内电图,图3为在右室进行拖带时的心内电图,请问该心动过速的机制是什么?(思考题由周菁、丁燕生、杨俊娟、Sunny S Po提供并负责解答.答案见下期)

    作者:周菁;丁燕生;杨俊娟;Sunny S Po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单纯冠状动脉痉挛致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1例女性患者,50岁.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继而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有效、分析心律失常原因为单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所致.

    作者:孙爽;姜春玉;刘惠明;沈彦祥;邵海峰;那静涛;张北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