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京敏;刘少稳;聂振宁;林佳雄;吴鸿宜;周俊;蔡乃绳;葛均波
目的:通过简单、易认的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方法和结果:通过一例测试心房起搏阈值的打印报告单说明测试的过程:将起搏模式程控成DDD模式,增加起搏频率,延长A-V间期.通过心室心内心电图或直接连接体表心电图,观察QRS波,直至窄QRS波演变成心室起搏的宽QRS波,未引起波变化的小电压就是心房起搏阈值. 结论:通过心室起搏心电图的变化来明确心房起搏阈值是传统方法的补充.
作者:侯湘岭;周晓东;王海涛;刘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3例患者,年龄分别为69,62,73岁,均为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慢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使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控制心室率,在随访过程中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2例中途停用β受体阻滞剂后房颤复发,再加用后房颤又转复为窦性心律.随访1~3年均维持窦性心律.结果 提示β受体阻滞剂在控制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时的心室率时有可能转复持续性房颤为窦性心律.
作者:李小娥;苏华俊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前后的抗凝治疗.方法 2004年7月到2006年1月连续收治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持续性房颤64例,导管射频消融前需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所有患者术前华法林抗凝治疗使国际标准比率2.0~3.0 维持至少3周.术中完成房间隔穿刺后,静脉给予肝素5 000~8 000 U 或75~100 U/ kg,以后每小时追加1 000U 或12 U/ kg.术后华法林抗凝治疗至少3个月.结果 持续性房颤患者中1例术中心腔内超声发现消融时消融导管顶端血栓形成,术后无血栓栓塞表现,3例术后出现血栓栓塞表现,血栓栓塞发生率4.7%.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未见血栓形成和栓塞表现.两组病例血栓形成和栓塞比较有显著差异(4/64 vs 0/84,P=0.033).结论 持续性房颤患者行导管射频消融肺静脉电隔离术易血栓形成和栓塞,应加强术中及术后肝素抗凝治疗.
作者:周京敏;刘少稳;聂振宁;林佳雄;吴鸿宜;周俊;蔡乃绳;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998年,Haissaguerre等[1]发现,异位兴奋灶发放的冲动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而这些异位兴奋灶95%以上位于肺静脉内.此后,肺静脉左房在房颤发生机制中的地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目前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几种主要术式: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环肺静脉消融和心腔内超声引导的肺静脉前庭消融[2]都是针对肺静脉左房进行的,这些术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部分电生理中心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包括二次消融的病例)已经接近90%.
作者:黄从新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心房纤维化为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发生提供了一种病理生理基础,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参与多种细胞信号传导途径,刺激心房间质纤维增生,从而参与了房颤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宋伟;许春萱 刊期: 2007年第02期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中尤以慢性房颤多见,且其并发症发生率高,预后差.而对于慢性房颤的导管射频消融治疗,以往采取的单纯隔离肺静脉却始终无法达到与阵发性房颤相近的成功率,新的针对慢性房颤的消融术式有解剖消融和电位指导的分步消融法,虽可提高消融的成功率,但却带来了风险、成本的增高以及相应并发症的增多.消融治疗慢性房颤的方法还有待探讨.
作者:顾佳宁;刘旭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75岁,置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后,因心房通道远场感知心室波,形成不应期感知事件(AR),导致不适当的模式转换.经降低心房感知灵敏度后消除AR及其所致的不适当模式转换.
作者:凌天佑;吴立群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反射对肺静脉和心房电位周长的影响.方法 分析行环肺静脉消融且术中发生迷走反射的12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10例,持续性房颤2例)心内电生理记录资料.分别测定迷走反射前10 s、迷走反射过程中以及迷走反射后60 s时的靶肺静脉电位和冠状静脉窦心房电位平均周长(PVCL及CSCL).结果 12例中5例消融时为房颤心律,迷走反射时平均长RR间期为4 025.42±1 774.35 ms.这5例中,迷走反射时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168.80±47.00 ms vs 174.80±46.41 ms;176.80±43.03 ms vs 181.80±40.90 ms,P均<0.05).消融时为窦性心律者中,迷走反射后PVCL及CSCL较迷走反射前明显缩短(分别为882.86±86.74 ms vs 1 267.14±214.53 ms,880.00±92.92 ms vs 1 261.43±209.95 ms,P均<0.05).结论 房颤导管消融过程中迷走神经兴奋时,肺静脉和冠状静脉窦心房颤动波周长明显缩短,提示迷走神经兴奋可能在驱动或者加速肺静脉电位传导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刘旭;孙育民;王新华;施海峰;顾佳宁;周立;胡伟;李若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1例7岁女性患儿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3天无诱因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动过速与加速性室性逸搏心律形成典型的等频性房室分离.持续记录心电图30 min以上,均呈上述表现,故诊断为持续性等频性房室分离. 结论:等频性房室分离是干扰性房室分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机理可能为生物反馈控制系统.
作者:许大国;谢群;张政祥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非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肺静脉电位(PVP)的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需经房间隔穿刺行射频消融术的左侧旁道引起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普通射频消融术后,根据肺静脉逆行造影显示的肺静脉大小、位置,放置环状标测导管(Lasso肺静脉标测电极),依次记录左上肺静脉(LSPV)、左下肺静脉(LIPV)、右上肺静脉(RSPV)、右下肺静脉(RIPV)的双极电图,并与体表心电图、冠状静脉窦电图同步记录.结果 共标测肺静脉49根,PVP表现为单一、规律的电活动,呈现PVP-A(心房远场电位)或A-PVP传导,但PVP落后于冠状静脉窦电极标测的心房波.结论 非房颤患者PVP的存在也具有普遍性.
