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射频消融对室性早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梁锦军;黄从新;杨波;江洪;唐其柱;刘秀娟;万为国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生活质量, 室性早搏,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摘要:目的观察室性早搏(简称室早)患者射频消融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变化,探讨射频消融对室早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入选58例,男27例、女31例,年龄30±34 (17~67)岁,其中51例右室流出道室早,5例左室流出道室早,2例左室流入道室早,在术前和术后分别填写SF-36调查表,由患者本人在半小时内完成,观察一般健康状况(GH)、生理功能、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指标,量表采用标准分法进行评分、统计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地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1周至1个月内,患者整体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提高;不同年龄段生活质量改变无显著差异;但对女性的改变程度的GH、RP、RE 3个指标较男性更显著,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相关文献
  • 维拉帕米终止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

    患者女性,16岁.反复晕厥4次.心脏结构正常.发作后血钾3.04 mmol/L,心电监护示多形室性早搏,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QT延长,给予补钾、镁,利多卡因及胺碘酮治疗不佳,维拉帕米5 mg静脉推注,Tdp终止,之后维拉帕米静脉维持24 h,再改为口服.未见Tdp发生.

    作者:陆秋芬;郑宏超;蒋红丽;汤晓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频率应答起搏器对病窦综合征合并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频率应答起搏器的主要适应证是有心脏变时功能不全的病窦综合征患者, 但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频率应答中起搏心率的增加,可能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发作.研究表明起搏心率增加导致心肌需氧的不利作用与在较高起搏频率通过减少左室舒张未压,随之增加心肌血流的潜在益处相抵消.频率应答起搏器不会增加心肌缺血.目前频率应答起搏器有几种感知特性,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感知特性的起搏器.

    作者:韩瑞梅;汤宝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差异性起搏法对典型心房扑动消融后峡部完全传导阻滞的预测价值

    目的探讨一种简单的方法用以鉴别峡部消融线是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以降低典型心房扑动(简称房扑)消融后的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30例典型房扑患者消融后峡部的传导,放置20极Halo电极,使远端的两对电极靠近阻滞线,分别起搏这两对电极并在消融线上标测局部双电位或多电位,我们假设局部电位的初始成分和终末成分分别代表消融线两侧的激动,当起搏部位由离消融线较近的电极对转为较远电极对起搏时,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初始电位成分的时间将会延迟,而刺激信号到局部电位终末成分的时间变化取决于阻滞线是否完整.终末电位提前或不变提示完全阻滞,终末电位延迟提示阻滞线上有传导缝隙.结果用传统判断峡部阻滞的方法做参照标准,选取位点进行差异性起搏共54次,峡部完全阻滞前18次,峡部完全阻滞后36次.当起搏部位转为较远电极对时,初始电位均延迟,平均18±9 ms,峡部不全阻滞时,终末电位延迟13±7 ms,峡部完全阻滞后,终末电位提前12±8 ms.差异性起搏对预测峡部完全阻滞的灵敏度达100%,特异度达88.9%.结论差异性起搏可准确鉴别峡部形成完全阻滞还是存在缓慢传导.

    作者:张劲林;徐亚伟;徐剑刚;周可;陈艳清;李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右室流出道起搏的初步探讨

    目的探讨心房J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RVOT)起搏的临床应用.方法对8例采用普通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其中5例进行了永久性置入)的患者进行了起搏阈值测定及随访.结果心房电极行RVOT起搏,起搏阈值、R波振幅和电极阻抗与心尖部起搏比较无差异(P>0.05);操作简单、起搏成功率高.随访3~6个月无电极脱位,起搏功能良好.结论普通心房J型电极似可以替代螺旋电极行RVOT永久起搏.

    作者:俞杉;陈启旸;陈欣;夏旻;张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高血压病患者心率震荡现象及其临床意义

    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心率震荡(HRT)现象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选择50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病组)及50例对照者(对照组)均接受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分别计算震荡初始(TO)及震荡斜率(TS).结果: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TO值明显增加(1.18%±0.89% vs -0.31%±0.89,P<0.05),TS值明显降低(2.97±0.82 ms/RR vs 3.72±1.22 ms/RR, P<0.05).结论:高血压病患者HRT现象减弱,自主神经功能明显受损.

    作者:夏志宏;骆峰;胡宗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年会概况

    第11届波士顿国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年会于2006年1月13~14日在美国波士顿世贸中心海港酒店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云集了近1 000名来自世界各地的房颤专家,重点对房颤导管消融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作者:董建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心交感神经切除术对长QT综合征患者U波的调节作用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 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 U波和T波变化. 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 s到0.47±0.03 s,P= 0.02)、QTp (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 s到0.33±0.06 s,P= 0.041 )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 s到 0.34±0.05 s,P= 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 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 (12导联中早的T波顶点到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 s到0.18±0.07 s, P= 0.02)显著降低. 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 (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 s到0.19±0.05 s,P= 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 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作者:李翠兰;胡大一;王吉云;刘文玲;史旭波;杨进刚;梅运清;许玉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及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的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特点以及经皮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介入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对1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通过心电图观察室速发生前ST段的变化.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了解室速特点与冠脉病变的关系.通过临床随访包括动态心电图观察室速发作情况.结果 6例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在冠脉闭塞期出现,均为单一前降支病变;4例混合型心绞痛患者并发的室速,2例出现在ST段压低深时,另2例则出现ST段逐渐变浅时,均为多支冠脉病变.10例均成功地接受了介入治疗.在10个月至4.1年的随访过程中,10例均未出现室速和临床再狭窄.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并发的室速可能是缺血及再灌注损伤引起,ST段下移所致室速的患者冠脉病变可能更为复杂、严重.介入治疗可控制这类室速的发作.

