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肺癌压迫肺静脉诱发阵发性心房颤动二例

陈秀雯;高连君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肺癌, 肺静脉, 心房颤动
摘要:2例患者均主要以阵发性心悸入院,多次行心电图检查示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因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不佳而拟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常规检查中发现肺癌,且压迫到肺静脉.提示: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尤其是伴有呼吸道症状者应行常规肺纵隔CT检查.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组织抑制因子与心房颤动心房结构重构的关系

    新近研究发现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时心房肌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活性增高,其内源性组织抑制因子表达下调,使心房纤维化,导致心房肌传导速度减慢及传导空间分布离散增加,促进房颤发生.

    作者:单鸿波;李悦;李为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冷冻导管消融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冷冻导管消融术在治疗不同心律失常中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2004年12月1日至6月30日82例心律失常的患者入选本研究进行冷冻消融治疗.其中男42例,女40例,年龄54.8±15.5岁.共计84例次心律失常接受冷冻消融术.对于手术的急性成功率,临床长期有效性以及术后的并发症进行评价.结果 70例为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律失常的总急性成功率为93%,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成功率为92%(22/24);左、右侧旁道参与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成功率分别为88%(15/17)、83%(5/6);心房扑动的成功率为100%(19/19).1例进行了房室结、3例进行了右室流出道室性心动过速冷冻消融,均获成功.1例AVNRT发生了肺栓塞并发症.随访7.0±4.0个月,1例左侧旁道参与的AVRT及1例心房扑动患者复发.14例阵发性房颤患者,共对51根肺静脉进行了冷冻电隔离,急性成功率为100%.1例发生心包压塞.随访6.8±5.0个月,12例临床症状得到改善,其中9例不需服用抗心律失常药而无房颤发生.3例服药维持窦性心律,2例患者房颤复发.结论 冷冻消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消融方法,可作为各种心律失常包括房颤的首选消融方法.

    作者:陈艺贤;刘俊良;卢应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治疗Ebstein畸形合并的预激综合征并心房颤动体会一例

    患者男,2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而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心脏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卵圆孔未闭.术中患者反复发作心房颤动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给予1次电击除颤转律及持续静脉应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状态下行电生理标测并获消融成功.结论:Ebstein畸形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射频消融治疗的难度,而心房颤动的反复发作使手术过程复杂化.

    作者:陶四明;张荣华;刘屹;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窦性心动过速与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形成持续性等频性房室分离一例

    1例7岁女性患儿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天无诱因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与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形成典型的等频性房室分离.持续记录心电图30 min以上,均呈上述表现,故诊断为持续性等频性房室分离. 结论:等频性房室分离是干扰性房室分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机理可能为生物反馈控制系统.

    作者:许大国;谢群;张政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细胞膜锚蛋白B基因不同变异的临床表型:心肌细胞有多种活动

    作者:赵勇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伊布利特对兔左室中层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对正常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0-6,10-5mol/L伊布利特细胞外液对兔正常左室中层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的影响.结果 ①伊布利特灌流后ICa-L I-V曲线下移,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电流密度峰值明显增加(-8.34±2.67,-10.50±3.81 pA/pF vs -5.68±1.53pA/pF,P均<0.01),且高剂量较低剂量灌流时增加更明显.②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失活曲线右移,且高剂量时右移更明显.高剂量时半数失活电压(V0.5)较低剂量和用药前显著降低,而低剂量与用药前无差异.三种状态的激活曲线无差异.结论 伊布利特可能呈浓度依赖性影响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活性.

    作者:冯霞;何振山;崔俊玉;齐书英;丁超;刘小云;张兰芳;宋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单纯冠状动脉痉挛致室性心律失常一例

    1例女性患者,50岁.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继而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冠状动脉造影阴性.应用硝酸酯类药物和钙拮抗剂有效、分析心律失常原因为单纯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所致.