作者:钱琳艳;屈百鸣;车贤达;俞坚武;胡雪烈;李忠杰;王慧;洪银维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86岁,因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发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在可达龙口服、维持静滴的情况下仍多次发作室性心动过速,考虑存在交感风暴,遂停用可达龙,静脉推注倍他乐克抢救成功.结论:对于多种方法救治无效的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可考虑选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
作者:沙峰;蒋逸风;吴宰盛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伊布利特对正常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的影响.方法 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10-6,10-5mol/L伊布利特细胞外液对兔正常左室中层心肌细胞L型钙通道电流(ICa-L)活性的影响.结果 ①伊布利特灌流后ICa-L I-V曲线下移,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电流密度峰值明显增加(-8.34±2.67,-10.50±3.81 pA/pF vs -5.68±1.53pA/pF,P均<0.01),且高剂量较低剂量灌流时增加更明显.②低、高剂量伊布利特灌流后失活曲线右移,且高剂量时右移更明显.高剂量时半数失活电压(V0.5)较低剂量和用药前显著降低,而低剂量与用药前无差异.三种状态的激活曲线无差异.结论 伊布利特可能呈浓度依赖性影响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ICa-L)活性.
作者:冯霞;何振山;崔俊玉;齐书英;丁超;刘小云;张兰芳;宋春丽 刊期: 2007年第02期
3例起搏器患者置入单极导线,而起搏器程控为双极起搏模式,结果导致起搏器不起搏,心电监护上无起搏信号,疑起搏故障,重新手术或更换起搏器,造成损失.因此安装起搏器操作顺序和故障处理的规范化十分重要.
作者:汪爱虎;杨新春;张建军;陈明;李延辉;周鹏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抑郁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抑郁组、糖尿病组及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各10只.抑郁动物模型通过持续4周的慢性温和应激获得,糖尿病动物模型通过皮下注射四氧嘧啶获得.从第5周开始对各组大鼠进行电生理学检查.测定右室心尖部、左室流出道及左室心尖部三个部位的90%单相动作电位时程(MAPD90)和心室有效不应期(VERP),并记录心室后除极的发生次数,后通过程序刺激诱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记录诱发率.结果 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延长,而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大鼠心室MAPD90及VERP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延长.抑郁组和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健康对照组增加,抑郁合并糖尿病组后除极发生次数及室颤诱发率较抑郁组和糖尿病组进一步增加.结论 抑郁可引起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抑郁及糖尿病对大鼠心室肌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可能存在累积或协同作用.
作者:陈进;黄德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环肺静脉消融术(CPVA)后复发的预测因素.方法 109例接受CPVA治疗的房颤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绕同侧肺静脉的线性消融,消融终点为肺静脉电隔离(PVI).通过对10项临床和消融过程指标进行分析,确定单次CPVA术后早期(<3个月)复发和晚期(≥3个月)复发的预测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均实现消融终点,其中59例为通过单一CPVA法(简称强化CPVA法)实现PVI,50例为通过CPVA联合肺静脉口节段性消融法(简称改良CPVA法)实现PVI.49例(45.0%)在术后早期复发房性快速心律失常(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法是术后早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经多因素分析后仅有改良CPVA是独立的预测指标(P<0.001;RR:4.670;95% CI:1.996~10.927).随访9.1±3.5(4~15)个月,33例(30.3%)在术后晚期复发ATa.单因素分析显示左房增大、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和改良CPVA同时也是晚期复发的预测指标,但亦仅有改良CPVA是经多因素分析确定的独立预测指标(P=0.036;RR:0.391;95% CI:0.613~0.941).严重并发症包括1例心脏压塞和1例脑卒中.结论 在以PVI作为房颤CPVA治疗的消融终点时,无论是术后早期复发或晚期复发,改良CPVA法均是其独立的预测因素.
作者:刘兴鹏;马长生;董建增;胡福莉;龙德勇;刘小青;方冬平;喻荣辉;汤日波;卢春山;郝蓬;刘晓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静脉应用美托洛尔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室率>120次/分的患者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观察用药前(0 min)、第二剂前、第三剂前;首剂用药后40,60,90 min和120 min时的心率和血压.用药后心室率降至100次/分以下或转复窦性心律为有效.结果 30例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心房颤动20例,心房扑动5例,房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57.3±12.4岁,随机分入美托洛尔组和西地兰组.在60 min内各观察时间点,美托洛尔组明显优于西地兰组,两组有效率分别为53.3%、86.7%、93.3%和93.3%对13.3%、20.0%、40.0%和60.0%.两组平均起效时间美托洛尔组为12.6±6.7 min和西地兰组为53.0±28.4 min,美托洛尔组明显短于西地兰组.120 min内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80%,无显著差异.结论 静脉应用美托洛尔及西地兰均能有效安全地控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美托洛尔起效较西地兰更快.
作者:周烨;徐东杰;陈椿;杨兵;陈明龙;单其俊;曹克将;邹建刚 刊期: 2007年第02期
患者男,22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再发加重1个月,心电图提示B型预激综合征而行射频消融术,术前心脏超声发现先天性心脏病,Ebstein畸形,卵圆孔未闭.术中患者反复发作心房颤动并出现血流动力学紊乱,给予1次电击除颤转律及持续静脉应用可达龙,在心房颤动状态下行电生理标测并获消融成功.结论:Ebstein畸形合并B型预激综合征患者,心脏结构的改变增加了射频消融治疗的难度,而心房颤动的反复发作使手术过程复杂化.
作者:陶四明;张荣华;刘屹;李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需要监察的理由20世纪工业发达国家的流行病比例中,慢性病增加,尤其是心血管病和癌,它们的死亡及罹患率居首位,21世纪这些病亦将成为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死因.
作者:余国膺 刊期: 2007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