    作者:陈良华;刘同宝;姜慧珍;唐元升;刘继东;崔连群;朱兴雷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的长期随访观察

    目的分析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 4例患者中共置入6台ICD,通过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及ICD程控分析仪进行随访,对患者情况及ICD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合理调整起搏参数,心律失常药物,及时处理ICD故障. 结果 6台ICD共检出心律失常事件272次,启动治疗程序64次,其中包括低能量复律和高能量除颤转复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19次(占29.7%,19/64),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治疗室性心动过速35次(占54.7%, 35/64),误放电治疗10次(占15.6%,10/64).误放电原因包括:感知窦性心动过速3次,电磁干扰2次,电极导线绝缘层破损干扰5次.其余208次心律失常事件均在ICD启动诊断识别过程中自行终止,ICD未继续实施治疗程序.结论 ICD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效果肯定,但应加强随访,警惕误放电.

    作者:张新霞;胡雪松;黄建平;张东辉;吴剑胜;许香广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房颤动经导管消融术中的皮肤烧伤观察

    148例行导管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16例术后出现背部电极放置部位皮肤烧伤,Ⅰ°烧伤者10例,浅Ⅱ°烧伤者6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单次放电时间、所采用电极板种类及电极板大小可能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相关,而放电次数、盐水灌注速度、背部电极位置与是否出现皮肤烧伤无关.结论:单次放电时间较长、电极板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易引起皮肤烧伤.

    作者:储慧民;龙德勇;刘小青;王京;刘兴鹏;董建增;马长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射频消融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原因分析及处理

    目的回顾性分析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1996年3月至2004年6月间对1 707例快速心律失常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男867例、女840例,年龄47±23(12~78)岁.结果 5例患者术后1~3天出现穿刺侧单侧肢体肿胀、疼痛,经双向超声证实为DVT,女性4例、男性1例,均为静脉途径操作者,年龄56~72岁,2例合并糖尿病,1例血小板增高,手术时间平均为210 min.5例经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溶栓、抗凝等治疗,肢体肿胀消退,活动不受限制.门诊和电话随访未再复发.结论 DVT是射频消融术后少见并发症,发生率0.29%,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溶栓、抗凝等早期综合治疗效果好.

    作者:王勇;刘晓飞;李宪伦;曾玉杰;高炎莎;赵霞;赵桂茹;柯元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心肌梗死后钾通道Kv2.1基因表达的变化

    目的研究大鼠心肌梗死(MI)后钾通道Kv2.1的动态变化.方法通过结扎大鼠左前降支近端建立MI模型,手术后存活大鼠进入MI组(存活大鼠又等分为两个亚组,分别于7天和30天时取心脏标本,依取标本的时间归入7天组和30天组).同时,设立相应的假手术(SH)组.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左室心肌(MI者取非MI区左室心肌)钾通道Kv2.1 mRNA及通道蛋白量.结果与SH组比较,MI组(7天组、30天组)Kv2.1 mRNA和蛋白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MI组内30天组与7天组比较,Kv2.1 mRNA和蛋白量显著下降(P<0.05).结论 MI后钾通道Kv2.1基因表达呈时间依赖性下调,此可能是MI后易发心律失常的分子机制之一.

    作者:刘晓飞;曾秋棠;叶顺传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当前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关注的几个问题

    室性心律失常(VA)轻则早搏,重则猝死,治疗不尽人意.早在CAST试验已表明,仅对症治疗,抑制早搏,室性早搏(简称室早)虽见减少,但死亡率反见增加,由此改变了人们对VA治疗的观点,治疗不单纯为了消除VA,而应求其总体生存率的提高,从此心律失常治疗走上了正确的轨道.本期VA专栏发表了相关的论文,探索正确治疗措施.

    作者:向晋涛;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短QT间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探讨

    目的了解短QT间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吡那地尔在家兔左室楔形灌注组织建立短QT模型,利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记录心外膜下、心内膜下及中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并观测三层心肌细胞复极达90%的动作电位(APD90)及跨壁复极离散度(TDR)在吡那地尔、吡那地尔+异丙肾上腺素、奎尼丁、glybenclamide作用下的变化.采用S1S2程序刺激,观测在各种条件下心律失常的诱发状况.结果吡那地尔明显缩短APD90且伴有TDR增大(58.84±13.42 ms vs 35.26±13.30 ms),并可诱发出异常心肌搏动.异丙肾上腺素可增大吡那地尔的该作用(64.60±21.46 ms vs 58.84±13.42 ms),而奎尼丁和glybenclamide则可逆转吡那地尔的此作用,并减少异常搏动的发生.结论 TDR增大可能是短QT综合征易于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基础,而奎尼丁通过减小室壁心肌细胞的不均一性而对短QT综合征起到治疗作用.