    作者:孙爽;姜春玉;刘惠明;沈彦祥;邵海峰;那静涛;张北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环肺静脉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 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 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胡福莉;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卢春山;郝蓬;刘晓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不能忽视心房颤动的右房起源

    1998年,Haissaguerre等[1]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2]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这些术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电生理中心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包括二次消融的病例)已经接近90%.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为了患者的安全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静脉注射倍他乐克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一例

    患者男,86岁,因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可达龙口服、维持静滴的情况下仍多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存在交感风暴,遂停用可达龙,静脉推注倍他乐克抢救成功.结论:对于多种方法救治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作者:沙峰;蒋逸风;吴宰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外加稳恒直流电场对心电活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低压稳恒直流电场直接作用于正常家兔心脏对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家兔开胸后直接在心外膜上,以心尖处室间沟下段为中线平行相距1 cm、安放一对Pt电极,施与0~6 V /cm稳恒直流电场,监测、分析6个肢体导联心电图(ECG).结果 20只家兔,场强≤3.5 V /cm 时无心律失常发生,4.0~6.0 V /cm时,随场强增加相继表现各种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5只场强调低到3.0 V /cm时心室颤动逆转至正常心律;在4.0 V/cm范围内对HR、RR间期、PR间期、JT间期和QTc无统计学差异,≥3.5 V /cm时R波、T波振幅及ST段偏移增加、QRS波时限增加;3.5 V/cm(n=8)和4.0 V/cm(n=7) 两种场强持续作用30 min时除QTc和RR延长、HR减慢外,其他参数波动不明显.结论 场强≤3.0 V/cm对ECG 的影响尚属安全范围.

    作者:蒋清安;何国祥;刘建平;苗莉;景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钙调蛋白激酶抑制剂对肥厚心肌心律失常的影响

    目的 研究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 )抑制剂KN-93对肥厚心肌细胞心律失常发生率和钙调蛋白激酶活性的影响,探讨肥厚心肌易于发生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 雌性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假手术组、心肌肥厚组(LVH组)、KN-93组和KN-92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左室肥厚程度;同步记录楔形心肌块心电图和内、外膜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低钾、低镁、慢频率刺激下,观察各组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诱发率;同时测定CaMK活性的变化.结果 LVH组Tdp发生率高于假手术组(P<0.05),KN-93能降低肥厚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LVH组CaMK的活性高于假手术组(P<0.05), KN-93能有效降低肥厚心肌细胞内CaMK活性,而KN-92没有该作用.结论 肥厚心肌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钙调蛋白激酶活性增高密切相关.CaMKⅡ可能成为抗心律失常新的靶点.

    作者:刘俊;张存泰;柯俊;全小庆;孙莉萍;马金;郭利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美托洛尔注射剂治疗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观察用药前(0 min)、第二剂前、第三剂前;首剂用药后40,60,90 min和120 min时的心率和血压.用药后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转复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20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12.4岁,随机分入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在60 min内各观察时间点,美托洛尔组明显优于西地兰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86.7%、93.3%和93.3%对13.3%、20.0%、40.0%和60.0%.两组平均起效时间美托洛尔组为12.6±6.7 min和西地兰组为53.0±28.4 min,美托洛尔组明显短于西地兰组.120 min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西地兰均能有效安全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美托洛尔起效较西地兰更快.

    作者:周烨;徐东杰;陈椿;杨兵;陈明龙;单其俊;曹克将;邹建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持续性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的抗凝治疗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 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 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 000~8 000 U 或75~100 U/ kg,以后每小时追加1 000U 或12 U/ 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 vs 0/84,P=0.033).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作者:周京敏;刘少稳;聂振宁;林佳雄;吴鸿宜;周俊;蔡乃绳;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引起模式转换一例

    患者男,75岁,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因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形成不应期感知事件(AR),导致不适当的模式转换.经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消除AR及其所致的不适当模式转换.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心血管病管理需用资料:事件、处理和预后监察

    需要监察的理由20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比例中,慢性病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它们的死亡及罹患率居首位,21世纪这些病亦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胺碘酮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时的应用四例

    对4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分别给予静脉应用胺碘酮、紧急电复律等处理,并相应行血管再灌注等治疗,均成功转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有效控制其复发.结论:AMI合并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治疗或辅助治疗安全有效.

    作者:曹万才;王磌;徐庆国;张迅英;李军;邵建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抑郁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抑郁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抑郁组、糖尿病组及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各10只.抑郁动物模型通过持续4周的慢性温和应激获得,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皮下注射四氧嘧啶获得.从第5周开始对各组大鼠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测定右室心尖部、左室流出道及左室心尖部三个部位的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和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并记录心室后除极的发生次数,后通过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记录诱发率.结果 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延长.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增加.结论 抑郁可引起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抑郁及糖尿病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可能存在累积或协同作用.

    作者:陈进;黄德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婴儿猝死综合征与心律失常基因变异有关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