    作者:石亮;杨新春;刘秀兰;孔强;宗敏;丁怀玉;孙继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水平变化

    目的观察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心脏起搏后血液B型利钠肽(BNP) 水平变化.方法分别测定105例心脏永久起搏患者术前;术后1日、1周;1,3,6,9个月BNP水平,比较不同时期不同起搏方式下BNP水平变化.对32例DDD(R)起搏患者,起搏9个月后分别改DDD(R)起搏方式为AAI(R)和VVI(R)起搏2个月,并测定BNP水平.结果术前心功能Ⅰ-Ⅱ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术前心功能Ⅲ-IV级患者,术前及术后不同随访时期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BNP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理性起搏时BNP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下降,AAI(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DDD(R)下降,DDD(R)起搏后BNP的水平较VVI(R)下降.结论对缓慢性心律失常需行心脏永久起搏患者如同时合并心功能不全,宜首选生理性起搏,如患者房室传导功能正常则以AAI(R)起搏方式佳.

    作者:王如兴;李肖蓉;蒋文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静脉胺碘酮转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14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3~5 mg/kg,若未能转复,可于30 min后再追加负荷量150 mg,20 min内注入,继之以0.75~1.5 mg/min静脉泵维持.结果:8例第1次负荷量后即刻转复.4例在追加1次负荷量后成功转复.2例反复发作者经静脉泵滴注后2 h内均能转复.结论:静脉胺碘酮转复ILVT安全有效.

    作者:龚志刚;丁世芳;蒋桔泉;陈志楠;付文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电解剖标测消融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目的报道三维电解剖标测指导下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LVT)的射频消融方法.方法 4例经常规电生理标测消融失败的ILVT患者,应用三维电解剖(CARTO)标测指导确定消融部位.结果 4例患者室性心动过速时CARTO标测的V波早激动点在前中间隔,在此部位消融无效.以左后分支电位标测的早激动点在左后间隔区域,在此部位消融终止所有ILVT,此成功部位距V波早记录点1.0~2.0 cm.随访1~7个月无复发.结论左后分支及其浦氏纤维是构成折返环的关键部位,也是射频消融的关键部位,并与折返的出口有一定距离.

    作者:楚建民;马坚;侯翠红;麻付胜;唐恺;方丕华;张澍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均匀心肌组织中心室颤动机制的仿真研究

    目的研究心肌中的局部传导阻滞现象,在细胞水平上解释颤动中螺旋波的形成和破裂为多重子螺旋波的机制,强调动作电位时程(APD)恢复特性对心室颤动的诱发和维系具有重要意义. 方法从心肌细胞APD恢复特性和传导速度(CV)恢复特性出发,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基于一维均匀心肌组织模型,观察不同起搏频率下的APD现象.结果证明了单个心肌细胞的APD交替以及均匀心肌组织中的非同步交替现象,并在起搏位置的远端发现了局部传导阻滞.结论均匀心肌组织中,由于APD和CV恢复特性的相互作用,在高频率起搏时,足以产生局部传导阻滞,从而可能进一步诱发螺旋波及破裂成心室颤动.

    作者:韩晓东;方祖祥;杨翠微;邬小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左右房室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成功一例

    患者男性,28岁,因发作性心悸5~6年入院.心内电生理检查发现右侧His束旁道及左侧游离壁隐匿性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VV(RR)间期330~350 ms,并且QRS波形态一致.导管消融成功阻断旁道传导,随访9个月心动过速无复发.结论:左右旁道交替性逆传参与同次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发作,临床相对少见,应注意识别.

    作者:曹万才;邓华;黄明慧;薛明华;张奇志;张琴;王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目的比较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和被动电极导线应用结果,探索右室主动固定电极导线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需要安置心脏起搏器患者59例,其中男20例、女39 例;年龄在 75.6 ±23.8(54~92) 岁.患者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者严重心力衰竭.30例被动电极组,固定部位为右室心尖部;主动电极组29例,电极固定部位为右室流出道.结果主动电极组与被动电极组即刻起搏参数比较没有明显的差异(起搏阈值:0.62±0.19 V vs 0.78±0.09 V,P>0.05).在出院后1,3,6个月随访起搏阈值与置入时比较也没有差异.只有1例出现主动电极从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脱位.主动电极置入时间和曝光时间较被动电极明显延长(45.03±1.99 min vs 13.69±11.37 min;17.88±7.23 min vs 9.78±3.55 min,P均<0.05).结论使用主动固定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

    作者:汪芳;张建军;金炜;Jackson K;Lieberman R;孙宝贵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